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過無數(shù)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边@句話戳中過很多人的痛點。
其中的關鍵在于,道理我們往往看過很多,也不難理解,但將其付諸行動的卻很少,而將行動進一步轉化為自覺自律行為的更寥寥無幾。我們知道“時間就是金錢”,但一有空閑就刷手機、玩游戲;我們知道“今日事今日畢”,卻借口多多,有著程度不等的拖延癥。
著名史學家余時英先生在美國耶魯大學執(zhí)教時,有學生對其學問之深厚非常欽佩,便向他討教秘訣。余時英笑著說,“我從年輕時起就養(yǎng)成一個習慣,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問自己,今天又過去了,我有沒有學到新的東西?如果沒有學到新的東西,那就停下來,一定用二十分鐘,隨便找本書來看一看,這才去睡覺,數(shù)十年如一日。博學沒有什么秘訣,如果一定說有,那就是每天看一點東西,增加一點新的想法?!?/span>
“美國開國三杰之一”本杰明·富蘭克林說:“一個人一旦有了好習慣,那它帶給你的收益將是巨大的,而且是超出想象的?!边@句話源自于他的親身經(jīng)歷。在青年時期,富蘭克林制定了克服13個壞習慣的計劃。比如,為了改正夸夸其談的壞習慣,他時刻要求自己多說于人于己有利之言,避免自以為是;為了將盡可能多的時間用于學習,他嚴格規(guī)定自己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閱讀,使生活有條不紊……他每周選出一種缺點進行矯正,每晚必作自我反省,同時記錄自己努力的結果。有時壞習慣沒有徹底改變,尚未達到自己理想標準時,就再延長矯正一周,直到好習慣代替壞習慣為止。
將好習慣長期堅持下去,習慣對你的影響將從量變轉化為質變,最后積累出驚人的“復利效應”,幫助我們不斷突破,達成一個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稻盛和夫也持有類似樸實的觀點:不錯過今天,認真工作就能看清明天,明天再認真工作就能看清后面的一周,一周認真工作,就能看清后面的一月……就是說,即使你沒有雄心勃勃的規(guī)劃,只是全神貫注于眼前的每一個瞬間,那看不清楚的未來也會慢慢變得清晰。
無論是培養(yǎng)好習慣還是糾正壞習慣,任何時候都不算晚。所以我們不妨從現(xiàn)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不斷進步中感受習慣對生命的影響力。
要想通過培養(yǎng)習慣來改變?nèi)松?,不是下一個決定就能達到目的,而是需要持續(xù)的行動。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span>
那么,養(yǎng)成一個習慣到底要多久?我們又到底該如何培養(yǎng)習慣?
有研究表明:大腦構筑一條新的神經(jīng)通道需要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jīng)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而重復行為達到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在這期間,最初讓你堅持下去的可能95%是毅力,但一旦形成穩(wěn)定行為后,便是慣性在背后推動你。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凱爾曼的研究,這一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順從。即表面接納新理念、或開始新習慣,在外顯行為上表現(xiàn)出盡量與新的要求一樣,而在實質上未發(fā)生任何變化。
第二階段,認同。認同是在心理中主動接納新理念、新習慣的影響,比順從更深入一層,因此,此時意識成分更加濃厚,不再是被動的無奈的,而是主動地、有意識地加以變化,使自己盡可能接近新理念、新習慣。
第三階段,內(nèi)化。此時新理念、新習慣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無任何不適之處,已徹底發(fā)揮新理念、新習慣的作用。
歐洲人文學家伊拉斯謨曾經(jīng)說過:“一個釘子擠掉另一個釘子,習慣要由習慣來取代”。無論是養(yǎng)成新習慣還是改變舊習慣,我們可能一開始會不習慣。但不習慣的同時也正是我們成長的時候,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快速蛻變。
起初是我們造就習慣,后來是習慣造就我們。改變所有讓你不快樂和不成功的習慣模式,你的命運將改變。習慣領域越大,生命將越自由、充滿活力,成就也會越大。
不是一個人優(yōu)秀了才有好的習慣,而是養(yǎng)成了很多好習慣才讓人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堅持每一個好習慣,時間會給你最終的答案。
親愛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