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說,所有成年人的傷,都是在童年時期留下的。
如果父母能夠好好說話,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成長,多少誤解和創(chuàng)傷,會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就被療愈。
孩子不是不聽話,相反,他們渴望被聽見。請不要讓你的怒吼,蓋過了孩子愛的呼喚。
吼叫,是無意義的教育。養(yǎng)育孩子,也是父母不斷修煉成長的過程。
一、 首先,要照顧好自己
研究表明,疲勞和睡眠不足會降低人體的抵抗力,使人們變得暴躁、易怒,面對壓力更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吼叫,是我們在憤怒或者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應(yīng)激反應(yīng)。雖然帶孩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別忘了照顧好自己。
只有我們元氣滿滿,才能精神氣爽地迎接孩子??!學會“放手”,尋求家人的幫助與合作,才是“戒吼”的首要任務(wù)。
牢記兩條:
1. 孩子不是你一個人的;
2. 你不是一個人帶孩子。
二、低聲說話代替高聲吼叫
其實有時候,父母一個嚴厲的眼神,就足以對孩子產(chǎn)生威懾力。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處理同一件事,用低聲調(diào)孩子更容易接受。
當父母刻意降低聲音說話,情緒也會隨之變得冷靜,會變得更理智。這種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使孩子跳出情緒誤區(qū),理智思考。低聲教育,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三、 忍不住吼了,請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孩子身體上的創(chuàng)傷,需要父母的包扎;心靈的創(chuàng)傷,更需要父母的療愈。
忍不住吼了孩子,請對他說:
“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是你的錯,是爸爸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話應(yīng)該好好說。”
無論我們怎么兇孩子,孩子都渴望與父母的連接;無論我們怎么吼孩子,孩子依然渴望父母的擁抱。只要一句“對不起”,孩子會義無反顧地原諒我們。
本以為我們是如此深愛著孩子,其實,孩子對我們的愛更深刻、更純粹。
我們只愛聽話的孩子,而孩子愛我們,只因我們的名字,叫媽媽。孩子無條件地愛著我們,無數(shù)次原諒我們。
而我們也愿意在孩子面前,誠實地面對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納不完美的孩子。
為人父母,是一輩子的修行。正是孩子的不足,才給了我們成長和學習的機會,也讓我們看到自身的不足,在不斷修煉中成為更好的父母。
雖然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知道,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工作。
愿每個家長和孩子,都能在相互溫暖中,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