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了1962年,在臺灣的于右任老先生已經(jīng)八十四歲高齡了。他久病纏身,自知將不久于人世,他深謀遠慮,開始考慮后事安排。
他在1962年1月12日的日記里寫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xiāng)是中國大陸?!?/p>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懷鄉(xiāng)思國之情爆發(fā),他在日記中寫下了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千古絕唱:
《望故鄉(xiāng)》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老先生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六歲。人們按照他的遺囑,把他安葬在臺北的最高處大屯山上,并在頂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于右任半身銅像,了卻了于右任老先生登高遠眺故鄉(xiāng)——中國大陸、陜西省三原縣的心愿。
《望故鄉(xiāng)》這首詩,蒼涼悲壯,真摯強烈地抒發(fā)了于右任老先生對故鄉(xiāng)、對大陸深深的眷戀之情,讀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
前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評價《望故鄉(xiāng)》這首詩是“激情山河的千古絕唱,令世界中華兒女裂腹慟心!”
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就崇尚葉落歸根,有著濃厚的故鄉(xiāng)情結,家鄉(xiāng)的一切都是最美的:“美不美,故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即使相隔萬水千山,也割不斷人們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思鄉(xiāng)是個永恒的話題,歷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作品不勝枚舉。而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唐詩,以其濃縮精練、感情真摯、意境優(yōu)美的特點,在各類思鄉(xiāng)主題的文學作品中獨占鰲頭。
快到年底了,離家在外的人們開始盤算著什么時候可以回家過年了,這時候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最濃,為了緩解人們的思鄉(xiāng)之苦,筆者精心選取了五首思鄉(xiāng)題材的著名唐詩,揭示國人刻進骨子里的故鄉(xiāng)情結。
第一首,毫無疑問,是李白的: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詩不用解釋,大家都非常明白。她不單純是一首詩,更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兒歌。在我們幼小的時候,在我們還不清楚什么是鄉(xiāng)愁的時候,這首詩就把“思鄉(xiāng)”的情結,深深地刻進我們每個人的腦海里,也刻進我們中華民族的骨子里。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游子們“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不禁還是要說,月是故鄉(xiāng)明??!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春節(jié)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團圓歡聚是春節(jié)的主題。那時人們闔家團圓,把酒言歡,歡飲達旦,其樂融融。
但是,總有一些人,由于各種原因,必須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不能回家團聚,他們滿懷遺憾。這不,唐朝大詩人高適在一個旅館里,獨自凄然地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jié),寫下了:
《除夜作》
旅館寒冬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詩意:
寒冷的冬天,我獨自在旅館里,久久難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讓我這個游客心里變得悲傷凄然?
故鄉(xiāng)的親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
我的鬢發(fā)已經(jīng)變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高適的前半生四處奔走,與李白、杜甫結伴漫游,與王之渙、王昌齡旗亭畫壁,屢次投奔高層幕府,卻仕途挫折,不為人識,始終郁郁不得志。
但是,高適同志不拋棄、不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以盛世大唐的積極進取精神,厚積薄發(fā),終于在四十九歲這一年,高適開始了他開掛的人生,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官拜淮南節(jié)度使,成為唐朝一位顯赫的封疆大吏,《舊唐書·高適傳》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p>
這首詩,很明顯是在高適發(fā)達之前的作品。除夕之夜,高適獨自漂泊在他鄉(xiāng),隆冬寒夜,恰逢佳節(jié),高適不由得觸景生情,泛起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同時,高適感慨自己事業(yè)無成,卻已時光流逝,白發(fā)叢生。
明代著名的詩論家胡應麟評價這首詩:"對結者意盡?!?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
說到了佳節(jié),怎么能忘了九九重陽節(jié)呢?這一天,人們攜家?guī)Э?、呼朋喚友,一起登高賞秋,祈福辟邪。詩佛王維當然未能免俗,只不過普通人踏秋僅僅是踏秋而已,而王維卻能寫出千古名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意:
一個人獨自在異地他鄉(xiāng)作客,
每逢節(jié)日倍加思念遠方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
頭上插滿茱萸卻只少我一人。
寫這首詩時,王維才十七歲時。當時王維為了準備應試,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開篇就寫出了王維在異鄉(xiāng)的孤獨凄然之感。王維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他鄉(xiāng)越是孤獨,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而王維呢,只身客居異地他鄉(xiāng),他不由自主地思念起家鄉(xiāng)的親朋好友、山山水水,這些美好的回憶,“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些回憶觸發(fā)了王維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和自己不能回家團聚的遺憾。
這句寫得自然質(zhì)樸,娓娓道來,寫出了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蔼氃诋愢l(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成為了千百年來思鄉(xiāng)的第一名句,打動了無數(shù)游子離人的思鄉(xiāng)之心。
除了這兩個節(jié)日,還有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那就是清明節(jié)。人們在思念親人的時候,從來沒有忘記故去的親人——自己的祖先。在上古時代,每年的春天,人們都舉行隆重的祭祀祖先的活動,這就是清明節(jié)的來源。
唐朝大詩人杜牧在清明節(jié)祭祀祖先之后,揮筆寫下了著名的詩:
《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意:
今年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
路上個個行人,傷心斷魂。
借問,當?shù)睾翁庂I酒澆愁?
牧童,微笑著遙指杏花村。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jié)祭祀祖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示不忘根本。不忘過去,忘記根本,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據(jù)《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祖先意味著生命的傳承與延續(xù),當然是整個國家和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人們舉行隆重的儀式,祭祀自己的祖先,感謝祖先賜予我們的生命、知識、經(jīng)驗和財富,希望獲得祖先的保佑、庇護和指引。
中華民族之所以是最偉大的民族,中華文化之所以五千年綿延不絕,從未中斷,與此有著極大的關系。
清明節(jié)過后,就要迎來另外一個家人團聚的重要節(jié)日——中秋節(jié)了,八月十五月兒圓,望著一輪明月,一代名相張九齡發(fā)出了感慨: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意:
海面上升起了一輪明月,
此時你我天各一方共賞。
有情人幽怨漫漫的長夜,
徹夜不眠將你冥思苦想。
滅燭后月光滿屋令人愛,
披衣才覺露水沾濕衣裳。
月光雖美不能手捧相贈,
不如入夢與你歡聚一堂。
輔佐唐玄宗維持開元盛世的名相張九齡,老家是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當時屬于偏僻之地。作為嶺南地區(qū)第一位登堂拜相之人,張九齡自幼聰明好學,被譽為神童。
入仕后,張九齡為民造福,主持開鑿了大庾嶺路,改善了南北交通,被人譽為“古代的京廣線”。他直言敢諫,不畏權勢,即使面對唐玄宗李隆基,他也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直言不諱,以至于多次遭貶。
張九齡目光如炬,明察秋毫,很有識人之道。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第一次拜見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張九齡就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后此人必會作亂,他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睆埦琵g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為嚴肅軍紀,擬將安祿山斬首??上?,唐玄宗沒有批準,為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因舉薦失當,由宰相被貶為荊州長史,中秋之夜,張九齡思念故鄉(xiāng),想念遠方親人,揮毫創(chuàng)作了這篇傳世佳作。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币饩承蹨嗛煷?,成為人們耳聞能詳?shù)那Ч偶丫洹?/p>
詩圣杜甫深情地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贝笳渭彝醢彩療崆械嘏瓮骸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睙釔圩鎳?,留戀故土,思念親人是國人永恒的話題。當下世界,交流頻繁,國人出走異國他鄉(xiāng),無論何時 ,無論何地,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xiāng)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我是炎黃的子孫。
以上是筆者精心選取的五首佳節(jié)思鄉(xiāng)的唐詩,當然還有其他優(yōu)秀的思親懷遠之詩,限于篇幅,將在以后的文章中加以介紹。
好友,您最喜歡的思鄉(xiāng)詩是哪首呢?歡迎一起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