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十九世紀,法國學者曾提出“情節(jié)劇”的概念,代指那些在道德上二元對立、對人物上善惡分明、在情節(jié)上高度情緒化的故事,“情節(jié)劇”在很長時間內被自詡上流的文藝工作者輕視,希區(qū)柯克就曾感慨,“被稱為「情節(jié)劇化」是一種批評。這個術語表示歇斯底里和言過其實的夸張行為”,然而,由于它在吸引大眾上難以被取代的魅力,它依然是當今流行文化的重要拼圖,而《雍正王朝》就是典型的歷史情節(jié)劇。
《雍正王朝》的導演胡玫是拍情節(jié)劇的老手,在《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忠誠》等劇中,胡玫都設置了二元對立的道德觀、善惡分明的角色,并始終讓故事保持在高度的戲劇化之中。在《雍正王朝》里,代表正義的是以雍正為代表的改革者;在《漢武大帝》里,代表正義的是鞏固一統(tǒng)、雖遠必誅的漢武帝;在《忠誠》里,代表正義的則是恪盡職守、一心為公的黨員干部。這些正義的人殫精竭慮甚至嘔心瀝血,熔煉出戲劇所要宣揚的價值取向,那就是一套基于國家體認、大一統(tǒng)情懷的價值觀,維護國家一統(tǒng)、造福社稷萬民成為這些正義之人的追求,與之相對,高度個人主義的、虛偽的、勢利的群體成為被批評的對象。誠如戴錦華所說,《雍正王朝》內有對執(zhí)政者的體認,用胡玫的話講,叫“當家難”,創(chuàng)作者通過戲劇引導觀眾思考執(zhí)政者的不易,讓觀眾體諒和同情執(zhí)政者,進而達成對改革的支持、對執(zhí)政者所維護的秩序的和解,所以《雍正王朝》要一次又一次特寫雍正嘔心瀝血,要強調八爺黨如何只顧自己、不顧百姓,在皚皚大雪中,一個孤獨的君王成為政治英雄的隱喻。
再有一點,就是該劇雖然美化了雍正,卻沒有神化雍正,作為戲劇形象的他,仍然是有血有肉的一個人。急切、冷酷、專斷、情緒化,這個皇帝不但有威嚴的一面,也有他柔軟的一面,有英明果斷的一面,也有意氣用事的一面。甚至,他那股執(zhí)著于澄清謠言渴望有人理解他的拗勁兒,還為這個人物增色不少。胡玫也沒有回避這個君王有時不得不為的冷酷,所以她會設計雍正要求弘時自盡,那段戲沒有多少渲染,卻足夠有張力。所謂虎毒不食子,但雍正卻要自己的兒子自盡,因為:
“朕不殺你八叔他們,是因為你皇爺爺臨終說了話……朕聽先帝的話,再苦再難也不敢違了他老人家的意愿……可也正因為如此,這幾個人給朕給祖宗的江山社稷帶來了多么大的憂患!兒子,不是皇阿瑪心狠,為了給弘歷留下一個安定的基業(yè),朕不能夠留你?!?/span>
有趣的是,在《漢武大帝》中,胡玫設計了一個相似的情節(jié),那就是晚年漢武帝為了避免呂后之事再度重演,給未來新君留下一個相對安定的政局,他賜死了自己的愛妃鉤弋夫人。這是個有歷史出處的情節(jié),也是漢武帝晚年最有爭議的一件事之一。從現代人的視角看來,國家與個人的矛盾在此暴露無疑,但本質上,無論是皇帝為了個人私利殺人,還是為了政權穩(wěn)固殺人,都是這個皇權社會的衍生之物,在皇權社會里,大部分人的性命是被統(tǒng)治者裁決的。
僅僅用了不到半集,劉和平就把四阿哥和八阿哥的形象點明了,而在第一集里,劇本里其實先后出現了驛差、康熙、李德全、太子、鄭春華、尋人太監(jiān)、四阿哥、高勿庸、九阿哥、十阿哥、大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八阿哥、佟國維、張廷玉、馬齊、任伯安、年羹堯等,二十多個人物,四十多分鐘內次第出場,非但不亂,還能做到故事高潮迭起、人物個性鮮明,足見劉和平的功力。
而全劇中最能體現戲劇張力的,無疑是“八王議政”。在戲劇里,最能激起觀眾同情的往往是絕境,主角在這個絕境里,又需要出于長時間的劣勢,猶如孤立無援,如此,觀眾才會不自覺地站在主角這邊,希望主角逆風翻盤。“八王議政”無疑遵從了這種戲劇套路,雍正低估了自己的對手,導致他被八爺黨和眾鐵帽子王聯合逼宮,甚至,連首鼠兩端的隆科多都導向了八阿哥,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紫禁城內的守衛(wèi),仿佛都已經被八爺黨掌握了,雍正眼看就踩在懸崖邊上,新政命懸一線。這時候發(fā)生了什么呢?漢臣張廷玉站出來了。他毅然駁斥了八爺黨的謬論,有理有據地指出八王議政的荒謬、改革的勢在必行,此時,張廷玉同時也是創(chuàng)作者的傳聲筒,他所說的,正是創(chuàng)作者想傳遞給觀眾的價值取向,就在這這一刻起,觀眾對雍正的同情達到了頂點。
當然,《雍正王朝》在戲劇上的瑕疵,也是非常明顯的。最典型的,一是它沒有擺脫帝王劇的俗套,立意終究是要樹立一個明君形象,弘揚權力和儒家共同拱衛(wèi)的國家價值觀。其二,是它薄弱的女性形象。全劇除了清宮戲里的妃女形象,少有給人印象的,就是那個歷史上并不存在的“喬引悌”,她本是貧家女兒,被十四阿哥收留,后來又成了雍正的侍女,她在整個過程里都是被動的,被權力所擺布的,而她對雍正態(tài)度的轉變(從心懷怨氣到由衷敬服),在創(chuàng)作者眼里,象征了一個有良知的人對改革者的理解和折服,但換個角度,何嘗不是一種無意中流露的對權力的認可和對政治英雄的向往呢?同時,在喬引悌的身上,也能夠看到父權視角的影子,柔弱、善良、被強大男性收服,真正的女性意志被消解了。
———— / END / ————
謝謝閱讀
北京觀瀾書院:bjglsy
戰(zhàn)略家思想家:zhanluesi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