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呼吸的古貝殼堤所蘊含的高考信息
高考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
括人地協(xié)調(diào)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高考中如何突破地里的核心素養(yǎng)?今天咱們以“會呼吸的古貝殼堤所蘊含的高考信息”為例,分析揣摩高考的命題動向,為2018年的高考復習備考做好準備。
本期學習任務:
1.貝殼堤的前進和停留受什么因素影響:
2.貝殼堤的變遷與古海岸線的變遷有何關(guān)聯(lián)。
3.海岸線的變遷蘊含的地理奧秘。
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淤泥質(zhì)粘土薄層組成的,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形成于高潮線附近,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志。
世界上著名的貝殼堤共有三處,分別是中國天津貝殼堤、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貝殼堤、南美蘇里南貝殼堤。貝殼堤是幾十年來科學家研究的重要對象,在國際上的海洋、第四紀地質(zhì)、古氣候、古環(huán)境研究領(lǐng)域占有重要位置。
貝殼堤俗稱“蛤蜊堤”、“沙嶺子”、“嶺子壘”。古人稱“貝丘”;地貌學家稱為“死亡的海岸洲堤”。貝殼堤是天津地區(qū)特有的地貌,它是幾千年來,由海生貝類動物在海潮推動下,逐漸堆積而成的古渤海岸線的標志。貝殼堤真實地記錄了天津滄海桑田的過程,東麗區(qū)軍糧城鎮(zhèn)白沙嶺貝殼堤,是海陸變遷的歷史足跡。貝殼堤是粉砂淤泥質(zhì)海岸帶在波浪的作用下,將淘洗后的生物介殼沖向岸邊形成的堆積體。波浪的沖刷,使海灘坡度增大,底質(zhì)粗化,底部的貝殼類介殼被海水沖到岸邊,堆積在高潮線附近,經(jīng)長期作用便形成貝殼堤。當海岸帶泥沙來源充分,海灘泥沙堆積作用旺盛時,貝殼堤停止發(fā)育。多次的沖淤變化便留下多條貝殼堤??梢宰鳛楣藕0毒€遷移的標志。用C14同位素年代測定貝殼生成的年代,便可恢復海岸發(fā)育的歷史。
貝殼堤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對海水侵蝕背景和豐富的貝殼物源。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攜帶大量細粒黃土物質(zhì),長時期周而復始的在渤海灣南岸、西岸遷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質(zhì)海岸。當黃河改道、河口遷徙到別處,隨著泥沙入海量的減少,海岸不再淤積增長,海水變得清澈,種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不斷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貝殼物源。
最重要的是海浪潮汐運動,以侵蝕為主,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隨著貝殼的逐年加積,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貝殼灘脊海岸。一旦黃河改道回遷,貝殼堤及以海水較淡而渾濁的淤泥岸不利于貝殼生長而停止。在貝殼堤外,泥沙淤積成陸,海岸線又向前伸,貝殼堤則遠離海岸,或棄與陸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黃河的來回遷徙,海岸線走走停停,淤泥與貝殼堤交互更替,在渤海灣南岸、西岸形成多條平行于海岸線的貝殼堤,也就成為渤海灣海岸線向渤海延伸的腳印。
(2016·全國乙卷)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qū)經(jīng)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據(jù)此完成7~9題。
7.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 ( )
A.向陸地方向推進
B.向海洋方向推進
C.位置穩(wěn)定
D.反復進退
8.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
A.形成新的貝殼堤
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zhì)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海口 ( )
A.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小
B.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大
C.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小
D.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
【命題立意】本題圍繞“貝殼堤”這個主題,考查了河流堆積作用、海浪侵蝕及堆積作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及分析推理能力。
【解析】:第7題,貝殼堤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海岸堤,根據(jù)貝殼堤的位置可確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據(jù)新老貝殼堤的關(guān)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線演變過程與動態(tài)。圖中三條貝殼堤自西向東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進,但本題考查的是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的狀況,因為貝殼堤是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的,假如海岸線不穩(wěn)定而是反復進退,就不會形成任何一條貝殼堤,故在任一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的位置穩(wěn)定。第8題,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常⒃谪悮さ掏舛逊e,會使得貝殼堤外的海岸線不斷向海洋方向推進,因而加大了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第9題,由于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zhì)來源,圖中三條貝殼堤自西向東分布,反映了自陸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線變遷,也說明了河流帶來的泥沙多,入??谔幠嗌吵练e量大,導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變動。
【答案】7.C 8.B 9.D
③ 地理人是這樣命題的
說明:①為及時與你的思維相碰撞,所選試題均附有參考答案;②本文選材部分來自網(wǎng)絡,對原創(chuàng)及加工下列試題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謝;③對積極主動參與分享并為本微信公眾號撰稿的朋友均有機會獲取本微信公眾號的所有熱點地理電子稿;④本期熱點地理是做為高三一線的我和我的朋友為學生復習備考而用,如果你感覺有用,請及時轉(zhuǎn)發(fā)給你的地理老師或者你的同學,以期能在高考復習備考中脫穎而出,圓夢理想大學!
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粘土薄層組成的。海水透明度高,適宜貝類生活。大量貝類死亡后,在波浪作用下被堆積在高潮線附近,為古海岸的標志。歷史上黃河曾在天津入海,以后黃河入??诙啻胃牡溃绊懖澈澈0毒€的變遷。左圖為渤海灣西岸貝殼堤和古海岸線分布圓一云因禱貝熹堤海岸照片圖,讀圖完成1-3題。
1.貝殼堤海岸形成主要是
A.海水侵蝕B.海水堆積
C.河水侵蝕D.河水堆積
2.目前海河沿岸的工和n之間貝殼堤海岸水平距離大于n和班之間,其原因最可能是
A.黃河帶來泥沙堆積增強
B.黃河改道,堆積時間長
C.氣候變冷,海面下降快
D.氣候變暖,海水堆積強
3.古貝殼堤海岸的最合理開發(fā)是
A.建立建筑材料廠
B.建立貝雕加工廠
C.建保護區(qū)發(fā)展旅游
D.建蝦池等養(yǎng)殖場
1.B 材料中指出:貝殼堤是海洋中貝殼死亡后,在波浪作用下被堆積在高潮線附近形成,應主要受海水堆積。
2. A 材料中指出:歷史上黃河曾在天津入海,以后黃河入海口多次改道。說明目前天津附近的海河沿岸曾經(jīng)是黃河的入??冢?/span>Ⅰ和Ⅱ之間貝殼堤,可能正處于黃河入海口,淤泥多,黃河帶來泥沙堆積增強。Ⅱ和Ⅲ之間,黃河改道,不是從天津附近入海,黃河泥沙堆積作用減弱,距離較短,故A正確;從三條貝殼堤之間形成時間而言相差不大,且Ⅱ和Ⅲ時間還略長,故B錯;氣候變冷或氣候變暖對整個海岸都有明顯影響,且材料中指出:黃河的多次改道,影響渤海灣海岸線的變遷。說明主要受黃河影響,而非氣候影響,故C和D都錯。
3. C 貝殼堤海岸是地質(zhì)歷史上形成的,從可持續(xù)發(fā)展角度而言,應建立自然保護區(qū),發(fā)展旅游業(yè),既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又保護了貝殼堤自然環(huán)境。
4.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天津貝殼堤是世界三大古貝殼堤之一,也是天津地區(qū)特有的地貌,它是兒千年來由海生貝類動物在海潮推動下,逐漸堆積而成的古渤海海岸線的標志。貝殼堤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粉沙淤泥海岸、豐富的貝殼物源和海岸侵蝕環(huán)境。歷史上,黃河曾在天津地區(qū)入海,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改道后,海水變得清澈,各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在此繁衍生息。貝殼堤對于研究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tài)、海陸變遷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因為沒有意識到古貝殼堤的珍貴,天津古貝殼堤現(xiàn)已被嚴重破壞。
(1)指出圖中三道貝殼堤的形成順序并說明理由。(8分)
(2)說明貝殼堤的形成與海岸沖淤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6分)
(3)推測天津貝殼堤遭到破壞的人為原因。(8分)
4.(l)貝殼堤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順序為②、③、④。(2分) 理由:貝殼堤形成于古海岸線附近,由于注人渤海灣的河流含沙量較大,沿海地區(qū)總體以淤積為主(3分),古海岸線自陸地向海洋方向變遷。(3分)
(2)黃河泥沙含量大,在渤海不斷淤積,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質(zhì)海岸(2分);當黃河改道,海岸不再淤積,海水變得清澈,海洋軟體動物大量繁衍,提供了充足的貝殼物源(2分) ;海浪和潮汐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形成貝売堤。(2分)
(3)、濫采亂挖貝殼資源發(fā)展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在海岸地帶無序發(fā)展鹽業(yè)生產(chǎn);沿海灘涂發(fā)展水產(chǎn)養(yǎng)殖;修筑防潮大壩,破壞貝殼;堤興建新的民居點。(每點2分·答出4點給8分)
5.閱讀以下圖文材料,回答問題。(28分)
材料一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攜帶大量細粒黃土物質(zhì),長時期周而復始的在渤海灣南岸、西岸遷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質(zhì)海岸。由于黃河的來回遷徙,海岸線走走停停,淤泥與貝殼堤交互更替,在渤海灣南岸、西岸形成多條平行于海岸線的貝殼堤,也就成為渤海灣海岸線向渤海延伸的腳印。
材料二 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淤泥質(zhì)粘土薄層組成的。形成貝殼堤時期往往海水清澈,種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不斷繁衍生息,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形成于高潮線附近。
材料三 下圖為渤海西岸貝殼堤和古海岸線分布圖。
(1)從區(qū)域地理特征分析,黃河“善淤、善決、善徙”的原因。(12分)
善淤:黃河進入第三級階梯后流速減緩,由中游攜帶的豐富泥沙在河道中淤積起來,抬高河床;(4分)
善決:泥沙淤積嚴重,不斷淤積抬高的河床,在洪水期水位上升,導致易決口泛濫;(4分)
善徙:為防治河流泛濫,歷代治理水患的勞動人民修建堤壩阻擋洪水,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格局使得泛濫的河水在第三級階梯上橫沖直撞,河床在歷次泛濫中反復擺動。(4分)
(2)形成貝殼堤這樣地貌堆積體的主要外力作用過程如何?(6分)
海浪潮汐運動,以侵蝕為主,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隨著貝殼的逐年加積,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貝殼灘脊海岸。(6分)
(3)渤海灣貝殼堤的形成時期與黃河入海位置對應關(guān)系如何?指出其相關(guān)類型并解釋原因。(10分)
負相關(guān)。(2分)當黃河改道、河口遷徙到別處,隨著泥沙入海量的減少,海岸不再淤積增長,海水變得清澈,種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不斷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貝殼物源,在海潮的侵蝕、搬運下于高潮位形成貝殼堤。(8分)
通過閱讀上面的文章,你有哪些收獲?今后想要補充哪些內(nèi)容?請直接在右下角 寫留言 處留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