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ime》是新西蘭作曲家Mark Petrie創(chuàng)作的一首純音樂。英雄聯(lián)盟史詩級音樂,不斷攀升氣勢的節(jié)奏,大氣磅礴的感覺。
千呼萬喚,這位爆款男人終于來了。
最近幾天,小編的朋友圈突然被一個小丑模樣的男子刷屏。
就連高曉松老師也即興cos了一番。
B站上更是傳出了本山大叔話療小丑的精彩視頻。
一時間,小丑這個人物成了大眾的寵兒。由于在國內(nèi)還未上映,全網(wǎng)上下到處都在求資源找鏈接。
與此同時,各種金光榮譽(yù)也足以助它成為神作——
威尼斯電影節(jié)中第一個拿下金獅獎的漫改電影。上映不到三周,票房已超10億。
被稱為全球最賣座的R級片。(國內(nèi)對于R級電影引入非常謹(jǐn)慎,想要深入了解的寶寶可以自行度娘)
而叫賣之余更是叫座。
豆瓣現(xiàn)已超過16萬人評價,綜合評分高達(dá)9.0分。IMDb更是有44萬人給出8.8分的綜合評分。
這部根據(jù)DC漫畫改編的電影瞬間在全球刮起了一股熱潮,堪比漫威。
鋪墊了這么多,你一定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角色能夠掀起全球觀眾對他的癡迷?
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同觀摩。
拋開影片,乍看“小丑”二字,既熟悉又陌生。
讓我一下子想到小時候看的國外馬戲團(tuán)節(jié)目里,那個有著紅色圓鼻子,身穿花衣服,頭戴彩色假發(fā),臉涂得慘白,總是面帶夸張微笑的演員。
他們用上各種道具,摔個跤,倒個霉,好像自己愚蠢笨拙的樣子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一樣。
當(dāng)然觀眾的確被逗笑了。
然而,這部電影,并不是我想象的那般歡樂,更多的是某種莫名喘不過氣來的壓抑。
主人公亞瑟生活在哥譚市,一個金錢至上、惡意橫生的城市。
鏡頭里的他看上去很疲憊。
兩扇泛著光的窗戶中間,亞瑟面前的鏡子慢慢拉近,整間屋子昏暗、破舊,光線微弱,空氣混濁。
正在化著小丑妝的他,嘴角下垂,眼旁掛著一滴淚。
突然,亞瑟雙手使勁地將自己的嘴角向上扯,努力地擠出一個笑臉。
眼珠死死地盯著鏡子里的自己,身體不斷顫抖。
臉部的皺紋被擠壓在一起,嘴里露出紅色的牙齦和黃色的牙齒。
這應(yīng)該是我見過最猙獰的笑。
此番開頭不免有些奇怪,但接下來畫面突然轉(zhuǎn)到街頭。
工作時的他跳著輕快的舞蹈,手舉大幅廣告牌,街上的行人在身邊穿梭。
這時的小丑亞瑟是最接近我記憶中熟識的小丑形象。
然而這寶貴的幾秒鐘突然被打破。
廣告牌被搶,小丑被街頭混混肆意凌辱。他沒有反抗,只是無力地躺在地上喘著粗氣。
此時影片中壓抑的背景音樂將躺在垃圾堆里亞瑟的痛苦和壓抑渲染到了極致。
骯臟、窮困、混亂,生活遠(yuǎn)比我們想象的更艱苦。
鏡頭慢慢拉遠(yuǎn),“JOKER”出現(xiàn),表演正式開始。
亞瑟想當(dāng)喜劇演員,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的笑。
他得了一種精神疾病,一旦緊張或者焦慮,就會控制不住地放聲大笑。
說來也是滑稽,明明是活得最不快樂的人,卻被賦予隨時大笑的殘酷設(shè)定。
當(dāng)被社區(qū)心理醫(yī)生問起是否有帶日記時,亞瑟開始苦笑,抖腿,抓頭發(fā)。
昏暗的燈光下顯得他異常緊張與不安。
打開日記,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話:
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值得。
當(dāng)這句話被讀出來時,屏幕里又傳來一聲苦笑。
病理的笑,痛苦的笑,迎合的笑,坦誠而放肆的笑……無數(shù)段笑聲貫穿影片始終。
而每當(dāng)鏡頭里的亞瑟大笑時,電影外的我們神情都異常凝重。
原來,極度的壓抑與孤獨(dú),才會醞釀出這般撕心裂肺的笑。
小丑一點兒也不快樂。
考慮到還有許多小伙伴沒有看過這部影片,小編在這里就不過多劇透了。
值得一提的是,缺乏安全感卻渴望溫暖,壓抑感情又幻想被愛,這一系列復(fù)雜的情感被主人公詮釋的淋漓精致。
唯一一個最愛的人,騙了他一輩子;唯一一個好朋友,看到了他最可怕的一面;唯一一個崇拜的人,嘲笑他的表演。
只是想要真正的快樂,為何如此困難?
看到這,我也不禁噗嗤一聲苦笑。
有人說《小丑》角色的塑造是個極端,我卻不這么認(rèn)為。
英國作家狄更斯《雙城記》中有句經(jīng)典的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也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也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世界復(fù)雜,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因此要滿懷寬容才能理解美好與糟糕,幸運(yùn)與不幸。
帶著這顆包容的心,有人會說《小丑》電影只呈現(xiàn)出社會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只字未提。
然而如果進(jìn)入小丑的視角設(shè)身處地,則會發(fā)現(xiàn),這確實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亞瑟拋棄了內(nèi)心的秩序,那些簇?fù)硭男〕蠡蛟S就是當(dāng)時在街頭欺負(fù)他的人。而媒體利用亞瑟制造的暴亂,或許也不過是為了提高收視率罷了。
所有人好像都沒了良心,城市就像是一個大型的修羅場。
而那個渴望得到理解的亞瑟被永遠(yuǎn)的隔絕在黑白兩道。歡與悲,好與壞,都和他關(guān)系不大。
沒有誰真的想要走進(jìn)陌生人的內(nèi)心,整個城市已經(jīng)凋零。
地鐵里涌出的人們都帶著小丑面具,也許他們也是“亞瑟”。
亞瑟有句臺詞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原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但其實它是一出喜劇?!?/span>
無法被治愈的亞瑟只能從一個努力帶給別人歡笑的小丑變成一個殺人成魔的惡魔。
那一刻的他內(nèi)心得救了,但卻永遠(yuǎn)的墮落了。
細(xì)細(xì)品來,那個畫著大大的笑臉,分不清妝容背后到底是哭還是笑的小丑,你是否覺得有幾分眼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