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家長本期專欄作者:凌太。公眾號:“凌太來了”(ID:HelloMrsLing)。
投稿郵箱:tougao@xxjz.org
Marcus兩歲多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班里有個攻擊性比較強的小男孩兒,一言不合就抓打咬,相當兇悍,Marcus沒少吃虧。有一天臉上帶傷回來,他爸又心疼又生氣地說:“下次他再打你,你就打他!”。
我聽了沒吭聲,轉身就教Marcus:“ 下次他再打你,你就推開他,然后用最大的聲音,看著他說:NO!我不喜歡你這樣!或者去告訴老師。如果他老這樣,你就躲著他不要跟他玩兒了,而且要告訴他是什么原因?!?/p>
當時我是憑著一種直覺:既然打人不對,那我也最好不要教給他用打人去解決問題。先試試“用語言表達”,以及“尋求幫助”等更文明的方法。那個孩子不就是因為不能掌握更好的方法才訴諸武力的么?更何況,以當時Marcus的性格,讓他“打回去”他也做不到,徒添壓力而已。
我教給他的這些方法跟學校的做法不謀而合。后來學校針對這個男生的行為多次約談家長討論對策,又給全班家長發(fā)了一封信,題目就叫《讓我們一起幫助xx》。
清楚地記得信里說,這種攻擊行為在這個年齡的孩子里很常見,“打回去”不是一個好辦法,家長要教會自己的孩子用語言和手勢保護自己,并尋求老師的幫助。相當于全班一起用正面的方式幫助他,讓他也學會用語言表達訴求。
一年以后,這個男生的行為沒有太多改善,被學校勸退了。因為對學校來說,霸凌是第一不能忍的原則問題。
在后來寫育兒博客/微博的時候,時不常會有家長問我遇到這種問題該怎么應對:管吧,怕對孩子的社交學習插手太多;不管吧,又心疼孩子、咽不下這口氣。更何況很多老師和學校根本不管校園霸凌的事兒,如果家長再不管就怕孩子吃虧。
我雖然遇到這種情況并不多,但特別理解作為家長的焦慮,也有一點兒思路,在這兒跟大家分享一下:
家長和孩子要清楚什么是霸凌。要清楚自己有免于被霸凌的權利。要告訴孩子,被霸凌不是你的錯。
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教給他應對霸凌的辦法。不一定事事插手,但遇到他搞不定的情況一定要站在孩子這一邊,和他一起解決問題。
喜歡霸凌的孩子,自己也是不當教育的受害者,而這種行為并非不可改變。所以家長面對霸凌的孩子時要保持冷靜,采取嚴肅曉以利害的方式,但絕不能訴諸武力。
一般來說,學校里的霸凌行為都可以通過霸凌一方的家長、老師和校方的管理來解決,但如果他們的觀念有問題或不負責任,那被霸凌一方的家長就必須多想一些辦法來推動解決了。
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霸凌者。
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潘石屹他爸教育他說:沒事兒別惹事兒,有事兒別怕事兒。我覺得這都是對于霸凌問題的絕妙解讀。
什么是霸凌(Bullying)?
根據反校園霸凌組織的定義,霸凌就是指不被對方接受的攻擊性行為。當一個人受到了來自外界言語或行為上的傷害、感覺非常糟糕卻又無能為力,那就說明他受到了霸凌。霸凌行為包括:
口頭霸凌:嘲諷、羞辱、叫外號、威脅、性別侮辱、在電腦或手機上發(fā)送刻薄信息等;
社交霸凌:故意孤立、不讓別人跟某個人交朋友、在公共場合羞辱某個人、制造關于某人的謠言等;
身體霸凌:打/踢/掐人、向人吐口水、絆人/推人、拿走或故意損壞別人的東西、侮辱性的手勢等。
任何孩子都有可能受到霸凌。被霸凌不是他們的錯。
對這個問題,我特意請教了Marcus和Keira。
Marcus告訴我:他們學校沒有什么打人的,但喜歡欺負人、騷擾人的有。他總結說霸凌者分兩種:一種是針對某一個弱小者來欺負,一種是逮誰欺負誰。但不管是哪一種,從來不當著老師的面兒干!
Keira說,她遇到的霸凌者就是同一輛校車上的一個男生,他只欺負女生,尤其是比他小的女生。
我問他們:那你們遇到霸凌怎么辦?他倆異口同聲:不搭理他!告訴老師!Marcus又補了一句:“我有時候不搭理、走開,有的時候直接告訴他我不喜歡這樣,讓他走開。還有時候我這樣(表情嚴肅,默默伸出食指中指,指指自己的兩眼,再反過來指指對方),就把他搞懵了!”
我聽了哈哈大笑,想起來從小不愛跟人起沖突的Marcus打小就有很多原創(chuàng)的反霸凌絕招及阿Q精神,比如三歲時在游樂場玩兒吊杠被大孩子一把推開,就不讓他玩兒,他也不惱,站在吊杠下面看著那大孩子玩兒,一邊大聲喊:你就好好玩兒吧,別掉下來!
遇到霸凌怎么辦?
據我觀察,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打別人、搶東西是挺常見的情況,被別人打時“打回去”也是他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本能方式。有些跟家長的教育和影響也有一定關系。
兩邊的家長既不要不當回事兒,也不要過度反應(尤其是很多小男孩喜歡肢體沖撞,類似于天性),應該秉持一個“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搶東西”的原則,耐心而堅定地教給自己孩子更文明、公正、多樣、有效的社交方法:
用語言表達意愿(必要時據理力爭)、學會談判、學會向大人尋求幫助;尊重別人的物權,學會分享、交換、輪流玩......當家長自己公正而有同理心的時候,就會影響到孩子。反之亦然。
話說一個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班里有個特別頑劣的男生,喜歡打人。全班家長一起投訴,老師把男生家長請到學校談話。結果那個家長當著老師的面把孩子打得鼻血直流......這,應該是制止霸凌的最無效也最諷刺的方式了吧?
通常進入小學、中學階段以后,打人的霸凌行為變少了,口頭和社交霸凌漸漸多起來。這時候的孩子也已經對那些不太嚴重的、偶發(fā)的霸凌行為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應對之道了,這也是他們社交能力的一部分。
有的孩子會態(tài)度強硬地反擊(不要以為厲害的孩子就不會受到霸凌),有的會回避自保,有的會團結同伴,有的會一笑而過甚至還跟欺負過他的人成了朋友,還有的會向大人投訴尋求幫助——如果他確認大人是跟他站在一起的話。
前一陣,一個剛當了媽媽的小姐妹約我聊天,說著說著就從孩子說到了自己身上,說到她小時候被大院兒里的一個女生長期霸凌,搞得她的人生一片黑暗。但因為家長們都是一個大院的熟人還是怎么著,她家長從來都不管,也不相信她。直到現(xiàn)在,她仍然沒有完全釋懷。
她覺得自己非常膽小、不自信、過分在意別人看法的個性就跟小時候這段經歷有關。我聽了很同情她,也覺得我們這一代家長應該明白這些道理,對嚴重的霸凌一定要保持警覺并干預。
那對孩子不是“鍛煉”,而是心理折磨和陰影,會嚴重打擊他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抑郁癥和自殺。還有一些孩子因為被人霸凌而產生了暴力行為。這些問題甚至會帶到成年。
我教給孩子們的應對之道基本就跟前面所說的一樣:被霸凌不是你的錯。別理、別怕,要勇敢說NO(有時候朋友也可能會霸凌你,別不敢說NO,要讓他知道你不喜歡他這樣)。
孤立你的人本來就不值得做朋友,你可以和別人玩兒,也可以自己跟自己玩兒,無所謂。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如果有你們處理不了的情況發(fā)生,一定要告訴老師、告訴家長,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有一次Marcus放學在校門口踢球的時候,同校一個孩子沒來由地沖他扔了一個硬紙板,一下把他的臉和嘴唇劃破了,流了不少血。那個男孩兒看闖禍了,一溜煙就跑了。Marcus當時又驚又痛又氣憤,大哭了起來。
我立刻帶著他去追上了那個男生。那孩子有點害怕,不承認是他扔的。我嚴肅而平靜地對他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或者你沒想到紙板會這么厲害。但你傷害了Marcus,所以要向他說聲對不起。否則的話我會跟你媽媽談一談?!?/p>
那個男孩看我態(tài)度還可以,便不再抵賴,對Marcus說了對不起,Marucs也接受了他的道歉。我又跟他說以后不要對人扔東西,很危險,他點了點頭。
我覺得這聲道歉很重要。讓Marcus知道當他遭遇痛苦時我站在他這一邊,也很重要。
我在北京時的一個好朋友全家搬到芬蘭了。她先生是芬蘭人,兩個女兒是中芬混血,剛一到新的學校就被同校一個行為有問題的高年級女生盯上了。那個女生糾集別人對朋友的女兒口頭騷擾,放學的時候還經常一直跟著她們,把倆本來就人生地不熟的孩子搞得很害怕。
朋友知道了以后就專門在家附近等著她們,然后義正言辭地跟那個女生談判,告訴她如果再這樣,自己要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告訴家長、學校,訴諸法律)。那個女生有點兒怕,關鍵是霸凌這個事兒變得不再沒有成本,所以從此停止了跟蹤騷擾朋友的孩子。
其實大家都希望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但現(xiàn)實令人遺憾:有長期霸凌行為的孩子基本上是不當教育的受害者,指望他們的父母去教育往往指望不上。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老師和學校都重視這個事兒。從前一陣網上的視頻來看,有些學?;揪褪莻€叢林社會,中學生還停留在用拳頭解決問題。
我曾經想過,如果我孩子的學校不是這樣對霸凌行為嚴格管束的話,如果他們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嚴重的霸凌問題的話,我會怎么辦?思考的結果是:首先要跟對方家長、老師和學校談,讓他們加強管束。如果敬酒無效就要態(tài)度強硬施加壓力,直到他們負起責任來。
畢竟對我來說,應付叢林社會不是什么難事兒。如果還無效,我就要給孩子轉學。不是怕了他們,而是我不想把孩子放在這種學校里,跟這種同學和家長為伍。我相信好孩子們以后面臨的會是更文明的社會,“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我香港一個女朋友的孩子上學早,個子又小,班里一個男生一直一直針對他,搞得孩子都不想去上學了,跟老師家長談了也沒什么收效。她就帶孩子去看心理醫(yī)生做疏導,同時自己作為家長也一起看。
后來,她把病歷和十多萬的賬單復印了一下,附上一封措辭平和的律師函寄給霸凌者的家長,說您看看這個能不能你們也負擔一部分。她的重點并不是要錢,而是想讓對方也承擔起責任,不要讓霸凌零成本。
結果,那個孩子再也不欺負她兒子了。這招真高。同時也看出了對方家長并不是管不了而是不想管的可悲真相。
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霸凌者
我相信,大部分受過教育的家長都有這個覺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霸凌者。因為霸凌行為對于雙方孩子其實都是傷害:研究表明,很多在小時候喜歡霸凌別人的孩子長大以后仍然會有人際關系問題、行為問題甚至家庭暴力問題。
即使對那些懂事兒比較晚、天生膽子大又有攻擊性的小男孩們,家長的教育和引導仍然是幫助他們建立同理心、遠離霸凌的最好辦法。作為家長,首先不能鼓勵孩子的攻擊性,自己更不能用身體暴力和語言暴力去攻擊孩子,否則他們很可能會有樣學樣,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從中得到快感。
再往深里說,家長要教給孩子的不是非黑即白、必須用霸凌解決問題的人際觀,而是從小懂得心懷善意、公正地看待別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公正地處理矛盾和分歧的能力。這樣長大以后才能與人合理相處。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夫妻倆在家也不要老是議論別人的不是,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因為霸凌者的心理依據之一就是“別人不好、別人不對、別人跟我不一樣,所以我要懲罰他?!?/p>
美國人講做人要fair, 不要mean,中國人講要厚道,不要刻薄,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雖然有時候善意會蒙蔽我們的雙眼,但歧視和偏見絕對蒙蔽得更厲害,而且還特別不容易醒。
我上小學的時候,班里有一個女生“春”,有小兒麻痹后遺癥,走路一拐一拐的,手是扭曲的,偶爾碰到還又濕又涼,在我們看來挺嚇人的。春學習很差,性格非常害羞內向,也不怎么跟其他女生一起玩兒。
或者也許是我們在有意無意地回避她吧。她還經常因為殘疾而受到外面孩子的嘲笑和戲弄。班里還有一個姓楊的男生,是被男同學們所排斥的,因為他學習全班倒數(shù)第一,還特別愛打架,簡直就是老師們的眼中釘。
他平時全身臟兮兮的,永遠拖著兩條大鼻涕,他的“敵人”們會沖他喊 “(大鼻涕)過河了!過河了!”,然后一哄而散。楊姓男生和春住在同一個大雜院兒里,不知怎么,他成了春的保護神。不管誰欺負了春,他都要上去驅趕叫罵,有時還會為她打架。
他倆還經常一起上下學,他陪著她慢慢走。上了高小以后,經常有人嘲笑他倆“是一對兒”,楊對此非常非常憤怒,因為那時候的男生跟女生涇渭分明,特別害怕被人說跟哪個女生是一對兒。但記得直到小學畢業(yè),楊仍然是春唯一的朋友。
當了媽媽以后,我不止一次回想起我的這兩個小學同學,他們的樣子和一些事情變得特別清晰。唯一不記得的是,我不確定自己是否也曾加入過嘲笑他們的行列。如果有,我真想對他們說一聲對不起。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楊同學是一個多好的孩子。一想到那兩個小孩兒在整個童年都受到來自小伙伴的傷害,我就覺得特難過。我真希望當時有大人告訴我們,對待跟我們不一樣的人要寬容,對待有缺陷的人要同情、要幫助。不要霸凌。
孩子們小的時候非常喜歡聽我給他們讀《窗邊的小豆豆》。小豆豆班里也有一個得了小兒麻痹的孩子,叫泰明。泰明是小豆豆的好朋友。他跟春一模一樣:拖著一條細細的腿走路,手指是彎曲的。
小豆豆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泰明也能像她一樣爬樹。后來,她想了很多辦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幫助泰明爬到了她平時看風景的樹杈上。書里寫到:
“這時候,如果有大人看到趴在梯凳上的泰明,還有站在分杈的大樹上拉他 的小豆豆,大人一定會驚叫起來,因為兩個孩子看上去都搖搖欲墜。
但泰明已經非常信任小豆豆,而小豆豆在此刻,也拼命努力著。她的小手緊緊地握住了泰明的手,用盡全身的力量,把泰明往樹上拖。
積雨云不時替他們遮住夏日強烈的陽光。
終于,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到大樹上了。小豆豆一邊用手理著汗淋淋亂糟糟的頭發(fā),一邊鞠躬說: “歡迎光臨。”
泰明倚在大樹上,有些羞澀地笑著,答道:“打擾了?!?/em>
對泰明來說,這是第一次在樹上看風景,他高興地說:“我知道了,原來爬樹是這樣的。”
兩個人在樹上待了好久,說了許多話。.....
周圍傳來陣陣的蟬鳴,兩個人都感到愜意極了。
而對泰明來說,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爬樹?!?/em>
后來,泰明不幸去世了。小豆豆和全校同學一起,參加了泰明的葬禮。在葬禮上,小豆豆回憶起了很多跟好朋友泰明在一起時度過的快樂時光。
“然后,小豆豆轉身向外走去。身后仿佛傳來了泰明的聲音:小豆豆,和你在一起,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日子!我不會忘記你的。
“是啊。”小豆豆走到了教堂的出口處,又回過頭來,說道:
“我也不會忘記泰明的?!?/em>
......
我覺得,不管對小豆豆來說,還是對泰明來說,這樣的童年才是幸福的,沒有遺憾的。
后記:關于霸凌問題,請參考反霸凌組織的網站 www.stopbullying.org,www.pacerkidsagainstbullying.org,等等。應該還有一些書。我手頭的《貝貝熊系列》(The Berenstain Bears)里就有好幾本給孩子看的:“小霸王”、“受人冷落”、“惡作劇”、“女孩靠邊”、“朋友之交”。另外,對于所有的孩子,甚至包括大人,我都推薦《愛的教育》和《窗邊的小豆豆》。
點擊圖片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