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父母就教導(dǎo)我們,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小時候想不通,吃虧就是吃虧,怎么還成了福?莫不是讓我們當(dāng)傻子被人捉弄嗎?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之后,感覺真的是處世良方,受益匪淺。吃虧不僅是福,還是一種人生智慧。
曾聽說過一個商界的故事,兩個人合作,一個人總是把利潤的百分之五十一給對方,妻子不解。問他一樣的貢獻(xiàn)為何總是讓出百分之一,豈不是吃虧。男人不作任何解釋,依然如故。多年以后,公司越做越大,前景可觀。其實(shí),看似讓利,卻贏得了人心,更真誠的合作遠(yuǎn)遠(yuǎn)大于那百分之一的利潤。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吃虧,是常態(tài)。斤斤計(jì)較,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狹隘,困于小天地里坐井觀天。凡事,適當(dāng)?shù)淖尣?,是進(jìn)退的智慧。
對于吃虧是福,鄭板橋這樣解讀:“滿者損之機(jī),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內(nèi)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可謂通透。
吃虧,某種程度上是一份相互信任。佛陀說:欲得善果,先種其因。無條件的信任與付出,必然潛伏著吃虧的風(fēng)險。但那又何妨?如果總是算計(jì)著得失,權(quán)衡著利弊,而只等待坐享其成的豐碩,成事者概率極小,皆因此理。
愿意吃虧,只是一種退讓與度量。吃虧是福,也并非適用于應(yīng)對所有的人。對于那些天生愛占便宜的人,盡可遠(yuǎn)之。有一種人,人生字典里有個理財(cái)?shù)那?,就是借錢,大言不慚地伸手去借。然后你看著他闊綽地享受,卻總只字不提還錢之事。你不忍拂其面,張不開嘴去討要,人家卻一副無事一身輕的灑脫。與這樣的人共事,不符合吃虧是福論。你的真誠,會被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