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已經開始交往、彼此也已經相處了一段時間、已經開始談婚論嫁、或是考慮是否要相處更久的時間。這個時候,要怎樣判斷眼前的人是否合適做終身伴侶?
1 你們是否足夠互相信任
你和 ta 的關系中,是否存在純粹的信任?你可以用下面 4 個問題自查:
Ta 離開我的視線一段時間后,我是否會為 ta 可能做出什么傷害我、欺瞞我的事情而感到擔憂?
我是否有想要掌控對方行蹤和其他私密信息的沖動?
為了查明一些所謂的 “真相”,我是否動用了、或是打算動用一些不道德、甚至違法的手段?
動用這些手段之后,我自己也等于有了瞞著 ta 的事情了,無論查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的這種做法都無法啟齒,要如何誠懇地面對 ta 呢?
如果你對上面前三題的回答是 NO,也對彼此的信任能給出一個信心滿滿的 YES,那么恭喜你 —— 這個人,絕對值得長久交往,哪怕哪天愛情會褪色,也絕對是好聚好散,也可以再做回朋友。
2 你們是否能彼此分享交流
兩個人剛開始認識的時候,都會重視彼此的相似點、縮小不同點;會放大自己的優(yōu)點,掩飾自己的缺陷…… 這都無可厚非,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fā)現彼此的不同點、會發(fā)現自己不想掩飾缺陷、會越發(fā)難以理解對方……
如果你發(fā)現你們兩人的圓圈越來越遠,不妨做個深度交流,把圈子拉回來。
交流的重點是:把每件事的客觀部分先抽離出來,然后互相交換主觀的感受和思考。
這個交流沒有對錯,只有匹不匹配;以及在發(fā)現了不匹配的地方之后、兩人是否有彼此調整的意愿。
好好利用這些矛盾,把每一次小摩擦都當成是校準彼此頻率、擴大共享范圍的機會,你們的努力一定不會白費。
相反,如果多次努力之后還是毫無效果,那么也許你們二人真的不合適。
3 你們是否把對方當成是“好朋友”
美國三項心理研究顯示:44% 的 CP 在確立戀人關系以前、至少做了 4 個月以上的朋友;88% 的已婚人士認為,自己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的老公老婆;那些把彼此當作是最好朋友的已婚人士,婚姻質量更高。
這是為何?因為從開始一段友情、到維系一段友情,都是我們從小到大需要學習和實踐的一項重要技能。這項技能具體包含 6 個方面: 彼此接納、信任、尊重、保密性、理解、自發(fā)主動性。
這 6 項交友和維系友情的能力,是一段戀愛關系能夠長遠穩(wěn)固的基礎。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凡是缺乏這 6 項交友技能的人,都很難維系和穩(wěn)固愛情的三要素。
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愛情研究大師、美國耶魯大學心理教授羅伯特·斯坦伯格有一個著名 “愛情三角理論”,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情,由 3 個組成要素:
激情:情緒上的著迷,也可以簡單理解為生理上的性欲
親密:兩人在愛情中靠近對方、給彼此帶來的舒心和溫暖
承諾:開始愛一個人的決心(短期承諾)、以及長遠經營天長地久的一種至死不渝(長期承諾)
他把既有激情、親密無間、又在短期和長期都為對方許下承諾的愛戀,稱為“完美愛情”。
不妨自查一下:你和ta,把彼此當作好朋友嗎?你們之間也相處一段時間了,親密、激情和承諾,做到幾個了?若是再繼續(xù)一年,彼此的承諾會更明朗嗎?親密和激情的感覺會褪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