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孩子4歲,英語詞匯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答: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淀肯定不夠。
1
微博上的這個段子,其實不是原版。
原版答案是,“在中國肯定不夠”。
但是,只用了幾天時間,主角就從“中國”變成了“海淀”,然后瘋傳。
為什么是海淀?
因為這里是中國教育之巔。
這里有中國最好的大學,北大,清華,一雙手都數不過來的985和211;
這里有中國最好的中學,人大附領銜的六小強,所向披靡;
這里有中國最好的小學,中關村三兄弟,個個牛到飛起;
這里還有中國最頂尖的科研機構和最繁榮的教育輔導市場......
這么說吧,關于教育,你能想到的最豪華的資源配置(某科院的教授在實驗室等你),最先鋒的教育改革(“2+4”“1+3”“走班”),最頂尖的教學團隊(語數英文理綜以及競賽),最給力的家校合作(直升機爸爸),這里都有。
所以,如果有人問:4歲,英語詞匯1500個左右,這樣的孩子海淀有么?
我相信,誰也不敢說沒有。
這就是海淀教育的底氣。
2
那么,問題來了:
4歲,英語詞匯1500個左右,什么水平?
按照英語課標,小學畢業(yè)詞匯量的要求是600-700個;初中畢業(yè)是1500-1600個。
4歲,達到別人15歲的水平,牛逼不?
未必。
我不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的家長,目標是不是海淀的小升初。
如果是,只能說一句:親,任重而道遠??!
在小升初的話語體系中,牛娃的英語標配是PET。考這個是需要聽說讀寫四項全能的,其中,對詞匯量這一項的要求是,3500個。
所以,4歲1500個詞匯只能算是個起點,接下來的七年,不但要新增2000個詞匯量,還要聽說讀寫全面訓練。
但是,有一個不太樂觀的消息。
這兩年PET有被考傷的趨勢,聽說很多一線城市的家長,已經把目標瞄準小托福了……
以小托福80分舉例,要求的詞匯量是多少呢?
3500-4500。
(不就多了1000嘛?。?/span>
好!大!的!口!氣!
學習好比登山,越往上越難。
現(xiàn)在的1500個單詞,看上去不少,說實話,堅持分級閱讀,或者啃兩本完整的兒童詞匯書也就夠了,其中有大量的sight words。
后面的3000個,呵呵,呵呵,呵呵。
更何況,即使掌握了4500個單詞,也不過是個數字而已,聽說讀寫熟練運用,才是真牛逼。
3
英語牛逼很重要么?
很重要。因為這樣就可以避免當學渣了。
想當學霸?對不起,路漫漫其修遠兮。
這個4歲的孩子,如果目標是海淀小升初,除了繼續(xù)修煉英語,還得同步拼數學,拼語文,拼特長,拼三好……
只有這樣德藝雙馨文武雙全的孩子,才好意思往六小強投遞簡歷。
沒辦法,海淀教育就是這么牛逼!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同時解鎖杯賽一等獎+PET+文體特長+市/區(qū)三好的牛娃,數量和能量都遠超乎想象。
所以,開頭那個問答,不是段子,而是一個嚴肅的命題。
但是,這個命題有一個需求前提:教育資源頂配。
凡是頂配的,必然稀缺;凡是稀缺的,必然競爭;凡是競爭的,必然辛苦。
4
很多人不理解海淀父母對雞娃的執(zhí)念,道理其實很簡單:
身近龍門,手可摘星辰。
高中躋身六小強,高考時就有很大概率投奔清北復交,985和211。
誰會不動心?
如何能在高中躋身六小強?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初中就混進去。
如何在初中就混進去?小升初,大派位之前被錄取。
為什么要在大派位之前?因為六小強是不參加大派位的。
為了避免連看一眼豪門的機會都沒有,海淀的小學生家長們,使勁渾身解數,集中力量打贏小升初這場殲滅戰(zhàn)。
為了脫穎而出,只能標新立異。
所以,這些年,海淀的小學生先是把各種特長掄一個遍,特長生涼涼了之后,現(xiàn)在又即將把數學英語語文全掄一遍。
但是,不管是學科類的特長,還是學科外的特長,培養(yǎng)起來都需要時間。海淀家長最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
同樣是12年,同樣的時間,想要標新立異,要么提前開始,要么提高強度。
這就是海淀家長的雞娃邏輯。
講真,如果孩子沒問題,這事兒沒毛病。
這個海淀土著、985京一代和高級程序員占據很大比例的龐大群體,沒有外人想得那么傻逼。
5
但是,在海淀,也還有一些很普遍卻經常被忽略的事實:
比如,六小強的高中畢業(yè)生,有很多是拿不到海淀區(qū)這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的;
六小強的初中畢業(yè)生,有很多進不了本校高中的;
重點小學的畢業(yè)生,有很多參加大派位的。
如果辛辛苦苦在海淀買了學區(qū)房,幾年后發(fā)現(xiàn)孩子只能大派位、對口學校還有坑、吭哧吭哧上了高中,發(fā)現(xiàn)一本上線率低于70%,是不是會慌得一批?
但是,很明確的告訴你,這也是海淀教育。
就像百望山把海淀分為山前和山后一樣,海淀教育的二元差異一直存在著:牛校和牛娃有多牛,普校和普娃就有多普。
有的孩子4歲詞匯量就達到1500個,有的孩子小學畢業(yè)還達不到600個;
有的孩子小升初船票拿到好幾個,有的孩子唯一的坑校都躲不過;
有的孩子無論是裸考還是自主加分都能拿offer,有的孩子在普高和職高間糾結著......
海淀是教育高地,卻不是世外桃源。
6
說回文章開頭那個段子。
如果一笑而過,也就罷了,時不常拿海淀開開涮也蠻好的,大家都習慣了。不習慣的,看完這篇文章估計也懂了。
如果心生焦慮,那就大可不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徑,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賽道,不必艷羨別人的資源,也不必自卑自己的局限。
關注了教育這么久,越發(fā)體會到一個道理:最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偏偏有很多人,習慣把順序倒置,認為最好的,才是最適合的。
或許,這就是煩惱和焦慮的來源。
共勉!
本文轉自海淀胖爸爸 (ID:haidianpangbaba),一個來自帝都教育高地海淀區(qū)的爸爸,記錄陪伴女兒學習生活的日常,分享教育方法/資源/信息和心得,都是原創(chuàng)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