不同思維模式的人,在面對落后、失敗、犯錯時會習慣性的選擇不同的歸因,從而采取不同的行為
我們?nèi)绾斡绊懞⒆?,避免他們自動進入負性錯誤歸因呢?
還是先幫助孩子建立新的認知:
當人們開始從事新的或者困難的事情的時候,內(nèi)心焦慮是正常的;在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挑戰(zhàn),煎熬掙扎是一定會有的;沒有進展,或者失敗犯錯時,灰心失望的情緒也是很自然的
告訴孩子們:因為這種情緒是很自然正常的反應,所以感受和接受它,不要抗拒它,也不要逃避它;不要為自己有這種情緒而自責
告訴孩子們:無論是主觀感覺難受,還是事實能力落后,要知道,這些都是暫時的,這正是他們成長的過程的正常體現(xiàn),而不是他們能力低下或者天生就笨
孩子們對理性的道理不那么容易接受,但對這些直接的視覺信息,孩子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們給孩子們看了科學視頻:大腦神經(jīng)在學習新技能和解決新的問題中,是如何一點點產(chǎn)生新的觸突鏈接
孩子們對自己大腦里的變化很好奇也很驚嘆:原來我感覺到很著急,很煩躁,痛苦,這種體驗正是神經(jīng)觸突在使勁去努力改變的時候,只要我再堅持下去,給大腦神經(jīng)觸突完成更緊密的鏈接的時間,那么我的大腦神經(jīng)又完成了一小步“升級”,我就變的更加聰明了,持續(xù)努力后,我可以更棒!
那我再堅持一下吧!不是我比別人笨,我可以變的更好,更強;只是我還需要努力
永遠不能在問題本身解決問題。作為家長、老師,如果用根性思維去繼續(xù)往深里想,為什么孩子,也包括我們自己,對失敗、犯錯、落后會那么自然的產(chǎn)生“錯誤歸因”,問題源自哪里?如果不找到根部源頭,只在枝葉上下功夫,結(jié)果是治標不治本
心理學家認為,這主要源自我們的過去經(jīng)歷。
從身邊的小環(huán)境來說,父母或者老師,這些對孩子很重要的人,無意識的語言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們自然的認為他們的話就是“斷言”
我記得小時候,和妹妹第一次跟媽媽學織圍巾,妹妹很快搗鼓出來,我費了更長的時間琢磨,似乎還糊里糊涂的,爸爸當時說的一句話我還記得:“這孩子手拙”
結(jié)果是,媽媽妹妹織得出各種花樣,而我再也沒去學織毛衣,因為我天生不行
在家里,小時候的我們往往會因為對某事反應特別快或者做的好而得到父母或親戚的夸獎:這孩子聰明!有前途;但如果我們很努力,但沒有什么明顯收效或成果時,則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鼓勵(可能這些事情是我們正感興趣的事)。
再從社會大環(huán)境來看,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對的社會教育現(xiàn)實是: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孩子們互相競爭,老師們互相競爭,學校之間相互競爭,各種內(nèi)卷的競爭加劇了家長的恐慌和焦慮
與此同時,前有蔡美兒后有谷愛凌,這些父母和孩子炫目的成功,深深的觸動了太多父母的神經(jīng),這都激發(fā)一些父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必須成為人生贏家的斗志:必須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名校,考出好成績,還要有炫目的特長,來證明自己的孩子有天賦,有才華,更有競爭力,從而證明自己是更好的父母…….
與此同時,內(nèi)心深處,這些父母,害怕失敗的程度,已經(jīng)到了面對傳染病的程度,因為失敗意味著自己的人生無價值
那么,在競爭中,孩子不能夠自我激勵,家長就要提供激勵,而他們的激勵通常是“你看誰家的XXX”,你如果能排名到第XXX,我們獎勵你xxxx
事實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贏,并非每個人都能進入前1%甚至,5%也很難
所以,大部分孩子們很小開始,就從不斷考試和排名或各種選拔的競爭中得出了一個簡單的信息:你要么是學習快的,要么是學習慢的,要么是聰穎的,要么是天賦不高的,要么是勝者,要么是輸家
甚至那些非常優(yōu)秀的孩子,也充滿了焦慮甚至恐懼。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據(jù)朋友說:孩子平時睡覺很淺,經(jīng)常脾氣煩躁。通話時,那孩子不止一次問媽媽: 如果以后我成了一個普通人,那怎么辦?——追求優(yōu)秀和引人注目,一旦無法做到完美,他們就會感到崩潰,因為他們所有的價值都被證明在這些成功中
家庭和社會,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結(jié)合起來,讓本來充滿好奇不斷探索的孩子們越來越害怕犯錯;害怕自己顯得不夠聰明;更害怕失敗,成為輸家
這些問題的存在,也不能只怪父母,因為大多數(shù)父母從小到大也是這么一路被篩選過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集體潛意識,很難快速改變
怎么辦?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更加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更關注過程而非只關注結(jié)果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和特質(zhì)是不同的,老師的關注點,引導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昨天比,
“經(jīng)過這段時間努力,你的引體向上從完全不標準到標準,有比較明顯的進步,我看到你每天都都努力的練習分解動作”,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反饋;
你很努力,兩個月期間詞匯量增長了1000多個!——給予結(jié)果清晰明確的反饋
而“看那個XXX,年齡比你小,引體向上比你做的好多了,你還不加油”“XXX和你一起進入學堂兩個月,他都增長了2000個單詞量了,你要努力啊”只會讓孩子更加羞愧自責或者逃避——我不練了,不玩了,你就沒得比了
當老師家長關注過程時,肯定孩子的具體的努力而不是夸獎他們聰明時,孩子則會做好“努力”方面的事,因為聰明他們控制不了,努力不努力是他們能夠控制的部分
反之如果老師家長都關注結(jié)果,孩子則會盡力迎合,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達到家長老師的比較結(jié)果,無法滿足家長的期望時,只能逃避或者放棄
學堂給孩子的嘉獎榮譽,不是“你很優(yōu)秀”而是“你很努力”
所以,老師家長可以不要求孩子必須“拿100分”“進前三”,但必須要求孩子認真的對待學習
還有,當老師不以單一標準評價孩子的時候,孩子不容易自我否定,從而比較客觀全面的評價自己和接納自己。
應該說,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天生適合讀書,如果老師只用學習成績一個標準來評價孩子,那么不少孩子的人生都會被打上“失敗者”的標簽。老師要做的事,從為人、做事、運動各方面去看,孩子是不是有自強的心態(tài),如果任何一個方面有,就給予明確的反饋和鼓勵,而某方面的強項,能給到孩子自信,這可能會讓孩子有力量去面對弱項
二,把錯誤和人分開
“我不能接受(認同)你的撒謊這個錯誤,但是我能接納你這個人,我們相信你會從這次失敗/錯誤中反思自己,并且獲得成長”——這是我們對一個看似乖巧但多次撒謊的孩子說的話;也是我們對孩子犯錯的態(tài)度。
我們相信,孩子們是在一次次跌絆中學習越走越穩(wěn)的,因為,真正的成長必然是在一次次獨立自主的嘗試包括犯錯中成長。
回頭看我自己的孩子,能夠?qū)崿F(xiàn)渣生逆襲(分流后的逆襲),和我們對待他犯錯的態(tài)度,有比較直接關系
無論是在我被沃爾瑪警察電話傳喚去認領偷東西的兒子時,還是發(fā)現(xiàn)他才保證不打游戲,又偷著瘋狂玩的時候,我們都是咽下怒火和慌亂,只說了一句話:你是個好孩子,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傻事?——雖然他不止一次做了傻事,但我們從來沒有因為他的錯誤否定他這個人
堅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成長,不給孩子貼標簽,不因為孩子的某些階段性的問題給孩子的人品或者能力定性;孩子才會有力量改變和成長,而不是把能量消耗在羞愧和逃避、防衛(wèi)
同時家長不回避問題,接受事實,孩子承擔要承擔的后果,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會知道自己到底要在哪方面去改
做到這點,需要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自己也不要過于苛責,無需扮演完美角色。所以,我們會坦率的跟孩子們說:上次那件事,我做的有問題……請你原諒…沒有人會完全不犯錯,老師(爸媽)也一樣
孩子們不是光聽父母老師講道理,就學會如何不怕犯錯,接受努力后的失敗的。你得先做到:直面錯誤,接納錯誤
不過如果我們追根溯源,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孩子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問題,不能面對挫敗,還有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過于關注自我,這又回到7歲以前的教養(yǎng)問題了,展開說又是一大篇文章。
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真的就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好一件事上,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那么多負面情緒,我們可能會茶飯不思的想辦法,找路子,就像打游戲通關一樣
但是如果我們因此擔心別人怎么看我,擔心自己不如別人等,才會出現(xiàn)“不能接受”的情況
所以,老師家長要做的很關鍵的一件事是:不要讓你的孩子太關注自我——太把自己當回事
記得到有個孩子被父母送到學堂,原來在他國際學校讀書,來到學堂,無論運動、做事、思維、還是詞匯量都沒有趕上新教育的同齡孩子們。聽同學們說,他最愛聊的就是:腳上這雙限量版的名牌鞋,自己是如何排隊苦等花了6000元等成為全市第一個買到的“尊貴顧客”,國際學校班上的同學是如何艷羨他的這雙全市第一雙頭牌鞋子;他還有個喜好,常給其他同學起貶損外號。雖然父母很希望他能留在新教育學堂,但是他們非?!白鹬亍焙⒆拥囊庖姡醚韵鄤?,但他堅決不同意,家長不得不飛機來、飛機去帶他回家
對于這樣的孩子,清一山長給到父母的建議就一句話:想回家可以,自己走回來。走丟了,我們再生一個!
看上去很絕情,但其實就是幫家長去破孩子的“自我關注”——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了,這個世界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你沒有那么重要,你想舒服,我們不伺候
但是,父母的深情厚愛,豈能無處安放?孩子又豈能不善加使用?
還有,山長建議家長在每周和孩子通話時,交流的主題是:責任和榮譽。比如:你有沒有浪費上學的時間?你有沒有做能夠讓父母為你驕傲的事情?這個星期你最感恩的人是誰?為什么?誰身上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自己哪方面是同學們的價值伙伴?能夠為大家提供幫助或者促進同學們的進步?你幫助了學堂、老師、同學了什么?下周有什么可以貢獻的?
但是,很多家長,通話最愛問的還是:寶貝,你想我們了么(家長自戀)?寶貝,你最近心情好么?寶貝,你需要些什么?媽媽給你寄啊(家長拯救),接著,就是盤問學習學了什么,學了多少,為什么就學這么些?.....一打電話都是一個多小時,關注點就繞這這點事打轉(zhuǎn)轉(zhuǎn),不是孩子自己就是孩子的學習進度
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感受,但是不要喂養(yǎng)孩子的“自我關注”——讓孩子有虛假的優(yōu)越感、自戀式“高自尊”、自以為是,這樣的孩子,但凡感覺不如人,甚至沒有找到優(yōu)越感,往往會選擇抱怨,或者放棄、逃避,當然也愛吹噓;面對失敗則恐懼、好推卸責任
真正的強者,他們能夠自我接納,做到專注當下,關心他人,接納失敗和犯錯,每天不斷的超越昨天的自我——這是我們一直努力引導孩子的成長方向!這也是新教育的核心:成為一個經(jīng)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