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歷法
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有公歷和農歷。還有一種說法是陰歷和陽歷。但這是不準確的,嚴格的說,陽歷是所有以地球公轉周期為基礎的歷法的統(tǒng)稱,陰歷是所有以月球公轉周期為基礎的歷法的統(tǒng)稱。我們所說的陽歷,學名叫格列高利歷,是陽歷的一種;而我們所說的陰歷,其實是農歷,又稱漢歷或中國歷,是陰歷的一種。那我們先從陰歷說起吧!
陰歷
陰歷是用朔望月組成年的歷法,一年12.37個月
- 中國歷,又稱漢歷,是在陰歷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分12個月,每月交替輪流為29與30天,平均下來每月為29.5天,與朔望月的平均周期29天12時44分3秒基本一致。全年總共354日,通過置閏月來與太陽年保持一致。
- 通過對朔月的觀測決定每月的初一,由于每個月都會有44分3秒的誤差,當誤差積累的一定程度,通過多設置一個大月往后推或者多設置一個小月往前調。
- 月相與陰歷的對應關系
- 由于12個月球公轉周期和一個地球公轉周期并不一致,農歷中通過設置24節(jié)氣鎖定太陽年周期。每年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東至,日影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日影長度相等的兩天為春分與秋分,然后在此基礎上等分為24個節(jié)氣。其中12節(jié)令,12中氣。當某個月中間只有節(jié)而沒有中氣的時候,此月后閏一月。19年有7閏。有了閏月,農歷年和公歷年的誤差就可以消除了。
- 陰歷月和節(jié)氣對應關系
- 農歷的優(yōu)點嘛是能融合陰歷(朔望月)與陽歷年的周期,滿足了當皇帝的管天管地的想法。
- 缺點是不固定,不通用。需要安排專人觀測月亮的月相和太陽的影子、誤差大了要及時調整,月亮的周期又不固定,時間長了還真不知到是幾月呢,你要真說安排點事情還得找專家看看時間,使用成本也是蠻高的,怪不得蘇東坡老人家要問“今夕是何年?”了。
陽歷
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歷法
- 現(xiàn)行的公歷也稱格列高利歷,是陽歷的一種。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于1528年3月1日頒布實施,為了修正儒略歷積累的10天誤差,他命令:1528年10月15日的前一天為10月4日。
- 格列高利
- 格列高利歷是從儒略歷改進而來,具體計算方法見后面的介紹。它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簡單:閏年很有規(guī)律,大家都懂;精準:2萬年誤差一天。約會再也不用依靠專家和皇帝了。大眾的就是世界的,人為的復雜只能被人為的拋棄。
- 儒略歷由傳奇的尤里烏斯·凱撒(此人大概相當于迷你版的秦始皇)改革而來。特點是一年365天,單數(shù)為大月,雙數(shù)為小月,4年一閏。并因為凱撒的緣故,7月份命名為“July”。后來屋大維上位,就是著名的奧古斯都。由于祭司們把“每隔三年閏一次”理解為“每三年一閏”,導致儒略歷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較大誤差,奧古斯都的時代已經(jīng)多閏了三次,于是奧古斯都下令糾正。為了表彰這一功績,元老院把八月改為大月并命名“August”。這樣9月就改為小月,后面繼續(xù)一大一小的排列。于是一年就要多一天了。由于2月份用來處決犯人,大家都盼望2月快點結束,于是為了保證一年的周期,把2月拿出來一天加到8月里面,于是2月就只有28天,閏的情況下也不過29天。至此,儒略歷的歷法格式與現(xiàn)在基本一致了。
- 凱撒
- “尤里烏斯”和“儒略”都是對“Julius”的不同翻譯,就如同“尤利西斯”和“奧德修斯”一樣,他們是一個人。
相關名詞解釋
年
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為1年,即365日5時48分46秒。
格列高利歷
格列高利歷
- 儒略歷規(guī)定一年365天,四年一閏,平均一年365天6時,每年要多11分14秒。
- 格列高利歷在儒略歷的基礎上,增加100年不閏,400年一閏,4000年不閏。平均一年365天5天48分50.4秒,每年誤差4.4秒,兩萬年誤差一天。
月
月分為恒星月和朔望月,兩個周期的差別主要由地球公轉導致。月的周期都有微小波動,由地月軌道波動導致。
朔望月比恒星月長
1、恒星月
月亮處于同一星空背景位置的周期。為27天7時43分12秒。
2、朔望月
月亮處于同一月相的周期。平均為29天12時44分3秒。
星期
沒有天文學的依據(jù),出自圣經(jīng)上帝創(chuàng)世的記載。周期為7天,4個周期正好為28天,處于恒星月和朔望月的平均位置,比較好用。
日
日分為太陽日和恒星日
恒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
1、太陽日
太陽處于同一子午圈位置的周期,為24時3分56.555秒。
2、恒星日
星星處于同一子午圈位置的周期,為23時56分4秒。
參考文獻
《不列顛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