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你分享的書是《一分鐘說話》。
這本書的作者是雅虎學院內(nèi)部大學的校長伊藤羊一,他從不會說話到成為表達高手,走了很多彎路,并最終成功考取了以培養(yǎng)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接班人為目標的“軟銀學院”,他的演講還得到了孫正義本人的高度贊賞。通過讀這本書,我們將了解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把話講得既清晰明了,又有說服力。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1分鐘說話的“金字塔模型”。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明明準備了一個很好的觀點,但發(fā)現(xiàn)自己說不清楚,甚至講著講著都忘記自己講到哪里了,這就是缺乏邏輯的表現(xiàn)。
有時候,造成邏輯混亂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想表達的東西太多。當一個人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他完全不能按暫停,不能回聽,也沒有進度條,所以無論是演講、會議發(fā)言還是匯報工作,你的話語都需要更低的信息密度,更明確的觀點,更少的邏輯層。
金字塔模型,就是一個簡單好用的邏輯結(jié)構(gòu)。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塔尖,也就是先說總結(jié)好的結(jié)論。
第二部分是塔身,列出三個支持結(jié)論的根據(jù)。
第三部分是塔基,舉出一兩個實例來說明。例子不一定非要放在最后說,可以穿插在文中適當?shù)奈恢谩?/strong>
形成一段話就是:“我的主張是什么,理由有三點,分別是A,B和C”,然后把你的例子以“比如”的句式插進去。
需要注意的是,在塔身部分,一定要給出三個根據(jù)。說話啰嗦的人,往往會為了顯示自己考慮周到,列出很多的點,“我覺得,這個、那個、然后、再然后、最后……”如果在演講或匯報中這樣說,會給人你抓不住重點,廢話連篇的感覺。當然,要是只列出一兩條根據(jù),會很難說服別人,所以,三個最好。因為我們生活在三維世界,幾何圖形中,三角形也是最穩(wěn)定的存在。
作者自己在演講、開會時,每當他說出“理由有三點”,同時豎起三根手指的瞬間,臺下聽眾的注意力就會集中起來,開始拿出本子記筆記。當講的理由太多或太少時,都不會有如此明顯的現(xiàn)場反饋。
舉個例子:
如果你想向聽眾推薦一本叫做《戒煙療法》的書,可以這樣表達:
開門見山先說主題,也就是結(jié)論:“今天,我們聊一聊為什么要戒煙的話題?!?/p>
接下來是理由和實例:
“戒煙的理由有三點。第一點,吸煙對健康不好。比如,有調(diào)查顯示,吸煙者和非吸煙者的平均壽命相差N年。第二點,如果戒煙的話,吃飯時就會覺得飯變得更香了。第三點,如果讀了《戒煙療法》,很容易就能成功戒煙。所以,大家一起戒煙吧!”
講話時,依據(jù)不用太多,三點就夠了。就算是比較長的發(fā)言和報告,也可以用“金字塔模型”來梳理邏輯,這樣說,聽眾一邊聽一邊就會在腦海中構(gòu)建出你所表達的觀點的框架,所以很容易能理解你的意思,聽進去你說的話。
接下來你要做的事,就是去實踐了,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比如“為什么要學演講?”“自己的個人品牌是什么?”,然后試著用金字塔模型來回答。最好每天都進行一次這樣的練習,畢竟,任何技能,只有用起來,才能變成你自己的。
想要把所有想說的話高度濃縮在1分鐘之內(nèi),就一定要做到流暢簡潔。
想起我剛工作的時候,每次滿懷激情去找老板匯報工作,話沒說完就會被打斷:“行了行了,說重點!”因為我每次都想把自己調(diào)查和思考的東西全部表達出來,希望老板覺得我特別努力。
后來我了解到一個扎心的真相:對于對方說的話,人們通常會忽略掉80%以上。你說的話不可能完全留在別人腦中,這并不是說對方的理解能力不好,也不是說你的表達不好,而是交流的本質(zhì)就是這樣。沒有人會耐心傾聽你的心路歷程,他們只關(guān)心最后的結(jié)論。
想要表達得流暢簡潔,有“一個原則”和“三個去掉”。
一個原則就是——只使用中學生能理解的語言。
審視我們要說的每一個詞句,問問自己:“聽眾真的明白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嗎?”
比如“頭馬”這個詞,在演講圈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跟普通大眾說,他可能還以為是賽馬呢。還有,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英文縮寫“PV”指的是“Page View”,訪問量,但在音樂領(lǐng)域,它指的則是“Promotion Video”,音樂錄影。如果不說清楚了,就會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
所以啊,要把聽眾當成沒有任何行業(yè)背景的中學生,讓誰聽了你的話,都絕對不會糊涂才行。
“三個去掉”,也就是去掉話語中三個不必要的部分。
第一個,去掉類似于“基本上”這種不必要的詞。
聽聽這句話:“基本上,就要像前面說的那樣,從‘流暢、簡單’的準則出發(fā),把‘削減’的念頭放在心上,精益求精?!?/p>
讓我們把它縮短一下,去掉不必要的詞,就是:“為了‘流暢、簡單’,要削減,精益求精?!?/p>
這樣一來,不僅句子變簡單了,理解起來也更加容易。
第二個,去掉關(guān)于“過程”的敘述。
無論作報告還是提案,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從“自己付出了多少”說起,但人家真的不想聽。所以這樣的說法:“我研究了今年和去年的資料,但覺得還不夠,又去圖書館找了十年間的相關(guān)資料,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是,總體感覺應(yīng)該按A方案來執(zhí)行。”干脆就簡化為一句話:“我認為要執(zhí)行A方案?!?/p>
第三個,去掉有所顧慮的話語。
如果過于顧忌在場的每個人,即使你發(fā)了言,也會有人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說什么。對于商務(wù)人士來說,明確立場非常重要,否則就會讓人覺得你不靠譜。
與其說:“是啊,A先生的計劃很好,資料很容易理解,準備得很認真,但是,B先生的計劃更好……”不如把它改成:“我想按B先生的計劃執(zhí)行。A先生的計劃很好,但是B先生做得更優(yōu)秀。”
總結(jié)一下,想要在1分鐘內(nèi)把話說明白,要使用中學生也能明白的語言,去掉不必要的語氣詞,關(guān)于過程的敘述和有所顧慮的話語。只有做到流暢簡單,才能保證在說話的時候,讓聽眾的注意力始終在你身上。
可以試著說一段話,然后錄下來聽,你才會意識到自己說話有多少口頭禪和詞不達意的地方,反復(fù)練習,你才會越說越好。演講稿和人是一樣的,不需要完美,而是要不斷迭代、持續(xù)成長和進步。
想要調(diào)動聽眾,讓他們向著你設(shè)定的目標行動,需要掌握兩個意識,分別是:打動意識和推動意識。
第一個意識,是“打動意識”。
發(fā)言時,最尷尬的事情就是下面的聽眾都在低頭玩手機,沒人愿意抬起頭認真聽你講話。根本原因就在于,你說的話無法打動他們。
不少人在各種形式的溝通前,總會想著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但卻忽視了溝通的目的是影響對方。比起順暢表達,更重要的是影響、調(diào)動對方。如果不能給對方留下這種積極的印象,他們很快會忘了你說的話。。
比如在會議上,不管你準備的PPT有多漂亮,不管你的發(fā)言有多流利,也不管你的目的多明確,如果同事和領(lǐng)導(dǎo)沒被你打動,你的報告就完全沒有意義。
你的發(fā)言必須既要有邏輯,又要有熱情。
打動聽眾的黃金溝通原則,用一句話來總結(jié)就是:為打動對方而竭盡全力。
比如座位安排、茶歇設(shè)計、會議物料準備以及結(jié)束后的反饋跟進等,這些工作的細致程度,才是考驗?zāi)隳芊翊騽訉Ψ降年P(guān)鍵??傊?,想要打動對方,就要為你的發(fā)言做整體設(shè)計。
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經(jīng)驗,他在各個公司做報告的時候,經(jīng)常會在開始前和聽眾進行交流、寒暄,拉近和聽眾的距離。甚至他還會故意在報告過程中出丑、講段子,讓大家放下手機,專注聽講。他還會增加有獎問答的環(huán)節(jié),為打動聽眾而竭盡全力。另外,在向上司提出一項提案的時候,事前也要盡可能把“要說這樣的話”的信息持續(xù)碎片化地丟出去,讓上司做好“心理準備”。
第二個意識,是“推動意識”。
不管是聊天、匯報還是演講,溝通高手的目的可不僅僅是“讓對方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對方行動。因此,一定要事先想清楚“你想讓對方按照你的建議,走到哪一步”。
對比一下這兩種說法:
第一,我想和銷售部聯(lián)系一下,研究出這批產(chǎn)品的銷售方案?!?/p>
第二,“我想和銷售部聯(lián)系一下,研究出這批產(chǎn)品的銷售方案。所以,經(jīng)理您能和銷售部協(xié)調(diào)下嗎?”
這兩種說法,哪種更能推動項目進展呢?很顯然是給出了具體建議的后者。
所有的報告、會議發(fā)言都是為了完成目標而存在的。你要明確,想要把聽眾帶入什么樣的狀態(tài),以及為了達到這一點要怎么做、怎么表達,對方才會按照你的想法去走。
總結(jié)一下,講話前的“推動意識”能讓你的溝通目標更容易達成,“打動意識”能讓你的發(fā)言被記得更久。做好表達,一定要明確目標,并從每一個細節(jié)做起。
想想看,你還有哪些調(diào)動聽眾熱情的小妙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