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疆域
河南省的開封,距今約1000年前的北宋曾定都于此。北宋是中國文化達到頂點的一個時期,諸如白瓷和青瓷的陶器類在宮廷中極為受人稱贊。北宋的皇帝命人修筑了宮廷專用的官窯,在官窯和各地的窯廠里誕生了代表這個時代的陶瓷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定窯 牙白劃花蓮花敞口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定窯 牙白劃花蓮花敞口瓶 局部
牙白劃花蓮花敞口瓶,高25厘米。這是北宋時期河北定窯燒制的白瓷花瓶,牙白就是略帶黃色的釉藥。寬敞的瓶口,細長的瓶頸,雍容飽滿的瓶身,描繪出容器那流線型的輪廓,展現(xiàn)著它那優(yōu)美的姿態(tài)。蓮花的圖案是用竹刀刻上的,在材質(zhì)上淺劃出花紋,這種“劃花”技巧在定窯達到頂點。定窯的白瓷被視為宮廷第一陶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 粉青蓮花式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 粉青蓮花式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 粉青蓮花式碗 局部
粉青蓮花式碗,高10厘米。是宮廷專用的窯——汝官窯燒制的青瓷。整個碗的形狀仿蓮花而制,淡淡的青綠色。在容器的表面可以看到被稱作“貫入”的無數(shù)的細小裂紋,釉藥的色彩加上容器明快的外形,宋瓷創(chuàng)造了史無前例的美麗新世界。
北宋時也修筑了眾多的民間窯廠,根據(jù)記錄唐代的窯廠有24處,然而北宋時其數(shù)目將近增長了3倍,達63處,窯廠主要集中在都城開封所毗鄰的華北地區(q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燿州窯 刻花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燿州窯 刻花瓶
這是黃土高原的民間窯廠燿州窯制造的青瓷花瓶,刻花瓶,高20厘米。容器被橄欖綠的釉藥覆蓋著,這是當時的燃料煤炭所釋放出來的赤色火焰所產(chǎn)生的顏色,容器底部刻有蓮花以及大牡丹花,牡丹花被犀利的線條表現(xiàn)出來,花的輪廓 是用小刀在土坯上深劃而成,這稱為單面切雕的技巧是燿州窯常見的手法。民間窯廠制造的高品質(zhì)的作品也被進貢到宮廷內(nèi)。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 葵花式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 葵花式花盆 細部
葵花式花盆,高18厘米。這是河南的民間窯廠鈞窯燒制的瓷花盆,帶有藍色、紫色等色彩鮮艷的容器,紫中帶紅和混濁的藍白色是釉藥中含有銅和鐵的成分所放出的熱量而產(chǎn)生的。北宋末期,熱衷于庭院栽培的皇帝從各地收集了眾多名貴花草,為種植這些花,皇帝命當時頗有名望的民間窯廠鈞窯制作瓷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 玫瑰紫釉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 玫瑰紫釉尊 局部
玫瑰紫釉尊,高18厘米。同樣是鈞窯制造的花盆,沿外側(cè)而敞開的瓶口以及飽滿的腰身呈現(xiàn)出穩(wěn)重風格的姿態(tài)。玫瑰就是薔薇,藍紫交融的色彩引申為薔薇和夕陽的顏色。在釉藥的表面可見一個小孔與細線的圖紋,這是厚實的粘性釉藥,其中的氣泡綻開所產(chǎn)生的。這種圖紋也是頗受人們稱贊的鈞窯美感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 天青渣斗式花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 天青渣斗式花盆 局部
天青渣斗式花盆,高18厘米。同樣也是為皇帝而造的瓷花盆,容器被混濁的藍白釉藥所覆蓋,這是雨后濕氣尚未散盡之時的天青色,這種天青藍是調(diào)節(jié)釉藥中銅的用量所產(chǎn)生的。含有大量的銅的釉藥就會呈現(xiàn)出紅色,而成分較少的釉藥則會凸顯藍色。鈞窯的陶匠能夠自由掌握釉藥的顏色從而制造出色彩繽紛的陶器。
在宋代,中國陶器之名也遠播海外,這個時代,中國陶器開始正式的出口海外。出口地有以日本為首的東亞國家,甚至遠達印度、阿拉伯等30余個國家。宋瓷在海外也頗受人們喜愛,出口量逐年增加。
泉州近海海底的陶器
這是繁榮一時的宋代港口城市泉州的近海海域,在海底沉浸著超過1萬件數(shù)量巨大的陶器,這些捆包整齊的瓷器是運送過程中和船一起沉沒的。大多數(shù)容器是手掌大小的黑色的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