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看來,凡事必須有個度。
做事有度,做人亦有度。
人這一生,取決于四個度:
尺度,氣度,深度,溫度。
1
說話有尺度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p>
一句話,可以讓人喜笑顏開,也可以讓人怒從中來。
把握好說話的尺度,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曾國藩曾自我勸誡:“說話不可任口,禁多言以務(wù)實。”
這個教訓(xùn)源于一件小事。
曾國藩剛進(jìn)入翰林院不久,正是春風(fēng)得意之時。
某日給父親過壽,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夸夸其談,結(jié)果惹惱了好友,鄭小珊拂袖而去。
事后曾國藩后悔萬分,他在日記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錯:
一是自以為是,愛說狂話;
二是口無遮攔,說話不靠譜;
三是態(tài)度強(qiáng)硬,喜歡跟人強(qiáng)辯。
口無遮攔,往往是傷人害己。
說話有尺度,才能擁有更好的人際關(guān)系。
2
做人有氣度
曾國藩認(rèn)為,氣度的大小,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biāo)尺。
曾國藩在長沙岳麓書院讀書時,曾與人同住一間寢室。
寢室內(nèi)的書桌距離窗口好幾尺遠(yuǎn),為了方便讀書,他將書桌移到窗前。
室友見后大為惱火,說:“你的書桌放在窗口,把我案頭的光線擋住了!”
曾國藩聽后沒有生氣,平靜地問他:“那么我的書桌應(yīng)該放到哪里呢?”
室友指著床邊陰暗的角落:“就放在那兒吧。”
曾國藩笑一笑,按照室友的意見放了過去。
不久,曾國藩考中了舉人。
室友聽說后更是嫉妒,說:“這張桌案的風(fēng)水本該是我的,卻叫你給奪了去!”
同窗都覺得這人無理取鬧,曾國藩卻壓根沒往心里去。
他說:“所謂小人者,識見小耳,度量小耳。君子則不然,廣其識,則天下之大,棄若敞履。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已?!?/p>
不為一點小利與人爭執(zhí),這才是君子該有的氣度。
3
讀書有深度
曾國藩說:“讀書如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shù)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讀書學(xué)習(xí),就如同挖井一樣。
廣挖十口井,不見得能挖到泉水。
不如深挖一口井,直到挖出泉水為止。
他說:“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為外人?!?/p>
一本書未讀完,絕不開始閱讀下一本書;東翻翻,西看看,這樣看書是給別人看的。
讀書,不在于快,而在于深。
要想把書讀好,就得勤讀、精讀、深讀。
過分貪多求快,都是表面功夫。
4
家庭有溫度
《禮記》有言:“父之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p>
家庭有溫度,兄弟協(xié)力、夫妻同心,再苦再難也能發(fā)家。
曾國藩說:“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yuǎn)之家規(guī);不恃一二人之
驟發(fā),而恃大眾之維持。”
他認(rèn)為,一個家庭的溫度,關(guān)鍵看這三個字:孝、勤、恕。
孝悌的家庭長幼有序,勤勞的家庭蒸蒸日上,寬恕的家庭安穩(wěn)祥和。
家庭興旺,離不開家人之間相互體諒、坦誠相待。
曾國荃就給曾國藩提過意見,說他表情太嚴(yán)肅,經(jīng)常讓家里人下不了臺。
曾國藩虛心聽取了他的意見,營造出寬和平易的家庭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