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這個朋友不好,甚至禁止孩子再跟他玩的話,這似乎要讓孩子做出選擇:要不背板家長,要不背叛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背叛自己的感覺。壞朋友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對自己家孩子從小就注意培養(yǎng)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懂得冷靜思考才是正路。
在孩子角度來看,自己主動接近的朋友都不是壞的啊——如果我覺得他是壞朋友我自己都會走開啦~
所以家長認為孩子交壞朋友,往往是從大人的角度去判定這是個“壞朋友”。而孩子或許就是覺得那個朋友好玩、有趣:我和他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聊不完的話題,而且他愿意和我玩在一起。
對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他們還非??粗丶议L或者老師的意見去選擇朋友的時候,如果自己的朋友被他們視為壞朋友,這會令孩子們陷入混亂。比如,孩子覺得朋友對自己很不錯,兩個人相處得很要好,但是爸爸媽媽覺得孩子的這個朋友不好,甚至在孩子面前講這位朋友的“壞話”——“你這個朋友學習成績不好,有些衛(wèi)生習慣不好?!?/p>
這種情況會讓孩子產(chǎn)生疑惑甚至困擾:自己明明覺得這位小伙伴很不錯為什么爸爸媽媽卻不喜歡他?這似乎要讓孩子做出選擇:要不背板家長,要不背叛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背叛自己的感覺。
那如果家長真的了解了孩子的朋友真的有些不良習性,這時候怎么辦?
○我當然會阻止??!不過,我還是會和孩子先談一下。
○我可不會那么淡定,對孩子交了壞朋友這件事我做不到不理或者放任,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孩子學好不容易學壞倒是很快的!
○孩子太小,或者心理發(fā)展基礎還比較弱,他們對好與壞還沒有足夠的分辨力,而且他們的模仿能力又是最強的,所以我還是很擔心他被壞孩子污染?。?/p>
○肯定不能像其他家長為了輔導孩子寫作業(yè)時孩子能聽話點,就兇兩句或“一巴掌”過去那樣解決啦,雖然那樣子比較粗暴見效快,但肯定對孩子是不好的。
小兔子剛搬家,好不容易認識到一個新學校里同校同班的朋友小林,還剛好住在同一個小區(qū),這得多么欣喜??!可是,兔媽媽發(fā)現(xiàn)小兔子的這個新朋友小林除了不講究衛(wèi)生之外,還經(jīng)常滿嘴都是臟話。
有一次去到小兔子新家做客時,小林見到好吃好玩的就都想什么要拿走:“這個能給我嗎?那個能給我嗎?”,兔媽媽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不可以帶走的哦,但是你可以常來玩?!苯Y(jié)果小林發(fā)起脾氣,爆了一句臟話,甩臭臉,摔門就走了。后來,兔媽媽和小兔子了解到,小林身邊的同學也不怎么喜歡他,除了班主任之外其他任課老師基本對小林是“放棄”的態(tài)度,因為他是班級課堂里的破壞王。
但小兔子為什么這么喜歡小林呢,只是因為他是新朋友嗎?
不是。
因為小林在小兔子眼里是挺有魅力的人,他們在一起可以調(diào)皮搗蛋,一起說很多搞笑話,簡直有點“臭味相投”。譬如,他們會一起瞎編一些口水話:堅持就是勝利,拉屎不要太用力,不然會拉出巧克力!就是這些小小惡趣味帶給了小兔子很多歡樂和創(chuàng)造的驚喜,而其他小伙伴都是乖寶寶,才不會和小兔子玩這種奇奇怪怪的游戲。
一個班級里有幾十個孩子,總會有那么幾個特別調(diào)皮搗蛋的小鬼令老師和家長特別操心。
那次小林到小兔子家玩的事令兔媽媽對小林有了更多觀察和了解,小林離開后,兔媽媽和小兔子談了很多,她想幫助小兔子分辨他這個新朋友身上還有些要注意的地方,特別借此機會提醒小兔子不能擅自拿走別人的物品。
誰知道就這么巧,不久之后在一次小林和小兔子做值日生的時候,小林趁同學和老師都不在就慫恿小兔子“拿走”同班同學筆袋里的那支很好看又很貴的自動鉛字筆,小兔子眼里充滿了渴望,他真的很想要但是沒有動手,這時小林拿起那支筆塞給了小兔子,小兔子好好看了一下這個筆,又想了一下還是放回去。
那天晚上小兔子和兔媽媽坦白了這件事的經(jīng)過,希望媽媽可以幫他拿走這種“很想要”的感覺。兔媽媽明白小兔子心里的“兩難”——我知道不可以,但是真的很想要。
他們討論了很多,兔媽媽告訴小兔子:“這件事要報告老師的,但是你會不會很擔心影響你和小林的好朋友關系呀?”很意外的是,小兔子說:“不會啊?!庇谑前嘀魅卫蠋熗ㄟ^小兔子了解到這件事后和小林好好地談了一次,也做了家訪,而正因為這次家訪,小林這么調(diào)皮搗蛋的原因似乎也露出水面。
原來小林是奶奶帶大的,奶奶非常寵愛和縱容小林以至于無視甚至反對小林媽媽對其管教,每次媽媽想要對小林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訓斥時,他總得到奶奶的庇護,耍個鬼臉就可以“逃罪”。
而通過這次的“慫恿”事件,以及過往小林在班級里做過的大大小小的負面事件,小林奶奶和小林媽媽意識到了原本“放縱教育”、“寵愛有加”已經(jīng)嚴重影響小林,奶奶終于肯放手讓小林媽媽對小林的不良行為有了更多規(guī)范教育,當然這次就不是訓斥,而是多了更多的關愛和傾聽。
之后,小林媽媽經(jīng)常接送和照顧小林,小林因為媽媽的“回歸”變得沒那么脾氣暴躁,經(jīng)過了一年級到二年級的相處,除了小兔子之外很多同學都覺得:小林變成好孩子了 !他不怎么說臟話了,也不會偷東西了。
所以很多時候,作為家長,我們可能不要太快地對這個“壞”孩子下負面判斷并認定他不會轉(zhuǎn)變。孩子是處在發(fā)展中的,只要學校教育這方面老師不放棄,以及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有足夠意識去認清問題和配合支持,壞孩子也是會變好孩子的。
其實面對“自己家孩子與壞孩子交朋友”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家長嚴厲一句“不行!不可以和他玩!”或者苦口婆心哄孩子離開那個“壞孩子”就可以了,重點是趁機對自己孩子進行教育,教導他們怎么分辨壞行為、壞心思以及面對朋友的慫恿時自己怎樣可以冷靜思考,比如情境演繹、故事角色模擬等等。
壞朋友是不可能不存在的,無論是生活社區(qū)里還是學校里,家長不可能把孩子永遠放在一個“安全無污染”的“無菌室”,所以,對自己家孩子從小就注意培養(yǎng)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懂得冷靜思考才是正路。
在是非面前,孩子可能還不會分辨或者即使會分辨但是孩子的能力有限,這時候是需要父母去干預的,比如家長和老師之間、家長和家長之間多方面溝通情況,而不是簡單地對“壞孩子”說“不準。不可以?!?/p>
上面討論到的情況主要是指孩子幼兒園和小學階段,而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開始他們交際中心會從父母、老師轉(zhuǎn)移到同伴身上,如果這時家長叫孩子不要和哪個朋友來往,或者這時才教他們分辨“好壞”,孩子們很可能就聽不進去了。
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形成自我意識、自我認同、自我評價的來源主要是家長和老師。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到中學青春期,影響孩子自我認同的主要來源就慢慢變成了同伴群體,因此最好在青春期前幫助孩子培養(yǎng)對同伴群體的辨別能力。萬一到了青春期孩子交上“壞朋友”,家長才教孩子鑒別同伴群體,才教孩子脫離他們,這時的教育效果可能不太好,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認同同伴而反叛父母。
分辨壞朋友,要從娃娃抓起。教育孩子本來就不是一個簡簡單單、輕輕松松的事情,養(yǎng)孩子不宜“多快好省”,孩子出現(xiàn)問題很多時候不能只追求見效快,而是真正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一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