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海
【原文】溫病三焦俱急,大熱大渴,舌燥,脈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黃,痰涎壅甚,不可單行承氣,承氣合小陷胸湯主之。
三焦俱急,謂上未消而傳入陽明;大熱大渴,脈躁苔焦,陽土燥烈,煎熬腎水,不下則陰液立見消亡,下則引上焦余邪下陷,恐成結胸,故以小陷胸合承氣湯,滌三焦之邪一齊俱出。
【霖按】傷寒之邪在表,誤下則邪陷而成結胸,濕熱伏氣之邪在里,若逆?zhèn)餍陌`汗,則內(nèi)閉而外脫;若順傳胃府而誤汗,則熱邪盤踞而結胸,內(nèi)外之因不同,故汗下之誤各異。
外感見大熱大渴,目赤舌絳,氣粗煩躁,甚至神昏譫語,下利黃水者,乃風熱之邪深入陽明營分,宜犀角、連翹、元參、川貝、赤芍、丹皮、鮮生地、人中黃、金銀花之屬,病雖至危間有得生;此云不下則陰液立見消亡,下則引上焦余邪深入,恐成結胸之證,是指傷寒言也?溫疫言耶?抑伏氣之溫熱言也?認證不清,妄立方法,殊屬非是。
【原文】承氣合小陷胸湯方
生大黃五錢、厚樸一錢、枳實二錢、半夏二錢、括蔞二錢、黃連一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一杯,得快利,止后服。
【原文】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shù)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服增液湯后,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diào)胃承氣湯微和之。
此方妙在寓瀉于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余治體虛液枯之溫病,或前曾誤傷津液,不大便,半虛半實之證,無不應手取效。
【霖按】溫邪存津液為第一要著,若陽明病不大便、脈不沉實者,腹不硬痛,審系胃液燥之秘結,此方精當。
【原文】增液湯方
玄參一兩、麥冬、生地各八錢(麥冬忌久煎)。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
玄參味苦寒咸,壯水制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于天;麥冬能補能潤能通;生地用細者,取其補而不膩,兼走絡也。三者合之,作增水行舟,但非重用不可。
【霖按】吳又可乃疹癘襟氣、熱濕相搏之溫疫,故多議下;若暑熱為疫,又當以余師之清瘟敗毒飲矣。同一溫疫,其治各異,豈風溫、溫熱、溫毒、溫疫、冬溫數(shù)證一方賅治之理。謂治外邪宜通不宜守,亦是。在冬不藏精之溫,多宜育陰達邪,不可持承氣,誤下之弊固多,鞠通不知辨證,持增津誤補之弊亦復不少。
【原文】陽明溫病,下后汗出者,當復其陰,益胃湯主之。
溫病本傷陰之證,下后邪解汗出。汗亦津液所化,陰液受傷不待言矣,故云當復其陰,此陰指胃陰而言。蓋十二經(jīng)皆稟氣于胃,胃陰復則氣降得食,則十二經(jīng)之陰皆可復也。欲復其陰,非甘涼不可,湯名益胃者,胃體陽而用陰,取胃用之義,下后急議復陰,恐將來液虧燥起而成干咳身熱之怯證也。
【原文】益胃湯方
沙參二錢、麥冬五錢、冰糖一錢、細生地五錢、玉竹錢半(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一杯服。
【原文】下后無汗,脈浮者,銀翹湯主之;脈浮洪者,白虎湯主之;脈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下后邪欲還表,溫病之邪,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下后里氣得通,欲作汗而未能,以脈浮驗之,知不在里而在表;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導之,故主銀翹散增液為作汗之具,仍用銀花,連翹解毒而輕宣表氣,亦辛涼合甘寒輕劑法也。
【原文】下后無汗,脈不浮而數(shù),清燥湯主之。
無汗而脈數(shù),邪之未解可知。但脈不浮,無領邪外出之路,既下之后,無內(nèi)實之證,又無連下之理,故以清燥湯增水敵火,使不致為災;一半日后相機易法,即吳又可下后間服緩劑法也;但吳又可清燥湯中用陳皮之燥,柴胡之升,當歸之辛竄,津液何堪?以燥治燥,有是理乎?此條用其法而不用其藥。
【霖按】此吳又可柴胡清燥湯法,然脈雖數(shù),舌上生津,不思飲水,為里邪去,郁陽暴伸之象,此方可用;若下后邪未盡,舌復生棘,熱渴未除,何妨再下,此溫疫也。外感風溫宜清者多,宜下者少,但云既下之后,又無連下之理,為溫疫言耶?為風溫言也?
【原文】清燥湯方
麥冬、細生地各五錢、知母二錢、人中黃錢半、玄參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咳嗽膠痰加沙參、桑葉、梨汁、牡蠣、牛蒡子。
【原文】連翹湯方
銀花五錢、連翹一錢、竹葉一錢、生甘草一錢、麥冬、生地各四錢。
【原文】下后數(shù)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黃,脈沉實有力者,護胃承氣湯微和之;脈沉而弱者,增液湯主之。
溫病下后,邪氣已凈,必然脈靜心涼。邪氣不凈,有延至數(shù)日,邪氣復聚于胃,須再通其里者,甚至屢下而后凈者,誠如吳又可所云。但正氣日虛一日,陰精一耗一日,須加意防護其陰,不可稍有鹵莽,是在任其責者,臨時斟酌盡善耳。吳又可于邪氣復聚,主以小承氣,本論于此處分別立法。
【原文】護胃承氣湯方
大黃、玄參、麥冬、生地各二錢、丹皮、知母各一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結糞止服;不便,再服。
【原文】陽明溫病,下后二三日,下證復現(xiàn),脈不甚沉,或沉而無力,只可與增液,不可與承氣。
【汪按】邪不傳不化,傳表傳里,因勢導之。
溫熱之證,有解表之后邪復聚表,攻里之后邪復聚里;或解表之后邪入于里,攻里之后邪還于表;有溫疫邪熾,下至數(shù)十次而后愈者,誠如吳又可所云,總要看邪正虛實,以定清熱養(yǎng)陰之進退。大抵滋陰不厭頻繁,攻下切須慎重,蓋下后虛邪與未攻前之實邪不同,攻下稍緩,斷無大害;元氣一敗,無可挽回,邪少正虛,但與滋補即可滌邪。增液益胃之屬酌用。邪虛兩停,滋陰之中略作滌邪,護胃承氣湯即邪熾正未虛者,亦以增液為主;燥結甚者,間服增液承氣湯,約小其制,方合下后治法。
【原文】下后虛煩不眠,心胸懊儂,甚至反覆顛倒,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姜汁。
邪氣半入陽明,半尤在膈,下法能去陽明之邪,不能去膈間之邪,故證見懊儂虛煩。
【原文】梔子豉湯方
梔子五枚(搗)、香豉六錢。
水四杯,先煮梔子數(shù)沸,后納香豉,煮取二杯,先溫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梔子甘草湯方
于梔子豉湯內(nèi)加甘草一錢。
梔子生姜湯方
于前湯加生姜汁五匕。
編者按:繼《傷寒論方解》之后,《金匱要略釋義與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條消息全部發(fā)送完畢。從今天起,我們將以《先君溫病筆記》為題,繼續(xù)推送由王東海先生整理的他父親王濟生老中醫(yī)的筆記體遺著《溫病綜集》。從“傷寒”到“金匱”再到“溫病”,王老先生對經(jīng)典的深刻領悟和悉心詮釋讓我們受益匪淺,同時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一個底層白發(fā)醫(yī)者對醫(yī)道的孜孜追求。本公眾號特別感謝王東海先生把他的家珍無私分享給大家。
本公眾號歷史消息查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