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灣涌嚴格來說不是一條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廣州城西,現今的荔灣路、中山八路、黃沙大道(北段)、多寶路(西段)、龍津西路一帶的江畔濕地中縱橫交錯的水系的總稱。史上的荔枝灣涌故道北至洗馬涌,和象崗西面的芝蘭湖(現廣州市流花湖公園)相通,南至黃沙注入珠江,“廣四十里,柔五十里”,是廣州市歷史袤久的風景名勝,素有“小秦淮”之稱。相傳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來廣州向趙佗勸降,當時陸賈在今天的西村為駐地,且開始經營這一名勝。其后經過千百年來人工與天工的巧妙結合,成為廣州著名的消夏游樂地。在唐代,那里建有著名的園林名勝“荔園”,南漢時,又建有皇家園林“昌華苑”,每當荔熟之時,皇帝與妃子及臣子在那里賞荔游樂,稱“紅方宴”。荔枝灣曾經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荔灣漁唱”。清嘉道年間,嶺南一代名園“海山仙館”,宛如人間仙境鑲嵌其間,“夏日,泊畫船綠蔭下,枝葉蔭覆,渺不知人間有盫蒸氣?!泵慨敗袄笾t熟,綠樹叢中,如綴如繒,游人乘畫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鑒。”這一情景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初。雖然她后來由于人為與自然的種種因素,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但荔枝灣在歷史的風雨中跋涉了千百年卻依然存在,在荔灣湖公園內保留著一段長約400米的故道。兩岸古樹嵯峨,濃蔭掩映,一派嶺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風情,彌足珍貴。荔枝灣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隨著廣州城區(qū)的擴展,城市人口逐漸增加,荔枝灣河溪兩面成為菜農、貧民聚居之地,居民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樹,再加上四十年代末期荔枝灣附近成為了廣州市近代工業(yè)的基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質持續(xù)惡化,再也難以適應荔枝樹的生長。1958年。建立了荔灣湖公園,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橋,南至多寶橋,但水系的各條支流被填平變成街道;隨著周圍的工廠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灣水系已經淪為大污水池,1985年前后,荔灣湖至多寶橋的水道被覆蓋;1992年,隨著泮溪酒家至逢源橋的最后一段水道被覆蓋,荔灣涌的名稱徹底成為歷史。2010年,廣州市政府對荔枝灣涌進行了“揭蓋復涌”的清淤工程,原來覆蓋在河涌上的馬路被拆除,以重現昔日“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景色。10月16日凌晨,荔灣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經的荔枝灣涌迎來新生———水清了,樹綠了,今后還要荔枝紅。
該區(qū)域內有最具廣州特色的民俗風情以及西關大屋、美食、荔枝灣風情,主要景點包括荔灣湖公園、仁威廟、文塔、八和會館、海山仙館、西關大屋、小畫舫齋、蔣光鼐故居、陳廉伯公館、荔灣博物館、泮溪酒家、麻石街等。
pin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