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曾經(jīng)在《中國歷史精神》中提到,整個蒙古帝國的衰亡,主要還是由侵南宋而開始的。
他認為,蒙古武力因為吞并中國而消耗極巨,宋朝亡了之后,蒙古也日趨衰弱,不過百年時間,仍舊被漢族驅(qū)逐出塞。所以,蒙古帝國之衰亡,自南犯宋朝始。
事實上,南宋的確是蒙古橫掃歐亞大陸期間所遇到的最難啃的硬骨頭。蒙古南侵,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前后七十八年。從1235年滁州之戰(zhàn)始,則有45年。相比起來,蒙古的三次西征,可謂勢如破竹,似秋風掃落葉了。
蒙古鐵騎實是十三世紀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第一次西征時,僅用三年時間,就征服了中亞地區(qū)的花剌子模,疆域包括今日的伊朗、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地。
第二次西征用了五年時間,滅欽察國,連破莫斯科、羅斯托夫等十余城,據(jù)記載,攻破莫斯科僅用了五天時間。大軍摧枯拉朽般向歐洲進發(fā),一路打到維也納。
第三次西征則打到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塞浦路斯等地。在征服埃及的時候,收到蒙哥在攻打南宋的時候戰(zhàn)死的消息,匆匆返回。
反觀蒙宋戰(zhàn)爭,襄陽一役,就打了整整六年。
1268年,忽必烈派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攻打襄陽,最后一次襄陽戰(zhàn)役拉開序幕。短短一年之內(nèi)圍困襄陽的蒙軍增至10萬人數(shù),但襄陽守軍憑借地險城固的有利地形,長期堅守,硬抗了整整六年。元軍拿不下襄陽,只能長期圍困,攔截援助襄陽的部隊。
1273年,元軍兵分五路,在攻破樊城外城基礎上,對樊城發(fā)起總攻。當時樊城已被圍困四年之久,守將范天順長嘆:“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在守地自殺。另一守將牛富戰(zhàn)死。
樊城失陷后,襄陽再無所恃,之后蒙古軍集中兵力攻打襄陽,面對徹底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境地,襄陽守將呂文煥選擇投降。
金庸在《射雕英雄傳》里就用的是這個背景。郭靖曾對楊過談到:“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后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八個字?!弊罱K也應了自己的誓言,與妻子黃蓉、兒子郭破虜一同戰(zhàn)死襄陽。
而另一座守城,釣魚城,則堅守了整整36年。蒙古十萬人馬圍攻,始終無法攻下這座山城。連蒙古大汗蒙哥都在這場攻城之戰(zhàn)中被擂石擊中,在送到重慶縉云寺的半路上不治而亡。
蒙哥死后,十萬大軍北歸,忽必烈與其兄弟為爭大汗之位開展了持續(xù)五年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不僅讓南宋再延二十年,而且讓蒙古鐵騎忙于內(nèi)亂,可以說也拯救了中亞、北非地區(qū)。
蒙宋戰(zhàn)爭最終以南宋滅亡而告終,然而并不全為宋之弱。蒙古鐵騎世界罕有其匹,在橫掃歐亞大陸的時候,中國可謂其最難對付的敵人。雖最終一統(tǒng)中原,但僅百年時間又被驅(qū)逐出塞,而期間民族反抗也一直沒有斷絕過。中華民族延續(xù)千年,始終有一種強而不霸,韌而不屈的精神力量,支撐其綿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