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西門,洞庭湖東北岸,是三層木造城樓,與湖北省武漢市的黃鶴樓、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閣并列為江南三大名樓。據(jù)傳岳陽樓的前身為三國時(shí)期吳將魯肅所建,至今已有 1800 年左右的歷史?,F(xiàn)存的岳陽樓為清朝光緒六年 (1880 年 ) 重修,高約 20 米。
唐朝初期以前,岳陽樓曾稱為“巴陵城樓”、“南樓”、“西驛樓”等,“岳陽樓”一名最早見于唐朝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乾元二年 (759 年 ) 等詩,其后名稱固定下來。
吟詠岳陽樓的作品,詩歌以南朝宋國顏延之的《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唐朝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zèng)張丞相》、唐朝白居易的《題岳陽樓》等廣為人知;文章有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中尤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句膾炙人口。不過,在吟詠岳陽樓的作品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杜甫的這首五言律詩。
首聯(lián) ( 第一、二句 ) 采用了拆開敘述的修辭法,稱為“互文”,意思是“早就聽說過洞庭湖和岳陽樓,現(xiàn)在我來到了這里”。頷聯(lián) ( 第三、四句 ) 中的“吳楚”是春秋戰(zhàn)國時(shí)代的國名,“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省南部,“楚”是指長江中游一帶?!扒ぁ痹谶@里指的是天地間萬物。頸聯(lián) ( 第五、六句 ) 中的“親朋”意為親屬和朋友,“無一字”表現(xiàn)了沒有任何書信來往的孤獨(dú)感。“老病”指年老多病的杜甫自己。尾聯(lián) ( 第七、八句 ) 中的“戎馬”原意為軍馬,在這里泛指戰(zhàn)亂?!疤殂簟币饧囱蹨I。
杜甫的這首詩寫于大歷三年 (768 年 ) 冬,時(shí)年 57 歲。寶應(yīng)元年 (762 年 ),杜甫告別了盡享安逸的成都,沿長江順流而下,未能找到安居之地,輾轉(zhuǎn)來到岳陽樓。這時(shí)的杜甫身患瘧疾、肺病 ( 哮喘 )、糖尿病等疾病,而且耳聾、右手麻木,面對身體日衰,他為自己在這個(gè)世界上已成為無用之人而感到心情苦悶。這種絕望感、孤獨(dú)感和渺小感與雄偉悠久的大自然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在詩中,成為古今絕響。
杜甫的這篇作品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自唐朝以后,岳陽樓成為重要的詩歌遺跡 ( 承載中國古詩的名勝古跡 ) 之一。眾多文人墨客紛沓而至,吟詩抒懷。清朝同治年間的《巴陵縣志》卷二七援引元朝虞集的七言絕句“岳陽樓”的后半部分就是一例“: 我來不為湖山好,祗欠岳陽樓上詩”,可見
在岳陽樓吟詩抒懷已成為詩人的熱望。此外,元朝梁曾“登岳陽樓二首 ( 其二 )”中有“乾坤好句唐工部 ( 杜甫 ),廊廟雄文宋范公 ( 范仲淹 )。秋晚登臨正奇絕,只疑身在水晶宮”之句,從中可見杜甫詩句和范仲淹文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