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51個字,閱讀需要7分鐘
建議你畫一朵小櫻花?
一年一度的賞櫻季即將結(jié)束了。今年你看櫻花了嗎?近些年,賞櫻成為國人的戶外選擇之一。從武大到北京的玉淵潭公園,全國各地都有了自己的賞櫻勝地。不再像從前,我們還要千里迢迢跑到隔壁島國。
但是若談起對櫻花的愛,怕是沒人能與日本人相比。櫻花,是如何慢慢變成日式象征的?和風(fēng)文化與“櫻”如何相融?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一起來了解,當(dāng)日本人賞櫻的時候他們在想什么。
by 十七
櫻
文 | 姜建強(qiáng)
“櫻,果也。從木嬰聲。”
飄落的命運與惜別的含義重疊,
惜別又蘊涵在飄落的命運中。
這就是三月日本的原風(fēng)景,
從北海道到?jīng)_繩,從關(guān)東到關(guān)西。
日本的三月是惜別的三月,是傷感的三月,當(dāng)然也是櫻花絢爛飛舞的三月。
近年來,告別少年,告別青澀時,日本人畢業(yè)歌選唱最多的一首就是《櫻花》。二○○三年,一直默默無聞的街頭歌手“直太郎”,發(fā)行了一張唱出同學(xué)離別之情的單曲《櫻花》,因為滿溢鄉(xiāng)愁和季節(jié)感,迸發(fā)出日本人特有的宿命與無常,為此紅遍全國。
櫻花櫻花,你在盛開、在怒放
櫻花櫻花,你在飛舞、在飄落
櫻花櫻花,你就飛舞、飛揚吧
這幾段旋律最打動人心。惜別時做出的笑顏,惜別時轉(zhuǎn)身的瞬間,惜別時晚霞的耀眼,都化作反復(fù)詠唱時的淚水與真情。在書店,在超市,在百貨店,甚至在小小的酒吧,三月里播放最多的就是這首《櫻花》:
再見了朋友
讓我們在那里重逢
在那櫻花飄落的路上
電影《花與愛麗絲》
飄落的命運與惜別重疊,惜別的意象在飄落的命運中又依稀可辨。沒有比這更傷感、更物哀的了。這是三月日本的原風(fēng)景,從北海道到?jīng)_繩,從關(guān)東到關(guān)西。日本人的“花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原風(fēng)景的再體驗。
在早春,日本人祈愿考試合格的繪馬木牌,像一串串鈴鐺一樣把梅花掛得滿滿的。這個時候,考生們是在向梅祈愿,但發(fā)榜合格后卻稱之為“櫻花盛開”??此朴行Σ蛔∶坊?,但日本人說,具有“凜然”性格的梅大概不會介意。但光有這種性格又有什么用?日本人記住的還是櫻花。
電影《橘色奇跡》
《日本書紀(jì)》里,有個不太引人注目的細(xì)節(jié):天皇泛舟行樂,忽有一瓣櫻花飄于杯中。天皇頓生花情,當(dāng)場作詩“花妙し,佐區(qū)羅の愛で”(花香芬芳,櫻花的愛)。這里“佐區(qū)羅”三個漢字,就是日語“櫻花”的讀音。別小看這小小的細(xì)節(jié),它實際上為日本人日后賞櫻定下了品位和基調(diào)。
作為外來植物的梅花,著實讓奈良時期的貴族們風(fēng)流了一陣。后人在評價《萬葉集》總體精神傾向時,干脆用了“忠怨尤霹靂,誠感唯梅花”的句子。但好景不長。
或許梅花傲霜斗雪的理性性格,不太適合郁郁蔥蔥、濕氣頗重的島國風(fēng)土;梅花“猶有花枝俏”的感性氣質(zhì)或許也不太適合陰郁幽玄、古拙本色的島國之民。
貴族們發(fā)現(xiàn)身邊身份不太高貴、性格不太倔強(qiáng)的山野櫻花,或許更適合這一方風(fēng)土,更適合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到了平安時代,櫻花終于取代了梅花的王位。
櫻花與春心,櫻花與生情。這不僅是貴族們審美情緒的變化,更是本土意識的覺醒。
日本人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感覺,終于發(fā)現(xiàn)了表述自己感覺的本土之物。慶長三年(1598)的三月十五日,難得有閑情逸趣的豐臣秀吉領(lǐng)著兒子秀賴、正妻北政所,以及一千三百多位大名,在京都醍醐寺舉辦了盛大的“櫻花宴”。
這是歷史上以豪奢華麗而著名的“醍醐花見”。“醍醐花見”可以說開啟了日本人每年一度賞櫻觀花的雅風(fēng)和習(xí)俗。有日本學(xué)者稱,這是“民眾的日本文化的誕生”。多少年后,俳句大師芭蕉有“京都有九萬九千民眾去看花”的名句。去看什么花呢?當(dāng)然是看櫻花。
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日本人去看櫻花,是看櫻花盛開時的團(tuán)團(tuán)簇簇、轟轟烈烈、灼灼其華、幽幽其香嗎?
是,但好像又不全是。
《古今和歌集》里的六十多首詠櫻歌,只有一兩首是贊美盛開的櫻花,其他都是寫落櫻的惜情。這也是外國人看不懂的地方。日本人常說,“花是櫻花,人是武士”。
但為什么不是盛開的櫻花而是落櫻呢?原來這里有日式的文化心情。
櫻花在日語中叫“さくら”(sakura)。這個“さ”原本指向稻田神?!挨椤痹颈硎緢鏊??!挨丹椤钡耐暾馑季褪堑咎锷裨谶@個場所。所以,櫻花美不美在以前根本不是問題的視野。它只是稻田神的象征,表明稻田神在這個地方。櫻花盛開表明稻谷收成好,櫻花凋謝表明稻谷收成完畢。
這樣來看,當(dāng)然不希望櫻花凋謝,不希望稻谷收成不好。哪怕櫻花的盛開能延長一天也是莫大的喜悅。這是賞櫻的日本人的心向,也是日本文學(xué)的主題所向。但無可奈何的是,櫻花還是凋謝了,而且還凋謝得那樣快。于是想讓櫻花常開常艷的日本人生出了惋惜之情,文學(xué)上也生出了惜櫻之情。
這樣看來,每年的四月初,日本人傾巢出動,浩浩蕩蕩,在成排的櫻花樹下席地而坐,或淺酌高談,或悵然凝視。他們并不急于返回,而是耐心十足地等待著什么。
月亮升起來了。周圍燈火搖曳,美景朦朧。一陣晚風(fēng)吹來,一團(tuán)團(tuán)、一簇簇,落櫻墜地,無聲無息,紛紛揚揚像漫舞的飛雪。衣服上,頭上,臉上,女人白皙的頸脖間,甚至酒杯里都是雪白一片。美麗的櫻花轟轟烈烈地盛開,又轟轟烈烈地凋謝。這時,一種莫名的憂傷仿佛從櫻花樹的每根枝杈里滲透出來。
“落櫻,這就是落櫻?!?/strong>
人們打著紙燈籠,望著夜空中滿天飛舞的花瓣,喃喃自語。
三島由紀(jì)夫曾用蒼涼的筆觸描寫過落櫻:
一鳥居前的獨木橋,都被櫻花所簇?fù)恚瑯渖系臋鸦ú粩嗟芈湎聵渖?。飄落在神社長滿青苔的房頂上的櫻花分外嬌艷,從深檐陰影的黑暗中,連綿不斷地穿落而下,叫人難以棄舍,就如同金箔從金屏風(fēng)上剝落下來一般。一種可怕的失落感。這就是春天,這就是櫻花。如果這就是日本之詩,那么,我感到我生在了一個可怕的國度里。
為尋覓“吹雪”的景象,日本人常在夕陽西沉之時,結(jié)伴泛舟于兩岸夾櫻的千鳥淵上,仰頭可見兩岸如云似霞的櫻花,直覺氣勢逼人,春花醉心。被昨晚的風(fēng)雨吹落的花瓣大片大片地漂浮在水面,船槳在劃出的條條花路中悠悠徘徊。一陣晚風(fēng)吹來,眼前頓覺花雪一片。
游人的心中也頓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的無常之感,悲嘆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有“櫻花詩人”之稱的西行,有一首在臨終前幾年詠的頗為有名的歌,長期為人們傳頌:
早春四月夜,玉輪當(dāng)空掛。
此時遂吾愿,死于櫻花下。
為什么要圓寂于櫻花下呢?因為這符合落櫻的美學(xué):一片片花瓣美麗地凋零和消亡,象征著生命在四季不停地流轉(zhuǎn),象征著人也可以像櫻花一樣美麗地死去。
江戶中期俳人加舍白雄有首《落櫻》的俳句,寫得非常日式:
昏燈初上戀相思,
落櫻更傷春。
春日漸暮,昏燈初上。數(shù)瓣櫻花在晚風(fēng)中飄落。獨自端坐,不由得愁緒生來,頓感寂寞。傷春懷人,此情此景難排遣。昏燈—思念—落櫻—傷春,這是日本人才有的落櫻文化圖式。
日本新學(xué)期開學(xué)是四月一日。據(jù)說是為了讓新同學(xué)能在櫻花樹下集合,喚起一種新生的意識。新的財務(wù)年度始于四月一日,據(jù)說是為了能在櫻花樹下暢飲,忘卻生意上的赤字。
櫻花飄落年年發(fā),是人們眼中生命復(fù)蘇再生的象征,雖然在日本人看來,春心與春花都將寂滅,一切青春的美好與一切相思的無助都是表象,都將芳菲落盡,歸于死寂。
電影《橘色奇跡》
明治文人新渡戶稻造有一段著名的櫻花和玫瑰的比較說:
我們無法和歐洲人分享他們的玫瑰。因為玫瑰缺乏單純的美,并且還有隱藏在甜蜜花朵下的利刺,以及它依戀生命的固執(zhí)。不管是討厭還是害怕死亡,它寧愿從莖開始腐朽,也不愿讓花朵凋謝。玫瑰有艷麗的色彩與濃郁的香氣,它所有的特色都與日本的國花南轅北轍。櫻花之美并非藏有短劍和毒藥,而是自然而然地散落。
表面看這是兩種花卉的性格比較,而實際上是日本人和歐洲人兩種文化、兩種精神的比較。帶刺的玫瑰給人剛毅的感覺,落入水中的櫻花給人柔弱的印象。
以柔克剛、以弱攻強(qiáng)、以小制大,這是日本人骨子里的感性張揚。他們用落櫻文化對抗玫瑰的哲學(xué),倒也開出了一片新天地。
選自姜建強(qiáng)《十六個漢字里的日本》,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