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咱要是說,中國海軍能輕而易舉就獲得全球制海權(quán),您相信嗎?
早在公元前111年,大漢海軍就發(fā)動跨海遠征,平定了整個海南島,設(shè)置了珠崖郡、儋耳郡,這里也就成為“自古以來”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前109年,漢帝國海陸并進,征伐衛(wèi)氏朝鮮,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遠距離跨海作戰(zhàn)、海陸協(xié)同的先例,戰(zhàn)后在朝鮮半島中北部,新設(shè)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也就是所謂的“漢四郡”。
一直到大明帝國的早期,中華海軍的實力還是杠杠的。
公元1406年,大明海軍配合陸軍,跨海遠征安南(今越南北部)。
公元1411年,鄭和船隊停泊印度洋島國錫蘭(今斯里蘭卡),國王亞烈苦奈兒萌不臣之心,大明“海軍陸戰(zhàn)隊”隨即反擊,攻陷錫蘭都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帶回本土交朝廷處置,后來由明成祖朱棣指定一人,又給錫蘭換了個聽話的國王。
據(jù)后世學者考證,大約是在公元1420年,明帝國海軍力量達到極盛,擁有各色艦只3800多艘,其中戰(zhàn)船1350艘,其中至少250艘以上,是供遠洋巡航的“寶船”。
從考古復原推斷,當年的鄭和旗艦寶船,排水量很可能在1500噸以上,是當時世界的遠洋巨無霸,戰(zhàn)略威懾力堪比今天的“尼米茲級”核航母。而幾十年后繞過好望角,篳路藍縷開辟新航路的葡萄牙達·伽馬船隊,旗艦的排水量只有300噸。
所以設(shè)想一下,即使是在大西洋海域,達·伽馬船隊要想從鄭和這里爭奪制海權(quán),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然而無厘頭的事,到了明朝中后期,海軍實力卻遭遇了斷崖式下滑,一個在兩千多年前就可以發(fā)動大規(guī)模跨海遠征的帝國,后來卻被一撥近海的倭寇,困擾了將近200年,這是為啥呢?
更糟糕的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官員出一趟海,簡直成了龍?zhí)痘⒀ā.敃r琉球是中華藩屬國,老國王死后都必須由中國派使者出訪,去當?shù)刂鞒謨苑庑聡酢?/p>
——這可不是個好差事,簡直就是一場生離死別,官員都要自備棺材,而且棺材板上還要掛一個銀牌,上書“天朝使臣之柩”,以免在海上遭遇不測,無人收尸,或者因為面目全非而成為無名尸,朝廷也要先預支兩年俸祿,讓家里人別挨了餓,估計還帶有一點“撫恤金”的意思。
這就是說,那個時候中華帝國的航海技術(shù)和航船,已經(jīng)非常落后了,別說遠洋航行,去一趟琉球都是一件非常兇險的事情,是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了。
這究竟是為什么?
中華帝國的航海技術(shù)退步這么快,簡直有一種一夜之間,就從學霸到學渣的既視感。
著名歷史學家、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的麥克尼爾提出了一種解釋:因為技術(shù)太發(fā)達了。
沒錯,因為陸地上的技術(shù)太發(fā)達了,連累航海技術(shù),就此荒廢,就好比一個司機開慣了自動擋,再給你換手檔車,一時間,居然就不知道怎么開了?
這里有一個標志性事件——
公元1417年,在明帝國內(nèi)部,連接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上,各處深水船閘終于全線建成。
這些船閘是帝國最新的技術(shù)發(fā)明,代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水利、建筑和機械技術(shù),實現(xiàn)了從唐、宋直到蒙元帝國,從未實現(xiàn)過的偉大工程——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施橋船閘
有了深水船閘,從此內(nèi)河航運不再受枯水期的影響,可以全年暢通。
而在之前的時代里,一年中大約有5、6個月的時間,因為水位過低,運河上是不能通行大船的(注:這里說的是官府走漕運的大船,一般小船自然還是可以走的),需要等雨季來臨,抬升水位后,大船船隊才能恢復航行。
所以大運河的運輸效率和重要性,沒有后來那么高,必須要用海運加以補充。
但深水船閘全線貫通后,一年四季糧食都可以暢通無阻,從江南魚米之鄉(xiāng),走內(nèi)河航線直達首都北京,沒有必要再通過危險系數(shù)更高的海運,作為運河枯水期的補充補給手段了。
京杭大運河棗莊段萬年
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考慮,帝國的官員們自然認為,沒有理由再耗費錢糧,維持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時刻保持戰(zhàn)備狀態(tài)了。
有明一代,畢竟在帝國北部,有更兇惡的敵人,靠近北京的塞防,才是更緊要的事情。
同時,在中央帝國看來,商人和海員,天然就不如農(nóng)夫馴服,他們通過航海貿(mào)易獲得大量利潤,給自身階層增加了更多的發(fā)展自由度,這也不利于帝國的長治久安。
終于在公元1433年,明帝國終止了鄭和的大航?;顒?。
公元1436年,明朝發(fā)布法令,禁止建造新的遠洋航船,現(xiàn)有存量船只,任其腐壞后不予更換。遠洋船員和海軍軍士,則分配到大運河的航道上,擔任內(nèi)河航運的船員。
大航海時代,就此失之交臂。
直到四百多年后,比蒙古騎兵更兇惡的敵人從海上襲來,中央帝國也就沒有辦法再抵擋了。
#暑期創(chuàng)作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