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風(fēng)(腦血管意外) [通治方] 張錫純:腦充血證即《內(nèi)經(jīng)》之所謂厥證。亦即后世之誤稱中風(fēng)證。愚十余年來治愈此證(腦充血前兆癥)頗多,曾酌定建瓴湯一方,服后能使腦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腦充血之證自愈。爰將其方詳列于下,以備醫(yī)界采用。 生淮山藥30克 懷牛膝30克 生赭石24克(軋細(xì)) 生龍骨18克(搗細(xì)) 生牡蠣18克(搗細(xì)) 生懷地黃18克 生杭芍12克 柏子仁12克 磨取鐵銹濃水以煎藥。此方以治腦充血者,必服至脈象平和,毫無弦硬之象,而后始可停止也。若大便不實者,去赭石,加建蓮子(去心)9克;若畏涼者,以熟地易生地。 在津曾治東門里友人遲華章之令堂,年七旬有四,時覺頭目眩暈,腦中作疼,心中煩躁,恒覺發(fā)熱,兩臂作撐脹不舒,脈象弦硬而大,知系為腦充血之朕兆,治以建瓴湯,連服數(shù)劑,諸病皆愈。 許國禎:靈犀丹,治一切諸風(fēng),言語蹇澀,心神昏憒。 犀角屑 天麻 防風(fēng) 川羌活 木香 吳白芷 甘菊 白僵蠶(炒) 天南星(牛膽制) 甘草 地骨皮 山藥 薄荷葉 川芎 蔓荊子 麻黃(去根節(jié)) 當(dāng)歸 肉桂(去粗皮)各30克 干蝎蛸15克 麝香(別研)6克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60克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30克作8丸,朱砂75克為衣。每服1丸,不拘時候,細(xì)嚼人參湯化下;或茶酒亦可。 [辨證方] 1、寒 證 許叔微:星附散,治中風(fēng)雖能言,口不喁斜,而手足亸曳,脈虛浮而數(shù),風(fēng)中腑也。 天南星(大者) 半夏(二味薄切,姜汁浸透) 黑附子(炮裂,去皮臍) 白附子(炮微黃) 川烏(灰火炮裂,去皮尖) 白僵蠶(去絲嘴,炒) 沒藥(別研)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6克,水酒各1盞,同煎至8分,去滓,熱服,二三服汗出瘥。頃在桐廬,有人患此癥,三投此藥,得汗,手足能舉。 陶承熹:千金不換餅,治手足拘攣,雖跛至十余年者,俱效。 雄黃1.5克 細(xì)辛 官桂 牙皂 川烏 羌活 骨碎補 白附子各3克 蒼術(shù)3克 麝香0.9克 水和作餅,棋子大。先將筷頭點患處,凡遇酸痛異常,即系受病之源,或一二處以墨記之,用藥餅安上,以艾灸之,以筋脈能動而止。 2、熱 證 任應(yīng)秋:制豨薟至陰湯,治中風(fēng)陰虛證。 制豨薟50克 干地黃15克 鹽知母20克 當(dāng)歸15克 枸杞子15克 炒赤芍20克 龜板10克 牛膝10克 甘菊花15克 郁金15克 丹參15克 黃柏5克 何炎?:臨床數(shù)十年,應(yīng)用苦辛寒降湯急救腦血管意外病人多例,獲效甚佳。 石膏30克 滑石30克 寒水石30克 磁石30克 牡蠣30克 石決明30克 羚羊角4.5克 鉤藤15克 川貝9克 秦皮15克 草決明18克 蒺藜18克 水煎后沖竹瀝2盅,姜汁少許,再化至寶丹l丸(3克),急用。 王其祥:近年來采用加減羚羊角湯方配合針灸,治療腦血管意外病人14例,除一例病勢重駕而死亡之外,余均獲顯著效果。 羚羊角粉3克(沖服) 龜板12克 生白芍18克 石決明15克 鉤藤15克 生地15克 杭菊花9克 炒草決明9克 膽南星9克 蟬蛻6克 石菖蒲6克 粉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l劑。 3、虛 證 王清任:補陽還五湯,治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 黃芪120克(生) 歸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龍3克(去土) 川芎3克 桃仁3克 紅花3克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fēng)3克,服4-5劑后去之。 陳士鋒:有人平居無恙,只覺手足麻木,尚無口眼{口咼}斜等癥,人以為風(fēng)中于內(nèi),三年后必有暈仆之癥矣。方用釋麻湯。 人參3克 當(dāng)歸9克 黃芪9克 茯苓9克 半夏3克 白芥子3克 陳皮3克 白術(shù)9克 甘草1.5克 附子0.3克 柴胡2.4克 水煎服。一連4劑,而手足自然不麻不木矣。倘仍然麻木,前方加倍再服4劑,未有不愈者。 4、實 證 張錫純:鎮(zhèn)肝息風(fēng)湯,治內(nèi)中風(fēng)證,其脈弦長有力,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fā)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于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fù)原,精神短少,或肢體痙廢,或成偏枯。 懷牛膝30克 生赭石(軋細(xì))30克 生龍骨(搗碎)15克 生牡蠣(搗碎)15克 生龜板5l克(搗碎) 生杭芍15克 玄參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搗碎)6克 生麥芽6克 茵陳6克 甘草4.5克 心中熱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膽星6克;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24克、凈萸肉15克;大便不實者, 去龜板、超石,加赤石脂30克。 嘗治一媼,年過七旬,陡然左半身痿廢,其左脈弦硬而大,有外越欲散之勢,投以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又加凈萸肉30克,l劑而愈。 任應(yīng)秋:制豨薟至陽湯,治中風(fēng)陽虛證。 九制豨薟草50克 黃芪15克 天南星l0克 白附子l0克 川附片10克 川芎5克 紅花5克 細(xì)辛2.5克 防風(fēng)10克 牛膝10克 僵蠶5克 蘇木10克 [食療方] 王懷隱:薏苡仁粥,治中風(fēng),筋脈攣急,不可屈伸,及風(fēng)濕等。 薏苡仁30克 薄荷6克 荊芥6克 蔥白6克 鼓15克 上件藥,先以水3大盞,煎薄荷等,取汁2盞,入薏苡仁,煮作粥,空腹食之。 虞摶:九藤酒,治遠(yuǎn)年痛風(fēng),及中風(fēng)左癱右瘓,筋脈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證,其功甚速。 青藤 釣鉤藤 紅藤 丁公藤 桑絡(luò)藤 菟絲藤(即無根藤) 天仙藤(即青木香) 陰地蕨(名地茶,取根)各12克 忍冬藤 五味子藤(俗名紅內(nèi)消)各60克 上細(xì)切,以無灰老酒5000毫升,用磁罐一個盛酒,其藥用真綿包裹,放酒中浸之,密封罐口,不可泄氣,春秋7日,冬10日。夏5日。每服1盞,日3服,病在上,食后及臥后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