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長沙晚報
2019-05-17 5:39
有“愛情圣瓶”之稱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的長沙窯詩壺。
昨日上午,“海絲路上的妙彩唐風(fēng)——長沙博物館藏唐代長沙窯瓷器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館多功能展廳開展,來自長沙博物館的長沙窯瓷器頓時在南京掀起一股長沙窯觀展的風(fēng)暴。 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5月17日訊(全媒體記者 任波 通訊員 鄧曉麗)昨日,由南京市博物總館主辦,南京市博物館、長沙博物館承辦的“海絲路上的妙彩唐風(fēng)——長沙博物館藏唐代長沙窯瓷器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館多功能展廳開展。來自長沙博物館的長沙窯瓷器頓時在南京掀起一股長沙窯觀展的風(fēng)暴,愛好文物的南京朋友團團圍住長沙窯瓷器,品評觀摩。這批長沙窯瓷器共計190件(套),95%以上為首次對外展出。
長沙窯見證銅官與南京貿(mào)易往來
昨天是展覽第一天,部分南京市民在現(xiàn)場推選出本次長沙窯瓷器展的最愛,其中最受關(guān)注的首推有“愛情圣瓶”之稱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長沙窯詩壺。愛情是人類共通的、是穿越時空的,何況長沙博物館這件“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長沙窯詩壺出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知名度實在是太高了。
此外,長沙窯“奔鹿”圖案瓷壺被認(rèn)為是長沙窯瓷器展“最萌”的一件文物。長沙窯綠彩紋壺則被部分南京人認(rèn)為是最適合南京人性格的一件文物,綠彩紋壺上的圖案,只是幾條綠色條紋,卻像一幅在宣紙上暈染開來的“千里鶯啼綠映紅”的山水畫,讓頗具人文氣質(zhì)的南京人贊賞不已……
南京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看到畫有椰棗圖案的瓷壺說:“在我們南京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中,也有幾件這樣的長沙窯瓷壺。”他介紹,這幾件南京博物館館藏的長沙窯瓷器出土于南京的秦淮河西水關(guān),這說明在很早以前的唐代,長沙望城銅官就與南京有貿(mào)易往來。
活動現(xiàn)場請來了南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南京泥人”代表性傳承人、南京市工藝美術(shù)大師何斌現(xiàn)場教大家制作長沙窯泥塑、手繪陶塑瓶。何斌對記者說,看到這批唐代泥塑鳥形動物十分親切,因為南京甘家院子民俗博物館內(nèi)就保存著唐代的鳥形塤,與長沙窯鳥形瓷器十分接近。
感受千年前海絲路上的妙彩唐風(fēng)
長沙窯是中國陶瓷史上制作多彩瓷器為主的窯場,興起于8世紀(jì)中后期,鼎盛于中晚唐,五代后期漸漸衰落。唐代早期,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各占半壁江山?!鞍彩分畞y”爆發(fā)后,隨著北方人口南遷,許多身懷技藝的窯工把北方陶瓷的彩繪和三彩等技術(shù)帶到南方。南北制瓷技術(shù)的融合和窯工們的大膽創(chuàng)新,在湘江之濱催生了以生產(chǎn)彩瓷為主的長沙窯。由此形成的瓷器生產(chǎn)青、白、彩瓷三足鼎立的局面,對中國瓷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繁榮開放、兼容并蓄的大唐文化背景下,長沙窯不僅著力經(jīng)營國內(nèi)市場,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行銷東亞、東南亞、西亞、北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暢銷產(chǎn)品。
本次展覽展示190件(套)唐代長沙窯瓷器,均為長沙博物館多年考古發(fā)掘、采集成果,器物類型豐富,涵蓋了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長沙窯瓷器在實用功能之外還兼具獨特的審美價值。本次展覽是南京市博物館與長沙博物館展覽交流的合作成果,也是南京市博物總館近年來舉辦“海絲”主題系列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沙博物館副館長李歷松告訴記者,“海絲路上的妙彩唐風(fēng)——長沙博物館藏唐代長沙窯瓷器特展”將連續(xù)在中國多個城市展出,南京是第一站。此外,同樣出土有長沙窯瓷器的江蘇揚州、福建泉州、廣東廣州等中國多個著名唐代港口城市將陸續(xù)展出這一展覽,希望通過此次專題展示,能讓廣大觀眾了解長沙窯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通過一件件賞心悅目的長沙窯瓷器,感受千年前海絲路上的妙彩唐風(fēng),讓長沙窯走出湖南,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