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砒霜
類別:解表藥
拼音:Pī Shuānɡ
拉?。篈rsenolite;Arsenopyrite;Realgar;Orpiment
別名:三氧化二砷;亞砷酐;砒霜;白砒;亞砷酸酐
藥用部位:
藥材性狀:本品為白色粉末,無臭,無味,能溶于水、乙醇、酸類及堿類。加熱則升散而發(fā)蒜臭。
栽培要點:
產(chǎn)地:
采收加工:《本草衍義》:“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著覆器,遂凝結(jié),纍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大塊者已是下等,片如細(xì)屑者極下也,入藥當(dāng)用如乳尖長者。”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jīng):辛;酸;熱;有毒
功能主治: 功能:祛痰止哮,截瘧,蝕腐,殺蟲。
主治:治寒痰哮喘,瘧疾,休息痢,梅毒,痔瘡,瘰疬,走馬牙疳,癬瘡,潰瘍腐肉不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1-5毫。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或入膏藥中貼之。
名稱:白芨
類別:活血化瘀藥
拼音:bái jī
拉?。築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
別名:白根、白給、白及、甘根、連及、白給、箬蘭、朱蘭(《花鏡》),紫蘭、紫蕙、百笠。
藥用部位:
藥材性狀:多年生草本。假鱗莖塊根狀,白色,肥厚,有指狀分歧。莖粗壯,直立,高30-60厘米。葉3-6枚,披針形或廣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總狀花序頂生,稀疏,有花3-8朵,花大而美麗,紫紅色。花瓣3,唇瓣倒卵長圓形,深3裂,中裂片邊緣有波狀齒,側(cè)裂片部分包覆蕊柱;萼片3,花瓣狀。蒴果,圓柱狀,上面,6縱棱突出。種子細(xì)小如塵埃?;ㄆ?月下旬-5月下旬,果熟期11月中、下旬?! ∮凶兎N白花白芨,花白色,園藝品種尚有藍(lán)、黃、粉紅等色。
栽培要點: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葉萌發(fā)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分割假鱗莖進(jìn)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每株須帶頂芽?! ∫嗫刹捎貌シN繁殖,但因種子細(xì)小,發(fā)育不全,需用培養(yǎng)基無菌接種,操作復(fù)雜,故罕用。
產(chǎn)地:白芨原產(chǎn)我國,廣布于長江流域各省。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兩季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置沸水煮至無白心,除去外皮,曬干,切片生用。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jīng):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jié)核咳血,潰瘍病出血。
用法用量:6~ 15g,研粉吞服 3~6g。外用適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名稱:東方香蒲
類別:利水滲濕藥
拼音:dōng fāng xiāng pú
拉丁:Typha orientalis Presl
別名:毛蠟燭(貴州)、香蒲(陜西)
藥用部位:
藥材性狀:多年生草本。地下根狀莖粗壯,有節(jié);莖直立,高1~2米。葉線形,寬5~10毫米,基部鞘狀,抱莖,具白色膜質(zhì)邊緣。穗狀花序圓錐狀,雄花序與雌花序彼此連接,雄花序在上,較細(xì),長3~5厘米,雄花無花被,雄蕊2~4,花粉粒單生,雌花序在下,長6~15厘米,雌花無小苞片,有多數(shù)基生的白色長毛,毛與柱頭近相等,子房長圓形,有柄,柱頭匙形,不育雌蕊棒狀。小堅果有1縱溝?;ü?—8月(江蘇)。
栽培要點:
產(chǎn)地: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云南、臺灣等省。
采收加工: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jīng):
功能主治: 花粉入藥,為消炎利尿和止血劑。葉供編織用。蒲絨可作枕絮及填充物。幼嫩時為牛馬的好飼料
名稱:對葉百部
類別:化痰止咳平喘藥
拼音:Duì Yè Bǎi Bù
拉?。篟adix Stemona Tuberosae
別名:大百部、野天門冬根、山百部。
藥用部位:
藥材性狀:多年生攀援草本,高可達(dá)5m。莖上部纏繞。葉通常對生,廣卵形,長8~30cm,寬2.5~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淺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脈7~ll條;葉柄長4~6cm。花腋生;花下具一披針形的小苞片;花被片4,披針形,黃綠色,有紫色脈紋。蒴果倒卵形而扁。花期5~6月,果期7~8月。
栽培要點:
產(chǎn)地:湖北、廣東、福建、四川、貴州。
采收加工: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jīng):性微溫,味甘、苦。
功能主治:潤肺下氣止咳,殺蟲。用于新久咳嗽、肺勞咳嗽、百日咳;外用于頭虱、體虱、蛻蟲病、陰癢癥。
名稱:歐李
類別:利水滲濕藥
拼音:ōu Lǐ
拉?。篠emen Pruni Humilis
別名:山梅子、小李仁
藥用部位:
藥材性狀:落葉灌木,高1~1.5m。樹皮灰褐色,小枝被柔毛。葉互生,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5~5cm,寬1~2cm,先端尖,邊緣有淺細(xì)鋸齒,下面沿主脈散生短柔毛;托葉線形,早落?;ㄅc葉同時開放,單生或2朵并生,花梗有稀疏短柔毛;萼片5,花后反折;花瓣5,白色或粉紅色;雄蕊多數(shù);心皮1。核果近球形,直徑約1.5cm,熟時鮮紅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栽培要點:
產(chǎn)地:生于荒山坡或砂丘邊。主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jīng):
性平,味辛、苦、甘
功能主治: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用于腸燥便秘,小便不利。腹?jié)M喘促,腳氣,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