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帝內經(jīng)》學習筆記23

   下面我們先看第一節(jié),《靈蘭秘典論》全篇全選下來了,只不過這篇有兩個自然段,我們就分兩段來講。

《靈蘭秘典論》
“靈蘭”講的是黃帝藏書的地方,叫靈臺蘭室。
“秘典”就是秘密的典籍、秘密的經(jīng)典,加密多少級,不是隨便可以泄露的,無非是想說這部分內容是非常寶貴的、非常重要的,要很好的藏起來。

   第一段講的是十二官相使,或者十二藏相使。
“十二藏”,就是十二臟腑,有時候這一段把十二臟腑叫成“十二官”。其實“官”本身就是功能的意思,只不過現(xiàn)在習慣了官,喊當官的,其實當官是要發(fā)揮他的職能的,不發(fā)揮職能那就不叫官,是不是。
   我先講這一段是要背誦下來的,也就是說這一段是藏象理論當中很重要的部分,或者說在藏象理論當中,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盡管其他的藏象的篇章,也是很重要的,甚至于在某些問題上,說法不完全相同的,但是,《靈蘭秘典論》這一段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現(xiàn)在我把這一段讀一遍。

《靈蘭秘典論》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font>

   這正是以一個封建王朝的官職這樣的設置,來形容人體當中的十二臟腑的相互之間的關系,這里所強調的,雖然說有主有從,但是強調的是一個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關系,雖然是它說“十二藏”,指十二臟腑,包括腑也可以籠統(tǒng)稱為“藏”,細分的話,腑和臟是有不同的,籠統(tǒng)來說,那就包括腑、包括臟,所以它把十二臟腑都籠統(tǒng)的叫做十二藏。

“愿聞十二臟之相使”- “之相使”,相使就是相互使用,相互為用、相互聯(lián)系。

“貴賤何如?”- 有什么主,有什么從,主為貴,從為賤,它其實就是講的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當然講主從也可以。因為下邊講君臣關系嗎,總之貴賤就是講的主從。

“岐伯對曰:”- 岐伯回答。

“悉乎哉問也!”- 說您這個問題問的太全面了。“悉”不是完全嗎。

“請遂言之。”- 請讓我把這個問題談一談吧。

   下面這些話,其實大家在學習中醫(yī)基礎的時候,大都引證過了,對不對。在中醫(yī)基礎是叫藏象吧,在藏象里頭講心臟的時候,肯定第一條“心者,君主之官”或者叫“心主神明”,心主血脈等等。從那里出的?《內經(jīng)》里講了很多,“心主神明”的問題,但是以《靈蘭秘典論》最為突出。
  
“心者,君主之官也,”- 就是說把這個十二臟腑和朝廷中的君臣相聯(lián)系的話,心居君主之地位。居最高的領導者的地位。

“神明出焉?!? 為什么?就是因為心藏神,在《內經(jīng)》理論里面,人體雖然是形體和精神是統(tǒng)一的,但是神又統(tǒng)領著形體,神要比形體重要得多,即說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的,又說神統(tǒng)領著形體。
   因為心是藏神的、主神明的,所以是把它看作是在十二臟腑當中,是最重要的一個臟腑,因此把它叫做“君主之官”。
   這個“神明”就是泛指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籠統(tǒng)的說,在我們《內經(jīng)》里面,甚至于在我們中醫(yī)里面,都把它叫做神,都可以用神加以概括,當然在神的概括的基礎上,還可以細分不同的層次。
   籠統(tǒng)的來說都可以叫做神,而這個神可以說是由心來統(tǒng)領的,你看教材的注釋,在52頁最下面一行。
   張介賓的注釋,他在《類經(jīng)》里面說,
“心為一身之君主,稟靈虛而含造化,具一理以應萬幾,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也就是說心統(tǒng)領全身吧,臟腑百骸都受神的影響,聰明智慧那都是出于心,都從心里來的,就這個上來講,所以把心叫做“君主之官”,就好像朝廷中的皇帝一樣。
   我雖然這么強調“心主神明”,而且引證張介賓的注,其實在《內經(jīng)》理論里邊,還有其它的理論。
   關于精神的問題,只不過《靈蘭秘典論》是強調這個,而且這個理論在中醫(yī)理論體系當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占了主導的地位。
   還有講不是心主神明的,五臟都主神的,那是另外一種理論,現(xiàn)在我們講的是《靈蘭秘典論》,它的理論就是(“心主神明”)這樣一個觀點。
   要說是完全都從解剖上考慮,就不大容易(理解),因為大家都學過解剖,中醫(yī)古時候解剖不是太發(fā)達,一百多年來西醫(yī)東漸,我們人人都學了解剖,而且那個腦主神,腦主持那個精神活動的問題,已經(jīng)好像眾人皆知了,因此你說心,若是胸中之心來主這么多神明,似乎講不通,確實也是很難講的通,所以我說學藏象的問題,你要單純的從解剖的角度來考慮是很難學的通的。
   可你說“腦主神明”這也有毛病,“腦主神明”我們中醫(yī)開中藥、開處方,就很難說,清腦開竅,對不對,說養(yǎng)腦安神,好象從整個理論上,都不是這樣用的,而且從中國人的習慣上也不是這么說的。
   說這個人用心學習,當然現(xiàn)在也說這個人不動腦子,也有這樣說的。說這個人沒心沒肺是腦子不開竅,當然也有說腦子不開竅的,當然說心不開竅,說的人相對還是比較多,說是不用心,學習不用心,那就等于白費了。所以“心藏神”傳下來,幾千年來,我們從生活上到醫(yī)學上,這樣使用的多。
   再有說了,這個心和精神活動,是不是就沒關系呢?也還是有關系,其實五臟,就我們現(xiàn)在的醫(yī)學的考慮,實驗為主的醫(yī)學考慮,全身各個臟腑都和對人的精神活動有影響,不是絕對沒影響。
   這個意思,報紙、雜志上發(fā)表過一些材料,這當然是可以作參考的,不是作為醫(yī)學論文來看,不是有過一個報紙登過一個,是那個國家的,一個婦女心臟病,后來心臟移植,給她移植了一個好的心臟,她就活過來了,之后,她的生活習慣改變了不少,本來不喝啤酒,現(xiàn)在特別愛喝啤酒,本來不喜歡激烈性的刺激,她喝了酒之后又騎摩托,特別喜歡激烈性的運動。后來了解到,給她心臟的那個人,是二十幾歲的小伙子,死于騎摩托車出的車禍,而且在了解之后,接受心臟這個婦女,有很多的脾氣的改變,就和獻心臟的那個小伙子的脾氣和相似。而且據(jù)知,獻心臟的那個小伙子,特別愛喝啤酒。
   所以你說是心臟對神沒影響,恐怕這些問題確實值得研究。當然這個只能說是心氣通于腦,我們也并不是就此來說,腦就是不如心主神,不能從解剖角度去考慮嗎。
   中醫(yī)《內經(jīng)》上所說的“心主神明”或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是講的精神活動就是了。主持心神活動的這個系統(tǒng)是什么?是心系統(tǒng)。是這么講下來的,不是完全,或者主要的不是從解剖上,來考慮的這個問題。
   我記得一些古醫(yī)書上,對心的解釋有很多的,都是強調“心主神明”問題,敦煌醫(yī)學殘卷,其中有一篇完整的叫《明堂五藏論》,馬繼興先生本人早把它整理出來寫出書來了,其中有一篇文章還挺清楚的,這篇文章不殘,那個文章看來是唐代的文章,或者是唐以前的文章,不會晚于唐。
   關于心的問題,這篇文章說,
“心者,纖也”,- 纖細的纖,所謂纖細微。又說,
“無事不貫心”- 不是完全是原話,我記得差不多,意思不會錯。就是說心是很細微的,這才叫心,很多事情都要通過心。
   如果粗粗大大的,有什么事情都不知道,這就沒心了,所以要用心,要走心,是不是。這是心很細,心很粗,那就不好,所以無事不貫心,什么事都要通過心來想一想,記住了、思考了,這都叫通過心了嗎,貫就是通過嗎。
   當然其他醫(yī)學書上,也有說“心者,新也,日有所新也”就是每天都得學點新東西,這才叫有心,活一輩子,稀里糊涂一輩子,什么都沒有學到,那就沒有心?!叭沼兴隆本褪侵v的天天都要學新東西,不斷地學習,當然這個學習,不單指天天看書學習,什么都是學習,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也是一種學習,這都是講的心。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從“心主神明”角度的命題,也就是說關于精神,或者中醫(yī)所說的神和所說的神志的命題,“心主神明”是重要的一個命題,還要其它的主神明的命題。

“肺者,相傅之官,”- 相傅,傅就是輔助的意思,也有輔佐的意思。相也是幫助的意思。就是比喻成朝廷的宰相輔佐君主的。
   肺臟的功能,在心的旁邊輔佐著心臟。

   它具體的是
“治節(jié)出焉?!? 治節(jié)是治理調節(jié)。
   治理調節(jié)什么?
   治理調節(jié)臟腑氣血營衛(wèi),那都要靠肺的功能來進行調節(jié),心固然是君主,但是肺是起到治理調節(jié)的作用。
   教材注釋講的挺清楚的,治節(jié)就是治理調節(jié),肺主氣而朝百脈,它有輔助心臟治理和調節(jié)五臟氣血的功能。
   這又引了張介賓的《類經(jīng)》上的注釋,他說,
“肺主氣,氣調則營衛(wèi)臟腑無所不治,故曰治節(jié)出焉”。
“焉”這個字,不但是虛詞,在這里有當“這里”講的意思,就是從這里出,神明從心臟這里出,治節(jié)從肺臟這里出。
   我們在《內經(jīng)》理論里邊來看,“肺者,是心之蓋也”,是心的華蓋,蓋子蓋在心臟上頭,可是這個《明堂五藏論》它說,“肺者,旁也”旁邊的旁,那看來要是“肺者,旁也”這個說法更符合相傅之官,輔佐著君主,可不是肺在君主的旁邊嗎,主治節(jié),朝百脈,而治理全身,全書氣血營衛(wèi)的正常運行,臟腑百骸的活動正常,都要靠肺氣來給以維持,都要靠肺主治節(jié)的功能進行調節(jié)。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有保衛(wèi)肌體的作用,你看謀慮又是神志了,謀慮是和肝有關系,或者肝的功能正常,人才能夠正常的謀慮、謀劃、思維、深入地考慮問題。
   如果肝的功能失常了,就不能深入考慮問題,所以大家生活當中經(jīng)常這么說,說一生氣,一發(fā)怒,辦事簡直就不合乎情理了,為什么呢?他不能考慮了,就超越了常規(guī)了。
   肝藏血,肝在志為怒,肝有病之后,血就逆行,逆亂,怒氣一發(fā),精神活動就不再平靜,所以不能謀慮。
   而且這個《明堂五藏論》說,“肝者,捍也”,捍就是捍衛(wèi)的捍,說“肺者,旁也”“肝者,捍也”“心者,纖也”。
   “肝者,捍也”也是捍衛(wèi)的意思,有捍衛(wèi)肌體的作用。肝藏血,它的功能正常可以抵抗很多的外來的邪氣,對人體的健康起到捍衛(wèi)的作用,所以叫將軍之官。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中正就是不偏不倚,叫做中正。膽的功能正常的話,人就可以下決斷,所以它是“決斷出焉”,對事情有謀,肝主謀,謀慮完了還得決斷,決斷的功能就劃到膽上去了,所以這人要是膽小,就思前想后,老是決定不下來,中國人的習慣上,叫膽小,一點小事,下來想來想去,睡不著覺,那叫膽虛,這點事,本來用不著失眠,她就是失眠了,還怎么想怎么害怕,那我們不是有一個溫膽湯嗎,在這是清膽熱,我們用來治療它。
   同樣的,決斷本身它也是屬于精神活動范疇里邊的,雖然說“心為君主之官”但還是把這個活動,歸結到膽上來了,所以我說即使強調了某一臟的重要的功能,更主要的,本篇它是講十二臟腑的相互協(xié)調、整體協(xié)調問題。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在這我們中醫(yī)理論里邊,凡是膽小善驚的那就要治膽了,這人特別容易害怕,聽點聲音就嚇一跳,治療的話就要考慮從膽來論治。

“膻中者,臣使之官,”- 膻中就是指的心包,或者說是心包絡?!俺际怪佟蹦蔷褪窃诨实壑車慕肌?/font>

“喜樂出焉”,心主神明之喜樂,實際上是通過膻中表達出來的,后世又把膻中(心包絡)叫做“心主之宮城”宮殿的宮,可以保護著心,叫做“代心用事”,心的功能特別是喜樂,特別是它具體講的是由于膻中發(fā)揮作用,膻中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叫“代心用事”。
   一個代心用事,所以可以“代心受邪”,“心者,君主之官”,它不能受邪,真心不受邪,受邪則死,因為邪氣侵犯心,首先侵犯到心包(膻中),它“代心受邪”。后世溫病學派不也是講“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眴?,一傳傳到心包?/font>

下課。==================上課,

“脾胃者,倉廩之官,”- “倉廩”就是儲存糧食的東西。
?   還有一個具體的注解,倉和廩還不一樣,說“存谷者曰倉,存米者為廩”,谷就是沒有去殼的為谷,去掉殼的就是米了,所以倉廩還有這樣的區(qū)別,但是總體來說,這個倉廩就是指的存糧食的倉庫。
   把脾胃比喻成管理糧倉的官,為什么呢?它是受納飲食水谷,化生精微嘛,水谷不就是糧食嗎,所以把它比喻成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 就是從飲食五味,進入體內之后,經(jīng)過脾胃的受納和運化作用而產(chǎn)生精微之氣,這個五味是化生精微之氣的,精微之氣可以從脾胃化生出來布散到全身去。
   剛才我說的那個敦煌醫(yī)學殘卷里的《明堂五藏論》上說:“脾者,俾也”,有說俾也,俾就是裨益,補助,現(xiàn)在寫文章不經(jīng)常說,希望給予指導,或者學習了什么東西會有所裨益,那都是講的這個問題,幫助的意思,有好處。
   “脾者,俾也”,是補助什么?
   補助全身的生理功能活動的需要,《明堂五藏論》用這么簡單的話,“脾者,俾也”有這么一個形容。
   我說《靈蘭秘典論》這個藏象理論在后世醫(yī)學里頭影響巨大,在我們當前的各位醫(yī)生心里當中也是影響巨大,一說脾胃,就想起來“后天之本,水谷化生之源”影響都從那兒來的,甚至于腦子里只想這么一條,再也想不到脾胃還有別的問題,可見這個理論在醫(yī)學界,特別在我們當前來說,中醫(yī)學界的各位先生們的頭腦里頭,也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占了主導的地位,簡直別的就很難再裝進去了。
   如果說脾胃還有點別的功能的話,往往就覺得是挺新鮮的功能了,這只是《靈蘭秘典論》一篇所說的嘛,藏象理論還反映在《內經(jīng)》很多其它篇章里頭,不和《靈蘭秘典論》完全一樣,所以我說《靈蘭秘典論》是藏象理論當中,一篇重要的文章,無非是重要而已,如果重要到腦子中就記不住別的了,那就不對了。
   但是我還要講這個,因為它重要,還是大家先把這個記好,理解好,逐漸我們才能再學別的,不然的話,這還沒有理解好,再一學別的,打起架來,自己跟自己打起來了那就不好。

   它這說的脾胃就是這個作用,“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化生水谷精微之氣的作用,沒再說別的,而且《靈蘭秘典論》只是點出一個主要的嘛,“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那心就是神明,不再主別的?那起碼大家熟悉的,心還主血脈呢嗎,只不過,它就點一個最主要的而已,不是全部,而是主要的,或者,《靈蘭秘典論》的作者認為,這就是對于這一臟來說,那它就是最主要的。
 
   下面,
“大腸者,傳道之官,”- 大腸是傳導,傳導什么?傳導水谷糟粕。大腸是六腑之一,是傳到水谷糟粕的。

“變化出焉。”- 那大腸里頭產(chǎn)生變化,水液可以滲入膀胱,糟粕變化為大糞。變成糞,變成尿,變化出焉,傳到水谷糟粕是它的主要功能。

“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是接受存儲,從胃傳下來這些飲食物,同時又化物出焉,經(jīng)過它的消化,轉化而分別清濁,經(jīng)過小腸的功能,把由胃傳下來的飲食物,經(jīng)過消化,經(jīng)過變化,而分別清濁,泌別清濁,把營養(yǎng)部分要吸收,把糟粕部分再往下傳。
   大腸、小腸,在《明堂五藏論》上說,“腸者,暢也”,為什么叫做腸呀?它就用一個字來概括它的主要功能,暢,通暢。大腸、小腸都應該通暢,它們功能是有區(qū)別的。
   小腸是化物,把由胃傳下了的這個飲食物來進一步分化、消化,來泌別清濁,分別出哪是清,哪是濁。
   到大腸呢,就是經(jīng)過傳導,往下傳導,糟粕走入大腸,腐熟糟粕排除大便,從肛門排除,尿液水液走入膀胱,這是大腸的功能。
   但是,大腸、小腸的基本特點,都是應該通暢的,六腑以通為用,或者說六腑是傳導水谷糟粕,傳化水谷是六腑的基本功能特點。

“腎者,作強之官,”- 作強,就是作用強大,是最直接的解釋,就是指的作用強大,功能強大。

“伎巧出焉?!? 技巧就是技術靈巧,也包含聰明智慧。
   為什么說作用強大呢?
   因為腎主藏精,具有生殖功能,能夠生兒育女的功能,就是由腎所主持的,所它作用很強大。
   出技巧,有兩種解釋:
* 一個就是作用靈巧心靈手巧,做什么活做的很好,這是伎巧(伎巧通技巧)
* 再一個理解,伎巧,生兒育女這個事就很伎巧了,生出來那么聰明,那么漂亮的娃娃,就有這么兩種解釋。
   其實再細研究,要是從古代的官職上來說,反正我是沒有查到,我也沒有聽說其他的專家,查到過“作強之官”的,沒有這個官職。
   我在查的時候,我倒是發(fā)現(xiàn)在漢代的時候,有這么一個官職,叫做“匠作”,有匠作大將這樣的官職。
   是不是“作強”是“匠作”的誤傳呢?
   這個作強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管那個工程建筑的官員,特別是要負責建筑皇宮,建筑皇陵。
  “宮殿陵寢”,那是由匠作主持操辦的,那不是建筑部長嗎,但是用現(xiàn)在的建筑部長來說,不一定合適,但是他是操辦這件事的,所以他要靈巧呀,他工程技術不靈巧,這宮殿建出來不合格,那是要砍頭的,不但宮殿建筑,連皇陵也都是他操持建,當時有這么一個官職,那么這個官職,當然他就是應該是很靈巧的,他的技術應該是很高明的,他能夠指導工匠們去做,所以他是大將。
   關于這個問題,當然我們通常的說法,各位所理解的,也可以,就是說腎臟的功能非常強大,腎主藏精,能夠具有生殖的功能,作用很強大,那么腎精充足人的智慧也好,智慧也高,能夠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夠手藝很巧,能做出很多東西來,那也可以理解。說老年人了,腎精虛了,腦髓不足了,做什么也做不好了,手都顫了還能做得好嗎?這么理解也可以。再有呢,跟聰明靈巧有關系的,靈巧腦子必須得好使,心神也得聰明。

   那個《明堂五藏論》它說,“腎者,引也”引水谷而和利精神,它說,腎是這么個功能。
   它說,腎是引的意思,引什么?
   引水谷。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理解人體內的水谷精微的吸收,水谷精微的消化合排泄,那都和腎氣有關系。如果腎氣虛的話,水谷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也會失常。
   能夠正常吸收、消化、排泄那都要靠腎臟的正常功能,說“腎者,引也”,引水谷,還“和利精神”,人的精神和利也靠腎,腎氣充足、腎精充沛,精神才能和利,和利就是調和爽利嘛。
   如果腎精虛了,人的精神也會出現(xiàn)問題,也會出現(xiàn)遲鈍、癡呆,甚至于情緒不好,無緣無故的哭泣,無緣無故的就要笑,當然笑的時候少,無緣無故的哭泣、發(fā)怒是很多見的,那老年人腦髓虛了,所謂老年癡呆癥了,精神癥狀很突出的,腦髓虛了也是腎精虛了,所以,“腎者,引也,引水谷而和利精神”,那精神和利當然它也出伎巧,這個是相輔的,這個說法,和我們《靈蘭秘典論》的說法,是相輔助的說法。
 
   下面,
“三焦者,決瀆之官,”- “瀆”,水渠叫做瀆。決瀆就是把水溝給它挖開,決是挖決,打開,決口了,河堤決口了,那不就是決嗎,就打開,打開那個水溝,所以叫決瀆之官。

   三焦是管水的官,
“水道出焉?!? 那水道就從那個三焦出來的,大家所熟悉的通調水道。通調水道,什么水道,就是三焦水道。
   當然,后來在《難經(jīng)》上說,三焦是水谷之道路不單是水道,谷食也靠三焦來通調。三焦是管水的官,三焦的氣化,才能使人體的水液正常的代謝。

“膀胱者,州都之官,”- 州,水中間的那塊陸地叫做州,都就是水,一灣子水,一潭水,或者一個湖泊的水,那都可以稱之為都。
   州是水中陸地,“都,水澤所居之處”,教材有注釋,長江三角洲,就長江中間那塊陸地,水中之陸叫做州。
   州都之官就是說管理水液的,也是管理水的官,它不是管理水渠,它整個管理這個水,水聚之水,所以膀胱者是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可以藏津液,津液在膀胱所藏,經(jīng)過氣化就能夠出,就能夠從膀胱出來,這個出叫排出也可以,叫散出也可以,叫滲出也可以,叫排出發(fā)而太粗糙了一點,氣化就能滲出,反而倒可以,相對來說,意思反而更準確一些。
?   也就是說膀胱 所藏津液,需要氣化,才能夠滲透出來,散出來,散布到什么地方去咱們再說。
   這個氣化,既說的是膀胱的氣化,更主要的這所說的氣化,是腎的氣化,三焦的氣化,甚至于包括其它臟腑的氣化在內,因此,氣化才能出,不單指的膀胱氣化,更主要的是指的腎中的陽氣的氣化,以及心、肝、肺、腎之氣的氣化,還有三焦的氣化。
   膀胱所藏津液,只有經(jīng)過全身之氣的氣化作用,它才能夠滲出膀胱,而發(fā)揮它的作用,我這一說,你就該想到了,這個氣化則能出,既然說是發(fā)揮作用,那就不單純是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尿都排出去了,這倒是很簡單,但是好像從中醫(yī)理論上來說,不是這樣,在這里多說幾句話,來說說這個問題。
   因為我們剛才說了,《靈蘭秘典論》所說十二臟,不是解剖那一臟,或者說主要的不是講解剖學上那一臟,有沒有解剖知識?有,但是它主要的是功能單位,或者五臟功能活動系統(tǒng),因此膀胱就是講的那么一個功能活動。
   什么功能活動?
   貯藏津液,經(jīng)過氣化,藏的津液可以滲出來,如果你一定要按解剖那個角度來考慮問題,那這個膀胱,它就不只是現(xiàn)在解剖學上存尿的那個尿脬,現(xiàn)在把它叫做膀胱,那個不是《內經(jīng)》時代寫的那個膀胱。
   那個膀胱《內經(jīng)》常把它叫做脬,就是尿脬,后世有時候把它叫做脬,那就是裝尿的那個東西,那就具體了。就是現(xiàn)在解剖學所看到的那個東西,而這里所說的膀胱,就是指的既包括了這個脬在內的,又包括了那么樣大的一個經(jīng)脈在內,膀胱經(jīng)是很長的,對不對,起于目內眥,在頭上轉悠之后,然后經(jīng)過后背,在頭上就不是一下就過去,它是還有一個轉,到后背也不是一條線,后背還有兩條線,然后才從臀部下去到大腿的后外側,向下行到小腿外側,然后到足外側,到足小趾外側。
筆記者插圖:

   那是最長的一條經(jīng)脈,這也屬于膀胱,膀胱,足太陽之脈,這脈也屬于膀胱的,而且膀胱又主一身之陽,既叫太陽經(jīng),又叫巨陽,叫大陽,說法不一樣都是一個意思。
   主一身之表,一身之表那都是膀胱所主,主一身之表的話,還不是經(jīng)文的話,經(jīng)文原文的話叫做“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它不單純是泛泛地說,這是在那一篇呢?是在《靈樞》的本臟篇。腠理毫毛那不是人的肌表嗎,和什么相應?和膀胱相應,所以說膀胱主一身之表,它是有《內經(jīng)》的《靈樞.本臟》篇的經(jīng)文作為基礎的。
   在《素問.熱論》篇,一講外感病侵犯,要按六經(jīng)辯證的話,第一條經(jīng)是太陽經(jīng)的病,它叫巨陽,就是這一條經(jīng)或者說這個腑,它所包含的陽氣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它在一身之陽當中,它叫巨陽,它叫太陽。
   那我剛才說了,那你一定要考慮解剖的話,那應該考慮到哪兒呢?就應該考慮到這些,腠理毫毛其應這個功能、膀胱經(jīng)的這個功能、尿脬的貯尿的功能。
   從貯尿這個功能上考慮,從現(xiàn)在解剖生理上考慮,就還要考慮現(xiàn)在的腎臟,現(xiàn)在的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這一套,應該說從解剖上講,除了我說的經(jīng)脈,主一身之表之外,就是從排尿這個系統(tǒng)來看,也應該包括,腎臟、腎盂、輸尿管、膀胱,都在內了。
   所以如果單純理解為,這個(中醫(yī)講的)膀胱就是現(xiàn)在解剖那個膀胱,那是大錯而特錯!對很多問題你不可理解,(解剖上)那個膀胱沒法氣化,就算有氣化,也只能排尿沒有第二個作用,就犯不上這么復雜的去講“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說這么多話,就說個膀胱藏尿,可以排出去,古人絕對費不了那么多的話去說,因為古時候寫一個字多難吶,往竹板上刻,就這么點事,說那么多字,他不可能這么去辦,更何況它本身是講,以象而不以質,它是強調象,強調功能。
   那么說回來,膀胱所藏津液,氣化則出焉,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說滲出也好,說排出也好,說排出不太合適,說滲出,滲到什么地方?
   怎么氣化出來的?
   歸納起來,膀胱所藏之津液,經(jīng)過氣化出去的,去向有三:
1. 作汗液排出,
?   氣化從汗液出來了,其理論根據(jù),就是剛才我說的《靈樞.本臟》篇所講的“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膀胱這氣化,就能夠從腠理毫毛排出津液,汗就是津液所化。
   這個說法,也有后世醫(yī)學家的提法,就是唐宗海,唐榮川《血癥論》,這部書是很有名的了,《血癥論》談了這個問題,他在《血癥論.臟腑病機論》里邊講,
“經(jīng)所謂氣化則能出者,”- “經(jīng)”就是《內經(jīng)》,所說的,
“謂膀胱之氣,”- 也就是說,說的是膀胱之氣,
“載津液上行、外達”- 載,裝在、承載、運載。不但上行,還要外達。
“出而為汗?!? 就是出了汗。這是經(jīng)過膀胱之氣運載津液,才能出的汗。
“自有云行雨施之象,”- 這個云行雨施之象,就是我們講《陰陽應象大論》那篇所講的“地氣上為云,天氣降為雨”,陰陽交互的作用,那汗是雨,雨之所以能夠下,實為陽氣的作用,天氣降為雨嘛,膀胱經(jīng)的陽氣的作用,才能這樣出為雨。
   這是第一個去向,氣化則能出,出為汗。
2. 化為尿液,
?   王冰在注《素問》的時候,對這句話是這么注解的,說,
“若得氣海之氣施化”- 氣海之氣就是下焦之氣嘛,臍下那個部位叫做氣海,下氣海,也就是下焦之氣的氣化,它這個氣化看來主要是講的腎氣。
“則溲便注泄”- 這個溲便看來就是指的小便,那么小便排出來也需要下焦之氣,也就是氣海之氣的施化,或者腎氣的氣化。
“氣海之氣不及,”- 如果氣海之氣不能施化,而不及。他接著說,
“則閉隱不通,”- 那就是小便癃閉了。
   所以說王冰在注這句話的時候,那就是注成,下焦之氣,或者腎陽氣化才可以使得膀胱所藏津液,能夠正常排出作為小便。
   如果腎氣不能氣化,就閉隱不通,那就是癃閉,小便不能排出去了。
   其實,還不是談的解剖學,就是按這個說法,就是按王冰所說,氣化則能出,出是出在小便,那么這個情況,也不是單純藏在解剖,現(xiàn)代解剖學那個膀胱里面,所說的那個尿脬里面,那個津液它也還有藏在別的地方。
   在別的地方在哪呢?
   往上找,找到腎盂,找到腎臟,甚至于找到其它全身各處去了,這個臨床上可以見到。
   比如說大家熟悉的五苓散,張仲景《傷寒論》上說,五苓散是治膀胱蓄水,膀胱蓄水了,說膀胱存住水了,用五苓散治。五苓散所治的那個通利小便,小便尿出去,這尿在哪呢?有的時候尿是在膀胱里,但有的時候并不在膀胱,現(xiàn)在解剖學的那個膀胱里。
   為什么這個病人浮腫了,服了五苓散之后,尿通了,浮腫下去了。那你說那浮腫的水是藏在體內的,皮膚下面去了,那絕對不是那個解剖上那個尿脬,所以說即使按王冰的這個解釋,那個津液所藏,也不只是藏在尿脬里的,不然的話,《傷寒論》的五苓散治膀胱蓄水那一種情況,口渴、小便不利,甚至有水入即吐,還有浮腫現(xiàn)象的時候,吃了五苓散之后,尿就通了,浮腫就下去了,對吧,那也不要局限在解剖學的那個膀胱(尿脬)上去。
   這是氣化則能出的第二個出路。
3. 化為血液。
   巢元芳的《諸病源候論.膀胱病候》他對這個問題是這么解釋的,我這里有刪節(jié),他說是
“膀胱,腎之府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歸于膀胱,”- 全都歸到膀胱。
“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 分入血液后還能成骨髓,因為是津液嘛,津液當然可以成骨髓。
“津液之余者,”- 津液那多余的部分。
“入脬則為小便”- 之余者,多余的才入脬作為小便。
   你看《諸病源候論》就說膀胱所藏津液,經(jīng)過氣化,氣化有一部分,就要到血脈當中,到血脈當中自然就化生血液,化生血液才談到可以成骨髓,也就是津液才可以成骨髓。津液之余,多余的那部分入脬,你看,他就說是尿脬,為小便,到尿脬里面就沒別的可變了。
   如果說把這個膀胱,說成是尿脬的話,那些問題就沒法理解了,尿到膀胱里頭之后,說還能夠氣化出來,恐怕沒法解釋。
   所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個氣化,不是單純指的膀胱氣化,更主要的是指腎臟、三焦等臟的氣化作用,使得津液能夠化生出,發(fā)揮它的具體作用,只把多余的作為尿液排出體外。
   不要小看這個事,這個事?lián)宜?,還曾經(jīng)發(fā)生過學術上的不愉快,一位比較老年的中醫(yī),說是膀胱氣化,氣化可以清者化生津液,濁者才化為小便排出去,年輕的中醫(yī)就不干,他學過西醫(yī)基礎,學過西醫(yī)課,知道解剖、生理,(他認為)那不行,到膀胱里再也不能氣化,就得尿出去,兩人誰也說不服誰,結果弄一個很不愉快,其實犯不上,我們《內經(jīng)》上所說的膀胱,不是你現(xiàn)在說的解剖學的膀胱,只不過是強調了那樣一項功能而已。

   把上面的十二臟各自的功能都講完了,其實,相對而言,也都談了相互之間的關系,先把心是君主,肺是宰相,肝是將軍,脾是倉廩,三焦是決瀆,大腸、小腸主要是傳導變化,然后下面又總結,談一下它們之間的關系,又強調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說,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相失就是相互失調,應該是相互協(xié)調,是相使的,而不是相失。

“故主明則下安,”- 主是說的君主,君主之官明,它的功能正常,特別是心主神明,神明正常,不紊亂,不昏亂,則下安,那么其它十一臟就可以相對來說,就容易平安,強調了心神一體,心神統(tǒng)一,形與神俱,但是把神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所以神能夠正常,其它的形體問題,就可以相對來說容易正常,所以主明則下安,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其它十一臟的功能,就相對來說容易協(xié)調。
   中醫(yī)診斷疾病是這樣啊,一看這人有神,好,治療后預后會好,一看這人失神,無神了,很難再治了,你有再好的技術它就不靈了,他這人不能使用你那技術了,你給他怎么輸液,怎么打針,怎么灌藥,他那個正氣,那個神,不能對你那個(治療)產(chǎn)生反應,你再好的技術也是白費,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所以說有了神,心主神明,心主功能正常的話,主明則下安,按照這樣的話,“養(yǎng)生則壽”。
   養(yǎng)生,怎么養(yǎng)生?
   心主要正常,人的心神要好,要調攝好,那么其它的臟腑,自然可以逐漸地調攝,這人心理很好,想問題很清楚,就是吃飯不知飽,這不可能啊,就喝酒沒度,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心神很好的話,自然應該知道飲食怎么用,衣服該怎么穿,所以說“以此養(yǎng)生則壽”。

   保持君主的神明的清醒,就能夠正常地指揮全身的活動,
“以此養(yǎng)生則壽,歿[mò]世不殆”- 那就是不可能出現(xiàn)錯誤,一世也出現(xiàn)不了的錯誤,殆就是錯誤吧?!爸酥?,百戰(zhàn)不殆”嘛,就是這個殆字,不會出現(xiàn)錯誤。

“以為天下則大昌;”- 如果按這個道理治理天下,君主很正確,明君,那么他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其他的官員們都會很好地進行工作,不很好的工作,那很快就被罷免了,所以按這個方法來治理天下,也是對的。
   當然現(xiàn)在都講的是集體領導,那個集體就更應該明,所以“以為天下則為大昌”,因為古時候一人說了算,君王說了算,所以主明是非常重要的,碰上昏君全倒霉了,整個國家都會跟著倒霉,所以說“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明君)治理天下也會國運昌盛。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反之,如果主不明,昏君一個,那十二官就危了,是吧,十二官也不能正常地發(fā)揮它的作用了。

“使道閉塞而不通,”- 這個使道,教材有注釋,使道指的是十二經(jīng)脈,因為經(jīng)脈是十二臟相互聯(lián)系的通道,經(jīng)脈是應該通暢的,經(jīng)脈流通氣血,聯(lián)絡周身,閉塞不通了,那就正常功能就失去了。

“形乃大傷,”- 由于神傷了,經(jīng)脈也不通了,形體也會受到大的傷害,也不健壯了,也要衰敗了,五臟都亂了,氣血不通了,這人的形體肯定要衰敗。

“以此養(yǎng)生則殃,”- 按照這樣去養(yǎng)生的話,那一定是遭殃了,不可能長壽,不可能健康。

“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 按照這樣主不明,昏君一個,去統(tǒng)領天下的話,他的宗廟也就很危險了,古時候皇家不是有宗廟嗎,拜他們家祖宗嗎,宗廟危險了就等于說這個朝廷就要被推翻了。

“戒之戒之?!? 說特別需要警惕。
   要保持精神的清明,神明的清爽,使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君主明,然后十二官協(xié)調,人體才能健康,治理國家,國家才能昌盛,所以要特別地警惕這個事。
   這一段的串講,我們就講到這里。

   下面看一下
【理論闡釋】
第一點,就是說十二官相使說,
?   也就是十二官相互為用,特別提到,十二官相互為用的問題,以官職作為比喻,在《內經(jīng)》當中,不只《靈蘭秘典論》,其它還有幾個篇也是這么談的,比如:
?《靈樞經(jīng).邪客》篇,它也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同樣是君主的意思,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
《五癃津液別》說,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同樣是心為之君主。
“肺為之相”- 這和這差不多,本篇數(shù)的相傅之官嘛。
“肝為之將”- 本篇說“將軍之官”
   但是后兩個不一樣,
“脾為之衛(wèi)”- 保衛(wèi)的“衛(wèi)”。
“脾主肌肉”- 也有保衛(wèi)肌表的作用,保衛(wèi)臟腑的作用。
“腎為之主外”- 說腎能夠主外,開竅于耳,能主外。

《素問.本病論》比喻說,
“心為君主之官,脾為諫議之官”- 諫議就是勸諫,看到君主那里做的不對,提個建議,說應該如何如何,您的衣服穿得 不合適了,您這個行動、舉止有所失調,諫議無非諫議這個,諫議之官。
“肝為將軍之官”。
   所以在《內經(jīng)》里面,把十二臟腑用一些官職來比喻,不止本篇,其它篇也還有不少,不管它怎么比喻,實際上它所強調的,我剛才說過了,就是強調整體協(xié)調這個問題,強調了心主神明的這個問題,之所以強調心主神明,那就是因為心神、形神統(tǒng)一,而以神為主導,有神這個人就可以繼續(xù)生存,沒神生命就會終止,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主神,所以心就是君主之官,是一身之大主。
   盡管如此,心為一身之大主,十二臟腑之間還是要相互協(xié)調,不能說光有一個心就行了,必須有其它十二臟腑的相互協(xié)調,發(fā)揮整體的作用,這是十二官相使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相互協(xié)調的問題,強調神的問題。

第二點,對“心為君主之官”的認識。
   也就是為什么把心叫做君主?
   咱們教材上提了幾點:
1.心藏神
   剛才我說了,因為神是統(tǒng)領一身的,神最重要,雖然形神一體,但是神是最重要的,“形神合一”雖然形神是合一的,但是說神為形之主,那這是后世醫(yī)家的話了,形神是統(tǒng)一的,形神一體,形與神俱,這才是健康的,但是,形神之間的關系,還是要以神為形之主,而形為神之宅,神藏在形里頭,沒有形體神就沒有了,消失了。在《內經(jīng)》里還找不到一個人死了之后,神還繼續(xù)存在這樣的論證來。
?   有了形才有神的存在,所以形為神之宅,但是呢,說形神之間的關系又是神是形之主宰,因此說,心藏神,所以心是君主,再有又說是心主血脈,血脈對全身的作用可想而知了,“......以奉生身,莫過于此,獨得行于經(jīng)隧,名曰營氣”這個營氣,就是說的血,人身的一切生理活動,生命活動的維持都需要血,而心主血脈。
   咱們教材上是從這兩點上說,“心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

   其實在深入分析,還有一點,從古代的認識方法上,還有一點,它把中間看得重要,叫做中心,古代有一種觀點叫做“重中思想”,哪一臟在最中間的位置,那就認為那個最重要,心怎么會在最中間呢,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心在上焦,不是在中間,但是從古代的認識上看,心是在人體的中間的,特別是他們從祭祀,殺豬宰羊,把它們往那里一擱,他們認為心是在中間的,我們后來的人們在習慣上,也是要把心口窩擺在中間。
   古代在認識方法上,有一個觀點,是重視“中”的思想,這一點我們教材上沒有提到,因為心這個位置在古代從解剖的觀點上看,位置排在中間的,所以也就強調是中間去了,有這么一個認識。

下課。================上課,17

   下面講《靈蘭秘典論》的臨證指要,
【臨證指要】
一、我們主要談一下心為君主的問題。
   因為心為君主之官,所以就出來一個問題,君主不能感受邪氣,從這個意義上講,既然是君主之官,它不能受到外邪,所以就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心為君主,不宜受邪。
   因為如果君主之官受到邪氣侵害的話,那么全身就要受到嚴重影響,則它是從醫(yī)學上這樣看問題,從社會學上也是這樣看問題的方法,所以這個觀點在后世,對后世醫(yī)學是有很重要的影響的。
   從《內經(jīng)》上有這樣明確的記載,《靈樞.邪客》篇講,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
?   心包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膻中,有叫心之宮城,這是保衛(wèi)心臟的一個宮城,后世用一句話說,“心包代心用事”,代替心臟處理一些事,代心受邪是最主要的,當然本篇上講,“膻中者喜,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那是代心用事,傳達喜樂之情。
   在臨床上醫(yī)生們認為,古代的中醫(yī)學家提出來的是代心受邪,不單代心用事,而且代心受邪,所以盡管是心藏神,心主神明,但是很多神志的病,從我們傳統(tǒng)的理論上來看,一開始它主要是先傷心包絡,先傷心主之宮城,真的要傷到心了,那認為傷心則死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理論,所以在溫病學派,我們舉例來說吧,因為很多在臨床上有這方面的記載,特別是溫病學派這方面,應用這個理論還是有很突出的貢獻的。
?   比如大家熟悉的,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上的《溫熱論》講,“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清宮湯,起名的意思也是講的象清心臟之宮城。膻中為心臟之宮城,所以清宮湯實際上是清心包,他認為盡管是神昏譫語了,由于是心包代心受邪,所以邪在心包,應該清宮。
   那么再嚴重了,不單是神昏譫語,甚至于昏迷不醒了,一種嚴重的狀態(tài),心神失常,由于外邪導致的心神受傷,感受外邪,導致了昏迷不醒的狀態(tài),他還是從這個角度考慮比較多,比如大家熟悉的牛黃安宮丸,總的說,當初這個溫熱學派,人家把它起名叫安宮丸,咱們后來不是又加上牛黃二字,叫牛黃安宮丸,這是治療由于心受外邪導致的神昏,昏迷這種狀態(tài),還是很有效的方子。
   大家在很多報紙上看到了,不是有一個(香港)記者到英國去,由于車禍腦子受外傷,導致了昏迷不醒,在一些醫(yī)學界里認為這是必死了,甚至于動員家屬,要把劉海若的內臟捐獻出去,來救治別人,家屬當時也沒有同意,就請中國專家去,中醫(yī)、西醫(yī)都去了。
?   到那中醫(yī)治療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用的安宮牛黃丸,當然還有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說這人高燒狀態(tài),不要持續(xù)的給她用冰袋,《內經(jīng)》不反對用冰袋,但是高燒時持續(xù)的用冰袋,不是好辦法,認為這個是閉門留寇,邪氣出不來了,把邪氣都逼到里面去了,就冰伏其邪,讓邪氣藏伏起來。那么該用物理降溫法的時候應該用,《內經(jīng)》有記載,比如在《內經(jīng).刺熱論》里頭這一篇,就有這方面的記載,用物理降溫法,但是,對于一些持續(xù)高熱的病人,就不能再長期用冰袋的方法,認為這樣的話,可以導致了邪氣不能外出,而逼邪內陷,叫冰伏其邪。
   再回過頭來說,治療劉海若這個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醫(yī)采用了相當一些方法,用中醫(yī)的理論來指導,同時很重要的一個藥物,就是用了安宮牛黃丸,那不就逐漸恢復了,大家現(xiàn)在在電視上還經(jīng)??吹剿?,自己也會走路了,也會說話了。那不是就把人救回來了嗎,就安宮牛黃丸來說,它的出處還是在《溫病條辨》,也就屬于中醫(yī)的溫病學派,涉及的方子。
   它叫安宮,安的什么宮?
   就是心主之宮城。認為心不受邪,它要是受邪,就由心主之宮城心包絡代之,所以從理論上,在臨床上這個還是應用很明顯的,而且我們在傳統(tǒng)的理論指導下,在臨床上還是取得了很明顯的成績,尤其是溫病學派,在這方面的發(fā)展,還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是臨床治療上,臨床用藥上考慮心為君主,不宜受邪蕩滌問題。

   其實呢,還可以從診斷上來看,診斷上來看心為君主的問題,《內經(jīng)》強調非常明確,就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聞問切四診觀察這個病人,病情如何,預后如何,很重要的問題是要看神氣如何,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去,象《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說,“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神要丟失了,這病治不好了,再有好的醫(yī)生,再有好的治療技術,也是不能挽回了。醫(yī)生能夠治生人,治活的人可以治,死了就治不好了。為什么?因為神氣已去,神去了等于人就死了,所以從這個心主神明,神在人體的重要性來看,那么說從診斷上也是這樣看問題的,望面色、望眼神、切脈搏、聽聲音,這不都有一個有神的問題嗎。
* 面色明潤含蓄,
* 眼光有神明亮,
   但是眼光明亮也得含蓄,眼光暴露出來那也不行。從咱們中國文化不但是中醫(yī)來看,咱們講究的很多東西是要含蓄的,而不是暴露的,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從眼神,有神,同時也是含蓄的,不能兇光暴露,那不行,不是兇光,什么光暴露都不行,那叫真臟之氣暴露了。既要有神,又要含蓄,從望面色、望眼神。

* 聽聲音也是這樣,聲音要有根,聲音要柔和,那也說一種有神的現(xiàn)象。
* 切診時同樣的了,切脈也是要緩和、有力,這種現(xiàn)象才行,說光有力不行,說一點力沒有,也不行,既要比較有力,又要是柔和的,這才叫有神,所以切脈講究胃、神、根,有胃氣、有神氣、有腎氣,根就是腎氣、
   當然有了胃氣,有了腎氣,其實往往它就有神了,兩精相博謂之神,陰精、陽精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這都叫兩精,兩精都充足,自然就能化生神。所以這三者雖然不是一回事,但是三者密切相聯(lián)。
   所以望診上、聞診上、切診上,這都可以看到病人的神氣的得失,這在診斷上也是常用的理論。
   再有,因為是心為君主之官,不能受傷,所以從《內經(jīng)》開始,特別要強調在治病的過程當中,就不能傷害心臟,《素問.刺禁論》說,“刺中心,一日死”說針刺的時候你真要刺到心臟,一天內就會死亡,刺到別的臟上,當然也會引起死亡,但會那么快,或者受了嚴重的傷,但只有刺中心臟,那死亡是相當快的,所以治療的時候也不能傷害心臟。
   這是說心為君主之官,在臨床上的應用問題,從組方用藥上、審查病機上、從診斷的重視神上,以及在治療當中特別注意不要損傷心臟上,這么幾方面可以體現(xiàn)出心為君主之官,這個理論對臨床的指導意義,這就是我們講的《靈蘭秘典論》的第一段。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