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鏡銘內(nèi)容解讀與考釋
2.1“劉氏去, 王氏持”銘禽獸博局紋鏡
此鏡銘文反映的是王莽新朝初立、推行“王田制 (井田制) ”改革的重要史實 (圖7) , 可補文獻記載缺漏。
西漢晚期以來, 社會土地兼并劇烈, 官僚顯貴、豪強地主通過侵吞、掠奪、強行購買等手段占有了大量土地資源,廣大農(nóng)民因喪失土地而流離失所。據(jù)文獻記載, 當(dāng)時社會流民現(xiàn)象十分嚴重, 加上連年不斷的水旱等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 造成了社會動蕩不安、劉氏政權(quán)危機四伏的局面。王莽代漢立新之后, 社會土地兼并的痼疾不僅沒有消除, 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嚴重威脅了新朝新興政權(quán)的生存與鞏固。因此, 要確保社會穩(wěn)定與新興政權(quán)長治久安, 實行“均田”土地制度改革、將豪強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分給無地農(nóng)民、解決社會土地兼并問題成為迫切之舉。新朝始建國元年, 依照《周禮》井田制之法, 王莽頒布了一道著名的實施“王田制”詔令:“古者, 設(shè)廬井八家, 一夫一婦田百畝, 什一而稅, 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此唐虞之道, 三代所遵行也,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 而田過一井者, 分余田予九族鄰里鄉(xiāng)黨。故無田, 今當(dāng)受田者, 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 無法惑眾者, 投諸四裔, 以御魑魅, 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p>
新朝推行“王田制”改革, 將官僚貴族、豪強地主兼并的大量土地分給無地農(nóng)民, 自然受到廣大農(nóng)民的熱烈歡迎?!皠⑹先? 王氏持”銘禽獸博局紋鏡鏡銘即反映了這一史實?!皠⑹先? 王氏持。天下安寧, 樂可喜”概述王莽代漢立新的重要歷史事件。“井田平, 貧廣其志”是說王莽新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解決社會土地兼并問題, 推行“井田制”土地制度, 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 平民百姓因此揚眉吐氣。但漢代的社會狀況與土地私有化程度與西周時期“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土地制度情況已有很大不同, 新朝初立實行“井田制”, 是將官僚貴族、豪強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zé)o償剝奪后分給無地農(nóng)民, 直接侵害了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 自然要遭到他們的拼命抵制與反抗。據(jù)《漢書·食貨志》記載, 當(dāng)時“井田制”實施后, “自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 抵罪者不可勝數(shù)……吏緣為奸, 天下嗷嗷然, 陷刑者眾”, 造成嚴重的社會混亂與恐慌。三年后, 中郎將區(qū)博上諫要求廢除“井田制”, 王莽不得不廢止“井田制”, 乃“下詔諸食王田及私屬皆得買賣, 勿拘以法”, 新莽“井田制”改革宣告徹底失敗。
關(guān)于新莽朝是否在全國推行過“井田制”土地制度改革, 由于實物材料匱缺, 歷史上研究者一直眾說紛紜、爭議頗多。阜陽出土的這枚新莽鏡銘文表明當(dāng)時的確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力推行過“井田制”改革, 研究價值彌足珍貴。
2.2“新興辟雍”銘禽獸博局紋鏡
此鏡銘文 (圖8) 反映的是王莽代漢立新朝后恢復(fù)禮制、建辟雍明堂及重視禮遇天下儒生、正確處理與北方匈奴民族關(guān)系的幾段重要史實, 具有重要的“證史”價值。
王莽為建立新朝政權(quán), 十分注意“網(wǎng)羅天下異能之士”, 收買人心。平帝元始四年 (公元4年) , 王莽曾“奏起明堂、辟雍、靈臺, 為學(xué)者筑舍萬區(qū)”, 并增加博士子弟員名額, 為知識分子提供進入朝堂做官的途徑和機會。關(guān)于辟雍、明堂的建筑形制及其作用, 漢班固《白虎通·辟雍》云:“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禮樂, 宣德化也。辟者, 璧也, 象璧圓, 又以法天於雍水側(cè), 象教化流行也?!憋@然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制建筑, 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頒布政令和召見重臣、學(xué)習(xí)禮樂、祭祀祖先、占望云氣的場所?!R銘“新興辟雍建明堂”和“諸生萬舍在北方”印證了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將軍令尹民戶行”則進一步指出了西漢末年辟雍、明堂一帶, 貴族官員以及平民紛紛遷入, 出現(xiàn)了短暫的繁榮情景。鏡銘“然于舉士列侯王”中的“然于”即指“單于”, 是匈奴族的天子稱號,“然”“單”均為寒韻陽平字, 可通假。天鳳二年 (15) , 王莽曾改“單于”為“善于”, 而此鏡為天鳳之前的民間作品, 已經(jīng)改成“然于”?!叭挥谂e土列侯王”一事, 見《漢書·王莽傳》:“ (元始二年) 莽念中國已平, 唯四夷未有異, 乃遣使者赍黃金幣帛, 重賂匈奴單于, 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 故名囊知牙斯, 今更名知, 慕從圣制?!蓖趺н@一次通使匈奴是成功的, 鏡銘“然于舉土列侯王”指的就是囊知牙斯上書自稱“藩臣”的事件?!白訉O復(fù)具治中央”則記錄了王氏家族成員紛紛占據(jù)了朝政的高職要位的社會情形。《資治通鑒》載:陽朔元年“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 分據(jù)勢官, 滿朝廷”。
2.3 西王母禽獸博局紋鏡
這枚銅鏡標本的珍稀之處在于主紋區(qū)配置了西王母與玉兔搗藥組圖。在漢代早期畫像圖式中, 側(cè)身跽坐、頭戴勝、著寬大袍服是西王母形象的典型特征。而與西王母相伴的神禽異獸, 以玉兔搗藥組圖出現(xiàn)的頻度最高, 有論者稱其為西王母圖像系統(tǒng)中的“核心圖像”。銅鏡圖式中頭戴勝、一手臂前伸作賜藥狀的神人及其配組玉兔搗藥圖式, 表現(xiàn)的正是西王母標準圖像系統(tǒng)的核心部分。與上述西王母組圖類似的銅鏡標本, 在已公布的材料中可檢索20余例, 如《故宮藏鏡》圖34、《六安出土銅鏡》圖104、《陳介祺藏鏡》圖91、《古鏡今照》圖78和圖82、《千鏡堂》圖97等。這些銅鏡興起、流行的年代大致在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以前。若從有明確出土地域的標本看, 可推定此類鏡主要流播于淮河流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區(qū), 如《宜興民間收藏銅鏡精粹》收錄4枚 (圖42、圖54、圖62、圖89) 、《儀征館藏銅鏡》收錄2枚 (圖P79、P81) 。
漢代西王母禽獸紋鏡的出現(xiàn), 在兩漢人物鏡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在此之前, 漢鏡中也有人物圖像出現(xiàn), 如禽獸鏡中習(xí)見的“羽人”“人面獸”“人面鳥”等。但這些怪異“人物”的形態(tài), 多作尖首長耳的獸體型或禽鳥狀, 有的不僅體被羽翼, 還有卷屈的長尾, 因而它們還不能視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形, 準確地描述應(yīng)歸入“半人半獸 (禽) ”“人獸 (禽) 合體”型, 屬于鏡圖物象中由“禽獸”向“人物”演變的一類過渡形態(tài)。漢禽獸鏡中的西王母圖像, 自一出現(xiàn)就是著寬袍、頭戴勝、側(cè)身跽坐的完整人物形態(tài), 與漢代世俗生活中貴婦的形構(gòu)、發(fā)式、服飾完全相同, 前期“人獸合體”“人禽合體”式人物造型特征完全消逝。此后, 漢鏡圖式中無論是刻畫“仙人”, 還是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俗人”, 都延續(xù)了這種人物造型特征。因此, 可以認為神人禽獸鏡中的西王母形象開啟了漢鏡人物圖像世俗化演變的先河, 在兩漢人物鏡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4“新 (辛) 有善同”銘博局禽獸紋鏡
圖4、圖5、圖6中的三枚銅鏡, 因銘辭首句“新 (辛) 有善銅出丹陽”可與漢鏡中流行的“漢有善銅出丹陽”辭句比勘, 可確證鏡銘中的“新”和“辛”指王莽所建的“新朝”。鏡銘中與此文意相類的辭句, 還常見“新朝治鏡子孫息” (《三槐堂藏鏡》圖84) “新有善銅出南鄉(xiāng)” (《止水集》P68表二B-4) “新家作竟真毋傷” (《止水集》P85表八E-23) “新家作竟出尚方” (《止水集》P85表八E-24) 等。關(guān)于漢代丹陽盛產(chǎn)“善銅”的記載, 見于《漢書·食貨志》記載:“從建元以來……有司言曰:……金有三等, ……赤金為下?!本湎伦⒃?“赤金, 丹陽銅也?!薄渡癞愔尽?“丹陽銅似金, 可鍛以銅器?!睗h代丹陽銅具體產(chǎn)地所在則久有爭議, 一說在湖北秭歸東南的丹陽 (古丹水之陽) , 一說在今江蘇鎮(zhèn)江東南的丹陽, 一說在安徽境內(nèi)長江南側(cè)的古丹陽郡。從目前考古調(diào)查獲取的實證材料和《漢書·地理志》等文獻所記分析, 漢鏡銘辭中所指的“丹陽銅”產(chǎn)地推定在安徽境內(nèi)長江以南的古丹陽郡似更合理一些?!稘h書·地理志》載武帝元封二年“改故鄣為丹陽郡, 郡治宛陵”, 其地理空間分布大致位于今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北的廣大地區(qū)。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皖南全部并延伸至江蘇南京、句容和浙江吳興一帶。考古調(diào)查表明, 這一地區(qū)正是我國古代富銅礦產(chǎn)密集分布和重點開采的區(qū)域之一。
新莽時期的鑄鏡素以精美別致著稱,阜陽市博物館收藏的新莽鏡有十余枚, 多為鑄工精整細膩、紋飾繁縟華貴、銘辭豐富生動的經(jīng)典之作。上述6枚莽式銘文鏡, 記載的內(nèi)容包含了旨在為王莽建立新朝歌功頌德時代流行的典型“政治歌謠”以及當(dāng)時的新莽社會文化風(fēng)氣、地貌特征等, 銘辭具有重要的“證史”“補史”“校史”價值, 是研究兩漢尤其是新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作者簡介:魏漢 (1992—) , 男, 博物館館員, 本科, 現(xiàn)就職于阜陽市博物館, 從事文物保護和文物研究五年, 主要研究阜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博物館陳列、展品保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