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昭君和親引起的戍邊爭論
在漢元帝朝,由于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從而搭起了一座溝通漢匈的橋梁,使?jié)h匈之間維持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和平。因此,“昭君出塞”也成了一段傳唱至今而不衰的和親佳話。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就在昭君和親后,邊關(guān)是否還要戍守?國防是否還要鞏固?在當時的朝堂上,卻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論。
由于漢宣帝劉詢的勵精圖治,中期的西漢又重新興盛起來,兵鋒直指匈奴腹地,迫使匈奴單于稽首稱藩。到漢元帝朝,匈奴大多己經(jīng)臣服于漢朝了。
據(jù)《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一》記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喜歡,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熳酉掠兴咀h,議者皆以為便?!边@段文字的大意是: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單于呼韓邪到長安來朝見皇帝時,自己提出要做漢朝的女婿,使?jié)h匈兩家結(jié)為親戚。漢元帝劉奭答應了單于的請求,就把己納入后宮但仍為良家子的王昭君(名嬙),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單于很喜歡王昭君,于是就向皇帝上書說:“我現(xiàn)在是漢朝的女婿了,我愿意為漢朝守衛(wèi)上谷以西直至敦煌的邊塞,而且將世世代代傳下去。請朝廷撤回戍邊的軍吏士卒,使天子的人民能得到休息?!睗h元帝就把呼韓邪的上書轉(zhuǎn)交到有關(guān)部門去討論,參加討論的大臣都認為漢匈己經(jīng)結(jié)成了親家,這是一件好事,是完全可行的。就是這一段話,引發(fā)了朝臣們關(guān)于戍邊問題的一場爭論。就在參加討論的朝臣們紛紛認為呼韓邪的上書可行時,只有一位熟悉邊事,名叫侯應的郎中站出來說,萬萬不可行?;实蹎査?,他就有理有據(jù)地列舉了十條不可行的理由。侯應的十條不可行的理由歸納如下:
不可行一:自周朝、秦朝以來,匈奴強暴兇悍,屢侵邊境;漢朝建立之初,尤其受到匈奴的侵害。臣知道,我朝北方邊塞,東起遼東,西至陰山,長達千余里,草木茂盛,禽獸繁多,本來冒頓單于就依賴這里的險要地勢,制造弓箭,四處搶掠,把這里當成了他蓄養(yǎng)禽獸的后院。直至孝武皇帝朝,出師討伐,才把這一地區(qū)的匈奴撣壓下去,將他們趕到了大漠以北,并在這里建立關(guān)隘,起烽火臺,修筑城墻,設(shè)立軍事設(shè)施,派兵戍守,爾后,邊境才得以稍安。漠北地勢平坦,草木稀少,黃沙遍地,現(xiàn)居漠北的匈奴如果想來掠擾,不但路途遙遠,且又無法隱蔽;而邊關(guān)以南,山深路狹,往來困難。所以邊關(guān)的長者說:“匈奴失去陰山以后,再想過來就沒有不哭泣的了!”如果我們撤除這里的關(guān)塞、士卒,就等于把戰(zhàn)略要地送給了匈奴。
不可行二:現(xiàn)在漢朝強盛,匈奴遭受天災而傾覆,匈奴人要依靠漢朝的幫助才能延續(xù)下去,所以他們表示俯首稱臣。然而,夷狄的情況是,窮困時就謙卑恭順,強大時就驕悍橫逆,此乃匈奴人的天性使然。目前我們己罷撤了不少軍事設(shè)施,剩下的只能夠瞭望、通烽火而己。自古以來都是“居安而思?!保吶荒茉俨贸妨?。
不可行三:在中國,有禮儀的教導,也有刑罰的制度,但仍有百姓犯禁的;更何況單于怎么可能確保其民眾世代不違反幫我們守邊的約定呢?
不可行四:中國內(nèi)部自古尚且建立水陸關(guān)卡,用以控制各路諸侯的行動,杜絕臣下的非分之想。我們設(shè)置邊關(guān)要塞,屯田戍守,并非只為防備匈奴,也是為了防止歸順己久的匈奴人思舊逃亡。
不可行五:臨近邊塞的西羌人,也與漢人互通往來,而一些官員百姓貪財圖利,掠奪盜取羌人的牲畜財產(chǎn),甚至妻子,這引起了羌人的怨恨,遲早會激起羌人的反叛。如果現(xiàn)在把邊塞軍隊撤了,紛爭就會起來,出了問題就無法控制。
不可行六:以前從軍的士兵,很多都留在了邊塞,而沒有回到故鄉(xiāng),這就造成他們的子孫都很貧困。一旦把邊塞撤了,這些人就有可能大批逃亡入關(guān),去投奔他們在內(nèi)陸的親戚。
不可行七:現(xiàn)居住在邊境的人員很復雜,有很多人是被流放到邊地做奴仆的,他們的生活很苦,很多人都想逃亡;聽說匈奴的生活很自由,不少人想逃到匈奴去;無奈邊關(guān)管得很嚴,逃亡不容易。既使這樣,仍然經(jīng)常有逃出關(guān)卡的人。如果撤了邊防,他們逃起來就更方便了。
不可行八:撤除了邊防,那些兇惡的犯罪團伙、打家劫舍的強盜,如果犯法后被追捕得窘急,就會向北逃亡到匈奴境內(nèi),從而得不到法律的制裁。
不可行九:至今,邊塞建成己有一百多年了,外城并非都是用土垣壘成的,而是依托山巖、石壁、樹林、溪谷、河口的地勢,稍作平整后,由士兵和囚徒經(jīng)過長年累月修筑而成的,所花費的資金和勞力無法計算。我想,那些議論要放棄邊關(guān)的人,一定沒有想到邊關(guān)的深遠意義;如果只是為了節(jié)省徭役和戍邊費用,而放棄邊關(guān),且不說前功盡棄,假設(shè)百年之內(nèi)一旦邊境發(fā)生變故,那時關(guān)塞屏障己經(jīng)損壞,烽火堡壘己經(jīng)滅絕,靠什么來抵擋處置呢?要重新修筑城堡,屯兵戍守,還不知道又要花費多大的力量,耗費多少財物和時日呢!
不可行十:如果撤回戍邊的士卒,而改由匈奴來守護,單于就會以保塞守御,有功于漢朝為籍口,向你要這要那,永不滿足。若稍不滿意,他們就會失望,埋怨,其后果不可預測。這就會讓匈奴人找到反叛的借口,這也是讓中國損失了堅固的邊境。
這十條不可行的理由,把問題分析得很清楚、很透徹。漢元帝接受了這一建議,并下詔,不再討論有關(guān)裁撤邊塞的事情。同時命令車騎將軍口諭呼韓邪單于說,單于愿意世世代代為漢守邊,其情可嘉,皇帝非常高興。但中國四方都有城關(guān),并非塞外獨有,這是為了防止奸邪放縱,出寇為害,以明法度的,希望單于能夠理解邊關(guān)為什么不能撤原因。單于聽完皇帝的口諭后,沒有再提此事,而是帶著王昭君高高興興地回到北地去了。至此,一場圍繞有關(guān)和親后如何戍邊的爭論也畫上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句號。唯有漢元帝為在無意中把一個絕代佳人王昭君送給了呼韓邪而懊悔不己。
(全文完)
請點開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歡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親情 共七篇)
二. 匈奴王子成了漢武帝的托孤大臣 (隨感雜談一 共六十七篇)
三. 班超出使西域建奇功 (隨感雜談二 共六十篇)
四. 紙上談兵誤國誤民 (隨感雜談三 共六十篇)
五. 閑話“封建主義” (隨感雜談四 共六十篇)
六. 京冀津之行 (旅行圖文 共十三篇)
七. 初夏鄂贛游 (旅行圖文 共十八篇)
八. 金秋北疆行 (旅行圖文 共二十三篇)
九. 貴州風情錄 (旅行圖文 共十五篇)
十. 新西行漫記 (旅行圖文 共二十篇)
十一.尋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圖文 共十一篇)
十二.走進西藏 (旅行圖文 共八篇)
十三.滇西旅行散記 (旅行圖文 共十三篇)
十四.家鄉(xiāng)尋蹤 (圖說家鄉(xiāng) 共十二篇)
十五.影像深圳 (圖說深圳 共二十九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記憶 共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