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大河文明,兩條大河橫貫西東,所經之處水系密集,滋養(yǎng)了富饒的土地。人們依水而居,而有水便有橋。橋成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場景。歷代以來,文人騷客對橋歌詠不絕,留下了無數優(yōu)美的詩篇。而橋也藉由詩人的眼睛,展現出不同層面的豐富意象。
張繼的橋,是漂泊浪子的羈旅愁思。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極具畫面感地表現了作者漂泊在異鄉(xiāng)的離愁別緒。月亮落下,烏鴉啼叫,一下一上的垂直動勢,對比渲染出孤獨冷清的氛圍。“霜滿天”更是將寒氣鋪散開來,無邊無際,讓人無處躲藏。江邊的楓樹黑影幢幢,和漁船上的燈火,一暗一明,在水平方向上遙遙呼應相依為伴,相擁而眠。同時也埋下伏筆,萬籟入眠的寒夜,更有不眠人呢。姑蘇城的熱鬧,突顯了寒山寺的冷清。寒山寺的名字更添一份孤高絕世。半夜里的空靈鐘聲,在曠野稀薄的空氣中似乎更有穿透力,豈止是“到客船”,簡直是聲聲撞在漂泊游子的心上,忍不住哇地吐出一口老血。
張繼在天寶十二年考取進士,正是意氣風發(fā)之時。誰料到兩年之后即發(fā)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奔蜀,還有不少文人逃到江南避亂,張繼即在其中。白日奔波無暇他顧,夜半孤坐船中,此情此景,登時想起昔日的抱負,故鄉(xiāng)的風物,國事家事,往日依稀,不勝唏噓。
二十年前的九十年代,有一首歌紅遍大江南北,在當時各地剛剛興起的卡拉OK廳中是必點曲目,這就是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這首歌的歌詞幾乎是用白話文把張繼的《楓橋夜泊》原樣照寫了一遍?!霸侣錇跆淇偸乔甑娘L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它的詞曲作者陳小奇說,有一天他重讀《楓橋夜泊》時感嘆不已,覺得詩中所描寫的漂泊無根的感覺和他們這一代人的狀態(tài)非常相似。陳小奇出生于五十年代,從六七十年代的社會動蕩,到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讓他們這代人感到無所適從,就像處在傳統(tǒng)價值觀和現代文化的夾縫中一樣,迷失、彷徨、失落。于是他寫下了經典的這句歌詞:“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彪S即在全國引起巨大共鳴。
柳永的橋,是淚濕欄桿的折柳送別。
少年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高低不一的柳樹掩映著這座充滿著離愁別緒的橋,一個煙字仿佛淚眼婆娑盡顯傷感。此處的風俗依舊和唐朝時一樣,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就在這里折柳送親友,以寄思念之情。而依依楊柳也早已飽經滄桑,憔悴不堪,春光不在,只剩一番殘破景象。落日的余暉斜斜地照著,似是無情,然而時光漸漸消去,離別的憂思猶如蘅草蔓延,無涯無際。唱一首送別的《陽關曲》,聲聲斷腸,曲盡而人不能自已,觸景生情,思接百代,獨自倚靠著欄桿,久久不能釋懷。
折柳相送,是古時盛行的離別風俗。從《詩經》開始,古人就將離別同楊柳聯系在一起?!拔粑彝?,楊柳依依”?!傲焙汀傲簟敝C音,即寄托了挽留親友的深切感情。在那個沒有手機和網絡的時代,一旦分別即是音書兩絕。“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想要得知親友的消息,只能等待緩慢的書信或者朋友傳遞消息。而那時也沒有飛機火車汽車,旅途艱辛,常常有人死在路上。這就更加增添了對親友的擔心。
王士禎的橋,是美好春日的浪漫邂逅。
冶春絕句。
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闌干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
王士禎中進士后任職揚州。康熙元年春天他和當地名士聚于紅橋,飲酒賦詩,宴樂不息??滴跞甏禾?,他和朋友再度相聚于紅橋。當時的揚州是全國有名繁華都市,每到春天有大型踏青出游活動,一時熱鬧非凡。
紅色的橋橫跨在藍色的水面上,作者用“飛跨”一詞也可見意氣之盛。橋上的欄桿造型優(yōu)美精巧,顏色鮮艷動人。午后畫船從橋下悠悠劃過,來不及看清巧笑嫣然,就消失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只余若有若無的香味在風中飄散。
王家衛(wèi)說:“有時候我昨天遇到一個人,感覺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但后來就再也遇不見了,這就是人生?!比松偸怯兄鞣N各樣的錯過,萍水一逢后,又繼續(xù)各自向左走向右走,相忘于江湖。
黃巢的橋,是繁華落盡后的沉靜豁達。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桿看落暉。
相傳黃巢起義失敗后在洛陽做了和尚,這位曾經叱咤風云一度稱帝的人物一朝落發(fā)為僧遁入空門,他的內心到底會有什么樣的感觸呢?當年在草上策馬奔馳,歲月崢嶸,忽然間便脫下戰(zhàn)袍,卸甲封刀,開始過起心如止水的僧侶生活,這是多么戲劇化的對比啊。天津橋是唐時洛陽的重要建筑,曾經熙來攘往,熱鬧非凡。然而在這樣的鬧市,竟然無人識得曾經威震天下的黃巢,一點也感覺不到殺人千萬的氣場,看來也真是大隱于鬧市,萬人海中一身藏了。想想此生經歷種種,不免萬千感慨涌上心頭,無處傾訴,只好賦予這壯麗夕陽,人生須臾,而山河無窮。往事早已雨打風吹去,和天津橋下這無盡河水相比,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漂泊的橋、離別的橋、浪漫的橋、沉靜的橋,正是因為詩人有著不同的心境,橋也成了不同情緒的承載。而人的情緒是無法窮盡的,所以關于橋的詩篇還會繼續(xù)寫下去。而橋也將繼續(xù)散發(fā)其無盡的魅力。
流傳千古的關于橋的詩詞,美的讓人心醉
在青山綠水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fā)。
——沈從文。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說起這首詩,耳熟能詳的人到不少,但是說起張繼這個人,卻鮮有人聞,自古多少人經過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可是又有多少人寫下的詩文能名揚千古?。
一座寒橋,一個孤獨的人,一個夜色涼如水的晚上,千萬孤獨如風一般灌入他的身體,在燈火明滅之時,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陣陣鐘聲......。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南京的朱雀橋歷經千年,孤獨的見證著事物的興衰,這一切,人來人往,花開花落,無盡的傷感。
鵲橋仙·纖云弄巧。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的詩文自古以來都被人稱贊,這首詩在他作品中當屬精品,其中情意綿綿,透露出無盡的相思。
不論歲月如何變化,詩詞都像是一位獨立于世的美人,著一身華麗的旗袍,風姿卓越,屬于她自己獨有的地位,被人們尊崇與喜愛,平凡的日子里,酌一杯小酒,品三兩首詩詞,意氣風發(fā)之余,也會創(chuàng)作一首,聊以慰藉,所以說,詩詞既能登得大雅之堂,亦能與民同樂,或許這才是它真正的魅力。
每日更文,有時候寫著也不知道寫的意義在哪?自己也會去思考,結果意志消沉,好像連自己都在反對自己,捫心自問,每一份努力,或許都有它存在意義,只是它現在隱藏在歲月的痕跡里,有一天,會有驚喜。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哪些意象?
一說到橋,就想到了連接、通行、跨越,而本質上橋是解決地理隔絕的途徑。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也喜歡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看作是阻隔道路的河水,而把到達彼岸的愿望具象化成橋。
“意象”是古代文論中的重要理論,指客觀事物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從而解決“言不盡意”的遺憾,使客觀事物得到藝術升華。
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蘊含了諸多意象。
愛情之橋。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中國最著名的傳說之一,而鵲橋也成了愛情的象征。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老實忠厚的青年。因為父母早亡,只能跟著兄嫂生活。誰知嫂子經常虐待他,青年的生活并不如意。一次他遇見了一頭奄奄一息的老牛,好心的他打來青草,救活了老牛。老牛為了報恩,幫助牛郎認識了下凡來玩耍的織女。后來兩人結為夫妻,生活簡單卻幸福。然而好景不長,王母娘娘得知后震怒,派人把織女帶回天宮,強行拆散了這對夫妻。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出鞋,就可以飛到天上和織女團聚。眼看就要追到了,誰知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天上畫出一道銀河。牛郎織女只能在銀河兩岸遙遙相望,相向而泣。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喜鵲飛來組成了鵲橋,讓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王母娘娘也做出了妥協,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相會。
后來宋人秦觀有詞寫得好: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于是鵲橋也就成了牛郎織女克服王母阻撓追求愛情的見證。
橋作為愛情的象征的故事還有很多。
在《莊子·盜跖》記載了這樣的故事:尾生和一個女子相約在橋下相見,女子由于父母發(fā)現沒能及時趕到,等了很久潮水上漲尾生也不離去,最后抱著橋柱而死。尾生對愛情的忠貞和對信諾的堅守感動了無數后來人。
在《白蛇傳》中,白娘子和許仙也在西湖名景斷橋相識,一同避雨,借傘定情。
事業(yè)之橋。
古人常把橋比作自己對事業(yè)理想抱負的追求。橋本身就是克服河流峽谷阻礙的通道。
如曹操在出征途中經過太行山時寫下的《苦寒行》,描寫了行軍的艱辛:崎嶇曲折的小道,風雪交加的天氣,野獸出沒的山林,“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北藭r曹操正征討高干,真希望有橋可以渡河,到達勝利的彼岸,早日贏得戰(zhàn)爭,東歸故鄉(xiāng)。
而曹丕在《雜詩》中也表示出對橋的渴望。
“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xiāng)。
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離別之橋。
古時候很多橋位于交通要道,見證了無數人的生離死別。
灞橋位于古時長安城東,而“灞橋折柳”也成了送別親友的象征。
唐朝時,灞橋上設立驛站,兩側廣植楊柳,當時人們凡是送別親友東去都會送到灞橋才分別。在這個充滿離情別緒的地方,留下了無數文人騷客的詩句。李白寫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岑參寫道:“初程莫早發(fā),且宿灞橋頭”;劉禹錫寫道:“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在《全唐詩》中,提及灞橋的詩篇達到一百多首。
后來宋朝時柳永漫游至長安時也賦詞一首,描寫灞橋的傷感景致:“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清朝王士禎也寫有《灞橋寄內》:“長樂坡前雨似塵,少陵原上淚沾巾。灞橋兩岸千條柳,送盡東西渡水人?!薄?br>
除了灞橋,其他橋也有類似的離別意象。杜甫的《兵車行》中也有對咸陽橋的記載。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北鸟R亂年月,父母妻子奔跑前來作別,而行軍揚起的塵土把咸陽橋也遮住了,寓示著未來的不確定。
閑逸之橋。
橋以其飛跨靈動的姿態(tài)還常常作為閑逸的意象。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在《商山早行》中描寫在異鄉(xiāng)早起趕路的情景。公雞開始打鳴,曉月照在茅店上,清晨人跡稀少,木板橋上覆蓋著早春的薄霜。透露出一股冷清空寂的氛圍。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家?!焙唵蔚拿~排列,意境躍然紙上。
志南和尚的《絕句》中是一番閑適的春游景象?!肮拍娟幹邢刀膛?,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人是移情的動物,常常將自身的感情投射到身邊之物上。而橋作為非常特殊的建造物,也承載了太多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愛情、事業(yè)、離別、閑逸,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體驗。橋由于其連接兩岸的物理屬性,常被人用來象征連接現實狀態(tài)和理想狀態(tài),從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愛情之橋,是對戀人相聚的渴望;。
事業(yè)之橋,是對功成名就的渴望;。
離別之橋,是對親友團聚的渴望;。
閑逸之橋,是對自在生活的渴望。
橋的意象源遠流長,含義豐富,到今天依然散發(fā)出無盡的藝術魅力。
說說唐詩里的橋
說說唐詩里的橋。
==================================。
今天這篇“說說唐詩里的橋”,正是好友童志怡的隨筆大作,首發(fā)于他的豆瓣個人空間。得知我開“張工說橋”,特地投稿給我,并相約稿費是一頓酒。
童志怡是我大學同學,同濟土木人,巖土專業(yè)高才學成,地震學家,成天研究關于地球那些事。在我看來,同濟土木真的是個很神奇的圈子,隱匿了四方神仙。童志怡正是此中大仙,他才情四溢,文筆縱橫,胸有詩書氣自華,經史子集信手拈來,大學時就是同學里的國學集大成者,大家皆稱為“童夫子、童子”。畢業(yè)后在杭州還為同濟校友會做過經學考據的講座。童子有兩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是大學時社團發(fā)京劇票友聯歡券,請了不少滬上京劇名角為大家做京劇科普,地點在南京路上。我拿票去了發(fā)現童子也在,和我湊熱鬧不同,他是純粹的熱愛,很多經典選段他或唱或念,樂在其中,背景板就是一臉蒙圈聽不懂的我。二是畢業(yè)后在杭州,剛過完年,童子從家里帶過來五斤同山燒,是我們浙江土酒里的核武器。我們五個大學同學約好,喝一半留一半,結果后來興起,五個人喝光五斤,還意猶未盡……后來我又一次被同學送回家。
性情中人,同道中人,才情雅人,這就是我的大學同學,童子,一個喜歡默默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同濟土木人。
作者:三樂(來自豆瓣)。
在現代大型橋梁發(fā)明之前,古人面對大江大河,也只在望水心嘆的份了,即使是不大不小的河也要費一番周折,那時的方法除了船渡,只有架橋。描寫渡口有很多美麗的詩句,如“野渡無人舟自橫”、“樓船夜雪瓜洲渡”等等,今天不說渡口,姑且說說唐詩里的橋。
送別的橋—灞橋(陜西西安)。
柳。
【作者】裴說【朝代】唐代。
高拂危樓低拂塵,。
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
不解迎人只送人。
唐代的長安水網密布,有八水繞長安之稱,有這么多水,想必少不了橋的身影,其中最有名的當數灞橋。灞橋位于長安城外的灞河上,是東西方向出入長安的要道,更是行人送別的最后一站,送別的人送到灞橋就不能再往前送了,于是便在灞橋邊折上一支柳枝送與離人,灞橋折柳的典故變因此而來。
懷古的橋—朱雀橋(江蘇南京)。
烏衣巷。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野草花”,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可算是懷古南京的名篇。朱雀橋是六朝時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浮橋,南京是六朝舊都,到了隋唐,南方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揚州,于是南京在唐詩中就只剩下被懷古的份了。唐詩中懷古南京的名句還有劉禹錫的“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韋莊的“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李白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等等。
華美的橋—二十四橋(江蘇揚州)。
寄揚州韓綽判官。
【作者】杜牧【朝代】唐代。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不只是指二十四座橋,還是單指某一座橋,不過杜牧的這句“二十四橋明月夜”倒是堆滿了對揚州的眷戀。唐代的揚州是一等一的大都會,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益州是成都。揚州是那時人們心中的華美之都,全唐詩中單獨吟詠揚州的就有四百多首,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一,那時的詩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揚州情節(jié),他們認為到了揚州,人生便圓滿而不虛此生了,難怪張祜會發(fā)出“人生只合揚州死”的感嘆。
孤獨的橋—楓橋(江蘇蘇州)。
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朝代】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楓橋夜泊》寫盡了人生的孤獨漂泊之態(tài),張祜筆下的“暮煙疏雨過楓橋”也有同感。只有在古老的蘇州,清寂的寒山寺外,夜幕下的楓橋邊,這份孤獨才更加有韻味,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同是偉大的孤獨,相比之下,李白的“自古圣賢皆寂寞”就只有做注腳的份。
城鎮(zhèn)的橋—虹橋。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當河面較寬,同時河道又有通航的高度要求時,拱橋就再合適不過了,拱橋在古人的認識中已經屬于大型橋梁了,因此這種橋多出現在主要交通干道和城鎮(zhèn)上,如趙州橋和《清明上河圖》中的木拱橋。以彩虹來比喻拱橋則是古人常用的筆法,一方面形容橋形之美,另一方面感嘆工程之大,這種佳句在唐詩中也很常見,如虞世南的“乘星開鶴禁,帶月下虹橋”、王勃的“泉聲喧后澗,虹影照前橋”、李白的“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等等。
鄉(xiāng)村的橋—板橋。
商山早行。
【作者】溫庭筠【朝代】唐代。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是溫庭筠描寫鄉(xiāng)村風景的佳句,顧況(一說是張繼)的“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也同樣提到了板橋、人、茅和雞,也可見板橋在鄉(xiāng)村很常見,。這里的板橋估計就是通常的石板橋,選用上好的整塊石材,再選個堅實的河堤,往上一擱,橋就好了,這也是最原始的一種橋形。這種橋建造簡單,但是通行能力有限,多半出現在鄉(xiāng)村和城郊,如白居易的《板橋路》和李商隱的《板橋曉別》中的板橋都是城外連接鄉(xiāng)村的簡易橋。
有哪些氣貫長虹的詩詞?
神一般的詩?。。。?!一定請耐心看完好嗎。
蘇軾題金山寺。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就是這樣一首(看上去)很平凡的詩,我敢說你二十輩子也寫不出來。
不信?倒過來念一遍。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靄靄,曉天江樹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
照樣通順,照樣押韻。這是一首回文詩!。
然而,它又不是一首簡單的回文詩——它壓根就是兩首詩。我們先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分析它。
一.結構回文詩的原理是偏正短語的中心詞與定狀語順序顛倒,意思是無大變化的。并結合詩歌的平仄規(guī)律。但這首詩,詞性都變了,甚至詞組打亂沖洗組合。
主謂賓結構變成了三個物象的疊加!動詞與形容詞詞性的巧妙轉換!短語結構的字數甚至改變!以上那么多改變后,仍然遵循律詩的基本規(guī)則:中間兩聯的詞性仍然完......全......對......仗!也就是說以上所有的變化都是一對一對的??!。
所以說“詩是不可譯的”嘛,這樣子的詩怎么去翻譯?!。
二.內容回文詩的通病是注重形式而無內容,但這是一首內容與形式俱佳的寫景詩作。相同的五十六個字、相同的物象,可連描寫的內容卻都是不同的。
這樣的詩讀來賞心悅目。而且順讀、倒讀意境不同,甚至可作為兩首詩來賞析,順讀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曉,倒讀則是黎明曉日到漁舟唱晚。
更加地,上下兩詩字雖相同卻毫無重復之感,以至于后世有人將其并做一首十六句排律,讀來更加清新有趣。
為了幫助大家了解到蘇軾回文詩的深妙,我在此收錄另一首回文詩陳與義暮春。
芊芊亂草平灘,冉冉云歸遠山。
簾卷深空日永,鳥啼花落春殘。
倒讀:。
殘春落花啼鳥,永日空深卷簾。
山遠歸云冉冉,灘平草亂芊芊。
這首詩可以說從詞性和結構上講都是回文詩最標準的形式了。也不難看出詩中所用全是一種套路,即上文講到的偏正短語的顛倒。
“平灘”~“灘平”————》n+a~a+n“亂草芊芊”~“芊芊草亂”——》(v+n)+a~a+(n+v)。
可以看到,全是順序的改變,并無詞性的變化,更無內容的調整。
現在再回去看蘇軾的詩,就以第一句為例吧。
潮隨暗浪雪山傾主語為“潮”“暗”修飾“浪”,“雪”修飾“山”比喻的運用是:將“潮”比做“雪山”倒讀句。
傾山雪浪暗隨潮主語為“浪”“雪”修飾“浪”,“暗”作狀語也修飾“浪”比喻的運用是:將“雪浪”比做“傾山”根本就沒有普遍的套路?。。?。
那么更麻煩的問題來了……這種美妙的詩句。
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個猜想】先是分析,以第三句為例。
橋對寺門松徑小。
小徑松門寺對橋我們可以看到最中間的那個字總是一樣的“門”。
我們試著將門后三個字上下兩句交換。
橋對寺門寺對橋。
小徑松門松徑小形成了兩句獨立的回文句,句意和諧,句末押韻。
#這是不是就是蘇軾的操作方式呢???我們再看第四句。
檻當泉眼石波清經過上述復制、顛倒、交換。
檻當泉眼泉當檻。
清波石眼石波清依然成立??!。
通過這個辦法,可以吧把八句的原詩分解為十六句獨立的回文句。
這十六句要求韻腳整齊、意境相似、情感相同、畫面和諧......還限制是在“金山寺”。
十六句列出之后,按合理順序排列好,并刻意地將最后三個字交換,在合并成八句。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要驗證一下我的猜想了。
我找了《春江花月夜》下手,看看能否將其改成一首回文詩呢。
首先挑選幾句月照花林皆似霰、青楓浦上不勝愁、。
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搖情滿江樹。
然后是排列組合與選取月照花林皆似霰。
落月搖情滿江樹。
青楓浦上不勝愁。
江潭落月復西斜。
就決定是它們了?。?。
最后將它們重新排列與合并月照花林搖月落。
江潭落月浦風青。
落月搖林花照月。
青楓浦月落潭江。
成詩?。〔贿^說實話,真的難??!而且還是就用了春江花月夜這首本身偉大的詩。
由此,即使僅從數量上來看,這首詩就比那首“芊芊冉冉”的詩難度系數打了八倍,更何況在內容上蘇詩又超越了回文詩的固有漏洞。這樣的詩苦吟個一年半載也未必可得。
那么蘇軾花了多長時間寫成的?據記載,蘇軾被貶后心情郁悶,經過金山寺,詩興大發(fā),在寺墻上隨手題下。
隨....手....題....下....!!。
看到這里,感受到這首詩的氣貫長虹了么......。
ps:蘇軾還有很多很經典的回文詩,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