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辛棄疾詞兩首》解讀與探究
     《辛棄疾詞兩首》解讀與探究
預習提示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棄疾率50騎兵,殺入金營,活捉叛徒。隨即率軍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進言,主張北伐抗金,但朝廷只派任他為地方官吏,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他在擔任地方官的任上,積極練兵備戰(zhàn),不斷遭到投降派的陷害。朝廷對他總是起而復黜,黜而又用,他則招之即來,麾之則去,從不放棄伐金復國的心志。但由于政敵的排擠、打擊,最終也未能如愿。67歲時赍志而沒。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水龍吟,詞牌名。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據(jù)《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边@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他由滁州知府改調(diào)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時稼軒35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充滿郁憤之氣。原本為了消愁解恨而登上賞心亭,但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有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詞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為背景,境界闊大,觸發(fā)了家國之恨和鄉(xiāng)關(guān)之思?!奥淙諛穷^”以下,表現(xiàn)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于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熱淚。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消息》。京口,現(xiàn)江蘇鎮(zhèn)江市,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京口。北固,山名,在京口東北,登山隔江可望見揚州。晉蔡謨筑樓北固山上,稱北固亭。后梁武帝改名為北顧亭,寓“北望中原,企圖恢復”之意。辛棄疾此詞題名“北固亭懷古”,顯然有雙關(guān)的意義。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啟用66歲的辛棄疾出任浙東安撫使,鎮(zhèn)守京口。京口地處抗金前線,辛棄疾本以為到這里能有所作為,但很快便發(fā)現(xiàn)宰相韓侂胄只是想用北伐做幌子來籠絡(luò)人心,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資本,因此急于邀功,草率用兵,而朝廷并無北伐復國的充分準備。于是深感失望和氣憤。他登上北固亭,撫今追昔,感慨叢生,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詞上片追念起于京口建立功業(yè)的孫權(quán)、劉裕,辛棄疾深為仰慕。下片“元嘉草草”數(shù)句,針對南宋當時宰相韓侂胄正在策劃的北伐行動,指出冒險輕敵,必然招致失敗。篇末以廉頗自比,感嘆棄置不用。
學習這兩首詞,第一、要弄明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了解他的生平經(jīng)歷和當時的處境,只有如此才能明白其思想感情產(chǎn)生的基礎(chǔ),看清他的心靈世界,理解他的憤慨與痛苦。第二、要明曉詞中典故。用典是辛詞的特點,也是本課的難點。學習時,要仔細理解典故的出處、本意,探究詞人用典的用意,體會詞人借助典故所表達的復雜情感。
課文剖析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楚地遼闊千里,時值清爽秋節(jié),大江滔滔流向天際,秋色無涯無邊。①楚天:戰(zhàn)國時期楚國據(jù)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稱南方的天空為楚天。)[起句破空而來,寫出了天高水長、浩渺寥廓的無邊秋色。楚天,緊扣登臨的地點;清秋,點出了登臨時間。浩浩蕩蕩的長江隨著詞人的目光流向遙遠的天際,望不見它的盡頭,境界壯闊,氣勢雄渾。詞人置身如此浩渺壯闊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滿腔的愛國豪情?那滾滾東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詞人熱血沸騰?此句寫景,但景中有情。]遙岑遠目①,獻愁供恨,玉簪螺髻②。(縱目望去,遠方群山,姿態(tài)萬千,蒼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層巒疊嶂的山峰好比螺髻。但現(xiàn)在,它們正在訴怨說苦,獻愁供恨。①遙岑遠目:眺望遠處的山嶺。岑,cén,小而高的山。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狀的發(fā)髻。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狀各不相同的山嶺。)[如果說上句寫水,那么此三句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層層疊疊的遠山,有的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fā)髻,景色雖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怨恨,所以這些山嶺在詞人眼中好像一個個都在低眉彎腰,唉聲嘆氣。劉禹錫《望洞庭》詩:“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表n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詞人不直說自己愁、恨,卻說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于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jié)合登臨時的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而寫內(nèi)心的愁恨。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斷鴻①聲里,江南游子。(夕陽正在西沉,空中傳來孤雁陣陣凄厲的叫聲,一位江南游子佇立樓上向中原故土瞭望。①斷鴻:失群的孤雁。)[詞以夕陽殘照樓頭、孤鴻哀鳴天際這些頹敗衰微的景色做“江南游子”的背景,烘托出蒼涼悲哀的氛圍。此時此刻,他,獨自徘徊于賞心亭上,面對淪陷的家鄉(xiāng)、殘破的國土,心情是何等的悲傷!]把吳鉤①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寶刀吳鉤在手中把玩,看了又看,把欄干拍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沒有人能夠領(lǐng)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①吳鉤:吳地特產(chǎn)的彎形寶刀,此指劍??磪倾^,是希望有機會用它立功。)[這三句緊承“江南游子”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兩個強烈而極富暗示性的動作,抒發(fā)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杜甫《后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yīng)在戰(zhàn)場上殺敵,詞人是多么想手持這銳利的吳鉤,馳騁疆場,奮勇殺敵啊,但現(xiàn)在卻無處用武,只能閑置身旁,當玩具賞玩,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把欄干拍遍”。據(jù)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jié),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干。曾有詩云:“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毙刂杏姓f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故借拍打欄干來發(fā)泄。詞人一邊走動,一邊不停地拍打著欄干,一遍又一遍,這就把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怨恨悲憤的情態(tài)宛然顯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最后,在無奈中又進一步感嘆:“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這幾句一句比一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后“無人會”達至高潮。如果說“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是以靜態(tài)的景物寫出了詞人的悲涼和愁的話,那么,“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則是以動態(tài)的動作寫出了人物內(nèi)心的激憤和恨。在這里,作者不再用即景寫情之法,而是以人物的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同樣寫得含蓄,人物內(nèi)心的具體情感同樣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這樣寫,使作品更加深沉渾厚、蘊藉含蓄,從而也更有魅力。]
休說鱸魚堪膾①,盡西風,季鷹②歸未?(不要說切碎煮熟的鱸魚味道鮮美,膾炙人口,秋風早已吹遍大地,張季鷹有沒有回鄉(xiāng)歸隱呢?①膾:kuài,把魚肉切細。②季鷹:晉朝吳地人張翰,字季鷹?!稌x書·張翰傳》云:“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焙髞淼奈娜藢⑺寄罴亦l(xiāng)、棄官歸隱稱為莼鱸之思。)[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辟齊王東曹椽”,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俄而齊王敗,時人以為他有先見之明。(見《晉書·張翰傳》)后人遂以這個典故贊退隱歸耕之念,作者則不以為然,反用這個典故說:現(xiàn)在季鷹(借指作者自己)回家了嗎?張翰見齊王將敗而退縮,作者在南宋面臨危急的時刻,卻恥于歸隱,充分表達了他盡忠報國、挽狂瀾于既倒的赤心。]求田問舍①,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如果像許汜一樣,在山河破碎、國難當頭的時候,只管自家發(fā)財致富,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吧。①求田問舍:購買田地和房舍?!度龂尽の褐尽り惖莻鳌罚涸S汜與劉備并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眰渲^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眰鋯栥幔骸熬院溃瑢幱惺滦??”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眰湓唬骸熬袊恐裉煜麓髞y,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汜,sì。劉郎才氣:指有雄才大略的劉備。)[這里也是借用了一個典故。說的是劉備批評許汜在“天下大亂”之時,“忘懷國事,求田問舍”。作者的含意是,如果我辛棄疾是一個像許汜那樣只顧自己買田置房,為個人打算的瑣屑小人,那就沒有臉面去見劉備那樣胸懷天下的英雄人物了。從而表明自己為國忘私的廣闊胸襟,也暗中批判了那些不顧國事、鉆營私利的小人。]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①!(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尚猶如此,人怎么能忍受!①樹猶如此:《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jīng)金城,前為瑯琊王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贝颂幗枰允惆l(fā)自己不能為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而效力,徒然虛度時光的感慨。)[這里也有一個典故,寫桓溫北征之時,途中見自己當年栽下的柳樹“皆已十圍”之粗,于是感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作者借用這個典故,嘆時不我待,事業(yè)未就,年華虛度,表現(xiàn)他懷才不遇的憤慨和苦痛。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xiàn)。而自己年歲漸增,繼續(xù)閑置便再也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皹洫q如此,人何以堪?”這是多么難以忍受的痛苦啊!作者的感情經(jīng)過層層烘托繼續(xù)向高潮推進。]倩①何人喚取,紅巾翠袖②,揾③英雄淚?(請誰替我呼喚,讓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①倩:qiàn,請人家替自己做事。②紅巾翠袖:代指女子。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③揾:wèn,擦試。)[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xiàn),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楚。詩人痛苦至極,不禁一灑悲痛之淚,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淚,而是不遇于時的英雄的眼淚;但詩人知音難求,痛苦無人前來安慰,因此只好喚取紅巾翠袖的歌女來拭淚了。但“倩何人”,又表明無人代為喚取,因而也便無人前來拭淚,只好獨自傷神,從而使詞人孤獨與痛苦的情感上揚到了極至,詞也在情感的最高潮處戛然而上?!百缓稳恕比?,與上片“無人會”三字遙相呼應(yīng),前注后顧,結(jié)構(gòu)嚴謹。]
這首詞,是辛棄疾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shù)手法唱出了赤心報國的雄心壯志和沸騰的激情,表達了請纓無路的憤懣怨恨和無限的痛苦。這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詞上片寫景抒情,作者用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一系列的自然景物,來陪襯他的游子之思,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詞的下片直接抒情,作者運用典故,通過古人古事,詠嘆壯志空懷之悲,表達積極用世、決不歸隱的決心。
總之,這首詞基調(diào)雄渾、高亢、豪放。作者雖然用了藍天、綠水、青山、紅日,甚至“紅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來陪襯、點染,但讀后絕沒有柔媚、繁縟之感。因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詞雖然不曾直露自己的胸懷,但全詞始終充滿一種激昂慷慨的情調(diào),放送出一種雄渾、高亢的聲音,它們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無愧豪放派杰作,但與蘇詞相比,辛詞少了一份曠達、一份雄邁,多了幾許悲涼、幾許蒼勁。因此,全詞豪放中卻流淌著一股濃郁的悲涼、惆悵之情。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①處。(大好江山,千秋萬代一如當初,但是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卻是再也無處尋覓的了。①孫仲謀:即孫權(quán),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國君。建安十三年即208年,孫權(quán)遷都京口。)[“千古”,是時代感,照應(yīng)題目“懷古”;“江山”是現(xiàn)實感,照應(yīng)題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里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孫權(quán),他有著統(tǒng)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yè)(現(xiàn)南京)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國家。可是現(xiàn)在,像孫權(quán)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詩人起筆便抒發(fā)其江山依舊,英雄不再、后繼無人的感慨。]舞榭歌臺①,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yè)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一干二凈,蕩然無存。①舞榭歌臺:演出歌舞的臺榭,這里代指孫權(quán)故宮。榭,xiè,建在高臺上的房子。)[這個句子在上句的基礎(chǔ)上推進一層,非但再也找不到孫權(quán)這樣的英雄人物,連他當年修建的“舞榭歌臺”,那些反映他光輝功業(yè)的遺物,也都被“雨打風吹去”,杳無蹤跡了。]斜陽草樹,尋常巷陌①,人道寄奴②曾住。(一抹殘陽照射著雜亂的衰草和枯樹,這里有一條極窄狹的街道,人們傳說就是當年南朝宋武帝劉寄奴的故居遺址。①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伸為普通、平常。巷、陌,這里都指街道。②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字寄奴。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本人生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滅南燕、后秦,又廢晉帝,建立劉宋。)[這是寫眼前景,詞人聯(lián)想起與京口有關(guān)的第二個歷史人物劉裕。寫孫權(quán),先想到他的功業(yè)再尋覓他的遺跡;寫劉裕,則由他的遺跡再聯(lián)想起他的功業(yè)。]想當年①,金戈鐵馬②,氣吞萬里如虎。(回想當年啊,宋武帝劉裕率兵北伐,持金戈,跨鐵馬,氣吞萬里,威勢好像猛虎下山,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了他們自己的老窩。①當年:指劉裕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的時候。劉裕曾兩次帥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②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制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里指代精銳的部隊。)[這是回憶劉裕的功業(yè)。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nèi)亂,取代了東晉政權(quán)。他曾兩度揮戈北伐,先后滅掉南燕、后秦,收復洛陽、長安,幾乎可以克復中原,作者想到劉裕的功勛,非常欽佩,這三個句子,表達了詞人無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劉裕這樣的英雄,他的歷史遺跡,現(xiàn)在也是同樣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們傳說曾是他的故居。這里暗含了當世無人的感慨。]元嘉草草①,封狼居胥②,贏得倉皇北顧③。(元嘉年間,宋文帝草率用兵,興師北伐,想要再建漢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樣的豐功偉業(yè),卻落得“倉皇”逃竄,大敗而歸,從此再也不敢侈談什么收復,對中原失土僅能“北顧”而已。①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劉裕的兒子,由于好大喜功,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②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現(xiàn)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北部,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于是“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北伐,玄謨陳說北伐的策略,文帝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③贏得倉皇北顧:即贏得倉皇與北顧。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率師北伐,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魏趁機大舉南侵,直抵揚州,嚇得宋文帝親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觀望形勢。贏得,落得。北顧,宋文帝于兵敗后寫詩:“北顧涕交流”。)[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宋紀》)。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其實,當時北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并不占優(yōu)勢。倘能妥為籌畫,慮而后動,雖未必能成就一番開天辟地的偉業(yè),然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則是完全可能的。無奈宋文帝急于事功,頭腦發(fā)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jié)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不振。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xiàn)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fā)人深省的。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憧?,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與“北顧”的哀愁。倉皇,匆忙,慌張。這里用來形容潰敗后落荒而逃的狼狽景象。北顧,向北觀望;在當時,是流落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個含有政治意義的詞語。宋文帝于兵敗后寫詩:“北顧涕交流”。后梁武帝將“北固亭”改名為“北顧亭”,寓“北望中原,企圖恢復”之意。北顧,在本詞中表示的意思是,元嘉以后再也不敢談?wù)撌諒褪У氐氖虑椋皩χ性?,僅能北顧而已”。作者援引南朝宋劉義隆事還有詠嘆南宋近事之意,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張浚北伐,在符離即現(xiàn)在安徽省宿縣符離集兵敗。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現(xiàn)實,尖銳地提醒現(xiàn)在的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歷史教訓,但是腐敗的南宋統(tǒng)治者聽不進辛棄疾的逆耳之言,執(zhí)意盲目北伐,結(jié)果又一次大敗,韓侂胄也因此命歸黃泉。四十三年①,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xiàn)在向北遙望,記憶還很清晰,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四處狼煙,抗擊金兵的浪潮此伏彼起。①四十三年:作者于公元1162年即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三十二年,從北方抗金南歸,至公元1205年即宋寧宗趙擴開禧元年,任鎮(zhèn)江知府登北固亭寫這首詞時,前后共四十三年。②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地區(qū),到處都是抗擊金兵南侵的戰(zhàn)火烽煙。路,宋朝時的行政區(qū)劃,揚州屬淮南東路。)[從這一句開始,詞由懷古轉(zhuǎn)入傷今,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當今的抗金形勢,抒發(fā)感慨。記得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斗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借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可堪回首,佛貍祠①下,一片神鴉社鼓②?。?a name="11">哪忍心回想往事啊,如今在敵占區(qū)里,北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烏鴉爭吃祭神的供物,人們歡呼雀躍,社日的鼓聲震天動地!①佛貍祠:佛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率軍追到瓜步山,即在現(xiàn)在江蘇省六合縣東南,在山上建立行宮,后來改為祠廟,稱佛貍祠。②神鴉社鼓:吃祭品的烏鴉和社日祭神的鼓聲。說明中原人們已經(jīng)忘卻戰(zhàn)敗的歷史,竟在佛里祠前頻繁地迎神賽社。神鴉,這里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社日祭神所奏的鼓聲。社日,古代祭土神的日子。)[“回首”應(yīng)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zhuǎn)入寫眼前實景。這里值得探討的是,佛貍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為什么就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原來辛棄疾是用“佛貍”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fā)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辛棄疾在他的詞中不止一次以佛貍影射完顏亮。例如《水調(diào)歌頭》:“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痹~中的佛貍,就是暗指完顏亮。今天“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qū)的人民與異族統(tǒng)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烽煙四起,但現(xiàn)在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以此正告南宋統(tǒng)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xù)拖延,民心日去,中原也就非我所屬了!]憑誰問,廉頗①老矣,尚能飯否?誰還來問:廉頗雖然年老,飯量還好嗎?①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被讒入魏。后來秦兵攻打趙國,趙王有意起用,遣使問訊。廉頗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能戰(zhàn)。使者受廉頗政敵郭開賄賂,回來謊報趙王說:“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壁w王以為老,遂罷。三遺矢,多次拉屎。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最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nèi)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xiāng)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xiàn)。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果然韓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這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一首千古傳誦的杰作,寫得沉痛悲壯,語言精煉深刻,雖然用典很多,但關(guān)合時事,用得十分貼切,藝術(shù)感染力很強,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
詞懷古撫今,以詞論政。詞中提到幾次南北戰(zhàn)爭,全是幾萬、幾十萬人的大戰(zhàn),都不過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鋪張(金戈鐵馬),或反面襯托(倉皇北顧),或用親身經(jīng)歷(烽火揚州路),或借前代遺跡(佛貍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異,像一幕幕歷史場景在我們面前輪轉(zhuǎn)變換。全詞情調(diào)回旋起伏,動人心弦。
詞的上片,作者發(fā)的是思古之幽情,寫的是現(xiàn)實的感慨。孫權(quán)和劉裕,都是曾身經(jīng)百戰(zhàn),開創(chuàng)基業(yè),建國東南,力圖統(tǒng)一的有為君主。詞人對之無限景仰,緬懷英雄,當然含著用英雄們的業(yè)績鼓勵、鞭策自己的意思。但在這里主要還是為了諷今,詩人反問,現(xiàn)在到哪里去尋找這樣的英雄呢?詞人感嘆今世沒有孫權(quán)、劉裕這樣的君王,暗諷南宋的當權(quán)者茍安江南,無所事事!
下片重在譏刺時事,引用“元嘉草草”典故,旨在勸諫韓侂胄汲取教訓,不打無準備之仗,回憶“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與眼前“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場景,意在形成對比,借此表示:淪陷區(qū)的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不迅速謀求恢復,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最后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了作者的忠憤之情,用它來結(jié)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鮮明地再現(xiàn)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特色鑒賞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沉雄豪壯,但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蘊蓄之法。秋色無邊,江山壯麗,吳鉤看了,欄干拍遍,胸懷報國大志,恥于歸隱謀私,可謂豪矣,壯矣!但愁恨郁積,落日哀鴻,嘆不為人知,惜年光如水,灑英雄之淚,又何其沉痛悲涼!其豪壯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說出,而是通過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動作寫情,用典故達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作品層層推進,情到至極處,又以“樹猶如此”半句縮住,寄“人何以堪”于言外,而且其情的具體內(nèi)容始終未加明言,全靠讀者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和作者的處境去體會,因而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可謂深得蘊蓄之法。通過這首詞,對辛詞的這一特征,有一個具體的了解。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本詞托古喻今,抒情言志。上闋贊孫權(quán)重在創(chuàng)業(yè),頌劉裕重在北伐。下闋以劉義隆的慘敗為鑒戒,對比鮮明,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主題。最后用廉頗自比,言志抒懷。用典凝練形象、情酣意深,發(fā)人深思,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吊古傷今、借古諷今的思想感情。
問題探究
詩貴含蓄,忌直白。
什么是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對自己想要說的意思不正面直截說出,而用委婉隱約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訪問大陸,到清華大學演講,清華大學送他兩件禮物,其中一件是漢白玉的日晷復制品。這件禮物意思很含蓄,因為日晷上刻有“行勝于言”四字:蘊含的意思就是“不僅要聽你講得好,還要看你回臺灣后的行動”,這個話,不好直接講出來,送一個日晷,讓他自己去品味。另一層意思是:日晷是計時器,指明和平統(tǒng)一“時不我待”,不能一直拖下去。與人交際尚且以含蓄取勝,寫詩更須如此。若平白如話,則味同嚼蠟,難以卒讀;若含而不露,則回味無窮,滿口余香。
唐代詩人朱慶余赴京應(yīng)試。當時的風氣是應(yīng)試的人都要有名人推薦,朱慶余找上時任水部郎中張藉,為此寫了一首詩: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意思是我明天要去應(yīng)考,請問張水部,我的文章能不能獲得主考官的賞識?但他不便把這個意思直截說出,于是借用了比喻,含蓄而又明白,多么精妙!
張籍讀罷,贊賞不已,也回詩一首: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朱慶余系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因此以“越女”喻其人,以“菱歌”喻其文章,贊美他才能超群,齊紈,喻其他應(yīng)考之人,意思是他們雖然也很有才能,但不一定為“時人”(主考官)賞識。這樣就給朱慶余吃了一顆定心丸,但這個意思同樣也是借比喻暗示出來的。
這個文壇佳話,形象說明了含蓄的重要。所以唐代文學評論家劉知幾說:“詩要言近而旨遠,辭淺而意深,雖發(fā)言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知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含蓄是詩的基本特征。但是,含蓄不等于不露,明代唐志契說得好:“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這同繪畫是一個道理。畫面構(gòu)造,全藏則疏,全露則密。藏而露,虛而實,最當適宜。比如畫春,總得露幾根柳絲,算是“春來發(fā)幾枝”吧;畫秋,總得見幾片落葉,也好讓人一葉知秋了。詩畫同理。高明的詩人寫詩,也總是既注意“藏”,也不忽視“露”。他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隱藏在字里行間,有時曲曲折折,有時吞吞吐吐,讓人看上去好像“山重水復疑無路”;待你深入后,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適當?shù)牡胤铰队卸四撸闱覍ほE而入,定會幡然有悟,恍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境。試看李賀的《難忘曲》:
   夾道干洞門,弱柳低畫戟。
簾影竹華起,簫聲吹日色。
蜂語繞妝鏡,畫蛾學春碧。
亂系丁香梢,滿欄花向夕。
詩開頭四句寫景:夾道處,門開,柳拂,門前畫戟聳列。太陽穿過竹簾,映出閃閃爍爍的斑影;風吹簾動,發(fā)出輕妙的聲響,好似悅耳的簫聲。洞門威壯,室內(nèi)幽雅,可見這是一戶貴宦人家。五六句本自寫人,卻偏言一群蜂圍繞著妝鏡,嚶嚶嗡嗡。這里有“藏”,也有“露”。藏卻人的艷美,露出蜂的紛飛。我們從“露”出的蜂可以找到“藏”著的人,因為人的艷美是從蜂聞香而至表現(xiàn)出來的。接著寫蛾眉畫得碧如春草,也是藏去全貌,僅露蛾眉,但人的豐姿綽約可想而知。至此,詩寫了門庭的華麗,房幃的幽深,閨人的艷美,可是詩的主旨是什么呢?尾聯(lián)中“亂系”二字,透露了消息。原來作品是譏諷達官貴人荒淫無度。你看,他家中雖然姬妾“滿欄”,卻如“向夕”之花而被冷落,自己乃“亂系”丁香,四處尋花問柳。全詩寫得曲婉雋永,但又深藏有露。具體說來,前六句是“藏”,后兩句是“露”,是所謂“卒章顯志”。
上述例子說明,我們鑒賞詩歌,就是要從詩人“露”出來的東西入手,挖掘出那些“藏”在深處的東西,因為那“藏”起來的東西才是詩的主旨,詩的精粹。
下面請你以辛棄疾的《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為例,談?wù)勛约涸谶@方面的體會。
探究思路:
詩歌的“藏”與“露”,矛盾而又統(tǒng)一,相反而又相成。如果只強調(diào)“藏”,使人晦澀難懂,詩也便沒有什么意義。司馬光說:“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彼?,詩雖然貴在含蓄,但也要“露”,讓人“思而得之”。鑒賞詩歌必須在“思”字上下功夫。思詩人用了什么手段“藏”,思藏在文字背后的旨意是什么,思怎樣才能揭示出藏在文字背后的旨意。通過這樣的“思”,提高我們的詩歌和文學鑒賞能力。
辛棄疾的《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可以說是有藏有露,善藏善露的典范。先看,詩人不說自己愁和恨,而是移情于景,說遠處群山“獻愁供恨”;詩人不直接抒發(fā)報國無門,請纓無路的孤苦,而且借助一連串的動作:“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慨嘆“無人會,登臨意”。以上都是不從正面說明,而是從側(cè)面委婉道出。詞“善藏”還有一個方法,便是用典。詩人一生致力于愛國抗金的斗爭,直至暮年仍然壯心不已。怎樣表達這種感情呢?詞人反用季鷹在國難當頭之時歸隱,許汜在多事之秋“求田問舍”兩個典故,表明自己不屑與如此之徒為伍。但是詩人這一腔熱血無人理會以至于“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于是再用桓溫撫樹嘆息的典故,表達“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傷感。在這首詞里,從開頭的“愁和恨”,到“無人會,登臨意”,再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詩人悲傷的情感層層推進,愈來愈濃,最后竟至于抑制不住,淚濕“紅巾翠袖”,大有英雄末路的切膚之痛。那么詩人為什么如此悲傷呢?這“藏”在文字背后的東西,就只有在了解了辛棄疾的生平之后,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所以,孟子說,解讀詩文最基本的方法是“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即從文字出發(fā)領(lǐng)會作者的旨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披文入情”;如果這一條還不能達到目的,那就要研究詩人的生平志趣和他寫作此文此詩之時的具體情境。
訓練提高
1.背誦、默寫:
A.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 , , 。
B. , , ?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
C. ,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D.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 , 。
解析:背誦默寫必須準確無誤,要嚴格按照題目要求,不能多也不能少。
答案;略。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
(1)遙岑遠目。 (2)休說鱸魚堪膾。
(3)倩何人喚取。 (4)搵英雄淚。
(5)舞榭歌臺。 (6)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7)尋常巷陌。 (8)贏得倉皇北顧。
(9)贏得倉皇北顧。 (10)烽火揚州路。
解析:在古詩文的詞語中,除了生字難字,特別要注意古今同形異義的詞語,如題中的風流、尋常、贏得、北顧、路等。
答案:(1)岑(cén):小而高的山。(2)膾(kuài):把魚肉切細。詞中是說鱸魚味美,膾炙人口。(3)倩(qiàn):請人家替自己做事。(4)揾(wèn):擦試。(5)榭(xiè):建在高臺上的房子。(6)風流:指杰出、超群,如風流人物。在本詞中具體指的是“舞榭歌臺”這些歷史的遺跡。(7)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F(xiàn)引伸為普通、平常。(8)贏得:一般用作褒義。但本詞中是用作貶義,含有諷刺的意味,意即“落得”,表示得到一個不好的結(jié)局。(9)北顧:向北觀望。但在本詞中表示的意思是“對中原失土,僅能北顧而已”。(10)路:宋朝時的行政區(qū)劃。
3.說明下面句式的特點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2)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4)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5)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解析:詩詞由于協(xié)韻、平仄和表意的需要,常常改變正常的語序,運用所謂“倒卷之筆”(即倒裝句式),鑒賞時對這些詩句要防止誤讀,并細細體會它的妙處。
答案:(1)正常語序“玉簪螺髻,獻愁供恨”,詞中是主謂倒裝,好處,一是協(xié)韻,二是突出愁恨。(2)正常語序“江南游子,落日樓頭,斷鴻聲里”,詞中也是主謂倒裝,好處是先寫哀景,以景襯人,更顯內(nèi)心凄楚。(3)這是寫半句留半句。原句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現(xiàn)在縮住半句,讓讀者補充,使詩含蓄而有韻味。(4)正常語序是“無處覓英雄孫仲謀”,這是因為協(xié)韻的需要,“處”,起首用韻。(5)正常語序當是“望中猶記,四十三年(前),烽火(遍)揚州路”,詞中突出“四十三年”,用漫長的時間,抒發(fā)滄桑之感。(注意:有的參考書理解為“揚州路上的烽火”,是對“路”字的解釋有誤。)
4.下面對已經(jīng)學過的四首詞的韻腳和句式特點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1)《念奴嬌》的韻腳是:物、壁、雪、杰;發(fā)、滅、發(fā)、月。這首詞,氣勢豪雄,風格飄逸,讓人想象拍板高唱之時,一定能使江波鼎沸!這雄偉的氣勢當然來自命意,但韻腳激越短促的入聲,用在懷古的題目下,有助于造成寂滅激切的氣氛,結(jié)尾押“月”字,呼應(yīng)“夢”字,更有飄逸出塵的感覺。
(2)《定風波》聲、行、生、迎、晴,押同一平聲韻;馬、怕,押仄韻;醒、冷,押另一仄韻;處、去(古韻同部)押又一仄韻。其特點是;(1)上片為二平二仄一平,下片為二仄一平二仄一平的韻腳。(2)5句押平韻一韻到底,在每一個仄收句后跟二字襯句,與仄收字同韻,一共三處,三韻三轉(zhuǎn)。這首詞用韻句的平仄聲韻腳交替出現(xiàn)。平仄交錯,平韻為主,很好地表達了那種自在灑脫之情。
(3)《水龍吟》押的是仄聲韻,依次是際、髻、子、意、未、氣、此、淚。句式上,上片用倒卷之筆,多整齊的對句;下片用轉(zhuǎn)折之法,反問句、陳述句、感嘆句交錯運用,文筆多變,而有“裂竹之聲”。
(4)《永遇樂》有平韻、仄韻兩體,本詞系平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韻腳響亮。句法大多為四字句,而以五字句或六字句結(jié)住一層,句型整齊之中又有變化。
解析:詩歌的音樂美,主要體現(xiàn)在句式(節(jié)奏)、押韻、平仄等方面,因此,鑒賞詩詞的平仄,特別是押韻的情況,體會它與詩詞情感的關(guān)系,就是詩詞鑒賞的重要內(nèi)容。剛接觸有一定難度,但只要掌握一定的聲韻知識,注意從這方面多加分析,也便不覺困難。
答案:(4)(本詞系仄韻)
5.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技巧?它們在詞中起了什么作用?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2)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4)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5)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解析:這是寫作技巧鑒賞題,解答此類題目,必須掌握一定的寫作知識,并且能夠運用知識對具體的語言進行分析,這就是所謂“化知識為能力”。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在反復訓練中提高。
答案:(1)用了比喻、擬人和移情的手法。玉簪螺髻,用比喻寫山之形。獻愁供恨,用擬人寫山之神。山無所謂愁與恨,但是詞人滿腹憂愁,于是在他的眼里,所有的自然景物仿佛也都披上了憂苦愁恨。這是移情于景的手法?!拔铼q如此,人何以堪?”反過來,又更能表示人內(nèi)心的愁苦。(2)用了比喻,襯托的手法,詞人用“落日”、“斷鴻”這樣的衰敗景物,襯托了詞人內(nèi)心的愁苦。同時,辛棄疾也用“落日”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皵帏櫋保鞘旱墓卵?,比喻作為“江南游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3)用縮句和比喻的手法,風雨,喻詞人一生飄泊,身世浮沉?!皹洫q如此”,用縮句的手法,表達“時不我待”的感受。同時,“風雨”也喻南宋在風雨飄搖之中。(4)用了借代、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舞榭歌臺”代指孫權(quán)創(chuàng)建的功業(yè),也是當年承平氣象的象征?!坝甏蝻L吹”喻歷史的風雨。這個詩句用形象描寫的方法,說明當年孫權(quán)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詞人慨嘆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孫權(quán),又為當前的時局擔憂。(5)用借代、比喻、夸張的手法,金戈鐵馬,代精銳的軍隊;氣吞萬里如虎,比喻兼夸張,形象地描寫了當年劉裕北伐所向披靡的氣勢。
6.《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詞眼在哪里?它的含意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圍繞它展開描寫的?
解析;通過分析詞眼把握作品的主題,是鑒賞詩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本題旨在進一步加深對這一方法的理解。
答案:詞眼在“登臨意”三字,詞人登上賞心亭,目的是抒發(fā)自己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怨憤和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深憂愁。詞用對秋天里的青天、流水、遠山、落日、斷鴻等景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烘托“登臨意”,又通過看吳鉤、拍欄桿的動作來表達“登臨意”,再用張翰、劉備、桓溫等歷史人物的典故來闡發(fā)“登臨意”。
7.《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最大的藝術(shù)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請你具體說說,他的用典好在哪里?
解析:辛棄疾很會用典,他作此詞時,已年過六旬。人上了年紀,自然喜歡講古,再加之題為“懷古”,托古諷今,用典在所難免。全詞用典雖多,卻都相當貼切恰當,不僅沒有妨礙思想的表達,而且用簡煉的語句,表現(xiàn)了豐富的內(nèi)容,非一般“掉書袋”可比。本題要求體會其用典,深入理解詞的主旨。
答案:首先,詞人將典故與現(xiàn)實巧妙對照。詞中所選典故,均與京口北固亭相吻合,與帝王將相有關(guān),且都是南北分離史事。使用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隱而不晦地與南宋統(tǒng)治者進行類比或?qū)Ρ取H缬脤O權(quán)、劉裕的英雄壯舉,對比南宋統(tǒng)治者的屈辱妥協(xié),讓人郁郁于懷;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蓋世奇功,反遭慘敗,來類比韓侂胄不修戰(zhàn)備、輕戰(zhàn)冒進的路線,使人提心吊膽;用廉頗被讒的故事,類比南宋踐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長嘆。其次,作者用典,善于截取形象的畫面,采用生動的語言。寫劉裕北面破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躍然紙上;寫劉義隆草率北進,“贏得倉皇北顧”,其狼狽情狀現(xiàn)于眼前;寫北國社日的場面,“一片神鴉社鼓”,其喧嚷之聲聞于耳畔;寫自己壯志難酬,“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怨憤之情縈繞筆端。一個個典故,在作者筆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圖畫,全無刻板生澀之感。使讀者宜于理解、樂于接受。
8.“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作者的旨意是什么呢?可以有多種理解,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解析:用典是辛詞的特點,通過用典含蓄地表達詞人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因此,如何正確把握詞人用典的旨意,就成為鑒賞辛詞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里只是舉出一個例子,以引起我們注意。
答案:第一種理解,“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見《晉書·張翰傳》)現(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边@樣理解把“歸”,釋為歸鄉(xiāng)。詞寫的是詞人的思鄉(xiāng)之苦。第二種理解,歸,釋“歸隱”。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辟齊王東曹椽”,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俄而齊王敗,時人以為他有先見之明。(見《晉書·張翰傳》)后人遂以這個典故贊歸隱之念,作者則不以為然,反用這個典故,說明自己不愿隱退:現(xiàn)在季鷹(借指作者自己)歸隱回家了嗎?張翰見齊王將敗而退縮,作者在南宋面臨危急的時刻,卻恥于歸隱,作者反用這個典故表達他盡忠報國、挽狂瀾于既倒的赤心。本資料采用第二種理解。
9.以美人烘托英雄,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傳統(tǒng)美學情趣。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都采用了這種寫法,試對其進行比較分析,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
解析:這是一道寫作鑒賞題,也是一道比較分析題。以美人襯托英雄,這是兩首詞的共同點,但寫法上有正側(cè)、虛實之別,至于在詞中的作用,更是各不相同。這些都要細心體味。
答案:蘇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用的是側(cè)面實寫,因為小喬為周瑜之妻,實有其人,赤壁破曹之時尚健在。詞人運疏于密,在緊張激烈的赤壁大戰(zhàn)之前,穿插這一個細節(jié),看似閑筆,實際上是以此襯托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氣概和風采。辛詞在終拍,怨無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這是正面虛寫,因為無人可托,也無美人來揾淚;暗示了無人撫慰志士之心,唯有獨自哀傷,發(fā)其世無知音之嘆。詞以美人來襯,使詞融入一種剛?cè)嵯酀馈?br>10.賞讀辛棄疾詞《破陣子》,回答問題。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①,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②的盧③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注:①八百里分麾下炙:此句意為:大戰(zhàn)之前,所有的官兵都分到了火燒牛肉的犒賞。八百里,即“八百里駮(bó)”,牛名。麾下,即“部下”。②作:根據(jù)對文見義的原則,應(yīng)釋為“如”。③的盧:馬名。傳說中的千里馬。
(1)詞的格式一般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這首詞也是這樣的嗎?請作簡要說明。
解析:上闋寫景,下闋抒情,這是詞的一般格式,但是“作文有法,文無定法”,作家和詩人常常運用他的創(chuàng)造力,突破固定的模式。鑒賞詩歌,切忌公式化,要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作品的創(chuàng)意所在。
答案:這首詞上下兩片描寫的是同一個戰(zhàn)斗場面,上片“沙場秋點兵”之后,下片緊接著便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lǐng)鐵騎,風馳電掣般奔赴前線,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便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這樣寫,上下片一氣呵成,渾然一體,勢如雷霆萬鈞,大氣磅礴。
(2)“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詞開頭這兩句包含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請你用自己的話把它描寫出來,不少于200字。
解析:詩詞是最精練的語言,這首詞劈頭向我們展示的一幅畫面是:一個喝得酩酊大醉的詞人,在燈下觀看他的寶劍。但是,詞人為什么喝酒而至于醉?古人常常借酒澆愁,詞人有什么愁?他為什么醉了之后,忽然要挑燈看劍?他一邊看劍,為什么眼前又會夢幻般地閃現(xiàn)出一幅戰(zhàn)斗的場面?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根據(jù)詞人的生平,結(jié)合詞的具體語境去想象去補充。本題要求我們再現(xiàn)詞人這一心理過程。
答案:更深人靜,萬籟俱寂,詩人憂思重重,夜不能寐,夢中驚醒。是呀,詩人于紹興三十一年率軍南下,多次上書朝廷,朝思夜盼的就是收復中原失土,漫長的十多年過去了,詩人請纓無路,報國無門,事業(yè)一無所成,他怎能不愁腸百結(jié),憂心忡忡。于是飲酒消愁,哪知愁更愁,終于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中挑亮燈光,從墻上取下寶劍。這寶劍呀,本應(yīng)隨著他在戰(zhàn)場奮勇殺敵,可現(xiàn)在卻只能把它閑置起來,掛在墻壁。他把那雪亮的寶劍看了又看,拿起酒杯喝了又喝,也許是邊看邊喝,也許是邊喝邊看,愈醉愈看,愈看愈醉,迷迷蒙蒙中,耳旁仿佛響起了嘹亮的軍號聲,眼前竟然幻化出了連綿不絕的軍營,一支宏大的軍隊正整裝待發(fā),待他前去發(fā)號施令。
(3)這首詞運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因而最后一句在情節(jié)上和感情上都與前面形成極大的轉(zhuǎn)折,請你對此進行簡要分析。
解析:抑揚,是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或者先揚后抑,或者先抑后揚。它在抑揚之間,顯出極大的反差,以起到驚心動魄的效果。
答案:詞起篇寫詩人無限憂思痛苦,“醉里挑燈看劍”之時,突然間眼前幻化出一個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這時的詩人好比排云直上,翱翔太空的蒼鷹,正當其吞云吐霧,所向披靡,讀者也為之心搖神動、拍手稱快之際,陡然間風云突變,猶似飛星墜地,發(fā)出“可憐白發(fā)生”的一聲浩嘆:原來這一切竟然都是一場青天白日夢!真實的情況是,詩人為收復中原失土,到處奔走呼號,早已累得心力交瘁,熬得黑發(fā)變白發(fā),不僅無能再赴疆場,恐怕來日無多,連做夢的機會也寥寥無幾了,這是何等的悲哀!詞的前面極力上揚,最后一句猛然一跌,揚得越高,就跌得越重,希望越熱切,失望也就越慘痛。
11.辛棄疾是南宋的著名詞人和偉大的愛國者,請你搜集一下他的生平事跡,為他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傳記,向?qū)W校的校報投稿。
答案:本題是一道課外閱讀拓展題,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辛棄疾本人和他的詩詞的了解,也可以掌握人物傳記這種文體的寫法。
答案: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
辛棄疾詞兩首(水龍吟/永遇樂)教學課件
經(jīng)典宋詞-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方案及課堂實錄
望中烽火揚州路------談辛詞的用典 20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jié)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