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上古時稱為唐,后稱晉陽,并州。秦莊襄王(秦始皇之父)三年,于晉陽設太原郡。在太原2500多年的歷史上,名人輩出,尤其是與無數(shù)帝王相關,所以又稱“龍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太原歷史上的那些帝王們
一、堯,相傳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史稱“唐堯”。堯最早建都于晉陽,后因水患,遷都平陽(臨汾)。
現(xiàn)太原市清徐縣孟封鎮(zhèn)堯城村相傳即為堯最早建都之地,村內建有堯廟。
二、禹,史稱大禹,相傳因治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建都晉陽(史有爭議),國號夏,所以又稱夏禹。禹死后傳位于其子啟,禪讓制被世襲制取代,正式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三千多年的“家天下”時代。
三、唐叔虞,武王伐紂,建周朝,分封諸侯,其幼子叔虞被封于唐,叔虞姓姬,名虞,其母邑姜為姜太公之女,古人兄弟排行為伯仲叔季,虞為第三子,故稱叔虞,后人稱為唐叔虞,被奉為晉國始祖。
現(xiàn)太原市晉源區(qū)有一座晉祠,就是供奉這位晉國始祖的祠堂。
四、趙襄子,晉陽趙氏的族長,晉國權臣。春秋晚期,晉國國君的勢力日漸衰落,權力落在智、趙、韓、魏四大家族手中,智家勢大,欺壓趙、韓、魏三家,趙襄子不忿,聯(lián)合韓魏兩族聯(lián)手滅掉了晉國勢力最大的智氏家族,平分了晉國土地,自立為國君,定都晉陽,國號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事件,此事件也被史學界定為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線
五、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8歲時被封于晉陽,號代王,與母薄氏“龍潛太原”16年,期間娶妻(皇后竇氏)生子(漢景帝劉啟),呂后死,劉恒入長安即帝位,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現(xiàn)太原市尖草坪區(qū)有皇后園村,相傳為漢文帝當年居住的地方,因漢文帝之母薄氏和妻竇氏兩個皇后都曾在此居住,故名“皇后園村”PS:關于皇后園村的傳說,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與東漢劉秀有關,說某次劉秀被敵追殺,為一村姑相救,劉秀感其恩,立誓日后為帝必立村姑為皇后,后劉秀登基,欲迎娶村姑,但村姑已死,劉秀遂封其為皇后,該村故名皇后園村。此說法只見于民間傳說,正史并無所載,而且古代民間傳說中“美女救英雄”一向是個受人熱捧的戲碼,類似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真實性大打折扣。
六、劉淵,西晉時,爆發(fā)八王之亂,匈奴人,大單于劉淵趁機在太原起兵稱帝,尊劉禪為開國皇帝,自稱漢室正統(tǒng),國號漢,后改為趙,史稱漢趙
七、苻丕,其父前秦宣昭帝苻堅死后,在其父部屬擁戴下,于晉陽稱帝。
八,高洋,東魏權臣高歡之子,出生于晉陽,并以晉陽為基地,逼東魏孝靜帝禪位于他,登基稱帝,尊其父高歡為開國皇帝,國號“齊”,史稱北齊。
九、楊廣,隋煬帝楊廣即位前以太原為封邑,封晉王,歷史上真實的楊廣雄才大略,20歲時即統(tǒng)帥50萬大軍平定江南(隋書: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晉王節(jié)度),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持續(xù)300余年的分裂局面,西巡張掖打通絲綢之路,將甘肅,青海,新疆收歸中國版圖,首創(chuàng)科舉制度,建京杭大運河。開創(chuàng)了前所未有的盛舉,但忽略了剛統(tǒng)一的隋朝需要休養(yǎng)生息而導致民變四起,最終國滅身死。
十、李世民,人稱“太原公子”。617年,李世民鼓動其父李淵從太原起兵稱帝,時年19歲的李世民從此統(tǒng)率大軍,南征北戰(zhàn),為大唐帝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掉皇太子李建成,李淵被迫禪位給李世民,改年號為“貞觀”,李世民在位期間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nóng)桑,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chuàng)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zhèn),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開創(chuàng)了輝映后世的大唐盛世。
十一、李治,唐太宗之子,3歲時受封晉王,5歲時授并州都督,因唐朝時,太原的特殊地位(李世民語:晉陽,王業(yè)所基,國之根本),時人有云“封晉王,立嗣之意也”。后來李治22歲即位為帝,是為唐高宗。當然,李治更多被后人所熟知大部分是因為他那個牛逼閃閃的老婆——武則天!
十二、武則天,并州文水人(當時文水歸太原管轄),14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賜名“武媚”,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與高宗共掌朝政,合稱“二圣”,高宗死后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67歲自立為帝,82歲死,與高宗合葬。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掌權五十年。后人稱此段歷史為牝雞司晨(母雞打鳴之意)
現(xiàn)山西省文水縣城北5公里處的南徐村北面,有則天圣母廟一座,建于唐天寶年間,是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為紀念他的奶奶而修建的。
十三、李存勖,自李世民之后,又一個赫赫有名的“太原公子”。晚唐時晉王李克用之子,沙坨人,祖籍山西應縣,祖上立大功,賜國姓“李”,出生于太原晉陽宮,23歲即晉王位,38歲稱帝,國號“唐”,史稱后唐。自兩位太原公子之后,太原公子一詞成了皇族中最有出息的皇子的代名詞,后世很多皇子均以此自詡,以顯示其雄才大略。
十四、石敬瑭,太原人,出生于太原,原為后唐開國皇帝太原公子李存勖手下大將。李存勖死后,在太原起兵稱帝,國號晉,史稱后晉,石敬瑭因與后唐大軍爭天下時向契丹稱臣,自稱“兒皇帝”,并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使得后朝歷代對契丹(遼)無險可守,而成為遺臭萬年的大漢奸。
十五、劉知遠,太原人,原石敬瑭手下大將,石敬瑭死后,自太原起兵稱帝,國號漢,史稱后漢。五代時,各個朝代都很短,而且有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就是,都是在開國皇帝死后,其手下大將篡位稱帝,劉知遠是石敬瑭手下大將,劉知遠手下大將郭威,弟弟劉崇后來也都當了皇帝。
十六、郭威,河北人,3歲時全家遷往太原,在太原長大,后漢高祖劉知遠手下大將,劉知遠死后,起兵稱帝,國號周,史稱后周。
十七、劉崇,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時任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死后,后漢分裂,郭威建后周,劉崇則以太原為都城稱帝,仍然用“漢”的國號,史稱北漢。
十八、孟昶,出生于太原。其父孟知祥原為后唐高祖李存勖手下大將,任太原尹時生下孟昶。后孟知祥占據(jù)東西兩川,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后蜀。孟知祥在位7個月即病死,孟昶繼位為帝。
十九、柴榮,河北人,幼時在太原其姑父郭威家中長大,“生性謹厚”,得郭威喜愛,收為義子。郭威稱帝后,柴榮以皇子身份出任太原郡侯,后加封晉王。郭威無子,駕崩后,柴榮接皇位,是為周世宗。
PS:柴榮死后,其手下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廢掉柴榮之子柴宗訓,自立為帝,國號“宋”。其弟趙光義繼位后,攻打統(tǒng)一全國的最后一個絆腳石——晉陽,經(jīng)過3個月血戰(zhàn),終于攻破太原,滅掉北漢。損失慘重的趙光義惱羞成怒,下令屠城,火燒之后又引汾水灌之,徹底毀掉了這座1000余年歷史的晉陽古城。趙光義燒掉晉陽城后,在城東北,以唐明鎮(zhèn)(今羊市街)為中心,建了一座新城,為了徹底毀掉太原傳說中的龍脈,在修建新城時,全部修成了丁字路口,意為:釘死龍脈。今天我們看羊市街,依然全都是丁字路口。
太原龍脈就此而絕,從此再也沒有做過都城,也再沒出過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