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河
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大唐天寶年間發(fā)生了一場全國性政治、軍事大動亂,史稱《安史之亂》,唐帝國從此由盛而衰。公元756年,唐玄宗的“干兒子”安祿山率叛軍攻打長安,皇帝倉皇出逃,行至馬嵬坡驛站地界,護駕禁軍主帥龍虎大將軍陳玄禮在大宦官高力士和太子李亨暗中支持下,唆使將士怒殺奸相楊國忠(楊貴妃堂兄),進而威逼皇上放棄“賊本”楊貴妃。唐玄宗為保自家性命和皇位,不得不賜死愛妃楊玉環(huán)。此舉雖暫時穩(wěn)定了軍心,但李隆基最終不得不把皇位讓給了太子,自己只好退休當了“太上皇”。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迫上吊身亡,是安史之亂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自然成為詩人吟史的熱門題材。歷代吟馬嵬的詩詞不少,但與莫愁有關的只有李商隱的七律《馬嵬》了。談論莫愁文化,當然不該把這首詩遺漏掉,何況這是一首公認的好詩。
李商隱的《馬嵬》詩原文如下: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首七律的最大特點是一連用了四聯(lián)對比,把一代盛世天子比得龍顏丟盡、無地自容。
第一比,詩人把唐明皇的“他生”與“此生”相比。當老皇帝聽說楊貴妃死后復活在海外仙山,心中反倒更加惆悵起來。想當初山盟海誓,信誓旦旦,要世世代代做恩愛夫妻,“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但“此生”卻慘遭動亂,朕貴為天子,連一個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還要當著將士和宮人的面賜死寵妃,還說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呢?怎不叫朕肝腸寸斷,威風掃地!此生恩愛已休,何談來生比翼?詩人笑唐明皇“此生”尚難自保,還有何資格談未卜的“他生”呢?更有何顏面為愛妃的成仙而欣慰呢?
第二比,詩人把皇帝的逃亡生涯與深宮歡愛進行對比。想想楊玉環(huán)傾城傾國之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想想“芙蓉帳里度春宵”的魚水交歡,只恨“春宵苦短”,明明知道太陽已經(jīng)高高升起,還賴在龍鳳溫床上不肯起來……“從此君王不早朝”!現(xiàn)如今,夜宿荒郊野外,“空聞虎旅傳宵柝”,而愛妃早已香消玉損,再也聽不到到宮人報曉的聲音。詩人笑此時的皇上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其處境是何等的凄涼和狼狽!
第三比,詩人把“此日”與“當時”進行對比。想當初,唐明皇把“三千寵愛”通通用在楊貴妃身上,朝夕吃喝玩樂,形影不離,七夕之夜,還笑話牛郎與織女太不幸了,一年只得到一次歡會!但命運就是這么捉弄人,此時此刻,護駕六軍居然敢向皇上發(fā)難,遲遲不肯上路,非要皇上置貴妃于死地不可。時空轉換,物是人非,當時笑話牛郎命苦,如今輪到笑話自己落難,這滿腔的愁苦向誰去訴說呢?
第四比,詩人把帝王家與百姓家相比,諷刺皇家還不如盧家有能耐,感嘆貴妃還不如莫愁有安全感。你唐玄宗自以為是圣君,好賴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可你連最寵愛的妃子都保不住,看看洛陽盧家,莫愁女嫁過來后夫妻恩愛,尚可以采??椌_,生兒育女,一家人過著太平日子, 而你堂堂大唐天子,怎么會落到賜死所愛這般田地!難道你不該好好反思反思嗎?
看來天子也有萬般的無奈和難言的苦衷,也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
李商隱的前三比都是讓皇帝自己跟自己比,大有今不如昔的感嘆;唯最后一比乃君民之比,平民中不選別家,專選“莫愁家”來比,為什么呢?我想,除了寫詩押韻的巧合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要表達天子之“愁”:“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崩钌屉[此詩把“愁文化”推向了歷史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