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葉圣陶杯中學生作文賽獲獎作品11篇: 篇篇都是滿分作文的范文

第十六屆葉圣陶杯中學生新作文賽獲獎作品有很多佳作,這里精選11篇,篇篇都可以是中考、高考滿分作文的范文。

一點無塵自有香(特等獎)

安徽省合肥市168中學 周菲洋

中國人對于竹,有著緣由不明卻又根深蒂固的愛好。雖則《詩經(jīng)》《楚辭》寫眾芳蕪穢,香草美人,洋洋灑灑數(shù)百種,皆美而芳,但是無一如竹一般,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鮮明了數(shù)千年的歲月。綠竹漪漪,君子清韻,青翠竹枝與清明君子,是中國人與竹相交千年的暗語。

春晨雨竹

春時,若晨起于日出之前,行于南方密密竹林之間,常會有驚心動魄的遇見,春雨似霧,夜間寒涼的水汽變?yōu)榧毤毜挠?,無聲地沁入山間,像一個輕柔飄渺的吻,卻換來了熱烈歡欣的回應,霎時間,那些你以為的荒野空地,亂石叢中爆烈出春筍青色的筍尖,那樣明麗稚嫩的色澤,那么無所畏懼的生長。無論是泥土中的青筍還是石堆里的春筍,都是那樣堅定地向上拱,野獸的踐踏和亂石的滾碾擠壓,毫不放在心上。每一株筍都是沒辦法選擇自己生長在哪里的,每一株筍卻又都是那么自信,自信能沖破重重泥土磊磊石障,去擁抱春天與雨露。這不禁讓人想起魏晉時期無數(shù)愛竹的文人修士,在那樣艱難動蕩的歲月里肆無忌憚地高歌著清潔與高貴的精神,如同春時雨中拔節(jié)而起的青青筍尖,無論身前重石累累,身后寒冰料峭,猶自狂吟長嘯,縱死猶香。

夏夜月竹

幽篁,深竹,彈琴,長嘯;

月光明凈澄澈,竿竿綠竹翠色分明,從沒有枝蔓糾繚,從來都是明凈獨立,有悠遠的風輕輕掠過,月光下的翠竹枝節(jié)點點生光,幽雅的香氣如絲如縷般擴散開來,汵汵的琴聲像玉石相擊,那人曼聲長吟:“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蹦且髡b之聲伴著幽雅的香氣與清越的琴聲傳出很遠,直傳到人心里去。那么簡單地表達,那么清明的心思,是君子獨醒獨行,獨立人間的清醒與自持,那月下瑯瑯的翠竹從春天的破土而出到夏日的傲然獨立,是君子由少年的鋒芒畢露到成年的審慎自持,是順應四時世事的成長與蛻變,所堅守的是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

秋暮霧竹

霧氣中的竹分外好看,尤其是在秋暮,竹的葉子染上了些許黃色,有了漸變的層理,暮色四合時天邊四散的流云,加之落日熔金般地描繪在竹上,便是自然隨意構(gòu)造的絕美圖景,而這絕美圖景,是無法求之于一枝竹的,那需得千頃萬畝漫山的竹林碧海激蕩起金波點點,那樣明亮又那么素凈,于是照亮了的眼目,只醉心于其中,啞口無言,是的,悲哉秋之為氣也!秋注定要見證竹走向生命的劫難,如人之中年,見慣了春夢般的世事,秋云似的人情,便生出種種蕭索的心態(tài),但秋日里熔金的竹海高低綿延鋪展無際,告訴我們要從個人中走出來,到集體中去,告別了個人的崎嶇,就能走入大我的境界,把自己這一桿細竹融入萬頃碧海。也許在那金色的波濤里,有著真正的永生。

冬午雪竹

我覺得人的記憶就像雪,不知竹兄可否贊同?一個老人是容易被回憶壓垮的,因為它具有雪一樣的輕盈與美麗,令人沉淪,但一竿竹不會,雪在竹子上略一堆積便會被彈起。竹子并不愛雪的覆壓,冬日午后,我行在雪中,這樣漫無邊際地想,其實老人如同老竹,都不一定能見到冬天之后的春日,但是這卻不代表他們只是回憶,我相信無論如何,人生最美的總是明天,你會見到一生不曾見過的人事,始料未及的悲辛。這世界足夠廣博,足夠我們一直走下去,看下去,悟下去,所以哪怕垂垂老矣,也請學一學老竹,輕輕抖去繁復的回憶,重新去看明天的太陽。

“數(shù)枝淡竹翠生光,一點無塵自有香”,竹的榮枯生死中包含著人生無窮的哲理和意蘊,它的春生夏長,秋枯冬藏,都是順應四時的變化,寒暑的消長,最終得到它自有的結(jié)果,幾竿淡竹,亦自生光。

人生難道不也是這樣嗎?少年人百折不回的銳氣,青年人審慎獨立的自持,中年人寬厚廣博的胸懷,老年人返璞歸真的意趣,人生難免消磨,但人生也自有風景,回首幾度春秋幾番月色,悲辛自有真味。如能如此,一點無塵便自有香氣,方為天地之中真正的典雅正意。

【獲獎理由】蘇東坡說:“無竹令人俗”,可見竹是雅物。用描繪竹來表現(xiàn)高情雅致實在是非常合適的了。文章標題取自《題墨竹》一詩,未提竹字而竹之情意已現(xiàn),很有味道。

文章分春、夏、秋、冬四季寫竹,每一季的竹各有特點:雨竹、月竹、霧竹、雪竹,將四時景物與竹相配,猶如一幅幅動態(tài)的水墨竹景,單就景物描寫來說,已經(jīng)風雅之極了。更為難得的是,文章對于竹的描寫,大都與那些風流蘊藉的文人相伴——從根子上說,真正的雅致,不在于梅蘭竹菊、風花雪月本身,乃在于徜徉于其中欣賞它們的人。

當然文章也有些瑕疵,有些地方的描寫筆墨蕩開得有些遠,有些地方的人與竹的關(guān)系比照顯得有些生硬。不過考慮到這是臨場現(xiàn)時作文,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

癖者情深亦難進(特等獎)

江蘇省淮陰中學 陳俊沂

想起倪瓚那一幅《漁在秋霽圖》,殘山剩水間一片清凈,帶著絕不容許被玷污的遺世之氣。畫如其人,人亦如畫,我仿若可見倪瓚隱于山水之間,好潔成癖。

人皆獨立,所愛之物自有偏差,汲汲于其中而自得其樂,即可謂之“癖”。如杜麗娘“肯綮于死生之間,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縱入冥府亦不忘梅柳,便是將個人對世界的全部希冀系于心上公子,以情為癖,情深人壽。

然而倪瓚,這個極喜潔凈的畫家,于對己、對人,乃至對世界的近乎苛刻自的潔癖,孕育了自己超脫臟穢俗世的深情,使他尋求到了起脫俗人庸客和丹青匠工的非凡上升力。他于中庭洗梧桐,于茅房鋪鵝毛,用赤裸著的純粹凈潔眼光洞察世事風光――于是,這個感性的人物傾注其全部深切歆慕與愛戀到無限自然之上,他著《墨緣匯觀錄》,繪《樹石野竹圖》,墨染之下的寸紙寸金,都承載著他潔癖催生出的執(zhí)著求索。

看來,“癖好”作為一種人情偏向而存在,與其所癖事物無關(guān),皆可以醞釀人豐沛的情感,為個人的獨特性鍍上專屬的光鎳。

此時而觀張石公之所云,“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自當點頭如搗蒜。 張岱此生,年輕時癡癖玩樂,好車馬,好茶戲,好俠隱。情施諸游樂,而人意氣勃發(fā)。隨著朝代遞嬗,政權(quán)離析,孟浪成癖的公子張岱隱于山野草莽。他所癖好的繁華盛景似花而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他的一腔情緒光無所抒發(fā),他遂反求者己,回味青年放縱恣意之癖,罵曰一事無成。他于個人的舊癖中尋求到了新的向上之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鉆研于史,著眼而書,投于自然,“自云相公癡,更有疾似相公者”,是歷史贈予他的尾聯(lián)。

彼時再觀洗桐之云林,不禁又生所感。這個嗜潔勝命的男子甚至不近發(fā)妻,只因鄙棄其臟。過于苛刻的癖好而不予變通修改,使得他于家道中落的物質(zhì)下人緣散盡,僅有他一人孤守著一片無塵的精中土壤,倘若張岱亦如是,耽溺于癖,甚至試圖令世界為自己讓路,恐怕也就湮沒在破落富家子弟的人山人海里了罷。

“癖”生深情,而“癖”亦誤人之前路。

便好似柏拉圖《理想國》第七章里那個絕妙的洞穴譬喻。癖,催生了洞穴中人掙脫枷鎖,向外爬行的情感走趨向與動力,同時也意味著穴中人只能爬向固定的,癖好存在的高度,永遠也無法真正穿過洞穴,站在云端,逼視太陽。

掙脫桎桔與新的桎梏同時到來。

曾國藩有言:“天道忌投機取巧,忌驕矜自盈,忌用心不專?!倍囱ㄖ返雷枨议L,所謂”癖”無非用以喚醒人攀爬的潛能,除此以外,惟有我們,和我們永不停止的腳步。

再觀《漁莊秋霽圖》,畫清人凈。有傳言道好潔成癖的倪瓚死后被朱元璋扔入糞池,此是后話。

【獲獎理由】本文以“癖”為著眼點,評論了倪瓚等歷史人物。文中介紹了倪瓚等人的癖的性格表現(xiàn),對這類獨特的個性進行評析,認為“癖”可以使人充滿個性的光輝,但同時又會誤人前程。盡管受到時間環(huán)境等條件的限制,觀點的申述未必十分充分,但還是展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藝術(shù)底蘊和良好的思辨能力。在語言上更是自由揮灑,意趣縱橫。

十六歲半

王奕清(安徽省亳州市風華實驗學校高二)

陽光從玻璃窗外飄落進來,溫暖而遲緩。我放下筆,聚精會神地傾聽,聽在屋檐樹梢纏繞了整個四月,依然未落的清越囀鳴。

一切都是那么相像,仿佛只要回頭,就會看到那個站在教室中間的小姑娘,她的臉漲得通紅,眼睛卻格外明亮。

那是上小學的第一天,老師讓大家依次自我介紹。短短幾句話無一例外地套著格式,無非是報出姓名年齡——我不要和其他人說得一樣,輪到我時我這樣想。我站起,卻在一瞬間緊張得再說不出一句話。

那天天氣真好,教室里有柔和的光線在流動。我窘得臉頰發(fā)燙,卻執(zhí)拗地沉默著不愿坐下。

當時的慌亂與執(zhí)念我仍分明地記得,可是,竟然已經(jīng)過去這么久了。我已是少年。

“十六歲,是個很好的年紀?!贝蠹叶歼@樣說。

是的,好到每個孩子都不復怯懦,好到讓我鼓足勇氣去續(xù)上十年前未完的發(fā)言,用字句將時光細細鋪展。

童年的一天一天,溫暾甜美得像是桂子的香。

一次家庭聚會上,我中氣十足地大喊“中國人民很行”,家人先是驚異,看到我手中捏著一張鈔票,就都大笑起來。他們憐愛又寬容地說:“她還不會讀‘銀行’。”那時我三歲。

五歲時我已識字,卻耐不下心去看書,一有機會就跑出家門用掰碎的面包屑喂螞蟻,方圓一百米的螞蟻窩都被我打探得清清楚楚。媽媽下班時順路帶我回家,她教我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蔽屹嗽谂赃?,她柔軟的發(fā)落在我的肩頭。

升入小學,我變得寡言,開始讀書。我知道了大海有著沉浮的景致和翻滾的蔚藍,這是我最初的向往與期待。

……

遺忘的過程也已被遺忘。我不記得自己是何時離開了無憂的年月,似乎一夜之間就學會了如何面對告別,自此念念于心,而不再耿耿于懷。我已經(jīng)十六歲,與真正的成年只相距兩場葉落,幾句蟬鳴。

十六歲的我,見過了無數(shù)次五點四十分的朝陽和下晚自習時渾濁的月光,日子幾乎是千篇一律地飛速流逝,桌上參考書的數(shù)量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我早已不是那個初識幾個字就會大聲炫耀的孩子。

校園里,桃花剛剛開過,零零碎碎撒了一地陽光。入目皆是傾瀉而下的燦爛春意,花朵在其中全然盛放,盈盈懸于枝頭,滿樹是閃爍的微光。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痹娋渚瓦@樣自然地進入腦海。吟誦千百遍的日子,仿佛只是昨天。

那個孩子擁有的天真向往并不曾遠離,并在后來的歲月里一一實現(xiàn)。那時她心心念念,想看看海。

我第一次看到海,赤腳站在細軟的沙灘上時,已是日暮時分。

日暮,天色將晚,暮色深濃。層層重疊的海浪在目光所及處延展成了永恒。無盡的光,無盡的影,在地平線有了盛大的相逢。這一刻,由我來見證。

這一刻我突然覺得,生命的意義有時不只在于參與其中,也可以是一句輕輕的,“我在場。”

第十七年已經(jīng)過半。我在奔跑中追尋方向,依然不懂得如何才能定義好人生。也許擷取美的瞬間來構(gòu)筑生命,所有親歷過的時刻就會讓我記得,我在行走,我沒有失去。

此刻,陽光溫柔地緩緩流淌,若風起,大約也能翻卷出波浪。光線隙微交錯成影,美好一如藏匿于心的舊時光。

曾經(jīng)不知所從,但幸而未曾甘于平庸。

十六歲半。這是很好很好的年紀。

我凝視著年輕的生命在陽光下蘇醒。她走進夜海,去打撈遺失的繁星。

(指導教師:冀鳳海)

【點 評】

本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作者站在十六歲的尾巴上,回首生命中的點滴美好。兒時的幼稚和執(zhí)拗,心中的憧憬與向往,仍真真切切,恍如昨日。但時光流轉(zhuǎn),轉(zhuǎn)眼間,成年的日子已近在咫尺。生命記憶的逐漸蘇醒激發(fā)了小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終于明白, 那些藏匿于心的舊時光雖然如同遺失的繁星,悄然逝去,但它們會在生命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本文作者文筆清新,不事雕琢卻有富有詩意,實為佳作。

老屋千千結(jié)

田苗淼(山東省東平高級中學高二)

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父母蓬頭垢面地回到家:“給你,最后的錄像?!笔堑?,最后的錄像,老屋最后的記憶。

老屋,就在縣紙廠家屬院第三道胡同里。那是一個低矮但充滿人情味兒的老院。姥姥在年初接到了拆遷的通知,從那一天起,它就正式被社會廢棄了。每周一次的花草整理和衛(wèi)生打掃不再進行,院子里的雜草肆無忌憚地長著,仿佛在展示著最后的抗爭和光彩。屋旁有一棵大梧桐樹, 盤虬臥龍、枝繁葉茂。潮濕褪色的紅磚在日復一日的陽光下刻上了時間的痕跡,更顯韻致。黑瓦雖有許多裂紋,但卻時時散發(fā)著陶土的氣息,它那古樸的味道和醇厚而溫情的氣質(zhì),氤氳浸染著我的童年,母親的青年,姥姥的中年、老年。

捧起手機,小心翼翼地點開播放鍵,記憶和現(xiàn)實一起涌入眼簾。老屋聽春,昨日重現(xiàn)!磚下灰蒙蒙的鼠婦,裂紋處的蟻穴,幾聲蟋蟀鳴叫……老屋拉近了我與自然的距離???,門前那塊不知名的青巖,從我記事時便在那里臥著,是我們嬉戲游戲時的“案板”,精心挑選幾株野草,再從姥姥的菜園里摘幾片有了“蟲眼”的菜葉,偷偷地從房檐上取下幾片破碎的瓦片,在青巖上“叮叮當當”地切著,做著孩童世界的美食。哦,對了,不要忘了從紅磚上磨下些磚面,又紅又細,若是剛下過雨,還黏黏的,這便是“胡椒面”了,是必不可少的調(diào)料!視頻里的青巖上面,還黑黝黝的,想必是當年的野菜汁滲入骨子了吧。

忽地,兩只小麻雀飛入我的視野。它們在半空中盤旋,撲愣愣,揮舞著幼嫩的翅膀,最終落在炭池頂部的柴草垛上,跳來跳去,最后站在那里,凝視著老屋,仿佛也在做著莊嚴的告別儀式。“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边@反倒使我愧疚起來,中考在即,考慮再三后,我選擇在家備考,未能赴約,見老屋最后一面。也許我辜負了老屋十多年的情感,我終不能原諒自己,只能渴求老屋原諒。

影像中,家人和鄰里忙里忙外,將一件件老物件搬上卡車,每個人臉上寫著不舍和眷戀。腿傷初愈的姥姥拄著拐杖,默默地站在水池旁,深情地注視著她的“古董們”:八仙桌、年輕時的梳妝臺、我兒時的舊玩具......都被搬出,嘴里還不停地吩咐著:“輕點兒,慢點兒,別磕著!”看著平日里熱熱鬧鬧的老屋漸漸空了,感性的表姐終于沒能忍住,轉(zhuǎn)過身去,掩面而泣。而我也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不舍與眷戀,淚水在眼眶中打轉(zhuǎn),凝成滴順著臉頰滾落,落到手心里,也沁涼了心靈。

影像的最后是一張照片,那是姥姥站在老屋門前的留念,也只有歷盡滄桑仍精神矍鑠的姥姥,才能與這紅磚黑瓦相配。姥姥雖有安土重遷的情節(jié),不舍到落下淚珠,但她豁達開朗,并不守舊,已能淡然地對待新環(huán)境和新生活。是啊,舊房的拆遷與重建,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或許高樓的日子會讓我們更習慣于城市化的生活,又或許便利的樓房會讓姥姥的晚年更幸福……

不管怎樣,時代在發(fā)展進步,可是銘記和忘記是一個辯證和燒腦的問題。我覺得要銘記那些陪伴你一路走過的那些人和有價值的老故事,收藏起那些有故事的老物件,感謝它們曾帶來的快樂或憂傷、甜蜜或勞碌的夢。仿佛聽到老屋旁梧桐樹的聲音,“簌簌簌”的,那是秋的音樂,不是歡送,是揮手與我告別!

留下老屋的影像,重拾老屋的記憶,讓老屋見證過往與歷史,讓舊影豐富現(xiàn)實與未來!

(指導教師:李思偉)

【點 評】

這是一篇充滿情懷的習作,既有懷念不舍又有憧憬向往。老屋最后的錄像勾起了“我”的“前塵往事”,不舍躍然紙上。屋旁的梧桐、褪色的紅磚、有裂紋的黑瓦見證了一家人的成長與悲歡。老屋的拆遷是時代進步的結(jié)果,不必憂傷,不必過于留戀,未來和希望總在前方。(本文是十六屆葉圣陶杯初賽復評獲獎佳作)

鄉(xiāng)野往事

馬天歌 (保定市第三中學高一 )

清風拂過面頰,杏花如同微雨般紛紛落下。油綠的麥苗蔓延了整片農(nóng)田。

思緒被春風帶回了幼時的三月。

爺爺彎下腰,用耙子在土地上劃開一道道溝,播撒下一粒粒種子,我便跟在身后,光著腳丫,踩平那些小溝。左一腳,右一腳,累了便在地上一倒,拔些小花小草來玩兒,那些種子啊,怕也是被我踢飛了吧。爺爺不說什么,只默默地踩平那些小溝,而后就領(lǐng)著我回家了。

蟬鳴點綴著夏夜,天上的星星似是仙女的眼睛般,一閃一閃,晶瑩、透亮。我放風箏似的拉著爺爺?shù)氖?,一路小跑著到村頭的河邊去,聽著小河潺潺的流水聲,我便趴在草叢里,抓蛐蛐兒、蟈蟈兒,爺爺站在靠河岸的一側(cè),用手中那把大蒲扇為我驅(qū)蚊、扇涼。

綠意茵茵,金黃的果實點綴其間。杏子成熟了。沒有了初春滿樹雪一般杏花的高貴,卻又隱隱透出別樣的風采。

樹下滿是甜香,爺爺將我放在肩頭,讓我去摘高處更大、更甜的杏子。那些時候,在田里一呆就是一下午,將杏子吃的臉上、手上都是,小肚子圓滾滾的,就連衣服都吃得飽飽的時候才心滿意足的回家去。

秋天,悄無聲息的近了。

爺爺帶著我到金黃的玉米地里去,看著人們在田里收玉米。那些玉米長的真好啊,每一個都飽滿極了,有的還露出一排排金黃的牙齒。不一會兒,家家的田邊便都壘起了一座座金黃的小山,那可是孩子們的樂園??!我們叫著、鬧著,用玉米粒做成沙包。歲月就在這樣的美好中,快樂中慢慢流逝著。

凜冬已至。

鵝毛般的雪花漫天飛舞,我跑著笑著,玩鬧在銀裝素裹的田野間?!盃?..唔...”一個不小心,我跌倒在路旁的雪堆里。爺爺急忙跑過來,一把將我扶起,拍拍我身上的雪花,說“沒事吧,把小腦袋摔壞啦?怎么倒了不知道站起來?”“沒,沒事兒,雪堆里好軟好舒服啊,想多趴一會?!?/p>

有的時候,爺爺背著我走在田間地頭的小路上,雪花裝點了他本就斑白的頭發(fā)。那時的我不懂,什么是衰老?這些在我心中并無概念,可是當我看到雪花堆白了的頭發(fā),心中卻也涌起一番難言的苦澀。

后來,爺爺去世了,那些鄉(xiāng)野往事里卻始終浸著爺爺?shù)挠白樱虒懼切┱滟F的一去不復返的往日時光。讓我始終記得曾有一個怎樣的人在我的生命里出現(xiàn)過,為我點亮星光。

(指導老師:藏雪至)

【獲獎理由】文章寫了一年的四季,寫了四季中的爺爺和幼時的“我”,將對爺爺?shù)膽涯钊谌胍粋€個美麗的場景中,線索清晰,簡潔明朗,富有生活氣息。本文獲初賽一等獎。

動也好,靜也好

李俊圻 (廣東省佛山市鄭裕彤中學高二)

奶奶和外婆很不一樣。

某天陽光正好,外婆坐在桂花樹下,奶奶騎著電瓶車風風火火地沖過來,撂下一捆嬌滴滴的油青,拉起外婆嘮嗑……就這樣聊了一下午。奶奶這樣和我說外婆:你的外婆太安靜了!外婆這樣和我說奶奶:你的奶奶真是活躍。是的是的,動也好靜也罷,只要歲月依然,溫潤美好。

外婆很安靜。

聽說外婆是大家閨秀,年輕時十指不沾陽春水。嫁給了外公后,柴米油鹽,粗茶淡飯,操勞了半生。如今雙手的老繭覆蓋了細膩的皮膚,她撐起了一個家,養(yǎng)活了三個女兒,消磨了最好的時光。一頭短發(fā),銀絲稀疏卻清晰,皺紋爬上了臉龐。誰又知道,五十多年前那個手執(zhí)輕紗的少女,倚著窗臺繡著牡丹……

外婆愛花,也愛樹。尤其是桂花。門前那棵茁壯的桂花樹,就是外婆心思的見證。她日夜照料,澆水施肥。風沒有味道,拂過后卻是綠意一片。然后外婆對風雨很吝嗇,對蟲鳥很吝嗇,唯獨對我很慷慨。淡黃色的花,一團一簇攏在一起,外婆伸手捻住花根,小心翼翼地摘下來,用竹篩子接住,浸潤在清水中,留住芳香。一部分鋪開來曬干,外公很喜歡花茶;一部分拿進廚房,頃刻傳來桂花糕、桂花粥的香氣。桂香與米香,交織在一起,在口腔里化開,一時間享受得瞇起了眼。再睜眼又見外婆搬了藤椅,坐在桂花樹下。有時什么也不做,有時聽聽書。陽光從葉間細碎地灑在外婆頭上,金黃的光,銀白的絲,還有調(diào)皮的桂花,那是我見過最美的花環(huán)。外婆很安靜,很清閑,就像她年輕的時候一樣。

也許在外婆眼里:把“孤獨”拆開來看:有孩子、有瓜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盛夏傍晚的巷子口,熱鬧十足。那么孤獨的外婆,過得安詳?shù)煤堋?/p>

外婆是安靜的,但奶奶很活潑。

奶奶沒讀過書,小時候家里窮,奶奶很野。山林間,菜地里,小溪中,捉魚,偷菜……后來嫁給了爺爺,又鬧了一陣,總算安定了下來,又操勞了半生。知道現(xiàn)在,還是那么鬧騰。

奶奶一天到晚忙很多東西:種菜,逛集市,與村民嘮嗑……到處跑。記得有一次她打麻將竟忘了做飯,于是祖孫倆煮著泡面看著電視,也吃得不亦樂乎。我想,她肯定不喜歡做飯,怕耽誤了她的好節(jié)目,但奶奶格外喜歡做新菜式。那時漢堡包還不流行,但我記得光酥餅夾著青菜牛排的滋味。偶爾也有失敗的時候,比如甜到膩的紅糖水通心粉。成功與失敗,都在生活里;好比菜有酸有甜,所有都沉淀下來,慢慢發(fā)酵回甘,奶奶做飯的哲理,或許在此。

奶奶為了新的菜式,更熱衷于逛集市。一部電瓶車,風風火火地,想西部牛仔那么威風。爸爸很多次說要載她,她擺擺手:“誰稀罕那小汽車,悶得要死。”然后踏上電瓶車絕塵而去。不一會兒,載著滿滿的戰(zhàn)利品凱旋。每天如此,馱著新鮮的食材,裝點著新鮮的生活。奶奶很活躍。

奶奶和外婆,教會我成長。外婆叫我以靜制動,滿滿沉淀;奶奶教我熱愛自由,保持新鮮。我在花香與米香中,看著歲月流走,卻帶不走她們熱愛生活的心。

動也好,靜也好。不論榮華與清苦,快樂與祥和的氣息,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洋溢。

外婆很安靜,奶奶很活躍。她們很不一樣,但都很愛我,我也愛她們。

(指導老師: 秦樂)

【獲獎理由】這篇文章描寫了兩個人物,一動一靜、一俗一雅,因為有所對比,使得她們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文章最值得肯定的是其語言表達的準確與流暢,人物語言和敘述語言都十分符合人物身份與個性,對人物的分析與評價也十分準確、到位,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并沒有預設(shè)對人物的褒貶態(tài)度。本文獲初賽一等獎。

那 天

薛詠涵 (北京科技大學附中高一)

畢業(yè)的那天,風把雨吹散的時候,我們也散了。

彤站在我面前,水霧籠著她淡棕色的眸子,那是盈滿眼眶的淚水。

我不哭,也沒有為她擦眼淚,甚至沒有像從前那樣擁著肩膀安慰她。就那么原地站著,看著彤,一動也不動。可我的心里卻滿是酸澀,畢竟從此就要散了。即便不是天涯海角,也不可能再有機會像從前那樣朝夕相伴了。

彤突然用衣袖胡亂抹了一把流了滿臉的鼻涕和眼淚,還有流滿臉頰的雨水,抓著我的手,跑回了校園。

她把我領(lǐng)到連接操場和數(shù)學樓的臺階上:“記得這里嗎?”——我當然記得。每次中午吃過飯,都會從小賣部買上一罐酸奶,然后坐在這里,看操場上打籃球的男生,你特別喜歡一個瘦瘦高高的男生,我則喜歡另一個。我們每天都來,其實我們心里都知道,什么男生不男生,我們只是喜歡和對方待在一起。

她把我領(lǐng)到校醫(yī)室門口:“記得嗎?”——啊,當然!有一個夏天,你中暑暈倒了,我就把你背到這兒,你好重啊,但我當時就一直不停的跑,咱們學校也太大了吧,把你背到了我都快倒了,后來班主任讓我回班上課,我就是不回去,我就在這兒陪著你,一直到你醒了以后掛完了點滴。我那天還送你回了家呢,我現(xiàn)在還能記住你家住址哩!

她把我領(lǐng)到食堂:“記得嗎?”——呵呵,我記得呢,這是我們第一次吵架的地方。那天中午我沒和你一起吃飯,和別人吃的,你一個人來到的食堂,看到我之后就開始耍脾氣,我一直哄你,最后和你一起吃的飯,那應該是我見過你最生氣的一次了吧。說句實話,還挺可愛的。

那天,我們走遍了校園的每個角落,在那些個高高低低的樓上,那些個長長短短的路上,那些高高低低的樹上,還有被我們摘過、聞過、戴過、最后又不得不扔掉的紅紅黃黃的花上,甚至圍墻邊一塊不起眼的磚上,尋找我們共同的記憶。

最后,我們回到了校園門口,彤對我笑著:“現(xiàn)在放學啦,我們一起回家吧!”

那天下午,我們手牽著手,一路笑著,鬧著,就像每天下午放學的時候一樣,用最初的姿態(tài)迎接這傷感的結(jié)局。我們站在公交站的玻璃展牌前,像往常一樣用反光來照鏡子,看到被雨打濕的頭發(fā)胡亂地貼在臉上,但鏡子里的我們依然那么好看。

我知道,這是最美的青春,最值得珍惜的記憶。即便,從此天涯。

(指導老師:袁鑫)

【獲獎理由】本文寫是畢業(yè)分手的“那天”,表現(xiàn)的是難以割舍的友誼。文章線索集中,利用畢業(yè)時所見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串起過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地點關(guān)聯(lián)一個場景,承載著一段往事。文章敘述的都是生活中瑣屑的小事,卻充滿了生活情趣,也表現(xiàn)了真切的同學情誼。語言表達總體上比較準確、簡潔,富有文采。本文獲初賽一等獎。

我是盛開在詩篇中的桃花

齊婧含(遼寧鞍山一中高一)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泵C|海,無處尋覓蓬萊。仙人安期生睹滄海桑田,千年一瞬。某日飲醉,遺墨于石上,石上便長出了絢爛桃花。

“墨痕乘醉灑桃花,石上斑紋爛若霞。”從此,我盛開在人世間,更秉承一縷墨香,盛開在三千年的詩篇中。

自《詩經(jīng)》中的靈氣,歷秦漢樸拙,唐之明艷,宋之清麗,明清秾艷流俗,在歷代詩人的筆下,我時而嬌艷如初嫁少女,時而閑靜如隱士仙人,時而滄桑如英烈美人。我有時高杳如神話,有時又平易如井畔鄉(xiāng)鄰。

河岸邊,我綻放,靜觀身側(cè)孩童嬉戲玩鬧,日光流轉(zhuǎn)映照其臉龐,如枝椏上我的花瓣,飽滿而潤澤,天真而純凈。笑響如天堂的輕鈴,清脆地點亮四面風,不被風塵浸染,這無瑕的純,一如初綻的我,一如孩童簇擁的新嫁娘,明媚嬌艷,光彩照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歲月靜好,流年無殤”終究只是期盼與祝福,我歲歲如約綻放枝頭,人世間卻早已狼煙起,戰(zhàn)火飛。我注定要走進一個人的詩篇,在他的筆下綻放異樣的光彩?!昂龇晏一?, 夾岸數(shù)百步,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寫下這文字的他,曾經(jīng)也生猛年少,仗劍遠行,一心救主于困厄,更理想救萬民于水火。只是,亂世難遂良人愿,處處梟雄起烽煙,不甘“為五斗米折腰”,又難棄平生志,只能歸去園田,把這份信念找一處安放。于是,我盛開的地方在陶公筆下幻化成形:

“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睆拇耍疤一ㄔ础本褪歉火?、豐足、明媚和安然!成為世人向往的理想世界。然而,千年間,除了那曾短暫逗留的漁人,再沒有幸運兒到過這里,那“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情景,也只能是人們的欲望家園了。

縱然,盛極一時的大唐,我確實曾經(jīng)有“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的傲嬌,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豐足,我也有“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的明媚,有“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嬌艷,更有大明宮 “九重春色醉仙桃”的富麗。然而,赫赫繁華依然難掩“路有凍死骨”的凄涼,花開花落,墨跡猶香,漁陽鼙鼓已滾滾動地來,嘩啦啦大廈將傾,詩圣的筆下,“桃花源頭”依然是無處追尋,“武陵故里愫情懷,系念桃花入夢來”。

盛衰更迭,歲月無痕。我依舊綻放人世,也依舊綻放在代代文人墨客的詩篇中,“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春風有意艷桃花,桃花無意惹詩情?!?/p>

世人見桃花而不見桃源。桃源只在夢中?!皩さ锰以春帽芮兀壹t又見一年春”“桃源只在鏡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紅?!?/p>

這一夢,千年。

如今,我閱盡人世滄桑,依然在春風中輕揚,一如仙人潑墨石上初綻。只是,人們已不必刻意尋找桃源,身邊已經(jīng)處處桃源,處處歡歌,處處笑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在新的詩篇中,我被這樣描繪:“倚春而立,裙袂飄飄,詩意的紅,點燃一樹春光?!?/p>

“一樹”怎能安放我的情懷?我綻放千年,留墨千載,終以詩意的紅,點燃一世春光!

(指導教師:顧洪軍)

【點 評】

文章從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入手開始了“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的桃花隨想,從人稱千歲翁的秦代安期生,到清代學者朱緒,再到現(xiàn)代詩人筆下的桃花,三千年的文學以桃花為記馳騁筆下,有無瑕之純,有世外之境,有入夢之念,盛衰榮辱,是非成敗,都在她的眼前飄逝,桃花似睡美人,似夢中情人,閱盡人間無數(shù),引人凝眸與遐思,而結(jié)尾處“身邊已經(jīng)處處桃源”又申明主旨,確有水到渠成、立意高遠之感!一樹春光確實安放不了作者的情懷,因為桃花已經(jīng)成為一種穿越千年的一代代國人記憶,深深鐫刻在中華歷史文明的碑記中,雖然弱小但可以“點燃一世春光”。能從桃花之中感悟文明歷程,體味傳統(tǒng)精華,展現(xiàn)家國情懷,是為青年學子之難得之作。

人間滋味

厲雨婕(江蘇省鄭集高級中學高一)

昨兒雪夜喝了碗咸菜茨菇湯,顏色是混濁的暗綠,賣相不佳,味兒亦苦澀,我淺嘗幾口,皺眉,不愿再喝。

爸卻一本正經(jīng)道:“這個好!‘格’比土豆高?!蔽艺炱?,反應過來此話乃出自沈從文老先生之口,一樂。遂憶起汪曾祺老人的茨菇。汪老幼時對這東西實在沒有好感,到了北京每見到卻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愛吃,他便“包圓兒”了。

于是,心中生起一點點酸澀,想象著汪老獨食茨菇的樣子,他咀嚼的咽下的,不僅是一口口微苦的菜,亦是一份孤獨的緬懷。

其實不單是茨菇,這半本《人間草木》,絮絮叨叨的,卻總繞不開個“故鄉(xiāng)”。汪老是高郵人,高郵盛產(chǎn)咸蛋,質(zhì)細而油多,他頗以為傲。至今難忘文中那句描寫: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也不知汪老抬手落筆間回憶起這么個誘人的情景,會不會同個半大孩子似的流出口水來。

還有街頭巷里的炒米,糊鍋巴磨的焦屑,春水新漲時初生的蔞蒿,記憶與味道交織一處,大概與羈旅漂泊時能將虛無縹緲的“鄉(xiāng)愁”實質(zhì)化,合著微咸的淚一并咽進肚子,還能于午夜夢回時溜回故鄉(xiāng)的弄堂小巷,聽賣馬齒莧的年輕農(nóng)婦一聲綿長的吆喝。

孩提時,鄉(xiāng)里有個客居臺灣的老人返鄉(xiāng)。想著那家大奶奶須做些精貴的小食來招待遠客,于是整巷的娃子俱擁了去蹭吃。可不曾想,一桌子菜與湯,皆是鄉(xiāng)人慣常吃的。香椿芽拌小豆腐、炒秋葵,佐醬燜的大排,一鍋熱氣騰騰的辣湯:幾片成絲兒的干豆皮、海帶,炒熟的花生米、新腌不久的榨菜,幾塊蘿卜、兩把黃豆,在灶臺上支個鐵鍋一齊燉了,末了再撒包胡椒粉,都是包子鋪上一個鋼镚兒一海碗的玩意兒,那老人吃了兩口,卻不覺間爬了滿臉的淚。

少時總反復思索這食物里究竟有何能令人落淚的魔力,如今再一回憶,心里倒像是被一簇不旺也不滅的小火反反復復、仔仔細細地煎著,酸酸地明曉了些什么。

猶記《舌尖上的中國》大紅時,總愛搬個小馬扎坐電視機前癡了似的看蒙古族的婦女做奶皮子、奶豆腐,山西農(nóng)村流水席般呈遞上來的岐山臊子面,藏族老人用石錘一下一下打出來的稞餅、糍粑……每樣食物已不僅僅是食物,而是一個地域民間文化、人文情懷的縮影。中華民族大概是世界上最注重“吃”的民族,因此不論是浙江麻花與天津麻花的甜咸之爭,抑或是湯圓兒是滾是包的做法之論,都意味著對故鄉(xiāng)原本飲食文化的捍衛(wèi)與堅守,承載著沉進心底便再也搬不出來的“故園情”。

琦君老師有篇散文,名曰“粽子里的鄉(xiāng)愁”。母親包的各式粽子,她最愛吃的灰湯粽,及用灰湯粽治消化不良的民間療法,給乞丐布施“富貴粽”的場景,對慈母的思念,對故鄉(xiāng)綿綿不盡的愛,對世態(tài)人生的感慨,溫馨悲憫而又蒼涼肅靜,讀來確乎是能令人落淚的。

于是,我也就忽地懂了臺灣老人的眼淚,一滴一滴,吧嗒吧嗒,混濁而又晶瑩,沉重而又輕盈,是穿越了海峽,隔了萬水千山與幾十載春寒料峭姍姍來遲的滿足的嘆息。

想起陳曉卿老師在《人間至味》里寫到:最優(yōu)質(zhì)的食物往往只需最樸素的烹飪方式,保留其本真的原味。一番品咂,發(fā)現(xiàn)倒果真沒人會被一桌子精調(diào)細作的山珍海味勾起胸中什么情思吧。一個典型的中國食客,他筷子夾起的是菜,牙齒咀嚼的是回憶,喉嚨咽下的是情懷。當他遠在異國的時候,他會如求乳的嬰兒般急切地尋找“唐人街”所在——也許只為嘗一個杭州的小籠包,喝一口江南的米酒,便似觸了故鄉(xiāng)的脊瓦,樂矣,欣然自喜。

而他所樂何為?樂的是簡單,樸素,原汁,原味,樂的是故國風味的本真與純凈,樂的是往昔歲月記憶中的滋味尚未走散,亦未多添浮華藻飾。恰是這份“樸素”與“本真”,才是食物的脊骨,才是故鄉(xiāng)的靈魂,就像老北平串胡同賣的豌豆黃兒,五個錢不到,便可讓梁實秋先生俶爾鼻酸。

它用一種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代表了一種精神奔赴性,一種指向終極的信仰態(tài)勢,一種特殊的懷念,或眷戀。它寄寓在故國、故鄉(xiāng)、故人種種回憶之上,于虛無中吹響了超越虛無的,歸真、歸家的號角。

(指導教師:劉 靜)

【點 評】

文章由一碗極尋常略苦澀的咸菜茨菇湯寫起,引發(fā)了小作者對于人間滋味的深刻思考。作者在回憶往昔經(jīng)歷的同時,引經(jīng)據(jù)典,娓娓道來。無論是臺灣老人的潸然淚下還是汪老的緬懷故鄉(xiāng),都在告訴我們,我們所懷念的滋味其實是記憶與味道交織的生命體驗,我們渴盼的其實是與往昔歲月記憶的重逢。文章語言優(yōu)美,思想深刻,耐人尋味,不失為一篇佳作。

油菜花又開

鄭雪秋(浙江省平陽縣浙鰲高中高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長在南方,每逢三四月,油菜花就開滿了整個鎮(zhèn)子。鄉(xiāng)間小路,一大片油菜花田映入眼簾,春的氣息涌來。

老家屋子的西邊,也是大片的油菜花地。那微風梳落了她枯黃的頭發(fā),讓她又重新滋長出金色的秀發(fā)。風一吹,花朵就似一個個少女穿著黃裙翩翩起舞。而那葉子就像二把扇子,上下晃動。她又似一位溫柔清秀的江南女子,以她那婀娜的身姿輕輕訴說著一段美麗的往事。

油菜花開放時,我總會央求爺爺帶我去油菜花田。少不更事的我特別喜歡讓爺爺那飽經(jīng)風雨洗煉、布滿老繭的大手握著我細嫩的小手。那大手不僅是農(nóng)人的象征,更是土地給予農(nóng)人最珍貴的饋贈。

穿過一片片油菜花田,爺爺會摘下一朵油菜花,戴在我的頭上,叫我“迎春小喜神”。我總會大笑,一片笑聲便回蕩在田野之中。

太陽出來時,油菜顯得更加耀眼。陽光下,油菜花是奔放的。南風吹過,涌起一股又一股金色的波浪,這些波浪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過來一波一波的亮光。油菜花田里清新、自由、沁人心脾的香味與熱烈、燦爛、無以言表的色彩調(diào)和成了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焰,吸引著、炙烤著那雙稚嫩的腳丫。在燦爛的油茶花田中,我成了一個逐光的少年,狂熱地向無盡的花田奔去。

于是,我?guī)е闷嫘牟饺肽墙鹕暮Q?,一陣陣微風吹來,海上泛起了波紋,一股股迷人的芳香從我的鼻尖步入全身,這種香味不似玫瑰的熱情,不似桂花的內(nèi)斂,而是帶著泥土氣息的自然香氣。她似無邊無際的海洋,讓我得以在其上暢游;她似金色的地毯,讓我踩得舒適,睡得安心;她像苗條的少女,在和我們捉迷藏。

有時我舀起一大瓢水,就向一片菜田潑去,在陽光的照耀下,那一個個小小的水滴竟反射出耀眼的亮光。讓我明白,我們每個小小的個體都有可能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那光亮令人有些睜不開眼,我便轉(zhuǎn)過頭笑著望向爺爺,說:“看我厲害吧,嘿嘿?!睜敔敺畔率种械霓r(nóng)活,捶捶彎下了很久的腰,慈樣又和藹地看著我。“爺爺,爺爺,我來幫你哦?!蔽蚁袷怯职l(fā)現(xiàn)了什么新大陸一般,又跑到了爺爺?shù)纳磉?,扛起了鋤頭,也像模像樣地耕種起來。我在前頭一陣忙活,爺爺就跟在我的身后替我收拾“殘局”?!斑祝@是什么啊?是稻子么?”我急急忙忙地跑到前面,蹲了下來?!吧岛⒆?,這哪里是什么稻子啊,這分明是芒草??!”爺爺趕了上來,看了一眼,摸著我的頭,笑著說。

干完了一天的農(nóng)活,那太陽披著彩霞也想歸去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爺爺摘下了一根根的狗尾巴草,手指上下翻飛一陣,一只生動的小狗就出現(xiàn)在了我面前。

“哈哈,喜歡嗎?”爺爺拿起小狗在我眼前晃了一晃?!盃敔斈阏鎱柡?,快給我瞧瞧吧?!蔽移炔患按厣斐鍪帧!澳蔷涂凑l先到家了?!睜敔斝α诵?,就向遠處奔去?!暗任野。瑺敔?!”我馬上也追了上去,只留下那太陽緩慢向地平線移去。

韶光易逝,已經(jīng)許久沒有踏足那西邊的農(nóng)地了,連老家,一年也回不了幾次。那兒的油菜花應該又開放了吧,那兒的草叢約莫已經(jīng)布滿了整片的田野了吧。我這么想著,卻不知道何時才能重見那人、那地、那花。

蕭紅曾在她的小說《呼蘭河傳》中回憶自己家的菜園子,回憶與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時光。那些可愛的詞句,越讀味道越顯濃烈,越讓人歡喜。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或許是歲月,帶走了溫暖;或許是清風,帶來了遠方的呼喚;在記憶的深處,那美麗的油菜花開遍!

(指導教師:吳興杰)

【點 評】

文章以“油菜花”貫穿全文,實則是以“油菜花”寫春天、寫對爺爺?shù)南肽钪椋瑢ν陼r光的懷念之情。把“油菜花”擬人化,寫景狀物,入木三分,除了展示出作者對“油菜花”的喜愛之情外,還更深刻地表達了“油菜花”所附帶的感情。文章立意新穎,材料運用有美感、有意蘊,見靈性與文采,運筆從容恰當,筆調(diào)輕松,照應自然。

這個圖片是為高中生特別整理的必記文言實詞,可以讓學習更高效。

老屋前塵

方 穎(浙江省浦江中學高二)

順著小路回到老家的村子,天色已漸漸暗了,灰云摔下來,碎進泥土里。不遠處便是老屋,隱在一棵老樹后。樹闊而葉深,遒勁的枝椏向四周延伸。樹旁有一口枯井,父親從不讓我靠近。我曾好奇地探過一次,發(fā)現(xiàn)井里一滴水也沒有,井壁染著綠的喜色,飛鳥的沉默和青苔的自由附于其上。老屋旁的舊屋已經(jīng)翻新了,涂上了灰藍的漆,蓋上豆紅色的新瓦。而老屋泥土色的墻身卻也知愁,大塊的砂灰掉落,露出斑斑駁駁的泥磚。老屋門前原有一條裂成兩半的石板和一小塊種著芍藥的花壇。這次回來,竟已全部移走了,地方倒是空闊了不少,只有小石子和碎土塊翻滾在一起,泛著淺淺的清冷。

走近老屋,一陣犬吠驚得我連往后退了幾步。是我曾經(jīng)養(yǎng)的狗生的小狗。早幾年大狗便不在了,如今小狗已經(jīng)變成大狗了。我記得上次來時它還是不吠我的,這次回來卻已不認得我的氣味了。想是時間隔得真有些久了。祖父聽到狗叫,出聲制止:“小虎,都是自家人!”小虎聽到祖父的聲音,溫順地回到自己簡陋的窩里趴下,像是最忠誠的守衛(wèi)。祖父渾濁的眼里凈是溫柔,滄桑的臉上也布滿了歡喜的橙色。

“哎,來了!”我應著祖母的喊聲,回到屋內(nèi)準備吃飯。都是些清淡的菜。過去祖母還能煲些湯,如今掌廚的大權(quán)已落在父親手里了。父親把祖母愛吃的菜放在她面前,祖母瞇起眼問:“這是什么?”父親耐心地回答。過了一會兒,祖母又瞇起眼,拿起筷子指指眼前的菜,喊我父親的乳名,問:“這是什么?”父親的回答融進歲月里,熾烈而虔誠。屋內(nèi)墻上貼著大張的配圖日歷,大體已被濃重的油煙熏黃,邊邊角角也殘破掉落。我突然想起剛才祖母拿出鐵罐給我吃瓜子,這仿佛已成慣例。那個鐵罐還是記憶中的樣子,只是綠色的漆皮已經(jīng)銹跡斑斑,像祖母手上的皮,皺著,捋不平。祖母打開鐵罐,鐵罐里是一只藍色的塑料袋,打開后里面又套著一只白色的塑料袋,最后里面才是半罐瓜子。

空中細雨深深淺淺,搖著新綠。我想起小時祖母曾為我做的糍粑,糊上了芝麻的香甜;想起小時候和鄰居小妹一起在石板上玩過家家,我們拿樹葉做餃子皮,拿青草野花做餡兒;想起曾在田野上肆意奔跑,與父親比賽誰挖到的野菜多;想起我含著溫水制成的冰棒,跑去溪邊捉蝌蚪,捉了一水桶,祖父卻笑著告訴我這一月正是蟾蜍繁殖的好時候。裊裊垂柳,疏影杏花,無論我在山坡上還是在溪流邊,老屋總是我要歸去的地方。從日出到黃昏,從懵懂無知到躊躇滿志,老屋永遠站在我身后,柔婉而親切,是我玩鬧時不變的一隅,是兩分塵土、一分流水的春色,是梨花風雨處的云煙。雨淅淅瀝瀝地打在舊瓦上,像是從另一個時代傳來的回音。

風乍暖,日初長。

我像一位陌生人從迷途歸來,卻又撞入另一片薄霧。仿佛個人的成長必定伴隨著對過去事物的疏離,與過往人情的淡逝。曾經(jīng)的姹紫嫣紅開遍,如今只剩斷井頹垣。倏然發(fā)現(xiàn),過去已被我推得很遠很遠,成為心頭一點幾近微漠的朱砂。我用手撫著老屋身上的疤痕,像觸碰過往的歲月。老屋似泠泠清溝中閃著星火的月,殘破灰蒙,綿亙?yōu)橐坏纻?,融以我灼燒的血液,熔爐般樸素而妖媚著。

于這一方土地,我是遠行客,也似歸來人。時間像車馬一樣流逝,風物的自然更替使得歲月有了懷念的意義。我的身后有我念的景,有我愛的人,易逝的流光拋卻了紛繁,而我仍應滿心歡喜去珍惜身邊的人與景,仍能以松花釀酒,以春水煎茶。不悲當初,不傷流景,回頭看花木清疏,向前望青磚墁地,歸于心中一方綠野,是所謂“宿心何所道,借此慰中情”。

驚于原野的一聲啼鳴,攜著微雨,與老屋相擁。我看見祖母背后閃爍著燈的柔光,像是橙花漂浮。

(指導教師:徐 敏)

【點 評】

在成長的不經(jīng)意間,許多熟悉的事物被我們拋卻在身后,離我們行走的身影越來越遠。本文通過細膩的筆觸,以老屋為載體,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懷念,對現(xiàn)在的珍惜。隱在老屋背后的是祖父祖母逐漸蒼老的容顏,逐漸遠去的無憂童年。作者以清麗的文字表達了其對故鄉(xiāng)故人舊景舊事的懷念,富含詩意的想象與感懷令人在產(chǎn)生強烈共鳴的同時,驚嘆其新奇的詞藻、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或許能聽見風笛,或許能看見飛鳥掠過的處女地,或許在折射陽光的玻璃后,我們能回到作者所描述的“老屋時代”,感悟一份誠摯的情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幾分____在心頭》(范文8篇+解題思路,可打印)
第七單元優(yōu)秀作文:一個特點鮮明的人
小作家:韋秋蓉 記憶中的他
散文精選:遠方不遠
高克玲: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清明,我清我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