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東方六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政治上采用“皇帝”稱號;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行郡縣制,全國分36個郡;經濟上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圓形方孔錢;思想文化上統(tǒng)—文字——小篆;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軍事上修建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抵抗匈奴,開發(fā)南疆修筑靈渠。而秦的疆域是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2、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在陳建立了張楚政權。
3、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漢武帝政治上削弱封國勢力(推恩令)、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從而實現(xiàn)了政治、經濟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西漢進入鼎盛時期。此外,又在長安舉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以儒家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為主要教材。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軍事上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guī)模的反擊,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qū),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4、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一片荒涼,于是西漢統(tǒng)治者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注重農業(yè)生產。到文景時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出現(xiàn)“文景之治”。
5、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今新疆正式屬于中央政府統(tǒng)轄;漢朝的絲綢之路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中亞-西亞-歐洲,加強了中國同西亞、歐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6、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十分黑暗。到東漢末年加之災荒連年,最終爆發(fā)綠林、赤眉農民起義,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建魏,東漢滅亡。
7、漢武帝曾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也令水利專家王景治理黃河。漢代的絲織品已經使用提花機,而且染色技術也很高。東漢的南陽太守杜詩發(fā)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在漢代,鐵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銅兵器。
8、秦漢之際匈奴的杰出首領冒頓單于第一次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國家,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率領精兵出擊匈奴,在漠北大敗息怒主力,此后匈奴再也無力同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公元前一世紀,匈奴分裂為幾部,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并請求和親,漢元帝把宮女王昭君嫁給了他,從此邊境安靜了很長一段時間。
9、兩漢時,人民把現(xiàn)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西域地區(qū)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73年,東漢政府又派班超經營西域,公元166年,大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同我國的首次交往。
10、西漢早期,用麻做紙,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歐洲用紙代替羊皮紙書寫材料已是公元12世紀以后的事。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將他改進的紙稱為“蔡侯紙”;張衡發(fā)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醫(yī)圣”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神醫(yī)”華佗制成麻醉藥劑“麻沸散”他還創(chuàng)制了醫(yī)療體操——五禽戲;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數(shù)》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shù)學體系的形成。
11、當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而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司馬遷著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歷史巨著《史記》,主要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秦朝兵馬俑是秦漢雕塑藝術最高水平。
(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1、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公元208年,曹操率領20多萬大軍南下,想統(tǒng)一南北,卻被孫權,劉備聯(lián)軍在赤壁打敗。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y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2、263年,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漢首先被魏國滅掉,266年,司馬炎篡奪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分裂的局面,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內遷,同漢族長期雜居,316年,內遷的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掉了西晉。
3、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定都在建康,史稱東晉。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消滅了其他割據(jù)政權,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383年,前秦和東晉在淝水展開激戰(zhàn),結果前秦大敗,前秦的統(tǒng)治瓦解。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了東晉的統(tǒng)治。
4、4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qū)的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統(tǒng)一黃河流域,到孝文帝時期遷都到洛陽。
5、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并發(fā)展了前人創(chuàng)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是數(shù)值計算到小數(shù)點后第七位,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1000年。
6、北魏的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yè)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著錄水稻系統(tǒng)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qū)的山川城鎮(zhèn)、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8、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行書也開始流行,東晉的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也被后人成為“書圣”。
9、東晉的顧愷之繪畫非常出色,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當時人稱顧愷之有“三絕”,即才絕、畫絕和癡絕。
10、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為擺脫現(xiàn)實苦難,人們紛紛信仰佛教,統(tǒng)治者也大力支持,佛教非常盛行。而反對的也不在少數(shù),其中著名的是南朝的思想家范縝,他寫的《神滅論》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利用佛教欺騙人民的事實,系統(tǒng)的闡述了無神論思想。
11、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tǒng)治者令人在許多地方壁山削崖,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最著名的兩大石窟。
12、江南地區(qū)經濟開發(fā)的原因是:西晉末年北方戰(zhàn)亂,人口大量南遷,帶去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地理條件優(yōu)越,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南方少戰(zhàn)亂,相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