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醫(yī)專家在網(wǎng)上這樣說:“每天喝水2000毫升以上就可以保護腎臟,預(yù)防便秘,滋潤肌膚。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喝得越多越好?!?br>
這個觀點值得商榷。以下詳細分析。
飲水入胃,水是如何代謝的呢?《內(nèi)經(jīng)》早有明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br>
從中醫(yī)來分析,水的代謝與胃、脾、肺、腎、膀胱、三焦等多個臟腑有關(guān)。分析如下:
飲水入胃,胃主受盛,兼游溢精氣;脾主運化,能氣化水濕,使上歸于肺;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肅降,使水道通調(diào),下輸于膀胱;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則能排出代謝的水濕濁毒。再者,腎為水臟,腎司氣化,與膀胱互為表里,而能代謝水濕;三焦為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若以上諸臟腑功能和調(diào),陽氣健旺,則飲水可以被正常氣化吸收,代謝出來的水濕濁毒則能通過小便、汗液、大便等排出體外;若諸臟腑功能失調(diào),陽氣氣化功能下降,無力代謝水濕,則水濕積滯于體內(nèi),即成水毒。
水毒的危害很大。一方面,水毒會導(dǎo)致水腫。水毒屬陰,人身一處陽氣不足,則一處陰濁積滯。比如,腎陽不足者,水毒往往積滯于下肢,特別是太溪穴上下,導(dǎo)致局部水腫,甚至淹沒內(nèi)踝。若脾陽不振,則水毒會積滯于陰陵泉、三陰交等穴處,導(dǎo)致局部腫大。
另一方面,水毒還會消耗人體陽氣,導(dǎo)致陽氣更虛。陽虛之人,本來就運化水濕功能下降,若堅持多飲水,超過了人體的氣化能力,則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讓人陽氣越來越虛。
那么,到底應(yīng)該喝多少水呢?我的觀點是,憑自己的感覺。人體是最聰明的,要充分相信身體的感覺。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一定不要勉強。
再者,無論什么時候,一定要喝溫水,而不是涼水,因為涼水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