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yīng)該都學(xué)過負(fù)荊請罪將相和的故事。
一般說廉頗藺相如故事,都是藺相如視角:
藺相如帶了和氏璧去了趟秦國,完璧歸趙,回來封了上大夫。
藺相如跟趙王去了澠池之會,沒丟臉,回來封了上卿,位置比廉頗高。
于是廉頗不爽了。于是藺相如顧全大局躲著他。于是廉頗知道了,負(fù)荊請罪,將相和。
這故事眾所周知,是用來告訴大家該顧全大局的。普遍站的是藺相如視角。
但若換了廉頗視角,就會發(fā)現(xiàn)點(diǎn)不同。
《史記》《趙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嫌棄的廉頗的一生》。
大致廉頗一生,先是軍功無數(shù),卻被藺相如壓倒。
后來趙括的爸爸趙奢因?yàn)殚懪c一戰(zhàn),擊破秦國胡傷,封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齊平。
后來長平之戰(zhàn),廉頗出戰(zhàn);中途被趙王換了,趙括頂上去,結(jié)果眾所周知。
到燕國栗腹乘虛來打趙國,廉頗把燕國硬生生打回去了:又救了趙國。
趙悼襄王一上來,就要收廉頗軍權(quán)讓樂乘替他,廉頗氣死了,打了樂乘,去了魏國。
等趙國把自己人都坑死了,沒人用了,再考慮廉頗:就出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
廉頗一生命運(yùn),大致如此:
趙國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誰立了功勞,都能齊平廉頗;就連無寸功在身的趙括,都能代替廉頗。
到生死之際,還是要廉頗救場。救完場,又扔了。
真他媽扯。
想想前因后果。
趙惠文王的爸爸是趙武靈王,出了名的搞胡服騎射,振興了趙國。
后來自己內(nèi)亂被兒子逼死了。當(dāng)時王與公子們的宰相用事,是肥義、田不禮、李兌這些人。
趙惠文王并沒親自逼死爸爸,但說他是借公子成的手逼殺了爸爸,大概也差不多。也不怪他:畢竟是他爸爸先企圖動手的。
趙惠文王到他兒子趙孝成王之后合計(jì)四十八年,趙的相國,基本是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趙勝。且在趙惠文王期間,平原君沒什么大動作。
趙惠文王初期的方向,是打齊國。從趙惠文王九年打到十六年?;菸耐跏辏H打齊國取陽晉,為上卿。
都說廉頗是老將,但他也不是從來都老。他當(dāng)上卿時,應(yīng)該也就四十出頭。
但他的功爵,差不多也在此停了。
從那開始,趙國開始換思路了。燕國齊國都派人跟他們談,從此他們開始搞魏國。
而秦國又惱恨趙國不打齊國,所以來跟趙國搞。王與燕王遇。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將軍立不立功,是被君王的外交左右著的。
于是先出了和氏璧事件,然后趙惠文王二十年,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
這里的細(xì)節(jié):趙王本來畏懼,不肯去;廉頗藺相如勸他去。
當(dāng)時廉頗留守鎮(zhèn)國,還對趙惠文王說“三十天不回來,我們就立太子為王。”這本來是常規(guī)辦理,宋襄公的弟弟也被這么操作過。趙惠文王也答應(yīng)了。但他聽了這主意,是覺得安心,還是堵心呢?不知道。
要知道,他爸爸趙武靈王,當(dāng)年就試圖搞這么一出呢。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jì)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冠w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裏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雇踉S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從澠池會之后,藺相如和趙奢都上位了。廉頗原地踏步。廉頗打了幾次魏后,藺相如打了一次齊。此后廉頗很長時間沒動靜。趙奢則通過閼與之戰(zhàn)上位。
都說藺相如功勞大——但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功勞真能跟廉頗此前此后的赫赫軍功相比?我總覺得哪里不對。
且:藺相如是趙王寵臣繆賢的舍人。趙奢是平原君趙勝的人。
出身不算高,但是有背景。
論戰(zhàn)功,他倆其實(shí)都高不過廉頗;尤其是藺相如,雖然表現(xiàn)精彩,畢竟只是外交的功勞。所以廉頗心理不平衡,一度跟藺相如鬧不愉快,也容易理解。
之后負(fù)荊請罪將相和,那是另一回事了。顯得廉頗極為大度,很難得。
從結(jié)果看:廉頗之前在齊魏那里取得一定戰(zhàn)果,而在澠池會之后,就被藺相如和趙奢趕上了。
秦趙長平之戰(zhàn),眾所周知,是趙孝成王想要上黨。平原君勸他要的。
平原君肯定想過后果,知道秦國會來打?好,廉頗去擋唄。
耗久了,秦國用反間計(jì),趙王就撤換廉頗,趙括上位。
剛才說了:趙奢是平原君手下出身。趙括是趙奢的兒子。
如果趙括這一仗贏了,最大的受益者?平原君。
“我勸王收上黨,我推的人還把秦國打回去了?!?/p>
當(dāng)然,趙括一輸,趙國涂炭,平原君只好帶毛遂去楚國,搞毛遂自薦求救兵,再等信陵君竊符救趙,來解邯鄲之圍。
自己闖的禍,自己想辦法解吧。
五年后,燕國乘勢來打了。趙國這回真沒人了,于是廉頗救場。
這次他功高權(quán)重,反客為主把燕國圍了,終于封了信平君,當(dāng)了假相國。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栗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值得一提的是:
這時距離廉頗取陽晉拜上卿,已經(jīng)過去了三十二年。
廉頗并非一直是老將。只是成名拜爵之后,隔三十二年,才得到這么高的信任。
可惜這信任也沒維持幾年。
趙孝成王一死,趙國世子春平君被扣留在秦,趙偃乘機(jī)稱王,就是趙悼襄王了。
這位稱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收兵權(quán):當(dāng)時廉頗出征在外,趙王臨時讓樂乘代替廉頗。
廉頗終于暴怒,打走了樂乘,自己去了魏國大梁。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我的一點(diǎn)猜測。
趙惠文王,自己經(jīng)歷過跟老爹的沙丘之亂,對軍功卓著、可以另立新君的人物,天然不爽。
澠池會廉頗鎮(zhèn)國、等一個月就另立新王這事,有沒有給他心理陰影?不知道。
反正事實(shí)是:惠文王用兄弟平原君為相;等廉頗立功后,又不時勾引田單們過來,還讓藺相如和趙奢這兩個下頭上來的,位平廉頗。
平原君在長平之戰(zhàn)前后,表現(xiàn)得像個投機(jī)分子:攛掇趙孝成王吃下上黨。之后趙孝成王讓趙奢的兒子趙括代替廉頗去立功。這兩件事如果搞定,平原君顯然會受益——結(jié)果玩砸了。
終于需要收拾爛攤子了,就還是靠廉頗,去搞定了燕國。
但,等悼襄王明顯并不名正言順地得到趙王之位后,立刻就要撤換廉頗,終于把他趕走了。
是所謂,被嫌棄的廉頗的一生。
從惠文王到孝成王到悼襄王,一路下來的許多出奇勾當(dāng)——擢相如、用趙奢、換趙括、換樂乘。
有些操作很好和賢明,有些操作很神經(jīng)。
但如果將背后的動機(jī),理解為:
“之前趙國被沙丘之亂搞怕了,就是怕軍功高有能耐扶其他人的家伙,所以從趙惠文王十六年開始,就老是有意無意地壓一壓廉頗,讓平原君和趙王自己的人上位”……
是不是許多事就,忽然解釋得通了?
順便,這事在戰(zhàn)國不新鮮。
秦之白起贏下長平之戰(zhàn)后,被范雎坑死。
齊之田忌跟孫臏搞定龐涓后,被鄒忌趕走。
趙之李牧抗秦有功,但將來要被郭開搞死。
吳起從魏國逃到楚國后,還是要被射死。
王翦為始皇帝得天下,但中間得不停裝孫子顯得貪財,才得保首領(lǐng)。
廉頗一輩子的經(jīng)歷,按照這個邏輯考量,其實(shí)也,嗯。
往好處想:他總比白起活得長不是?
回到當(dāng)初。
廉頗負(fù)荊請罪那一下,真的只為了跟藺相如和解?
還是順便跟趙王服軟,顯得“您提拔的人沒錯,我服氣,一定配合您的工作?”
不知道。
——總之,越想越覺得,唉。真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