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可十七個附子經驗方

李可十七個附子經驗方@蔡氏【四方加術湯】應用@三部六病治療醫(yī)案《石室秘錄》血虛氣血氣血雙虛治法

唐三制

2016-6-18 21:38

李可老中醫(yī)自學成才,經臨床50多年的實踐證明,不少以附子為主組方配伍,都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本人現就其常用的以附子為主組成的經驗方,進行整理十七經驗方如下。

1)破格救心湯2)加味烏頭湯3)烏頭湯加味方4)補陽還五湯加味方5)消跟骨刺痛方6)溫氏奔豚湯7)肝癌基本方8)胃癌基本方9)肺癌基本方10)風濕性心臟病方11)肺源性心臟病方12)冠心病方13)加味理中湯14)過敏性鼻炎方15)加味桂附地黃湯16)參芪桂附理中湯17)加味桂附理中湯

(1)破格救心湯: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麗參10~30g(另取汁),山萸肉60~120g,生龍牡各30g,磁石30g,麝香0.5g(沖服)。用法:病勢緩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5次分服,2小時1次,日夜連服1~2劑,病勢危急者。開水武火急煎,隨煎、隨喂,或鼻飼給藥,24小時內,不分晝夜頻頻喂服1~3劑。主治各種急慢性心衰。

(2)加味烏頭湯:制附子60g,生黃芪240g,當歸60g,制川烏、丹參、黑小豆、川牛膝、防風各30g,麻黃、桂枝、細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吳茱萸20g,蜂蜜150g,生姜40g,大棗20枚,麝香1.0g(沖服),穿山甲5g,水蛭3g,全蟲30g,蜈蚣2條(后四味研粉沖服)。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兌入黃酒500ml,日3服夜1服。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證屬虛寒者。

(3)烏頭湯加味方:制川烏30g,制附子30g,生黃芪100g,當歸、丹參、乳香、沒藥、白芍、黑小豆、烏蛇肉各30g,蜂蜜120g,桂枝、防風、全蟲、甘草各15g,蜈蚣30條,豹骨15g。用法:上藥共搗粗末,加上白酒3斤入瓶內浸泡7晝夜后,早晚各熱服1次,從1酒盅起服,逐日漸加,至服藥后唇、舌稍麻木為度,即以此量維持至服完。主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屬寒性者。

(4)補陽還五湯加味方:制附子30g,生黃芪120g,葛根90g,炙甘草、當歸、桂枝、赤芍、首烏、白蒺藜、黑木耳各30g,川芎、桃仁、紅花、地龍、白芥子、紅參(另煎)、生姜各10g,大棗10枚。后期加腎四味各30g。用法:加水1500ml,煮取500ml,每天分2次服。主治頸椎病伴眩暈者。

(5)消跟骨刺痛方:制附子30g,生黃芪120g,當歸、白芍各30g,熟地黃45g,肉桂、川牛膝、木瓜、乳香、沒藥、通草、細辛、防已、澤瀉各10g,吳茱萸、茯苓、炙甘草各15g,楮實子、威靈仙各20g,炮甲珠6g,象牙屑4g,生姜10g,大棗10枚。后期加腎四味各30g。用法:加水1500ml,煮取500ml,每天分2次服。主治跟骨骨刺引發(fā)的跟骨痛。

(6)溫氏奔豚湯:制附子10~15~30~100~200g,紅參10~30g(另煎),山藥30g,山萸肉90~120g,炙甘草10~60g,肉桂3~10g,沉香、砂仁3~5g。用法:小劑,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分3次服。大劑,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750ml,日3服夜1服。上有假熱,熱藥冷服,偷渡上焦。主治肝脾腎三

陰寒證,以“厥氣上逆”為主癥,此外還治寒霍亂,脘腹絞痛;氣上沖逆,上吐下瀉,四肢厥逆,甚則痛厥;寒疝;水腫鼓脹;陽虛高血壓、肥胖癥等。

(7)肝癌基本方:制附子45g,高麗參15g(另煎),海藻、炙甘草、熟地黃、五靈脂各30g,全蟲12只,蜈蚣3條、白芥子、生南星、肉桂各10g,鹿角霜、姜炭、茯苓、細辛、木瓜各45g,大淅貝120g。用法:上方藥加水3000ml,文火煮取400ml,分3次服,連服2個月。主治肝癌。

(8)胃癌基本方:制附子90g,海藻、生甘草、生姜、兩頭尖、牡蠣、玄參各45g,木鱉子、吳茱萸、曬參(另煎)、五靈脂、生南星各30g,大貝母120g。用法:加水3000ml,文火煮取150ml,日分3次服。同時配用散劑:硇砂10g,火硝10g,冰片1g,雄黃10g,兒茶10g。制粉,每次1g,每天2次,蜂蜜水調勻后緩緩咽下。主治食道癌及胃癌。

(9)肺癌基本方:制附子45~90~120g,高麗參15g(另煎),生半夏、兩頭尖、海藻、細辛、鹿角霜各45g,生南星、熟地黃、干姜、炙甘草各30g,白芥子、肉桂、姜炭各10g,麻黃5g,山萸肉60g,生姜90g,全蟲3g(沖服),蜈蚣3條(沖服)。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30天為1療程。主治肺癌。

(10)風濕性心臟病方:制附子45g,生黃芪250g,當歸、干姜、桂枝、白芍、黨參、細辛、生姜各45g,制川烏、黑小豆、防風各30g,麻黃10~45g(得汗后則小量),炙甘草、山萸肉各60g,全蟲6g,蜈蚣3條,大棗12枚,蜂蜜150ml。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主治風濕性心臟病。

(11)肺源性心臟病方:制附子45g,高麗參15g(另煎),麻黃5~10g,干姜、桂枝、生半夏、白芍、生姜各45g,五味子、枸杞子、補骨脂、仙靈脾、菟絲子各30g,炙紫菀、炙冬花各15g,炙甘草、山萸肉各60g,殼白果20g,核桃6枚(打碎),大棗12枚。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主治肺源性心臟病。

(12)冠心病方:制附子100g,炙甘草、干姜90g,高麗參15g(另煎),山萸肉60g,桃仁、五靈脂、生龍牡、磁石各30g,丹參120g,檀香、降香、沉香、砂仁各10g,桂枝45g,麝香0.5g(沖),蘇合香丸2丸。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主治冠心病。

(13)加味理中湯:制附子12g,干姜、白術12g,炙甘草24g,高麗參15g(另煎),砂仁、肉桂、藿香、佩蘭各10g,炒麥芽60g。用法:加水1000ml,文火煮取150ml,兌入人參汁,日分4次服。主治脾胃虛寒證。

(14)過敏性鼻炎方:制附子30g,麻黃、石菖蒲各10g,干姜、枸杞子、菟絲子、仙靈脾、補骨脂各30g,茯苓、生姜各45g,白芷、辛荑花、蒼耳子、防風各20g,蒼術、佩蘭各15g,炙甘草60g。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3次服。主治過敏性鼻炎。

(15)加味桂附地黃湯:制附子100g,熟地黃100g,山藥60g,茯苓45g,丹皮、澤瀉、肉桂各10g,懷牛膝、生龍牡、磁石各30g。用法:加水30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30天為1療程。主治高血壓陽虛證。

(16)參芪桂附理中湯:制附子100g,生黃芪120g,干姜、白術、熟地黃各90g,烏梅40g,砂仁30g,紅參25g(另煎),炙甘草60g。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3次溫服。30天為1療程。主治糖尿病。

(17)加味桂附理中湯:制附子45g(逐日疊加10g,以200g為度,出現瞑眩反復,停藥3天,制附子減去30g),干姜、熟地黃、白術各45g,高麗參(另煎)、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各30g,山萸肉90g,肉桂10g。用法:加水3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3次服,42天為1療程,每旬服7劑,休息3天。主治Ⅱ型糖尿病。

1*【四方加術湯】唐三刺擬歌助記

(桂葛人參麻辛附,桃芍苓術牡丹皮,

柴芩枳夏草姜棗, 大黃同下解少陽。

2【四方加術湯】組成: 野葛根25~30g麻黃6g桂枝12g生白芍12g炙甘草6g熟附子10g細辛3g桃仁15g云苓15g丹皮12g柴胡葉20~30g黃芩12g枳實10g生大黃12~15g(黨參10g)半夏10g生白術15g生姜25g大棗4個。水煎服,一天一付。 【四方加術湯】驗案1 鼻暢粘膜糜爛疼痛 驗案2 痔瘡十余年 驗案3 腰痛2年 醫(yī)案4 腰椎骨結核 醫(yī)案5* 治療重度肝病 。

三部六病治療思路探討

1、溢脈主方【調神湯】 2、聚脈主方【調胃湯】 弦長脈主方【調腸湯】 4.澀脈主方【調心湯】 5*【三部六病中樞湯】 6【 三部六病學說 】對糖尿病的治療 【糖尿病理消湯】 【糖尿病理消湯2*】 7*三部六病對腫瘤病的治療思路 【攻堅湯】 【雞甲散】 【解郁攻堅湯】 馬文輝8*【三部六病協調基方】 9*【調神平亢湯】 10*【調心寬胸湯】 11*【調胃舒郁湯】 12*【調腸解凝湯】

【三部六病中樞湯】 柴胡15g 黃芩15g 蘇子30g 黨參30g 川椒10g 甘草10g 大棗10個 丹參30g 百合30g 烏藥10g瓜蔞30g 郁金15g 五味子15g 牡蠣30g 石膏 30g 桂枝10g 大黃 10g 白芍30g 陳皮30g (唐三刺擬歌訣助記)

調神調心調胃湯,柴芩蘇子黨參襄

川椒甘草十個棗,丹參百合瓜蔞下

烏藥郁金五味子,牡蠣陳皮生石膏,

白芍桂枝酒大黃,十九味調中樞湯

蔡氏【四方加術湯】的臨床應用

處方劑量是【四方加術湯】 一天的常用量,為了方便患者煎藥,蔡老師一般兩天量合在一起煎,分兩天服用。 關于半夏、附子是否可以同用的問題在此一并說明:首先仲景在《傷寒論》是有一起使用的記載;其次,現在有很多醫(yī)生也一起使用,并未見毒副作用;但因目前醫(yī)患關系緊張,且藥典規(guī)定不能同用,部分醫(yī)院也規(guī)定不能同用,為避免造成誤會,方中半夏、附子同時存在時,筆者一般不用半夏,僅供同道參考。

3*【四方加術湯】驗案1 鼻暢粘膜糜爛疼痛 驗案2 痔瘡十余年 驗案3 腰痛2年 醫(yī)案4 腰椎骨結核 醫(yī)案5* 治療重度肝病 。

3.臨床驗案

驗案1 鼻暢粘膜糜爛疼痛

李××,男,43歲。初診:2014.09。主訴:鼻暢粘膜糜爛疼痛4~5個月。鼻有黃粘涕,鼻塞,鼻腔呼氣熱,打噴嚏,身有汗,易外感,納眠可,大便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處方:柴胡葉30g黃芩12g枳實10g生大黃15g半夏10g生白芍12g炙甘草6g桂枝12g桃仁15g云苓15g丹皮12g麻黃6g杏仁10g生石膏30g連翹10g茵陳15g生姜五片大棗五個,十四付,水煎服,日一劑。二診:藥后有效,鼻腔內疼痛減輕,黃粘涕消,鼻塞減輕,鼻腔出熱氣減輕,喜冷飲,納眠可,小便稍黃,大便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處方:守上診方加野葛根25g,六付,用法同上。隨訪已愈。

按語:此患者經多方治療,中西醫(yī)并用,內服外用皆已使用,效果幾無,按照經方思路分析,辨證為表閉后肺熱明顯,三方加術湯加減治療,麻杏石甘湯以解表清肺,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以清內熱,佐以連翹、茵陳祛濕熱?,F在社會人們患外感表閉后,又不注意清淡飲食,大魚大肉進入體內化熱化毒,即出現此類癥狀。

驗案2 痔瘡十余年

劉××,女,40歲。初診:2014.09.28。主訴:痔瘡十余年。十余年來,痔瘡時輕時重,肛門疼痛,時有大便帶血,大便干,一天一行,甚則2~3天一行,納眠可,口中異味重,體型偏瘦,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處方:野葛根25g麻黃6g桂枝12g生白芍12g炙甘草6g桃仁15g云苓15g丹皮12g柴胡葉30g黃芩12g半夏10g枳實10g生大黃15g生白術15g厚樸15g生姜5片棗5個,六付,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大便時肛門疼痛,大便稍干,一天一行,納眠可,口中異味減輕,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處方:守上診方重復,六付,用法同上。三診,大便通暢,疼痛消失,納眠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處方:守上診方重復,六付,用法同上。隨診已愈。

按語:此患者就診前醫(yī)院讓其做手術,但醫(yī)院告知患者手術后仍有可能疼痛,遂經由同學介紹來診,求診于中醫(yī)。俗語云:“瘦人多火,胖人多痰”。此患者體型較瘦,內熱較大。此內熱有兩種途徑形成,一是表閉后形成內熱;二是飲食過盛形成內熱。兩者相互影響,體內熱盛,則毛孔易開,更易外感,外感后又能加重內熱,形成惡性循環(huán)。內熱形成后在不同人體可能表現不一,此人則表現為大腸熱,故選方用藥仍遵解表清里之旨,用三方加術湯,葛根湯以解表閉,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清里熱,加厚樸又有小承氣湯之意,故取效迅速。如果本病單純使用通便清里之藥,只是治對了一半,表證解不開,還是容易產生內熱,治療病程會較長。

驗案3 腰痛2年 .梁××,男,52歲。初診:2014.09。主訴:腰痛2年。腰痛勞累后加重,涉及腹部疼痛,汗多,體力差,陰囊潮濕重,飲酒多,口干,納眠可,小便黃,夜尿2~3次,大便暢,舌暗紅,苔黃膩。脈弦細。處方:野葛根25g麻黃6g熟附子9g細辛3g桂枝12g桃仁15g生白芍12g炙甘草6g云苓15g丹皮12g茵陳15g梔子10g生大黃15g柴胡葉30g黃芩12g枳實10g半夏10g澤瀉10g豬苓10g蒼術10g苦參12g知母12g生石膏30g生姜五片大棗五個,十付,水煎服,日一劑。二診,藥后效佳,腰痛著減,守上診方重復,十付,用法同上。隨訪腰痛幾無,身體舒適,停藥觀察。按語:本腰痛在臨床常見,但能識能治者少而又少。一般臨床治療腰痛多偏于寒濕腰疼,用藥以祛風散寒,強筋壯腰為主。此患者飲酒多,辨證乃濕熱腰疼,求診之前曾住院行小針刀治療,效果點滴未見。我們以四方加術湯合茵陳五苓散、白虎湯治療,解表并清利濕熱效果非常明顯。

醫(yī)案4 腰椎骨結核

2015年12月2日徐風瑞整理 男性,姜某,淮南礦工,57歲。

于2015年6月初診。

患者在家人扶持下進入門診,自訴從2015年春節(jié)過后,高燒低燒交替出現,在淮南東方醫(yī)院(原淮南礦三院)住院治療,大約治療兩個月,效果不佳。轉入安徽省立醫(yī)院治療,確診為腰椎骨結核。

醫(yī)院計劃給予手術治療,手術費用12萬左右。省立醫(yī)院醫(yī)生告知手術后要臥床半年,并且不能保證預后如何。家屬因為考慮經濟狀況與患者的年齡,并且對于預后效果不確定。所以放棄手術。經人介紹轉入我經方醫(yī)館治療。

刻下診:人瘦,腰痛不能支撐,不能轉側,彎腰不能。

四診:脈沉舌淡,腰部患處容易出汗,患者述既往有長期盜汗,胃口一般,便秘,尿黃。 我四診后承諾患者兩個月明顯有效。

予處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合大承氣麻附辛桂苓丸合茵陳五苓散加芍

柴胡60 黃芩25 桂枝25 牡蠣35 天花粉20 炙甘草15 干姜15 大黃35厚樸50 枳實25 麻黃8 制附子15 細辛6 丹皮25 桃仁30 白芍50 赤芍20 茵陳35白朮25 茯苓35 豬苓20 澤瀉15 梔子20

生姜50 紅棗7枚

芒硝備用,每隔三天兌入藥中服用一次,每次不超過20克。 五付藥半個月,一付藥吃三天。

二診:諸證大減可以彎腰拎起半桶水方藥同上

三診:胃口增加,睡眠好,人增胖,脾胃氣還原,去掉干姜,牡蠣,天花粉(除去柴胡桂枝干姜湯),五劑藥,服用半個月。

四診,患者訴說芒硝實在難以服下,改成五天一次。其余方藥同前。 患者服藥后,癥狀完全消失,行動自如,已經正常上班。

蔡長順老師點評:患者有長期盜汗史,考慮重度缺陰,骨蒸癆熱,所以用了加芍再加芍湯,大承氣湯瀉下存陰。芒硝除去骨髓之熱。 長期住院,腰部沒有支撐力,陽氣不夠,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合麻附辛。我的經驗是脈沉有汗,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湯。 患者病在腰部,尿黃,考慮肝腎濕熱,加用茵陳五苓散,茵陳蒿湯。久病瘀滯,調和營衛(wèi),使用桂枝茯苓丸。

醫(yī)案5* 治療重度肝病

沈某某,男,25歲,安徽淮南人。2012年由于年輕人在一起喝酒,突然大吐血,經西醫(yī)搶救后檢查,診斷為肝病,多家西醫(yī)醫(yī)院診斷為:肝硬化、門脈高壓、自免肝、考慮肝癌可能,多少位西醫(yī)專家說法都不相同,最終沒有定論,最后上海同濟醫(yī)院和北京301醫(yī)院斷定為死癥。從此小伙子的媽媽整天以淚洗面,四處求醫(yī),先后在安徽的省立醫(yī)院住院治療多次無果,伴有黃疸、腹大、腹水,不定時吐血,每次大出血安徽淮南的西醫(yī)院止不住,只有在安徽省立醫(yī)院住院止血。

2013年6月份患者家屬經人介紹找我到,要求中醫(yī)治療,脈浮大舌紅,高燒低燒交替發(fā)作,患者腹大有腹水,身體消瘦,皮膚黃,胃口差,大便干,小便黃,平時靠西藥的利尿劑,當時我根據經驗辨證用方給予四方加術湯加茵陳蒿湯之類,【四方加術湯基本方即:葛根 麻黃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柴胡葉 黃芩 半夏 枳實 大黃 附子 細辛 茯苓 丹皮 桃仁 白術】。開始幾天效果明顯,畢竟是個重病,病情時常反復,低燒常有,不注意受涼即高燒不退,這期間患者家屬不敢找西醫(yī)西藥退燒,他依賴中藥,低燒的時候就用四方加術湯加減使用,高燒時觀其脈癥、隨證治之。治療兩個月,情況基本穩(wěn)定,后來由于長期在外講學,不在家沒有辦法跟進,家屬換了其他中醫(yī),治療一段時間,又出現吐血,又到省立醫(yī)院急救,最后家屬完全依賴我的中藥治療。我還是以四方加術湯為框架臨證變化加減,前后陸陸續(xù)續(xù)治療將近兩年時間,患者一切恢復正常良好,患者已能在家正常工作,跑出租車。于2015年底經安徽省立醫(yī)院檢查報告確診各項指標完全恢復正常,現已能正常工作生活。

蔡氏經方以仲景六經辨證思想為主導,《醫(y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為載體,完成了整個六經辨證三陰三陽學術體系。在六經辨證整體觀的基礎上,四叔根據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四方加術湯,從高層次上駕馭了人體整體觀。是養(yǎng)生調體質保健治療各種大病、小病、疑難雜癥、急性病等不可多得的一張方子。多年來驗之臨床,療效穩(wěn)定而顯著。鄙人跟四叔抄方一段時間,掌握了其中一點奧秘。蔡長福先生提出人體表證常攜帶,人到中年陽明經漸衰,陽明大腸腑易于結,肺氣不調達。當今生活節(jié)奏快,中青老年男女很多都出現少陽郁熱的問題,由于當今世界人們食用的不是純天然的食品導致太陰虛實夾雜化濕熱的問題,加上人們夜生活過多,生活沒有規(guī)律,導致少陰虛衰的問題,所以四叔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得了一張非常好的處方,即四方加術湯【葛根 麻黃 桂枝 芍藥 炙甘草 柴胡 黃芩 半夏 附子 細辛 枳實 大黃 茯苓 丹皮 桃仁 白術姜 棗】。這個方子看似簡單,但在臨床上療效迅速,四叔臨床看大病小病疑難病藥譜非常窄,我跟診一段時間,統計四叔的用藥沒有超過30味藥,可謂是當今醫(yī)林中高手中的高手。 此方可以拆開分解來看,師父蔡長福先生所說的表證長期攜帶,四叔首選葛根湯,先解陽明太陽之表。據四叔用方的經驗,胃口好或者胃口一般的人,都可以使用大柴胡清解少陽郁熱或陽明腑實。少陰虛的人容易太少兩感,導致疲勞乏力,此方包含了麻黃附子細辛湯。由于當今婦科月經病、心腦血管病過多,此方用了桂枝茯苓丸;由于太陰脾虛化濕加了術(有白術及蒼術的區(qū)別)。臨床中古人總結了中藥十八反,半夏反附子,但是根據四叔多年臨床體驗,半夏與附子合用無出現一例不良反應。這也合乎仲景之意,《金匱》云,“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逼渲芯褪歉阶?、半夏同用。再把它組合起來看,此方對于表證、里證、血瘀、痰飲水濕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的方證、藥證都包括在其中。師父蔡長福先生提出的臉紅、流淚、鼻炎、青春痘、面部病都可以用葛根湯打底,所以里面有了這兩張解表的方子,即葛根湯、麻附辛湯。精神方面的疾病,女性乳房的疾病,可以通過疏解少陽,所以此方用了柴胡湯。水濕眩暈,舌厚、質胖大,里面有了真武湯、苓桂術甘湯之意。針對痰飲的藥證,里面有半夏、茯苓、枳實、生姜等;針對血瘀的藥證,里面有桃仁、丹皮、桂枝、大黃等;清代醫(yī)家王清任《醫(yī)林改錯》提出疾病都是由血瘀引起,所以部分合乎當今時代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堵塞,很多活血方用之臨床有效,但是他沒有站在仲景的高度,忽略了解表,在這里,用了桂枝茯苓丸。全方如果加進芒硝,有桃仁承氣湯之意,可謂是增補了《醫(yī)林改錯》的不足。針對濕熱,里面有黃芩、大黃;針對腑實,里面有枳實、大黃、桃仁;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藥證方證都齊全。大氣的六經整體觀,既嚴謹而不失細節(jié),處處面面俱到,這張方子具備這個特點所以我認為這是臨床不可多得的一張方子。

《醫(yī)宗金鑒》訣“項背幾幾強太陽,脈浮無汗葛根湯”四叔臨床遇見脈浮的首選葛根湯;《傷寒論》少陰病提綱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臨床遇見脈沉細精神不振的,此方就給予麻附辛。臨床疾病千變萬化,很多時候不是純浮或純沉的脈象,如果想解表,四叔經常兩方合用,即葛根湯合麻附辛同用。 脈弦細,胃口差,不一定要出現咽干口苦,蔡氏經方臨床思路還是注重解表。柴胡桂枝湯或者小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很多時候人能吃的,少陽化熱的脈弦或者有力,那就用大柴胡湯主打。

三部六病治療思路探討

1、溢脈主方【調神湯】 2、聚脈主方【調胃湯】 弦長脈主方【調腸湯】 4.澀脈主方【調心湯】 5*【三部六病中樞湯】 6【 三部六病學說 】對糖尿病的治療 【糖尿病理消湯】 【糖尿病理消湯2*】 7*三部六病對腫瘤病的治療思路 【攻堅湯】 【雞甲散】 【解郁攻堅湯】 馬文輝8*【三部六病協調基方】 9*【調神平亢湯】 10*【調心寬胸湯】 11*【調胃舒郁湯】 12*【調腸解凝湯】

1、溢脈主方【調神湯】

柴胡15克,黃芩15克,黨參30克,蘇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枝,石膏30克,牡蠣30克,桂枝10克,大黃10克,車前子30克。

患者特征:凡具有溢脈的病人,多為外向性格,常見心煩易怒、頭痛頭暈、步寐多夢、惡夢尤多、心慌耳鳴、口苦咽干、記憶減退等,其證多在上焦。此脈癥與現代醫(yī)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侯相似,且以亢奮型見著。多見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癔病,精神分裂癥和高血壓病等。

1、溢脈特點: 亦稱上魚際脈。切脈時,凡寸口脈超越腕橫紋,甚或直達魚際者,故名。輕則按之微微跳動,重則突出皮膚,可見跳動,更甚者如蚯蚓一團,盤臥于魚際之上。

2、聚脈主方【調胃湯】

本方系由《傷寒論》中的大柴胡湯加減而成。即由小柴胡湯變方加川楝子30克、五靈脂15克、陳皮 30克、白芍30克、大黃10克而成。方中小柴胡湯協調整體,平復陰陽;陳皮、白芍取枳實芍藥散之意,平肝緩急,治心下滿痛;川楝子取金鈴子散之意,理氣止痛;五靈脂取失笑散之意,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溫通止痛之功。即:柴胡15克,黃芩15克,黨參30克,蘇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枝,加川楝子30克、五靈脂15克、陳皮 30克、白芍30克、大黃10克而成。

患病特征:凡此脈之患者,多為內向性格,常見心情抑郁,憂思少言,胸脅痞滿,胃腕脹悶,納差嘆息,失眠多夢,精神倦怠等

2*聚脈特點: 上魚脈是滿而溢之,出寸口;聚脈與其相反,是斂而收之,聚關部,又名聚關脈。切脈時寸尺俱弱,關部獨盛,或宛如豆狀,甚或似杏核突起于關部。此脈未見于古醫(yī)書,但類似短脈之描述,或曰“短則氣病”…。類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抑郁型。諸證多在中焦,常見于神經衰弱、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病。

3、 弦長脈主方【調腸湯】

弦長脈 是一種復臺脈象。切脈時,三部端直以長,繃緊如弦,超越尺部。病位多在下焦,常是痰濕淤滯為患。

患者特征:多為消瘦體質,常見腹?jié)M納呆,腹中雷鳴,少腹脹痛,常喜熱食,渴不欲飲,大便稀溏,身困疲乏,或陽萎早泄等。常見于慢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十二指腸炎、前列腺炎等病。

弦長脈主方【調腸湯】

本方是在調胃湯的基礎上去靈脂加小茴香而成。其中川楝子和小茴香(15克),乃取三核二香湯之意,寒熱并用,疏肝理睥,溫中散寒,使寒熱得化;配大黃使腸胃濕積得以蕩滌而除,推昧生新。

4.澀脈主方【調心湯】

本方乃由小柴胡變方合百合烏藥湯、生脈散加味而成。方中小柴胡湯協調整體,宣通氣機,和解陰陽。生脈散(黨參30克、麥冬10克、五味子l5克)強心健腦;丹參30克、郁金15克活血化瘀,疏肝益氣;百合30克、烏藥10克和瓜蔞30克,寬胸宣肺,行氣止痛;生牡蠣安神定悸。

【調心湯】 (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5克、川椒10克、蘇于30克、黨參30克、大棗10枚、甘草10克、黃芩15克、百合30克、烏藥10克、瓜萎30克、丹參30克、郁金15克、牡蠣30克

患者特征:多見心慌心煩,胸痛憋悶,身重短氣,少寐惡夢,疲乏無力,或四肢麻木等癥狀。常見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經官能癥和月經不調等病。

澀脈特點: 歷代醫(yī)家有詳細描述:如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或曰“如刮竹皮”“如雨沾沙”,“如病蠶食葉”等等,盡管都是形容往來澀滯,而臨床難于領悟。劉氏把澀脈歸納為“三不等”,即切脈時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無力不等。這樣既使“胸中了了”又使指下易明。

四脈復合的治療

5*【三部六病中樞湯】 柴胡15g 黃芩15g 蘇子30g 黨參30g 川椒10g 甘草10g 大棗10個 丹參30g 百合30g 烏藥10g瓜蔞30g 郁金15g 五味子15g 牡蠣30g 石膏 30g 桂枝10g 大黃 10g 白芍30g 陳皮30g (唐三刺擬歌訣助記)

調神調心調胃湯,柴芩蘇子黨參襄

川椒甘草十個棗,丹參百合瓜蔞下

烏藥郁金五味子,牡蠣陳皮生石膏,

白芍桂枝酒大黃,十九味調中樞湯

四種脈象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是二種、三種或四種脈象同時出現,四脈共可演變出15種脈癥:

臨床上對于這15種脈癥,治療的原則是:單脈單方,復脈合方。如溢澀脈者,處以調神湯合調心湯;聚澀弦長脈者,處以調神湯合調心湯,再含調腸湯。凡合方通常就成為一個相對固定的新方劑,或日調神心湯,調神心腸湯等等。合方用藥的原則是,凡重復藥味者,只取一方之量,而不是諸方藥量相加。

四、四脈并病兼證的治療(略)

1、舍證從脈 若四脈與六病(表陽病、表陰病、中陽病、中陰病、里陽病、里陰病)同現,當以先治六病,舍脈從病;若無大寒、大熱、大虛、大實的“六病”同現,則皆可舍證從脈,以脈定證。

2、脈病同方 若臨床脈象病證相應,則以脈定方而盡括之。如見澀脈,病人又有冠心病或心律紊亂,本為病脈相一致,僅以調心湯治之。

3、脈病并見 則以脈之主方與病之主方相合而治之。如患者有澀脈,而又有肺氣腫者,可以澀脈主方調心湯合肺氣腫選方調肺湯(小柴胡湯加麻黃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萎30克、沙參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粟殼5克)而治之。

4、脈證相兼 通常以脈之主方加兼證之相應的藥物。如澀脈而兼有下肢浮腫者,則用調心湯合利水的半決瀆湯(銀花30克、絲瓜絡15克、車前子30克)即可。若澀脈兼見外感時,則用調心湯合表陽病主方“葛根麻黃湯”中的一味主藥葛根即可。

醫(yī)案:患者三年前,心前區(qū)有時悶痛,血壓偏高,在北京部隊總醫(yī)院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左心室勞損。現癥心跳,氣短,下肢浮腫,易汗,難眠,心前區(qū)疼痛放射至背。屢經服藥,西藥以硝酸戊四醇酯、舒緩素一類,中藥以冠心蘇合,瓜萎、薤白一類,收效甚微。脈在左關,聚而鼓指(此為聚關脈),余皆細微而澀。治以“調心湯”。(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5克、川椒10克、蘇于30克、黨參30克、大棗10枚、甘草10克、黃芩15克、百合30克、烏藥10克、瓜萎30克、丹參30克、郁金15克、牡蠣30克,服十劑后,胸部感覺舒適,夜間容易疲乏,可以入睡,效不更方,總服六十余劑,癥狀逐漸消失。

6【 三部六病學說 】對糖尿病的治療思路

三部六病學說在“協調整體,突出局部”原則的指導下創(chuàng)制了治療糖尿病的專方——【糖尿病理消湯】,同時還根據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初、中、晚期的全身癥狀整體論治。

一、理消湯的組方原則

理消湯方名意為調理消渴病,系由協調基方(即小柴胡湯以蘇子代半夏,川椒代生姜)合六味地黃湯、白虎湯加減而成。

6*【糖尿病理消湯】:黃芪120g、茵陳60g、丹參30g、郁金15g、花粉30g、熟地30g、山藥30g、石膏60g、車前子30g、五味子15g、柴胡15g、黃芩15g、黨參30g、蘇子30g、川椒10g、豬胰子半個(同煎)。

老年人中有很多患有糖尿病,提供以自用的治療心臟病加糖尿病的方子,供各位參考,病人用后,原來注射胰島素的量大為減少或停用,精神有很多改善,血糖降到個位。原有的轟熱,口干胃熱,心搏無力有很大改善。

【糖尿病理消湯2*】黃芪50克,丹參20克,川芎15克,桃仁20克,首烏20克,五味子20克,當歸20克,人參15克,靈芝30克,升麻15克,赤芍15克,玄參15克,天花粉20克,麥冬20克,葛根15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知母25克,黃精25克,玉竹25克,石膏50克,生地25克,烏梅25克,香附20克,砂仁15克,共為粉,一日三次,一次5-7克,水沖服。做煎劑,藥量酌減。

7*三部六病對腫瘤病的治療思路

1.協調整體

情志不遂是腫瘤病發(fā)病的重要因素,患者最短有四個月以上的情志抑郁病史,臨床表現為胸脅滿悶,必須用小柴胡湯解除胸滿,協調整體,以達到協調整體的目的。

2.攻除腫瘤

消除腫瘤,抑制增生,保留功能是腫瘤病的首要任務。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組成攻堅湯和雞甲散,收到良好療效。攻堅湯中王不留通經散結、祛瘀消腫,夏枯草清火散結,蘇子降氣化痰,牡蠣軟堅散結,四藥相伍可起到縮小腫瘤,消除病灶的作用。雞甲散中雞內金消食化結,炮甲珠通經攻堅,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三藥共用攻補兼施,滋散合用,對腫瘤有消解溶散的功用,臨床治療腫瘤的常用方劑有:

【攻堅湯】:王不留30g、夏枯草30g、蘇子30g、牡蠣30g。

【雞甲散】 :雞內金30g、炮甲珠30g、鱉甲30g。

【解郁攻堅湯】:柴胡15g、黃芩15g、蘇子30g、黨參30g、川椒10g、炙甘草10g、大棗10枚、銀花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王不留行90g、夏枯草30g、牡蠣30g。

[醫(yī)案舉例]1.郭某,女,34歲?;颊哂?973年春發(fā)現左乳房有一雞蛋大腫物,在北京301醫(yī)院作病理檢查,診斷為“乳腺癌”,后行根治術,并作45天放療。4個月后右乳房又出現核桃大小的腫物,雙側腋下、頸部淋巴結腫大。二次進京求治,診斷為“乳腺癌廣泛轉移”。因醫(yī)治無望,返回老家。于1973年9月來門診求治,見其極度消瘦,面色無華,四肢無力,脈細無力并上溢于魚際,舌苔黃膩。處解郁攻堅湯加石膏30g,服至30劑,食量增加,精神好轉,腫物開始縮小。服至120劑,腫物已完全消除,體重增加10余千克,服至180劑,體重增加20多千克,精神佳,舌脈正常。再去北京復查,未發(fā)現腫瘤細胞。以后每半年在山西省腫瘤醫(yī)院復查一次,也未見異常,隨訪11年未復發(fā)。

2.宋某,男,62歲。1972年3月因情志怫郁,漸見吞咽時發(fā)噎,至5月只能啜較稀飲食慢慢咽下,稍有不適,旋即吐出。因進食困難而飲食銳減,形體日瘦,大便四五日一行。至腫瘤醫(yī)院作上消化道造影,診為“賁門癌”。脈弦細無力,苔黃厚而燥。處解郁攻堅湯加旋覆花30g、代赭石30g、山豆根30g、蘆薈3g。藥2劑,嘔吐止,大便一日一行。30劑后,吞咽順利,已不發(fā)噎,納食已正常,體重增加,精神大增。60劑后造影復查,食管通過順利,賁門處未見異常。繼服至120劑后停藥。1978年時仍健康。

3.魏某,男,54歲。1975年8月出現間斷尿血,不急不痛。某地按腎炎治療一年,尿血漸增多,形體轉消瘦,萎頓少神。1977年3月至某醫(yī)院經膀胱鏡和逆行腎盂造影檢查,診為“膀胱癌晚期合并腎轉移”。遂來診,脈弦細無力,舌質灰暗,苔黃而膩。與解郁攻堅湯加絲瓜絡15g、車前子30g、生蒲黃30g、仙鶴草30g、小薊30g、生石膏30g。服30劑精神好轉,食欲增進,仍為間斷尿血,但量少于前。120劑后,尿血止,尿常規(guī)反復檢查均正常。7月,因盛怒又出現尿血兩次,仍服原方,并配服雞甲散,每次5克,又服50劑,再未尿血。10月,至原醫(yī)院復查,原癌腫部位模糊不清,腎盂未見異常。湯劑改為每周1劑。仍繼服雞甲散。其子來并稱:精神比病前還好,每天都參加農田勞動。隨訪10年未復發(fā)。

三部六病思想理論指導下小柴胡湯既已更藥,故改稱為“協調基方”。

8*【三部六病協調基方】:柴胡15g、黃芩15g、黨參30g、蘇子30g、川椒10g、炙甘草10g、大棗10枚。

方中柴胡主升,蘇子主降,黃芩主清,川椒主溫,柴胡主疏泄,黨參、甘草、大棗主補益。七藥相互制約,協調共濟,共同組成和解大法。

9*【調神平亢湯】:協調基方加石膏30 g、牡蠣30 g、桂枝10 g、大黃10 g、車前子30 g。

[醫(yī)案舉例] “震顫性麻痹”

梁某,女,36歲。無明顯原因出現右手顫抖,情緒激動時更甚,一月后又加不自主搖頭,某醫(yī)院神經科診為“震顫性麻痹”。1973年3月來所門診,其脈弦而上魚際,舌苔少而質紅。方用調神湯加雞子黃一枚,攪令相得。藥17劑,震顫搖頭明顯減輕,至75劑癥狀基本消失。囑其續(xù)服20劑以作善后。

10*【調心寬胸湯】:協調基方加百合30 g、烏藥10 g、丹參30 g、郁金15 g、瓜萎30 g、五味子15 g、牡蠣30 g。

本方主治血郁于胸的紊脈證,由瓜蔞薤白湯合時方百合烏藥湯化裁而來,具有強心健腦、寬胸宣肺、疏肝建中、安神止悸之功效,可治療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血管神經官能癥、肝脾腫大、月經不調、不孕癥見澀脈者。

[醫(yī)案舉例]

張某,女,42歲。1972年春,患者由于長期繁重的工作壓力和精神緊張,漸至胸痛、氣短,甚至呼吸困難,血壓忽高忽低,多方檢查,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由于久治乏效,漸漸肝脾腫大,心悸氣短愈發(fā)明顯,心絞痛的發(fā)作時間日見頻繁,住院月余,未見好轉,遂來門診,評脈見澀脈,處以調心湯,療程定在3個月,矚其依法服用,藥服1月癥狀明顯減輕,心悸、睡眠好轉,繼服2月,查體,心電圖恢復正常,肝脾B超檢查已恢復原位,心絞痛未再發(fā)作。

11*【調胃舒郁湯】:協調基方加陳皮30 g、白芍30 g、大黃10 g。

本方主治氣滯于中的聚脈證,由《傷寒論》第103條大柴胡湯以陳皮代枳實,加黨參、甘草化裁而來,具有平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解除平滑肌痙攣,幫助消化,加強胃腸蠕動,推陳出新之功效,適用于由迷走神經亢奮所導致的各類病證,可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梅核氣、食道炎、食道憩室、賁門痙攣、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扭轉、消化道腫瘤、膽石癥見聚脈者。

劉某,男,43歲。年來納食則胃脘脹痛,胸部痞滿,并食減寐少,身疲乏力。先后經省內外六個醫(yī)院檢查皆斷為“胃扭轉”。患者不愿手術,服藥治療半年少效。于1971年11月來所門診。視其面容憔悴,形體羸弱,脈象聚而弦細,舌苔薄白。處以調胃湯加桃仁30g、王不留30g。藥后食納漸增,脘痛漸減。200劑痛止,睡眠安穩(wěn),精神已佳,復至北京復查:“胃扭轉好轉”?;颊咝判暮艽?,必至痊愈而后已,續(xù)服百劑,已一如常人,經復查:胃位置正常。

12*【調腸解凝湯】:協調基方加陳皮30g、白芍30g、川楝子15g、小茴香10g、大黃10g。

本方主治寒凝于下的覆脈證,由調胃舒郁湯加川楝子、小茴香化裁而成,溫中散寒、蕩滌腸胃,使積聚之黏液可除,可治療十二指腸炎、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癥、慢性闌尾炎、前列腺炎、附件炎見覆脈者。[醫(yī)案舉例]

王某,女,37歲。1972年3月,因患卵巢囊腫而行手術治療,術后三月,出現腹持續(xù)痛,且不時甚劇。五日不大便,亦不矢氣,并惡心,嘔吐、腹脹。至某醫(yī)院診為“粘連性腸梗阻”,行剝離手術。二次手術后兩月,又見腹痛不大便,癥狀如前?;颊卟辉冈俅问中g,遂來改求中醫(yī)。時已一周不大便,腹脹滿而痛甚。脈沉弦而覆,苔薄白。以調腸解凝湯加五靈脂15g、王不留30g、蘆薈3g、威靈仙10g。第一次服后,約六小時便下結糞甚多,腹痛頓減。3劑后痛止,連服20劑,痛再未作。

三 唐三制白話說《石室秘錄》血虛,氣血,氣血雙虛治法 古文 作者/陳士鐸

'虛證很多,我舉一二個例子來概括其余。治虛損病,倘若不是氣虛,多數乃血虛。(1)氣虛的話,這個人吃的不多,即便勉強吃下,也很難消化;而血虛者,面色黃瘦,或出汗盜汗,或夜眠常醒,這是因為他的血少,不能充養(yǎng)面部,也不足以養(yǎng)筋。'飲食入胃,必須胃氣充足,才能化糟粕來生化津液,倘若氣本身就虛弱,還如何能化飲食呢?

氣虛方用:

人參二錢,黃芪三錢,白術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麥芽五分,神曲五分,山楂五粒,炮姜一錢,茯苓三錢,水煎服。

此方參、苓、芪、術,純是健脾開胃的藥,又怕飲食難消化,再加山楂、神曲、麥芽之類,來消化飲食。那么胃氣既旺,又何愁飲食不化,津液不生呢?

(2)血虛自然當補血,四物湯是統攝血虛妙法,我現今不用四物湯,用血虛湯:

麥冬三錢,熟地一兩,桑葉一片,枸杞子三錢,茜草一錢,當歸五錢,水煎服。

這方妙在用桑葉來補陰生血,更奇妙的是加入茜草,則血得活而更能生發(fā),又用熟地、麥冬、當歸,輔佐來共生血,那么血充足后,就會色潤筋舒了,且外證既然改觀,內在自然安穩(wěn)熟睡,心氣得以安養(yǎng),又怎么會有盜汗發(fā)生呢?!這是治虛的妙法了。

張公說:'治虛其實不止補氣補血,但這兩個方子,確實可統治。'

但還有加減法:

(1)氣虛方里,倘若傷于米食,加麥芽五分;

傷肉食,加山楂十粒;

傷面食,加蘿卜子五分;

有痰,加半夏一錢,白芥子一錢;

咳嗽,加蘇子一錢,桔梗二錢;

傷風,加入柴胡二錢;

夜臥不安,加炒棗仁二錢;

胸中若微疼,加枳殼五分。

(2)血虛方中,和前加減法一樣治療。

華君說:'我也有一個方子,也傳給你了吧!假設有個氣血兩虛的人,吃不下飯,喝不下水,面色枯槁,如果你補氣,那他血不是更燥?補血他的氣不是更弱?補助胃氣,他盜汗則難以止住,用滋陰藥補血脈,就會阻隔在胸膈,應該氣血同治。'(3)氣血雙虛方

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甘草八分,陳皮五分,茯苓二錢,當歸二錢,白芍三錢,熟地三錢,川芎一錢,神曲五分,麥冬五錢,谷芽一錢,水煎服。這方氣血雙補,和八珍湯同功,但這個方子比八珍更妙,妙處乃是:補虛之中,有調和之法啊。 源于《石室秘錄》虛治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一講:三部六病學說臨床實案及理論研討
【新提醒】2016.02.21經方年會專家專題報導
倪海廈經典配方
倪海廈經典配方全集(有待整理校對)
倪海廈的259個經典方
外感發(fā)熱第十三方:柴胡桂枝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