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路,從來不是隨便挖條溝就完事。路多寬,叫什么名,全看能過什么車。
只能過人?那叫“蹊”。另辟蹊徑,就是讓你別擠大路,自己踩條小道。
能過獨輪車?升級叫“徑”。徑字加寬,就是讓你多一條活路。
能跑馬車? 這才配叫“途”。半路分岔叫“歧”,所以誤入歧途,怪不了別人。
老祖宗早就明白:路是給人走的,更是給活法選的。
十字路口叫“衢”,五岔叫“康”,六岔叫“莊”
你以為“康莊大道”是夸路寬?錯了,是夸你會選。
十字路口叫“衢”,人多車雜,容易迷眼。
五岔路口叫“康”,選對了,日子就順當(dāng)。
六岔路口叫“莊”,能走到這兒的人,早把猶豫甩身后了。
人生就像趕馬車——路越寬,岔越多,心越要穩(wěn)。
年輕時覺得條條大路通羅馬,老了才懂:選路靠膽,走路靠命。
兩邊開店叫“街”,熱鬧是別人的,錢是掌柜的。
兩邊住人叫“巷”,家長里短,柴米油鹽,才是自己的日子。
所以“大街小巷”不是比大小,是比活法。
有人愛街上的風(fēng)光,有人貪巷里的安穩(wěn),沒有對錯,只有合不合適。
南北向的叫“阡”,東西向的叫“陌”?!摆淠敖煌ā辈皇秋L(fēng)景,是活路。
莊稼人知道:路太直,容易旱;路太彎,容易澇。
人生也一樣——橫豎都是走,不如走得踏實點。
現(xiàn)在的人,動不動就說“沒路可走”。其實路一直在,只是你非盯著高速公路。
蹊徑能活人,歧途能醒人,康莊大道也能累死人。
街再寬,不如巷里一盞燈;路再長,不如腳下一步穩(wěn)。
老祖宗造字時早算準(zhǔn)了——
“路”字左邊是“足”,右邊是“各”。
各走各的路,各活各的命,別比,別爭,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