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席盛強,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
我始終認為有數(shù)據(jù)空間分析支撐的人生才是一個非常踏實的人生。
小商業(yè)的倔強
我是盛強,來自北京交通大學。
今天我想先從隆福寺開始,給大家講一講小商業(yè)的故事。
我覺得隆福寺應該是北京最近百年以來最悲催的一個商業(yè)中心,這幾十年一直在衰落。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2016年以前,早上九點的隆福寺商業(yè)街是這樣的景象:商業(yè)大廈雖然關停了,但是小商業(yè)一直非常繁華。
我們今天所說的隆福寺街曾經(jīng)真的是有寺的,它始建于明代,在清代的時候這塊地又改作喇嘛廟了。
在1901年的時候它就“火”了,真的著火了。一把大火燒掉了它的天王殿和殿里主要的建筑。之后一直到民國時期,這個地方就成為了北京最繁華的一個廟會。
建國之后,人民政府在這蓋了一個鐵板的大棚,賣自行車。
買自行車在50年代的地位就相當于今天買車,對一個家庭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決策。你很可能要在那逛一天甚至兩天的時間,去決定到底該買什么車,往往午飯也得在那里解決,所以周圍有很多很棒的小吃。
在80年代的時候這個地方又改造升級了,蓋了一個北京當時也沒有幾家的百貨大樓,隆福大廈。
隆福大廈為什么會衰敗呢?我大概摘錄總結了以下這六點。
1993年的火災
建隆福大廈時,遷了劉伯溫的“石龜”(石螭chī)
建隆福大廈時,狐仙的傳說
隆福廣場的建設,遮擋了視線
改造后商品定位失誤,缺乏特色
王府井商圈改造后形成競爭
其中大家都會提到的就是90年代的那場大火。
1993年的那場火燒得非常旺,也是建國以來北京消防隊員犧牲最多的一次火災。那次火災之后,很多人就發(fā)現(xiàn)隆福大廈一蹶不振了。當然這事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風水學上有一句話,叫“火燒旺地”。而且事實上,在1901年,人家已經(jīng)燒過一次火了,之后的生意一直都很好,所以大火肯定不是隆福寺衰敗的主要原因。
另外兩個原因就比較好玩了,一個是說當初在修隆福寺街門口的牌樓的時候,挪動了當年建成的劉伯溫埋下的兩個石龜。
還有一個說法就更離奇了,說是在建隆福大廈的時候,當?shù)赝诔隽撕偟亩?,然后看到了狐仙?div style="height:15px;">
我覺得后面這幾個原因值得仔細分析一下。
我和隆福寺,或者說和小商業(yè)結緣,其實源于我在荷蘭讀碩士的時候。當時我學的是城市學。
做畢業(yè)設計的時候,我的老師鼓勵我們國外的學生都選自己本國比較熟悉的地段。我是在北京出生,小時候也一直都在東城,所以很自然就選了這個地。但實際上我到了那之后,沒覺得這地不行了。
這個照片是我在2003年拍的,還是一個挺不錯的小街。這在當時是北京時尚達人的一個聚集地,都是賣衣服的。
盡管網(wǎng)上說隆福大廈在2001年就關掉了,實際在2003年它還沒關。而且什么火賣什么。
當時在北京賣車很火,所以隆福大廈的一層就賣各種各樣的車。
六層是最讓我驚訝的,賣盜版光盤。那個時代在北京買盜版光盤,得去中關村找抱小孩的阿姨,她們會跟你搭訕,然后指另外一輛自行車,自行車會把你拉到一個小民房里買盤。但是在2003年,隆福大廈居然就在樓上賣盜版光盤。所以我當時在反思,這里到底是什么不行了,什么還行。于是我開始對市場感興趣。
在建筑和規(guī)劃的傳統(tǒng)學科或者理論當中,往往都會提到這本書,《考工記》。據(jù)說這是周代傳下來的,但實際上是西漢的人重新編纂過的?!犊脊び洝酚涊d了所有的“帝都”是應該如何被規(guī)劃的,反映了中國文人的這種理想。
這種理想簡單地說就是重要的東西擺在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政府,宮城擺在最中間。對文化精英來說,市場也是必須的,但是它的等級比較低,不能擺在城市的前臺?!扒俺笫小?,市場往往都在后面。
但是理想終究是理想,我們看了各個時代的帝都,發(fā)現(xiàn)很少有帝都真的把這個當回事。長安的市場分東市和西市,分別是在它的東邊城區(qū)和西邊城區(qū),而主要的宮城實際上是在城北的中軸線上。
這個就體現(xiàn)出所有帝都的一個很大的矛盾——就是從理智來要求,我們都希望街道很寬很干凈(每個領導可能都喜歡這樣的街道),但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講,我們都希望市場是很方便的。
長安當時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矛盾。長安城的中軸線很寬,皇帝用這種中軸線把城市分成了兩部分。兩個市場,在相對的城市的中心。
當時城市的另一個特征,就是里坊制。每個城市的街區(qū)塊都用坊墻圍起來,真正的商業(yè)都是在里坊的里面,大街上都是很無聊無趣的,都是墻。
到了宋代,在宋朝的東京汴梁,也就是今天開封這個地方,城市的形態(tài)就發(fā)生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首先是里坊制被廢除了,從《清明上河圖》上可能可以看出來,所有商店都開始沿街布置,直接在街道上開店了。
這張圖也是我根據(jù)前輩學者的研究復原的,是當時的街道分布圖。它不是集中的市場了,相對的,它的收稅方式也變了,不是把小商販都集中在一個地方管理,而是對每家店都收費。
▲郭湖生,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小史系列論文,《建筑師》
也是因為這個變化,北宋的城市經(jīng)濟非常發(fā)達,甚至連日本的學者都說這是中世紀的一個城市革命。但是也有文獻記載,在當時也有一些令政府不太爽的地方,他們也開始侵街占道,也開始有一些類似清理和治理的工作。
到了元朝,有一個變化,大家開始真的把《考工記》當回事了。主要是因為元朝是由外族來統(tǒng)治的。我發(fā)現(xiàn)規(guī)章和制度是本族人編寫的,而真正去把它很重視地執(zhí)行的往往是外族的。
元朝的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北邊建元大都的時候,雇傭了漢族的劉秉忠,嚴格地按照《考工記》規(guī)劃了城市。從這個結果上看,也確實真正地實現(xiàn)了“前朝后市”的理想。
▲郭湖生,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小史系列論文,《建筑師》
這里面深灰色的宮殿在這個城市的南邊,市場就是橙色的部分,真正意義上把市場放在了城市的中間了。當你把市場擺在一個很方便的位置的時候,你可能就要在其他地方作出相應的妥協(xié)。
今天北京的什剎海和后海,其實是元朝時期,官員們花了很大的精力疏通了河道。它的目的是支撐市場內(nèi)交通的可達性,因為當時主要是通過水路運輸物資。
同時元朝還在一定程度上,協(xié)調(diào)了空間上的管理和街道的開放之間的關系。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復活了里坊制。怎么復活的呢?并不是在周圍真的去建很多的坊墻,而是用柵欄去管控北京的胡同。
這張圖是根據(jù)乾隆時候的圖重新繪制的,上面的這些小的黑點就是胡同口曾經(jīng)放的柵欄,這個地方晚上是不容許出入的,所以就起到了類似唐長安的那樣一個效果。
從一些歷史照片上我們還能看到一些痕跡,當時的街道是開放的,但是用柵欄管理的。
這張圖反映了明清時期北京的主要的商業(yè)分布。
隆福寺這塊主要在賣豬肉、羊肉、馬和鳥。分別對應了當時的生活習慣,食品、交通,還有娛樂。
▲明清北京商業(yè)分布
這些自組織市場,不僅僅分布在東面和西面,還分布在一些沿街的位置和城門口的位置。
它分布的規(guī)律是我們作為規(guī)劃和設計者特別關心的。有個理論叫做“中心地理論”,我們相信一個城市當中,高級別的市場的相對數(shù)量是比較少的,而低端的這種小的市場的數(shù)量是更多的。它往往是根據(jù)距離有一定的分布規(guī)律,同時它的演化也往往是受交通系統(tǒng)的演化影響。
▲明清北京中心地結構,模型來源:高松凡,歷史上北京城市場變遷及其區(qū)位研究[J].地理學報,1989,(2):129-139.
這張圖顯示的是1935年,北京的市場分布的變化:東單和西單開始興起了。
因為曾經(jīng)的北京是故宮在中間,后邊是景山,前面是千步廊,東、西被嚴格地分成兩半,有點像唐長安的城市格局。當這個障礙被打通之后,東單和西單就作為兩個新的中心開始發(fā)展了。
實際上這就是長安街的雛形。
建國之后,政府就建了長安街。這條街極大地提升了東單和西單的可達性,這個地方就變得越來越火了。
這個時候東四并沒有因此衰落,因為南北的道路也被打通了。
但是80年代之后,除了橫向的長安街之外,在北面又打通了一條平安大街,把東西向的交通分流了。從那之后東四就開始走向衰落。
打通平安大街雖然造成隆福寺和東四的衰落,但是帶活了幾個新的地方,比如什剎海。曾經(jīng)在什剎海有一個荷花市場,我在1997年的時候在那附近上學,那真的就是一個市場,賣肉賣菜什么的。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還有南鑼鼓巷,也是在地安門商圈這一塊。曾經(jīng)上面就那么五六家很社區(qū)的小店,幾年之內(nèi)就發(fā)展成今天這個樣子了,這都是拜交通所賜。
接下來我就開始一直關注東四這一塊,以及其他的市場區(qū),它們到底是按照什么邏輯運作的。
幾年前,早市還在的時候,我們跟蹤了來隆福寺市場的這些人。我和學生隨機跟蹤一個人,從隆福寺出發(fā),跟著這些買菜的人一直走到目的地。我們收集了大概五百多組軌跡,看這些人是從哪來的。
我很“不幸”跟蹤了一個大爺,我本來以為他騎著自行車很快就會到達目的點,結果這是最長的一條軌跡。
整個跟蹤過程中他騎車騎了20分鐘,走了三點多公里,從東城一路走到西城。
他買了一大兜的饅頭,以及其他一些雜的東西。我當時在想他到底是干什么的。最后我跟著他進入了一個工地,原來他是這個工地的廚子。他說,他原來是在北邊那個潤得立市場買東西的,但是在2015年的時候,潤得立市場被拆除了,所以他就不得不多騎一公里去隆福寺市場買東西。
實際上沿途有很多很大的菜市場,一百個攤位、兩百個攤位以上的都有,但他其實在意的是那幾塊錢的成本。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如今菜市場不僅具有服務周圍居民的功能,它還是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在座的諸位(可能都不怎么去買菜的),但是也有很多指著這些菜市場去生活的人。
我想講一下我們分析菜市場空間分布的一個原理。
首先大家把這個想象成一個城市當中的地圖,從A點到B點最簡單的一個路線,我相信可能大家想到的都是這個。
從A到B最短的路線呢?其實是這個路線。
我們對比了所有的最短路徑和最簡單路徑的疊加。
左邊這張圖是所有任意兩點的最簡單路徑疊加到一起,紅色的是被更多的人選擇的。
中間這張圖是沙特阿拉伯吉達市的一個貧民窟,貧民窟意味著沒有人規(guī)劃和設計這個地方。黃顏色的表示居住區(qū),其他顏色的是一些小商業(yè)??梢钥闯觯詈唵温窂降募虾托∩虡I(yè)的真實分布是高度吻合的,而那個最短路徑實際上是不符合人的認知的。
這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沒有上帝視角,我們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在街道中運動的。這種運動軌跡的疊加是自主選擇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商業(yè)分布的空間規(guī)律。
2005年,我開始做博士研究的時候做了一件事。當時我騎自行車逛了北京三環(huán)路以內(nèi)的所有街巷,去記錄這些小商店的位置。我重點關注了菜市場,記錄了每個菜市場里面有多少個攤位。
這張圖顯示的就是2005年到2009年菜市場攤位數(shù)的一個變化,大的方塊表示的是比較大型的菜市場。當時的治理口號叫做“農(nóng)改超”。在那五年中,北京的菜市場相對是非常穩(wěn)定的。
▲2005-2009年北京三環(huán)路以內(nèi)菜市場規(guī)模變化
在2015年之前,五個攤位以上的菜市場確實開始減少了。但是真正疏解出去的是很多大型的批發(fā)類的市場。
每次聊菜市場的衰減總是顯得有點悲情,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對于一些批發(fā)類的市場,它們的離開實際上是一種宿命。比如說曾經(jīng)北京城市中心的紅橋市場,還有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度是重要的批發(fā)中心的大鐘寺市場,它是一步一步逐漸遠離城市中心的。
十幾年前我們也訪談過一些攤販,他們大部分都是去批發(fā)市場上貨的,當時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機動三輪車。而現(xiàn)在基本上都換成面包車和汽車了。他們的活動范圍大幅地增加了。而更遠的市場地價也更低,所以不用政府去組織,批發(fā)市場實際上有一個自發(fā)的向外移的趨勢。
我曾經(jīng)覺得商業(yè)的一個最大的威脅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所以在2015年的時候,我對比了2005年的數(shù)據(jù),想看看在互聯(lián)網(wǎng)迅猛發(fā)展的十年里,商業(yè)是不是越變越少。
結果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北京的中央城區(qū),商業(yè)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多了。
這個增量主要來自胡同中的小商業(yè),有30%以上的是社區(qū)級的商業(yè),接近30%是餐飲業(yè)。這些小商業(yè)是具有自主發(fā)展的活力的。
但是近期我們對北京城市中的一些小商業(yè)進行了又一輪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拆違工作確實做得非常徹底,很多小商業(yè)都消失了。
有一些還是以其他的方式在偷偷地經(jīng)營著。
這個是在雍和宮大街上的禮佛用品的商店,改造之后變成了這個樣子。店鋪里面的商品密度超高,它不僅是一個賣佛具的場所,同時還整合了早攤點和超市,是一個很多元化的存在。
當然還有很多小商販和政府打起了游擊。
今天有領導視察,是這個樣子。
沒領導視察,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服務于城市的日常生活的小商業(yè)是自組織產(chǎn)生的,而這種自組織的分布是有空間規(guī)律的,研究這種規(guī)律對我們專業(yè)人士非常有幫助。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最近想逐步對一個個小商業(yè)進行解碼工作,就像生物學上解碼DNA一樣,去看看它為什么在這產(chǎn)生。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修車的大爺們。因為我本身是一個70后,自行車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同時2016年北京和上海又開始普及共享單車,我就覺得記憶當中的修車大爺們應該非常擔憂自己的生計。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對修車的大爺們展開了很多的訪談和研究。
這張圖匯總了一些我們在街頭上的訪談。大部分修車大爺還都是挺樂觀的。首先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這種比較佛系的性格,有些大爺就住在小區(qū)底下,沒有什么居住成本,每月可以掙到幾百塊。
對于更多數(shù)的大爺們來說,這畢竟是生計,所以他們除了修車之外還要學其他的技能,比如說修家電、修鞋、給電動車充電,技能越多,收入甚至可以過萬。
還有一些,像70多歲的大爺,他就說修車只是鄰里之間互相幫忙,他也知道政府要治理小商業(yè)了,所以他每次訪談都說,我下個月就不干了??墒俏疑现苋?,他還在,身體也很硬朗。
我們的研究除了實地調(diào)研,還有一部分是應用百度街景的時光機(不是廣告)。我們不僅可以在這上面看到這條街現(xiàn)在的樣子,還可以用翻頁的方式看到這個地方往年的樣子。
我們就是在東城區(qū)用看時光機的方式,找到了78個修車點。我們原本以為這些大爺們的數(shù)量應該會大幅縮減,結果街景地圖上顯示他們大部分都在。
他們除了修自行車,還貼出了其他標簽。
他們到底運行得怎么樣?
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實地去看了一天當中五個不同的時間點,是不是真的有人在修車。我們發(fā)現(xiàn)78個修車點一下少了很多,這主要是政府對這些小商業(yè)的整治造成的。
南鑼鼓巷這一塊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旅游區(qū),把他們清走了。
另外就是城管辦公室所在的地方,修車大爺消失得最多。
聽周圍的人說,這些大爺暫時轉行去送快遞了,要修車的話可以給他們打電話。他們確實有著很強的求生意志。
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修車的大叔。通過實地調(diào)研,我發(fā)現(xiàn)這個行業(yè)的要求比較明確:平均年齡五十多歲,有機械維修基礎,動手能力強。
我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具備了其中一個標準。
我們那會兒中學有一門課叫做勞動技術課,男生基本選的都是自行車維修。我最驕傲的就是學了那門課,能夠自己補自行車胎了。我至今印象非常深,我?guī)臀覌屟a了車胎,當然后來沒告訴她,其實那胎是我扎的。
我還有數(shù)據(jù)空間分析的能力。我分析出了東四周邊幾個最有可能成為修車點的地方。這張圖上黑色的部分就說明這些地方是有機會的。
我總結出了幾個選點秘籍,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和大街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有重新整治的計劃,規(guī)避風險非常重要。而且還要盡可能地臨近菜市場,因為菜市場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節(jié)點。
我始終認為有數(shù)據(jù)空間分析支撐的人生才是一個非常踏實的人生,這是為絕不油膩,但是可能會沾滿油泥的中年作出的一個理想。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