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寶“大十珍”的價格一般都在百萬元以上,“小十珍”至少也在幾十萬元左右,因為既然能評上十珍,其發(fā)行量必是不多,傳世且品相完好的極少。
光緒元寶一般指的銀元之類的,在世流通量極大,清末各省都有發(fā)行光緒元寶,版面很多,是清末發(fā)行銀幣的高峰時刻,各種版本都很精美,而且精品銀元各省發(fā)行的都有,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精品的主要看發(fā)行量和存世量,我們江蘇這邊主要是(老江南)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版面精美而且有年號如甲辰、葵卯、戊戌等等,存世量少,屬于精品銀元。
研究光緒元寶的流通特征,就成為研究清朝后期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時代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反映了清朝后期的諸多特點,因而光緒元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我國古代錢幣中圓形方孔錢一直是主流。而到了清末,作為洋務(wù)運動的一個縮影,改革錢幣成為洋務(wù)派的改革內(nèi)容之一。據(jù)《國際商報》2017年9月14日C3版的一篇報道《光緒元寶與光緒銀幣》介紹,清光緒十三年(有研究資料上介紹說是光緒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此外爭議待商榷,有興趣者可深入考辨),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購買了英國喜敦造幣廠的造幣設(shè)備,在廣東省率先設(shè)立錢局,開始機制以“光緒元寶”為名的銀元。隨后,各省紛紛仿效,購置國外造幣機械制造銀元,共有十九個省局參與鑄造,除中 央戶部以外,地方各省所鑄的錢幣,都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中國近代銀元制度得以建立。
光緒元寶重:26.6g, 銀幣正面中 央珠圈內(nèi)鐫滿漢文“光緒元寶”四字,珠圈外上鐫漢文“造幣總廠”四字,下鐫漢文幣值“庫平七錢二分”。銀幣背面中 央珠圈內(nèi)鐫蟠龍圖,珠圈外上端鐫漢文“光緒年造”,左右和下端環(huán)鐫英文“TAI-CHING TI-KUO SILVER COIN.”,中文譯為“大清帝國銀幣”!造型美觀,況且銀色和重量都達到了標準程度,市場流通后,倍受各商家的歡迎,但由于鑄造時間短,流通于市面的錢幣并不多,但這也正是此幣的尊貴之處。此枚錢幣其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跡明顯,邊齒過關(guān),龍鱗清晰,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它有著歷史熏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收藏投資價值極高!
“光緒元寶”是中國早的機制幣,是中國近代機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俗稱“龍洋”,因錢幣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且加上清末、民國戰(zhàn)亂連連等因素,一些較珍貴的光緒元寶銀元品種存世量已稀 少,收藏價值高。許多收藏家對它趨之若鶩,爭相起價.北洋的銀元發(fā)展歷程映襯著中國晚清貨幣政策的進與退,每一次斷檔也刻錄著一次歷史的顛簸。了解造幣史和造幣廠的變遷過程,不僅可以理解銀元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會對不同時期銀元的種類、成色、龍紋特征、齒邊特征等方面提高認知。
光緒24年(公元1898年)鑄,在福建機器局內(nèi)成立銀元局,試鑄了部分樣幣,目前存世量僅十余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