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進士及第,起家汴州判佐,歷任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遷寧州刺史、檢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撫使、尚書右丞、豫復二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為官一任,常以不畏權貴、造福生民著稱。
身為宰相,舉薦人才,匡正帝王得失
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狄仁杰授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除了盡職履責之外,他還先后推薦了張柬之、桓彥范、姚崇等數(shù)十人入朝為官,后來大都成為唐代的中興名臣。狄仁杰自己更是如唐初名臣魏征一樣,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多次挺身而出,匡正帝王得失。
如果實在唐初盛世,面對李世民那樣的千古明君,身邊又有長孫皇后這樣賢明的女人幫著打圓場,犯顏直諫也未嘗不可。但狄仁杰所處的時代,正是武則天剛剛當政不久,群小用事、酷吏橫行、告密之徒,紛然道路的時代,不少正直官吏慘遭冤殺,連狄仁杰本人,也一度為酷吏來俊臣所誣陷而身陷囹圖。
阻止武則天的勞民傷財之舉
即便如此,狄仁杰仍然不畏權勢,多次阻止武則天的勞民傷財之舉。據(jù)有關古籍記載,武則天曾打算修造大佛像,需化費“數(shù)百萬錢”。這筆錢,不但各級官府要逐級攤派,還要天下和尚、尼姑,每日出1錢助之。狄仁杰見此次工程浩大,堅決抵制說:“既費官財,又竭人力,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何來?”一番評說合情合理,武則天不得已取消了這一計劃。
武則天已經(jīng)掌控了李唐天下的大權
不過,狄仁杰之所以在唐朝備受推崇,最大的原因還是他保住了李氏皇族的傳承。在自稱“日月臨空”的武瞾——武則天的赫赫威勢下,狄仁杰表現(xiàn)了極大的勇氣和智慧,與其身后武氏家族進行了長期的、頑強的斗爭,終于保全了李唐天下,成為當時抵制武氏奪權的中堅人物,驚濤駭浪中的中流砥柱。
早在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時候,因他患有風眩病,兩眼常常看不清東西,便讓皇后武則天協(xié)理裁處政事。結(jié)果權欲無邊的武則天趁機大耍手段,排斥異己、培植黨羽,將唐王朝的中央大權獨攪己手,成為懸國一身、權傾天下、操世間生靈生殺予奪大權的至尊。
多次勸諫,打消武則天傳位武姓子孫之舉
為徹底變李唐王朝為武周天下,武則天曾打算將其異母哥哥的兒子,也就是她的侄兒武三思立為太子。在眾官不敢反對的情況下,狄仁杰出班奏道:“據(jù)我看來,現(xiàn)在天下的老百姓還是留戀李唐的。當年北方突厥侵犯的時候,陛下(指武則天)曾讓武三思召募勇士于街市,但1個多月過去了,還沒有召夠1千人;后來使盧陵王(武則天之子)代替他,結(jié)果還不到10天就召募了5萬人!陛下欲傳國,非盧陵王不可!”
這一番意見自然大弗武則天本意,使其十分惱火,但狄仁杰所說恰恰又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實在不容反駁,朝議只好不歡而散。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論及立太子的事,狄仁杰再次勸諫:“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了,必然會出現(xiàn)危險和禍亂;當初文皇帝(指唐太宗)南征北戰(zhàn),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今陛下欲傳位武三思,請陛下好好想一想,一個是“母與子”,一個是“姑與侄”,究竟哪個親?”
正是由于狄仁杰這一番鞭辟入里的勸說,終于使得武則天改變了主意,派人把廬陵王從房州(湖北房縣)迎回洛陽,后來繼位為唐中宗,好歹使得李唐王朝又延續(xù)了2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