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水泊梁山眾好漢中,無論是先上山的林沖,還是后來的宋江、盧俊義等人,還有從二龍山前來入伙的武松、楊志等人,都曾有過刺配充軍、千里流放的經(jīng)歷。
其中,林沖、武松等人在充軍流放途中更是遭遇仇家伏殺,險些喪命。而對他們動手的人,往往就是負(fù)責(zé)押解的差役,難道這些人就不擔(dān)心殺人以后,回去無法交差嗎?
押解公人對殺害流放犯人無絲毫顧忌
第七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曾為京城80萬禁軍教頭的林沖,名滿京城的一個人物,可被判刺配滄州牢城營的時候,負(fù)責(zé)押解的董超、薛霸二人為了區(qū)區(qū)20兩金子(其中10兩未到手),就敢大包大攬取他性命。一個說:前頭有的是大松林,猛惡去處,不揀怎的與他結(jié)果了罷!另一個答:多是五站路,少便兩程,便有分曉。
第二十九回《武松大鬧飛云浦》,武松被刺配恩州牢城,押解的兩個公人更是公然與手持兇器的殺手同行,毫無顧忌。那兩個殺手就提著樸刀,各跨口腰刀,等在離城八九里的地方,見武松等人前來就幫著一路走,路上還擠眉弄眼,打些暗號,絲毫不擔(dān)心行為敗露或隔墻有耳。
原因有三:一是犯人仇家權(quán)勢大,無人敢追究。
陸謙要求董超二人不必遠(yuǎn)去,只就前面僻靜去處把林沖結(jié)果了。為免去二人后顧之憂,直言不諱的說:若開封府但有話說,太尉(高俅)自行分付,并不妨事。有高居朝堂的太尉出面,林沖不要說死在野豬林,就是死在開封大街上,區(qū)區(qū)五品的開封知府也是噤若寒蟬,絕不敢查問的。
二是當(dāng)時世道官場黑暗,無人愿追究。
武松險些命喪飛云浦前,本來就因為醉打蔣門神一事得罪了當(dāng)?shù)囟急O(jiān)、團(tuán)練,這都是手握當(dāng)?shù)乇鴻?quán)和地方武裝的實權(quán)派。加上整個孟州從知府到牢子,一應(yīng)上下之人都是蔣門神用賄賂買通,就算武松在流放途中被殺,孟州上下文武官員都不會替他伸冤做主的。
三是流放路途艱險,可以謊報敷衍
流放,作為中國古代五大主刑(笞、杖、徒、流、死)之一,本來就是僅次于死刑的嚴(yán)重懲罰。實際操作中,因為流放地點多是邊遠(yuǎn)之地,路途漫長崎嶇,很多都是荒無人煙的古道和瘴氣彌漫、虎狼出沒的原始森林。許多流放犯人“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饑人所啖,無得生也?!?/p>
在押解途中,本來就會有一定比例的犯人死亡,由于古代交通、通訊不發(fā)達(dá),案發(fā)地又多是飛云浦、野豬林之類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地方,犯人被殺后完全可以編織暴病而亡、野獸吞噬之類的死因,由于缺乏人證,也只能押解差役說什么、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