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代文閱讀 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在文學作品表現(xiàn)什么即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上,說詩者言志、言情、情志并舉,諸派爭執(zhí)、攻訐數千年。先秦以來,儒家都主張“詩言志”,把詩視為政治道德的工具??鬃印墩撜Z·陽貨》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子路》亦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根本不把詩作為文學藝術作品對待。今文《尚書.堯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薄盾髯?效儒篇》云:“詩言是其志也?!倍紡娬{了詩必須言志。 其實,細細檢討漢以前的“詩言志”論,“志”雖側重指“思想、志向、抱負”等含意,但并未否定含有“情感”的意思,而且《禮記.樂記》明顯地說到“情動于中,故形于聲”??鬃与m也說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但是以“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為前提的,“文”只是以“足言”為目的。雖然《禮記.樂記》和《詩大序》提到過“情”,但也是“志、情”并概,以“志”為主,強調要“發(fā)乎情,止乎理義”。 至兩漢,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控制著學術文化的各個領域,《五經》成為衡量一切文學作品的最高準則。在漢儒眼中,文學只不過是經學的馴順奴仆而已。他們強調詩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比附經義,詩文載“道”。因而“志”遠離“情”而偏于“道”、“義”。先秦乃至漢時的詩言志論者雖對詩的性質有所認識,將詩與其他學術著作區(qū)別開來,然而并未將詩視為純文學,還未從文學欣賞、評論的角度,而只是從功利觀點,從詩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來看待詩的。因此,詩文辭賦受到儒家思想的嚴重束縛。 隨著抒情詩歌的發(fā)展,人們對詩歌的抒情特點愈加推重將“詩言志”說與“緣情”觀統(tǒng)一起來,對詩歌本質特征的認識基本趨于明確。在儒家的道德觀念與文學觀念的嚴重對立和尖銳斗爭中,新的文學觀念逐步形成。 建安時代,由曹氏父子提倡和實踐,文學領域出現(xiàn)了嶄新的面貌,文學創(chuàng)作沖破了必須為“法度所正,經義所載”和“依五經以立義”的桎梏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這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如《宋書·謝靈運傳論》所云,“以情緯文,以文被質”,賦由漢代鋪排張揚的大賦轉而發(fā)展成為有濃厚詩意的抒情小賦,散文則自由通脫,或抒情,或議論,并都朝著抒情化、 |
| 暫無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