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筆記 第五集
第 05 講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傷寒論》的五個基本點:
第一 、《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機字仲景,生于東漢末年。代稱 “長沙”東漢末年 的南陽郡人
第二、《傷寒雜病論》成書歷史背景:
1、社會背景:天災不斷、戰(zhàn)爭連綿,傳染病長期的大面積的流行。
2、學術背景:
①基礎理論的著 作,在《漢書 藝文志》里把它叫做“醫(yī)經”;
②經驗用方的著作,在《漢書 藝文志》里頭把它叫做“經方”。
在張仲景之前,講基礎理論的醫(yī)經著作和講經驗用方的經方著作它 們是分開的,是兩大體系。
《傷寒雜病論》問 世以后,就把醫(yī)經和經方兩家結合起來,然后為中醫(yī)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樹 立了里程碑,奠定了基礎。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撰用《素問》、《九卷》、《陰陽大論》。
《九卷》就是《靈樞經》,《靈樞經》一共有九卷。所講的是古代的關于基礎理論的著作。
《傷寒雜病論》補充、拓 寬 伊尹的《湯液經》為數十卷,臨床都有很好的 效驗。
《傷寒論》的學術背景、 學術淵源,來自于古代的醫(yī)經著作,來自于古代的經方著作。具體 經方著作是指的《湯液經》。
第三、《傷寒雜病論》的流傳、 沿革和《傷寒論》的主要版本:
第一個把《傷寒雜病論》整理成《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的是 晉朝的太醫(yī)令王叔和。
第一次校定、刻印、刊行《傷寒論》十卷二 十二篇的是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的林億、孫奇、高保衡。宋代 的本子叫作治平本,叫作宋本。
今 天看到宋版《傷寒論》歸功于明代的趙開美。他在萬歷二十七年也 就是公元 1599 年刻了《仲景全書》也叫作趙刻本?!吨倬叭珪防锇牟恐?, 第一部就是翻刻宋版《傷寒論》,第二部是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第三部是宋云公的《傷寒類證》,第四部是《金匱要略》。
第四、《傷寒論》的內容和主要貢獻:
一、傷寒的含義在古 代有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別。
1、廣義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的 含義是指人體感受風寒之邪,感而即發(fā)的病證。
這個基本概念我們一定 要清楚。它和現代醫(yī)學所說的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腸傷寒或者 副傷寒,它的概念是不同的。
《傷寒論》,這個“論”作為一個著作的體裁,我們引用了 劉勰《文心雕龍》里的一句話,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 理者也?!蹦敲础秱摗返摹罢摗笔蔷C述了各家關于 治療傷寒病、治療外感病的經驗,然后把它集合在一起。
《傷寒論》在中 醫(yī)學史上的地位:
是中國醫(yī)學史上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臨 床醫(yī)學著作,它是公元二世紀前中國醫(yī)藥學成就的總結。
《傷寒論》的內容:
它以理、法、方、藥相結合的方式,記述了多種外感 病和許多雜病的辨證論治,它也記述了藥劑技術和護理知識。
《傷寒論》是中醫(yī)多學科發(fā)展的基礎。
《傷寒論》的兩大貢獻:
1、辨證論治:
在辨證論治上創(chuàng)立的六經辨證體系, 并把它用于臨床,這就使辨證論治的診療原則在中醫(yī)臨床醫(yī)學上確立下 來。
中醫(yī)的特色之一就是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一種個體化的 治療方案。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當代的醫(yī)學上仍然是優(yōu)化的,仍然是最先進的治療方案。
2、方劑學上《傷寒論》記述了大量復方。
從醫(yī)學的發(fā)展來看,由單味藥的應用發(fā)展到復方多味藥的應用是醫(yī) 學的一種進步?!秱摗酚浭隽舜罅康膹头?,這些方劑:選 藥精當,組方嚴謹,藥量精確,療效可靠。后人 把《傷寒論》尊稱為“方書之祖”、“眾方之祖”。
《傷寒論》為中醫(yī)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樹 立了里程碑。
第五、六經辨證:
貫穿《傷寒論》 始終的就是六經辨證。不管是對外感病的治療,還是對雜病的治療。
《傷寒論》原文中,從始至終找不到六經辨證這個詞。六經辨證是對《傷寒論》中三陰三陽分證的一種簡 稱,所以六經的“經”不是單純指經絡。
三陰三陽 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黃 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惫湃嗽谘芯咳梭w的生理和 病理的時候,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自然界有陰陽 二氣的變化,又有三陰三陽之氣的量的變化。在《黃帝內經》里,就用三陰三陽來命名 人體的臟腑、經絡,所以在《黃帝內經》里的三陰三陽實際上是一個生理概念。
足太陽就是指的膀胱經和膀胱腑;足陽明就是指的陽明胃腑和陽明大腸經,它是生理的概念。
《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是病證的概念,是一個病理的概念。它包括了病位的含義,病性的含義, 以至病勢的含義。
六經病的傳經:邪氣由一經進入另一經,臨床 證候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我們就把它叫做傳經。
六經傳經的一般的規(guī)律:
說是規(guī)律,實際上在臨床上沒有一個病 人是由太陽到少陽到陽明到太陰到少陰到厥陰,從頭傳到尾的,沒有一 個病人是這樣。要根據具體的臨床的證候脈象表現來判斷是不是傳經,已經傳到了哪一經,要以證候為 準,而不能按照固定的規(guī)律去套臨床現象。
六經病發(fā)病的一些特殊形式,合病、并病和直中這都是一些概 念問題。
六經辨證和其它辨證方法的關系。
學習《傷寒論》的方 法和要求:
第一、學習《傷寒論》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 內容:
理、法、方、藥的基本知識,理、法、方、藥 的基本內容。
例:太陽中風證的臨床表現;基本病因、病機;治法;用方;方藥組成;方劑的煮服方法;這都是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所 以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本科階段,學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 是最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學習辨證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從 《傷寒論》的字里行間來分析它,辨證鑒別的方法,分析它用方的思路。
例:第 63 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第 162 條:“下后,不可更行桂 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兩條唯一區(qū)別:一個是“發(fā)汗后”,一個是“下后”癥候都是汗岀而喘,無大熱??捎寐樾邮蕼瑸槭裁从终f不可更行桂枝湯,實際上在這里,它把《傷寒論》中涉及到所有喘的證候都進行 了鑒別。在《傷寒論》中,出現喘的證候大體有五個方證, 主要的:
首先是①麻黃湯證,寒邪閉表,肺失宣降的無汗而喘;再就是 ②小青龍湯證,外有表寒,內有水飲,外寒和內飲相合,水寒涉肺出現的 咳喘。
麻黃湯證的咳喘,小青龍湯證的咳喘,它們都是無汗 的,因為外有表寒。63 條和162 條,汗出而喘即是 這兩條的主證,同時也是鑒別診斷。它就排除了麻黃湯證的無汗而喘, 排除了小青龍湯證的外有表寒的無汗里有水飲涉肺的咳喘。
在《傷寒論》中還有一個證候,可以見到喘,那就是③桂枝加厚 樸杏子湯證。那是外感風邪或者引發(fā)了宿喘,或者是外感風邪,風邪壅 肺,引發(fā)了新喘。這兩種情況都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來治療。但是,63 條和162 條原文中說:“不可更行桂枝湯”,也是個鑒別 診斷。就告訴了這個證候,雖然有 汗出,雖然有喘,但是它不能夠再用桂枝湯,也暗示,不能夠再用桂枝 加厚樸杏子湯,它不是中風見喘。
在《傷寒論》中,還有一個證候,就是陽明腑實證,由于肺和大腸 相表里,當陽明里實的時候,陽明之熱迫肺,可以出現喘。所以在④大承 氣湯證中有“喘冒不得臥”,有“微喘直視”等等。而陽明病里熱里實,逼迫津液外越本身是多汗的。所以《傷寒論》原文:“陽明病法多汗”。所以你見到一個汗出而喘的病人,會不會是陽明里熱 陽明里實,然后迫肺所造成的證候呢?63 條和162 條,原文說“無大熱”, 這個“無大熱”是個鑒別診斷,告訴你,沒有陽明里大熱,沒有陽明里 大實。
在63 條和162 條里 把《傷寒論》中可能見到喘的其它四個方證全排除在外。最后:汗出是邪熱壅肺,然后肺熱逼迫津液外越,所以有汗出。邪熱在肺,肺 氣宣發(fā)肅降失司,肺氣上逆,所以有喘, 通過鑒別這個喘證。只限定在邪熱壅肺的喘??膳c⑤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總結:麻黃湯證和小青龍湯證是無汗見喘;桂枝加厚 樸杏子湯證是中風見喘,不是“下后”“汗后”見喘;大承 氣湯證是陽明病里熱里實多汗見喘不是“無大熱者”。
這種鑒別 診斷的思路,鑒別診斷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美尼爾氏綜 合證,從中醫(yī)辨證的角度來說,可以是肝陽上亢,可以是肝火上擾,可 以是清陽不升,可以濁陰不降,可以血虛不能上養(yǎng)清竅,可以是陽虛水泛。在臨床上,要學習《傷寒論》中的這種鑒別診斷的思路,還要學習《傷寒論》中的這個靈活用方的思路。
例:第 100 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陽脈是輕取,輕取脈澀,提示了氣血不足;陰脈是沉 取,沉取脈弦,就是脈沉弦,提示了少陽氣郁。既有氣血不足, 又有少陽氣郁,特別容易發(fā)生木來克土的腹中肌肉拘急疼痛的證候。張 仲景用小建中湯溫中補虛,補益氣血,和里緩急,治療這種肚子痛。在102 條里頭說“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它的主證不是肚子疼,而是心慌心跳,心中悸而煩,這是因為氣血兩虛, 在平常情況下人體感覺不出來。一得外感病以后,正氣抗邪于表, 里氣就更加虛衰,所以得了外感病兩三天就出現了氣血兩虛,心臟失養(yǎng) 的心慌心跳。也用小建中湯來補益氣血,頤 養(yǎng)心臟。
這兩個證候癥狀表現不一樣,但它們的病機都是氣血兩虛。氣血兩虛,腹部肌肉失養(yǎng),出現腹中拘急疼痛的,可以用小建中湯;氣 血兩虛,心臟失養(yǎng),出現心中悸而煩的,也可以用小建中湯。我們臨 床就可以用這種抓病機的思路來擴大經方的臨床應用。
例:病患在上世紀五一期間大游行,長途跋涉又累又餓,喝路邊自來水,吃涼油餅導致過敏性哮喘。冬天不發(fā)作,夏天不發(fā)作。就五一到十一這一段,這樣反復發(fā)作大概有兩、三年的歷史。醫(yī)院也看了兩、三年病。宣肺平喘的藥,也用了不少無效。
抓病機用方:原來他本身不喘,他走得又熱又累又渴的時候 喝了大量的涼水,吃了大量的冷的食物,就把熱郁在胸膈了,不過 對他說來,表現不是煩而是喘。要想把胸膈中的郁熱得到清 除,得到宣泄只能用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清宣胸中的郁熱。(方:梔子15 克,焦山梔15 克,淡豆豉15 克。)這個方子,前前后后吃了兩個半月,從此就不再喘。
梔子豉湯沒有治療喘的記載, 它是治療郁熱留擾胸膈的。郁熱留擾 胸膈可以見到熱擾心神的心煩,如果郁熱留擾胸膈,郁熱擾肺的話, 就可以見到喘。
例:《傷寒論》156 條說“本以下之,故心下痞”?!氨尽本褪窃瓉恚?來因為用過下法,結果造成了心下痞這個癥狀?!芭c瀉心湯”,結果“痞不解”,吃完瀉心湯以后心下堵塞脹滿的 癥狀沒有緩解,然后“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再 看看病人,除了心下痞這個癥狀之外還有口渴、口燥、心煩,還有小便 不利。造成這個心下痞是因為下焦有蓄水,水邪上逆, 阻滯中焦氣機而出現了心下痞,所以,用五苓散,外疏內利,促進了膀 胱的氣化,膀胱氣化恢復正常了,水邪得以排除了,中焦氣機 壅滯的 心下痞感覺就沒有了。
所以心下痞對五苓散證來說,它絕不是五苓散證的主證。五苓散的 主證是口渴、消渴、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 急再加上脈浮數、身微熱這樣的表證,這是五苓散證的主證。那 么當下焦不利,水邪上逆的時候,可以阻滯中焦氣機而兼見心下痞。但 是心下痞這個癥狀盡管不是五苓散證的主證,可是對于這個病人來說, 卻是他最感到難受的,最感到痛苦的一個主訴癥狀。
例:病患堵得吃不下飯, 不吃飯也堵,吃一點點就脹。已經看了好幾個月中醫(yī),開的都是和胃的,降逆 的都沒有效果。病人嘴是老干,總是喝水,尿不多,相對來說尿不多,腿,輕度的水腫。先是肚子堵,下邊逐漸逐漸脹滿,逐漸逐漸硬, 硬到肚子就什么飯也吃不下。試用利尿的方法。用五苓散原方三副。吃完之后尿增多了,口渴逐漸逐漸緩解,硬和堵的這個感覺逐漸逐漸往下走, 就肚臍以下還有點硬,還有點堵。上邊全通了。又吃了三副,整個上下 全通暢了,胃里不再堵了。
這給我們提示了一個什么思路呢,抓副證。這個病 人來的時候,“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病人的主訴癥狀是個 心下痞,按照常規(guī)的治療心下痞的方法沒有療效后,就要再找一 找病機,什么樣的原因造成的心下痞,這叫“抓副證,兼 求病本”。
有時候,在《傷寒論》中的一個方證的副證在具體一個病人的身上 可能會上升到主證的地位。
例:病患神經性嘔吐,喝水吐水,吃飯吐 飯,喝藥吐藥。最奇怪的是,給她輸液,如果液體輸三瓶,就是超過兩瓶,她都要變成粘液給吐出來。這樣吐了三個月了。西醫(yī)能考慮到的能夠造成嘔吐的這種病證的檢查都做了,都排除了。西醫(yī)診斷為神經性嘔吐。
病因是和丈夫吵架,當然 是生氣了。
也用過中藥,和胃降逆止嘔的。丁香、柿蒂、旋 覆、黛赭兼與理中,寒的、熱的。全用了,補的、攻的都用了。都是喝了藥就吐藥。舌光紅無苔,脈細弦而數,一派陰虛的現象。一夜一夜睡不著覺,以前就經常有神經衰弱,經常睡不著覺。嘔吐是后來癥狀。
那么這種陰傷是劇烈嘔吐導致的傷陰還是原來就有陰傷呢?就 必須問清楚。問:你在得這次神經性嘔吐之前,有什么病???病患說:“過去有慢性的泌尿性感染,經常反復發(fā)作,小便不利, 尿道澀痛,這次又有犯?!?/p>
綜合辯證:上面有口渴有心煩,有心煩不得眠,下面有小便不利,有尿少, 是豬苓湯證。豬苓湯適應證的病機是陰虛水熱互結。①由 于水熱互結,膀胱氣化不利,有小便不利,小便少,甚至有尿道澀痛, 小便短赤。②水熱互結又有陰傷,津液不能輸布,所以有口渴有煩渴, 有渴欲飲水。③腎陰虛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腎不交,所以有心煩不 得眠。這三組主證都有,當然對她說來這三組癥狀都不突出,而突出的 是個嘔吐。
在《傷寒論》中的豬苓湯證中,由于水邪是流動的,水邪犯肺可以出現咳嗽,水邪犯胃可以出現嘔吐,水犯浸漬腸道可以出現下利。所以 咳嗽、嘔吐、下利是豬苓湯證的三個副證。這個病人就可能是 陰虛水熱互結證,水邪犯胃所造成的劇烈嘔吐。
不管辨證對不對,只能去檢驗一下。
病患反饋豬苓湯非常對口,不吐了。那就繼續(xù)豬苓湯,又一個禮拜之后她可以進流食了。又一個禮拜,不用輸液了。
后來她一高興,就吃了個涼的西紅柿,就又 吐出來了,就還是這個豬苓湯繼續(xù)用,三個禮拜以后,出院 了。
神經性嘔吐這種證候是經常容易反復發(fā)作的, 隨訪了五六年,她也再沒有復發(fā)。
這個病例也是抓副證。
為什么用豬苓湯?豬苓湯的主證里 頭沒有嘔吐,只有水邪犯胃的時候,它可能出現嘔吐。但對這個 病人來說,她入院的最痛苦的癥狀,最重要的主訴癥狀就是嘔吐??墒?對豬苓湯證來說,它卻是個副證。
在學習《傷寒 論》的過程中,不僅要學它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還要學它辨證的思 路和方法,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談談怎樣學,列了大 體八個過程。
第一點,訓詞、釋句、弄通本意。
《傷寒論》是一千八百年前的著作,在語言 的含義上,有許多就發(fā)生了變化。
比方說,第 29 條提到了“腳攣急”《說文解字》說“腳,脛也”,脛就是小腿,所以腳攣急,就是指的小腿部的腓腸肌的痙攣。
在《傷寒論》中“煎”和“煮”在古代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方言》說“有汁而干謂之煎”,把液汁狀的物質加熱濃縮的過程它叫煎。加上一點 點藥,你比方說加個芒硝,就不用“煎”字而是用“煮”字了,這個用得非常嚴格。
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湯,這四個方子,是調和中焦半上半下之樞機的,它們在煮藥的過程中,要求煮后把藥渣去掉,再加熱濃縮;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它們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樞機的,它們的藥的煮服方法,也要求煮后去渣再煎,再把藥汁加熱濃縮,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這些方劑都屬于和解劑,它們在用藥的特征上都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的,煮后去掉藥渣子,把藥汁再加熱濃縮,它就有利于藥物的寒熱協(xié)調,攻補并行,更好地起到和解的作用。而且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這樣做,可以提高整個方子的療效。
第二點,要求熟讀默記,嫻熟于心?!秱摗返牧洸∽C 篇,就是從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到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證并治第十四。這十篇也僅僅 398 條。中醫(yī)藥大學要求大家背的是 112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