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線上講座 來自立思辰大語文長沙分校 00:00 39:03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如何提升詩歌鑒賞的能力,真正領(lǐng)略中國古典詩歌之美?
北大中文系博士小月老師線上教學,帶孩子遨游中國古典詩歌的海洋,再也不用擔心詩歌賞析不知道如何下手啦~
小月老師先對新課程改革標準做了詳細的解說
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和鑒賞力。而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里面,它有四個核心素養(yǎng)。1.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2.思維拓展與提升、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4.文化傳承與理解、亦包含審美鑒賞部分。
在這種前提下,部編版教材編寫體例出現(xiàn)了相應(yīng)的變化,大幅增加了古詩文的篇目,上小學古詩文就有129篇,占全部課文的30%,增加了55篇,增幅高達80%。
小學古詩文129篇,占全部課文的30%;增加55篇,增幅高達80%。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古詩文,而到了初中,古詩文已經(jīng)占到了125篇,占全部課文的52.5%,增加了62篇,增幅達51%。
初中古詩文125篇,占全部課文的52.5%。增加62篇,增幅51%。
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作品時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領(lǐng)悟,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能夠回到文本,以文本為中心,注重學生審美體驗與審美感受的培養(yǎng)。今天這次講座我們就以杜甫的《宿府》詩的意象分析為例,來談?wù)勅绾舞b賞中國古典詩歌的問題。
中國古代詩歌的文本解讀與審美鑒賞
——杜甫《宿府》詩意象分析
02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我們知道律詩一般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四聯(lián)組成,這首詩也是如此。大家可以先簡要的看一下這首詩。再看這首詩的時候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讀完這首詩,覺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如何?
我們一般讀完這首詩之后,其實是會給大家?guī)硪恍┍容^濃郁的悲涼之感,我們先看這首詩的韻腳,都是以寒、殘、難、這樣的韻腳,包括里面采用的意象也都是一些比較悲苦的意象,那這首詩為什么會給大家?guī)砣绱藵饬业谋母惺苣兀?/p>
下面我們簡要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究竟是怎樣的境況,讓詩人做出如此悲涼的詩作?
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764年秋天,這個時候杜甫離開了他的故園家鄉(xiāng),客居成都,受到當時成都府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賞識,擔任節(jié)度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簡叫工部員外郎。這個官職在唐代的時候是屬于從六品的,相當于是工部下屬的某個司的一個副司長,一個副長官這樣的一個職位。而從六品其實與杜甫的人生生涯而言,這是杜甫為官的一個巔峰時期。因為杜甫他當過參軍,當過左拾遺,這些其實他都是屬于七品或者是八品的官職,但是檢校工部員外郎,這是一個六品官了。而此時這相當于是杜甫為官生涯人生的一個巔峰時期,這個時候詩人是53歲,53歲于杜甫而言它重新入仕,因為杜甫早在公元759年就棄官入川了,他重新入仕,并且是任了他人生當中最高的一個官職。他此時的處境和心緒如何呢?
當杜甫在嚴武的幕府擔任節(jié)度參謀的時候,加檢校工部員外郎的時候,此時幕府的生活其實頗為嚴格!因為杜甫每天天剛亮,就要入府辦公,到夜晚才能回來,杜甫就把家安在了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所以今天成都有杜甫草堂,也就沒有什么覺得奇怪的了,但是他不能每天來回奔波,所以他便長期住在幕府當中。自己一個人獨宿幕府,這是其中的一個寫作背景,就是他把家安在了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他自己獨自住在嚴武的將軍府當中。
另外一點就是當時幕府里面的人事關(guān)系,其實頗為復雜,因為這里的文武官員有很多是因為中原變亂,因為安史之亂他們無法生存,而在西蜀勉強可以維持生計,所以他們才來到這里。所以當他們這批官員來到嚴武的幕府當中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彼此之間他們?yōu)榱吮H约含F(xiàn)有的地位,他們就互相勾結(jié)串聯(lián)。我們就可以想象一下,這個時候杜甫53歲,一個53歲的老頭滿天白發(fā),只能穿著比較瘦的工裝,在幕府里與這些官員們互相猜疑,互相攻擊。杜甫自己是有詩概括過自己當時的處境的,他說幕府的同僚們對杜甫是“當面輸心背面笑”,就是他們表面上是稱兄道弟,但是背后又極盡嘲笑之能事,所以這個時候杜甫53歲了,他還要與這些幕僚們互相周旋,這是一種怎樣的無趣而又傷感的生活?這是第二個這首詩的一個寫作背景。
而第三個背景就是杜甫與嚴武的關(guān)系,就是與當時成都府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關(guān)系。這是最高長官的一個關(guān)系,其實杜甫和嚴武他們兩家是世交,所以杜甫是和嚴武是至交好友,這個時候耿直的杜甫在處理公事的意見上,但是卻常常語嚴武沖突,使他們兩個人之間原本真摯的友誼就受到了影響,這種苦悶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同樣做于和杜甫同一個時間點的就是公元764年秋天的《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當中,這首詩其實相當于是杜甫在這種心境下,他給他的好友嚴武寫了一封信。在這封信里面杜甫怎么說的呢?
他說自己“胡為來幕下,只合在舟中”。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
這首詩是和我們今天要講的《宿府》詩,是作于同一年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點。就是在這首詩里面,這相當于是杜甫給嚴武寫了一封信,他在這封信里面,他其實是比較直白的傳達了自己當時的一個心緒的問題,他就跟嚴武說,我為什么來到幕下,我就應(yīng)該在舟中自由自在地做一個閑散之人。
但是現(xiàn)在我既然已經(jīng)來了,而這種生活其實與我杜甫而言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呢?就是叫做“信然龜觸網(wǎng),直作鳥窺籠。”所以杜甫把自己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比作是網(wǎng)中之龜,比作是籠中之鳥,既然是這種狀態(tài),那杜甫接著就解釋,那我為什么仍然來要來到嚴武的幕下來擔任節(jié)度參謀,他說叫“束縛酬知己,蹉跎效小忠”,他是為了感激嚴武的知遇之恩,因而在這首詩的最后,杜甫就請求嚴武叫“會希全物色,時放倚梧桐”,這是相當于杜甫在跟嚴武說,你放了我吧,“全物色”,就是你保全我的物的本來的顏色,你讓我做我自己,你讓我去做我家草塘里的那棵梧桐樹吧,梧桐這里的話,我們發(fā)現(xiàn)《宿府》這首詩當中也出現(xiàn)了梧桐樹這個印象。
所以你結(jié)合這一首和《宿府》作于同一年同一個時間點的這首詩,我們就可以知道杜甫大概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他的心境如何?這首詩的題目他直接叫“遣悶”,所以他當時是一種內(nèi)心的一種抑郁,一種苦悶的狀態(tài)的結(jié)合。這時候我們再來看杜甫的《宿府》詩,我們就能夠想到“宿府”為什么會給我們帶來如此濃郁的悲涼之感?因為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就和《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一樣,它是為何而做的?其實作者詩人他也是為了“遣悶”而作,它是為了排遣苦悶,來寫作這首詩的!
具體反映到杜甫的《宿府》這首詩當中,這首詩的首聯(lián)開篇,他就說叫“清秋幕府井梧寒”。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人一上場,就以凄清、清冷的“清”字來飾“秋”的。用“清”字來修飾秋天,這也是中國文人一貫的一個傳統(tǒng),像柳永的《八聲甘州》,它也是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像李煜他也說“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般都是用“清”字來修飾,這里杜甫也不例外。我們知道啊“自古逢秋悲寂寥”。千古言秋,言秋必悲,悲秋是中國文學當中一個源遠流長的主題。從楚辭到建安文學及以后的唐詩、宋詞、元曲等等,這個主題一直延續(xù)著。
像宋玉在《九辯》當中就明確的提出來:“悲哉,秋之為氣也!”。柳永《八聲甘州》一上來也是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包括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這一出里面,他也說“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他們都是要借秋天來渲染一種悲情的效果,包括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斷腸人在天涯。
這可能與秋天它自帶悲情效果有關(guān)系,因為秋天它意味著繁華的消逝。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悲秋的作品,中國文人借秋天往往來表達仕途失意、感時傷懷、去國懷鄉(xiāng)、情感落寞等情緒。
像南宋的吳文英,她直接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所以秋天的心又怎能不愁呢?我們看“愁”字是怎么寫的,他就是心上面有個秋合成了,就是一個“愁”字,所以千古言秋,言秋必悲。這里面大家可能會說,劉禹錫他的《秋詞》里面就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當然劉禹錫是個例外,因為劉禹錫是詩豪。
關(guān)于劉禹錫的問題,我們以后再探討,這里面我們繼續(xù)來看杜甫他是怎樣做的。我說了杜甫一上來,他就用一個凄清的“清”字來修飾秋天,其實于杜甫而言,杜甫也是在千古言秋,言秋必悲,因為杜甫他說自己是“萬里悲秋常作客”?!氨铩笔嵌鸥υ姼璁斨械囊粋€常見主題,這一主題尤其鑒于他晚年的詩作當中,像《登高》里面“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向他寫《秋興八首》里“玉露凋傷楓樹林”等等都是在悲秋的。
因而與杜甫而言,他寫“宿府”他不寫“宿”,他一上來就寫的是“府”,他寫在幕府的那個環(huán)境,他設(shè)置的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在秋天就是“清秋”,而為了加強這種悲秋效果,它其實在首聯(lián)一上場,他又借助了一個意象來渲染悲秋氣氛。這個就是“梧桐”,梧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梧桐”何解?
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梧桐”最開始它常被用中國文人用來干什么呢?有一句俗話說叫“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所以梧桐樹它被中國文人用來是專門用來渲染悲秋氣氛的,像南唐后主李煜在《相見歡》當中就說了,“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他也是“春秋”和“梧桐”聯(lián)用的。像千秋才女李清照,她在《聲聲慢》當中她也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實像現(xiàn)代文學作家豐子愷他就直接寫過一篇散文叫《梧桐樹》,也詳細的解釋了,中國文人為什么用“梧桐”來渲染悲秋氣氛。
所以“梧桐”意象在中國文人筆下最常用的就是讓它來悲秋的。而這里杜甫他說自己是清秋幕府,他說完清秋幕府之后,他為了強化這種清秋這種悲秋的效果,他就借助了“梧桐”這一意象來渲染悲秋氣氛,當然這僅僅也只是“梧桐”的一層含義而已,因為“梧桐”意象在中國文化里面它有非常飽滿的內(nèi)涵,它除了用來渲染悲秋氣氛之外,它還有什么含義呢?
其實早在莊子《秋水篇》中有一個片段,那個片段里面講了一個怎樣的事情呢,就是說“鹓雛(鳳凰)非梧桐不止”,鹓雛鳥其實就是指的是鳳凰鳥,所以鳳凰鳥它飛啊飛啊,它從南海飛到北海,它一直不停下自己飛翔的腳步,它一直要遇到一棵梧桐樹,它才會它下來。因而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叫“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就是“鳳棲梧桐”,而“鳳棲梧桐”意味著什么?
“鳳棲梧桐”最表面的意思叫“良禽擇木而棲”。而“良禽擇木而棲”。我們知道《三國演義》里面“良禽擇木而棲”還有很明顯的下一句話,叫“賢臣擇主而事”。這個時候杜甫住的幕府當中有這么一棵梧桐樹,那這棵梧桐樹是詩人理想的安身之所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緊接著詩人用一個“寒”字來修飾這種情感,因為他說“清秋幕府井梧寒”。當然如果我們覺得僅憑一個“寒”字不足以傳達杜甫的心緒,因為孤證不立,這里我們就可以先存疑。
詩人通過首聯(lián)第一句它刻畫了幕府的“清寒之境”,所以這首詩叫《宿府》,但是他一上來他沒有寫“宿”,他首先寫的是“府”寫“府”的氛圍,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環(huán)境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設(shè)置要干什么?它一般是為了要渲染氣氛,它要為典型人物的出場做準備的。環(huán)境的寒涼是為了烘托心境的悲涼,這個時候我們腦海當中就會有這樣一幅畫面,“清秋時節(jié),風吹梧桐,瑟瑟作響”,更顯秋意寒涼。而此時詩人他離鄉(xiāng)背井、獨宿江城幕府,他怎么樣?
所以我們來看首聯(lián)的第二句叫“獨宿江城蠟炬殘”。典型環(huán)境的設(shè)置要為典型人物的出場做準備了,所以首聯(lián)的第二句典型人物出場了,這個典型人物他自己獨宿江城幕府,江城就是成都,他獨宿成都的將軍府當中,他在獨宿當中他在做什么事情呢?他眼睜睜的看著眼前的燭油如淚,其形漸殘?
看到蠟燭,我們又會想起什么?
我們看到蠟燭,我們一般說叫“蠟炬成灰淚始干”,所以這個時候詩人看著蠟燭“燭油如淚,其形漸殘”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說明問題了,他睡著了嗎?他肯定沒有睡著,因為他睡著了,他不可能看到眼前“燭油如淚,其形漸殘”的慘況,所以他就從一個側(cè)面說明詩人是夜不能寐,一種失眠的狀態(tài)的。所以他自然情難自抑悲從中來,因為他難免會觸景生情。
他觸了怎樣的景?
就是眼前“燭油如淚,其形漸殘”的景,他會由自然的衰落,聯(lián)想到自己又何嘗不是其形漸殘呢!
我們知道杜甫晚年的人生境遇,他自己晚年的身體狀態(tài),他是如何其形漸殘的,杜甫其實是有詩說過自己的,后來的生活狀態(tài)的,他身體狀態(tài)也是說過的,他說自己叫“百年多病獨登臺”,此時杜甫的身體狀態(tài),當他宿在幕府當中的時候,他其實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其形漸殘了!因為長期的奔波,杜甫身體“百年多病獨登臺”,他是有好多種疾病的,包括他有肺病,他有瘧疾,他有消渴之癥,這是今天說的糖尿病。而此時他又添了一個心病叫“風痹”。他自己有詩說自己,他說自己處于什么身體狀態(tài),他叫“右臂偏枯耳伴膿”,就是他的右臂右邊這一半的身體其實有一點點偏癱麻痹的一種狀態(tài)了,而他的耳朵呢也處于失聰?shù)囊粋€狀態(tài)。所以他由自然的衰落!聯(lián)想到自己也是其形漸殘的。
因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人一上來,他本來還只是在說“清秋幕府井梧寒”,他只是在說悲自然景物的秋天,就是秋天的一個氛圍,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在首聯(lián)第二句就是首聯(lián)結(jié)束的時候,他已經(jīng)由悲自然景物之秋開始轉(zhuǎn)而悲自己了,悲自己也是歲月逼人,人生遲暮之秋,所以一上場開篇他就奠定了這首詩悲秋的悲涼的一個基調(diào)。
而杜甫在奠定這種悲涼的基調(diào)的時候,他其實在首聯(lián)他重點是借助了兩個意象來渲染悲秋氣氛的,無論是悲自然景物之秋,還是悲個人遭際,人生身世飄零、歲月逼人,人生遲暮之秋,他共同借用了兩個意像,第一個意像就是我們說的“梧桐”,梧桐他特意用一個“寒”字來形容第二個意向就是“殘燭”!
而到了頷聯(lián)的時候,詩人其實接續(xù)首聯(lián)的重點,他開始悲自己人生遲暮之秋了,悲自己身世飄零之秋,而頷聯(lián)他怎么說的?頷聯(lián)叫“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堪”。
什么叫永夜?
永夜是一整個晚上,杜甫在這種夜不能寐當中,他聽到了什么?
他聽到了角聲在自言自語的自作悲語,角聲徹夜不斷,像在自言自語的自作悲語。但是我要問大家,角聲它會自作悲語嗎?所以這一句其實有時人很明顯的主觀情緒的投射在內(nèi),因為你與其說角聲在自作悲語,你不如說是詩人自己在自作。而詩人自己為什么要自作悲語?
為什么要自作悲語?因為剛才我們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他把家安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而他與幕府的同僚們又是“當面輸心背面笑”,而他與自己的至交好友嚴武經(jīng)常有政見沖突,所以他為什么會自作悲語,因為是無人共語!所以當杜甫看到中天半空之中美好的月色的時候,他思起與家人朋友的分離,他發(fā)出了誰堪的喟嘆!而月亮又是中國文化當中的一個典型意象??吹皆铝?,中國人一般會干什么?中國文人一般會做什么?我們說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所以看到月亮、看到中天美好的月色的時候,勾起了詩人思鄉(xiāng)懷人的情緒。與杜甫而言,我說了公元764年,他此時是背井離鄉(xiāng)客居成都的,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園家鄉(xiāng),這是有事為證的。我們可以結(jié)合杜甫這個時間段的別的詩作來看這一點。
在作于《宿府》詩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63年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當然這是這首詩的一部分,這首詩也是中學課本里面要學的詩篇,你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你看最后兩句,“既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他連續(xù)出現(xiàn)了四個地點,地點的轉(zhuǎn)換非常頻繁,他為什么要如此轉(zhuǎn)換地方呢,其實里面歸心似箭的情緒已經(jīng)包含其中了,他說“既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是哪里人?
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屬于河南鄭州,但是鞏縣在隋朝和唐朝建制的時候是隸屬于洛陽的,所以洛陽是杜甫的第一故鄉(xiāng),所以他說“便下襄陽向洛陽”,他想立馬就回到他的故園家鄉(xiāng)回到洛陽,但是除了洛陽是杜甫的第一故鄉(xiāng),杜甫生命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長安。因為杜甫曾經(jīng)于公元746年到達長安,他于公元755年離開長安,困頓長安求事長達10年。這10年當中,他在長安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夢想,也有他對未來的憧憬等等,有他的努力,當然還有他的奮斗。從杜甫的自稱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杜甫對長安的一個情感。杜甫自稱“少陵野老”,所以杜甫有個稱號叫“杜少陵”而“少陵”是什么意思呢?
“少陵”是長安城南少陵原,杜甫困頓長安時,他就居住在這個地方,所以少陵是一個地方。我們通過杜甫的自稱可以看出他對這個地方的情感,所以在作于公元766年的《秋興八首》當中,杜甫一直在傳遞他對長安的情感,《秋興八首》也是中學教材里面出現(xiàn)的詩篇。這作于公元766年的《秋興八首》其一當中,他就說“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這個“故園心”指的是哪里呢?
我們這里先不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緊接著他在《秋興八首》第二首里面他又說了一句話,叫“夔府孤城落日霞,每依北斗望京華”,而在其四當中,他也說“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這三句詩分別是《秋興八首》其一,其二,其四當中的詩句,其一當中的“故園”,其二當中的“京華”,其三當中的“故國”,其實都是指同一個地方,就是長安。因為在接下來的其五當中,他就開始回憶長安的宮殿,回憶昆明池水等等,但是于長安城他只能遙望他回不去了。所以他只能“每依北斗望京華”看著京華,看著長安的方向,所以當他客居江成成都幕府,當他看到中天美好月色的時候,他怎能不頓生鄉(xiāng)愁?而除了家鄉(xiāng),更重要的是家鄉(xiāng)的人讓他牽掛不已!
在作于公元759年的《月夜憶舍弟》,當中這首詩也入選了中學教材!
《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span>
月,只有故鄉(xiāng)的才是明亮的,才是好看的,所以當他宿在幕府當中,當他看到中天美好月色的時候,他說了“誰看(kān)”了,這個字一定要讀第一聲,而不是“誰看(kàn)”是“誰看(kān)”,他說了“誰看(kān)”為什么,當然這個“(kān)”還是“(kàn)”的意思。為什么不“看(kàn)”,他為什么要用“誰看(kān)”二字,把中天月色的美好消解于無形?為何不看(kàn)?因為無人共賞,因為無心欣賞,因為月是故鄉(xiāng)明,所以頷聯(lián)詩人就描繪了自己無人共語,無人共賞,無心欣賞的孤獨寂寥,他進一步強化了首聯(lián)的“獨宿”,他自然是“沉郁難抑”的。
那頷聯(lián)除了借助“角聲”“月色”“月亮”來渲染這種悲涼之感之外,頷聯(lián)其實杜甫更是改變了七言律詩的語音結(jié)構(gòu)。杜甫有一句話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知道七言律詩它一般是上四下三,就是前四個字放在一起讀,后面三個字放在一起讀。但是杜甫在這首詩當中,他為了強化這種悲涼之感,頷聯(lián)兩句,他直接是把單音節(jié)詞放在中間的,就是他把“悲”他把“好”放在中間就形成了412的語音結(jié)構(gòu),所以頷聯(lián)應(yīng)該怎么讀呢?
頷聯(lián)叫“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這個時候他就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改變七言律詩的語音結(jié)構(gòu),人為造成頓挫感來加強這種沉郁之氣。這首詩也是杜甫沉郁頓挫風格的一個典型代表。當然頷聯(lián)除了借助月亮這個意象來悲自己的身世飄零之外,剛才頷聯(lián)我們還分析了角聲的,而角聲我在分析的時候,其實我只是給大家分析了表面上的那一層意思,就是角聲悲自語,它不是角聲悲自語,而是詩人主觀情緒的投射在內(nèi),是詩人自己在自言自語自作悲語。但是事實上,角聲真正的含義是什么意思?角聲是軍旅號角聲的,軍旅號角聲徹夜不斷,意味著什么?自作悲語的角聲從何而來?我們知道盡管“安史之亂”于公元763年就已經(jīng)平定了,但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之后,并不意味著唐王朝的亂世就結(jié)束了,而是唐王朝后期陷入了藩鎮(zhèn)割據(jù),包括吐蕃入侵等更為動亂的一個局面。所以他說“永夜角聲,悲自語”,這個時候那個角聲不是安史之亂了,而是后面的藩鎮(zhèn)割據(jù)和吐蕃入侵、少數(shù)民族入侵等戰(zhàn)亂未熄的局面。
所以“永夜角聲”,它又意味著是戰(zhàn)亂未息的!這個時候,我們說在首聯(lián)結(jié)束的時候,他由悲自然景物之秋,開始悲個人人生遲暮,身世飄零之秋,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到頷聯(lián)的時候,詩人進一步升華了,生發(fā)了這種悲秋的情緒,這種悲的情緒,因為詩人把小我的悲涼開始上升到國難家仇的高度,他開始悲國家動亂多事之秋了。這也是杜甫為什么會被后世稱為“詩圣”的重要原因。杜甫的偉大之處就是他沒有沉浸在自我的小我的自怨自艾自我悲鳴當中,而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一直處在一種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心境當中,所以我們看詩的前兩聯(lián),詩人借助“寒桐”“殘燭”“角聲”還有“月色”這四個意象,他就組成了一幅悲秋圖,在這幅悲秋圖當中,他由悲自然景物之秋、觸景生情,而悲自己個人身世飄零之秋。但是他又把自身身世飄零的悲苦和時代動亂結(jié)合起來,它由悲自然而悲自己再悲家國。
借助意象來悲秋來傳遞情感,這是杜甫一貫的策略,向他作于公元767年的《登高》一詩,《登高》也是中學課本里面要涉及到的詩篇,《登高》被號稱為是杜甫七言律第一,他更是密集利用意象來表情達意,《登高》里首聯(lián)就直接出現(xiàn)了六個意象,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當然頷聯(lián)就只有兩個意象,但是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加起來出現(xiàn)了八個意象。所以杜甫一貫借助意象來悲秋。
在這首詩里面,他是借助“寒桐”“殘燭”“角聲”還有“月色”四個意象組成了一幅“悲秋圖”,正是由于這幅“悲秋圖”的存在,這種情感的渲染其實已經(jīng)很飽滿,已經(jīng)很濃郁了,所以到了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它才在首聯(lián)頷聯(lián)的基礎(chǔ)之上,水到渠成的進一步來抒發(fā)國家動亂之初,個人身世飄零之秋,但是今天時間關(guān)系的話,我就只給大家分析《宿府》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他的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這四個意象,就是寒桐、殘燭、角聲和月色這四個意象。
最后小月老師為我們總結(jié)了以下方法
03
我們總結(jié)一下,其實我們對這四個意象進行分析的時候,其實重點就是讀的是很細的,采用的是“文本細讀法”,其實文本細讀法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由英國還有美國的一些文學批評家提出來的,當然這是西方的一個文學批評理論,但是事實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在中國古代文論當中也明確提出過古詩文的解讀法,叫“涵泳與細尋”。
像明清大家王夫之他就說過一句話:“熟繹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則差別畢見矣”,其實什么叫涵泳呢?就是要我們使勁讀書的時候要讀進去,像朱熹還有陸九淵像曾國藩他們更強調(diào)讀書時應(yīng)該講究涵泳,就是一定要仔細讀,一定要細細讀書,讀三遍,其義自現(xiàn)。
而“金圣嘆”提出過“細尋法”,它就是用細尋的方法來讀水滸,來讀西廂。他明確的說過讀文的話有四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要揣摩語言,第二個步驟就是要分析結(jié)構(gòu),就是要分析章法。第三個就是要知人論世,第四個就是要舉一反三。
總而言之,文學活動它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構(gòu)成的,而古詩文鑒賞的話,我們也要注意這四個維度,要以作品為中心,聯(lián)系作家,然后知人論世,借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鑒賞力。
05
有其他問題還可在公開課上進行面對面交流哦!
立思辰大語文長沙分校
愛上大語文
做有修養(yǎng)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