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課題研究構建的課堂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依標預習,互動交流,小組展示,質(zhì)疑探究,達標檢測”。辛店中學正是得利于這八個字,質(zhì)量才年年上升,連創(chuàng)奇跡。楊東明校長說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在當年特殊的困境逼出來的。
辛店中學是一所鄉(xiāng)辦初級中學,地處綏德縣城南1公里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嗚咽泉村,是上世紀末從無定河東岸的辛店村搬遷到這里是的。因為學校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diào),所以走過了艱難的歷程。
設施方面。學校基礎設施簡陋不堪,根本不具備辦寄宿制初中的最基本條件。地里位置。學校地處城郊,城內(nèi)有4所縣辦中學巍然屹立。教師們說,辛店中學就象是大樹下面的一株小草,面黃肌瘦,營養(yǎng)不良,不死就是好造化。生源方面。學生都是基礎極差,升學無望,進不了縣辦中學到辛店中學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農(nóng)民孩子,省錢又省事,家長大都對孩子也沒抱多大的希望。師資方面。最后跟不上的學生越來越多,厭學的越來越多,輟學的也不少。教學成了廣種薄收的教學,辦學成了典型的粗放式辦學。至于課堂教學改革,僅僅是說說空話,喊喊口號而已,因為大部分教師吾身顧不了吾身。上級不滿意,家長埋怨也無奈,社會不認可,學生留不住,惡性循環(huán),學校瀕臨關門的處境。
面臨這種情況,我們真是無奈至極,但終于還是下定了決心,雙管齊下。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另一方面確定了“以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為中心,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三常規(guī)管理,加強校本教研為抓手”的工作思路,努力實現(xiàn)一個愿望:擺脫困境,讓我們學校的師生和其他學校的師生一樣。建立了一整套適合本校實際的全方位定性與定量相互補充的網(wǎng)絡化的管理機制。
一篇“數(shù)學課如何進行預習、展示、反饋”的文章,引起了我們數(shù)學教研組的興趣,印發(fā)給全體教師,要各教研組集體學習,反復討論,借鑒人家的做法,改革課堂教學。
2008年下學期,學校第一次在七八年級各兩個班進行實驗,撤走了講桌,掛滿了小黑板。改變了學生的常規(guī)坐法,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六人,以組為單位,面對而坐。教師走下講臺,真正走到了學生中間。
當時,設備簡陋,生源差,多數(shù)教師的思維意識都是典型的計劃經(jīng)濟大鍋飯體制下的思維意識,人人吃財政,上班掙工資,旱澇保收,人浮于事。師生比嚴重失調(diào),卻習以為常,沒什么危機感,而發(fā)牢騷有的是時間。。他們上課“滿堂灌”,從上課一直講到下課,作業(yè)壓到課外。學生從上課一直聽到下課,似乎在看戲,聽說書,始終處在壓抑、被動的狀態(tài),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不起來,有勁使不上,主體作用得不到發(fā)揮。他們逐漸體會到:課上只有讓學生緊張地學習,才能提高質(zhì)量。于是,他就狠抓了“當堂完成作業(yè)”這第一步,逼著老師不講,當時,有的人反對,通過學習、討論,有時通宵開會,爭論得面紅耳赤,經(jīng)過不屈不撓地追求,初見了成效,他們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地邁出了新步,終于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各年級,各學科普遍地靈活運用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所謂“先學”,就是在課堂上,學生按教師提示的教學目標及學前指導,看書、練習。所謂“后教”,就是針對學生預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及練習中的錯誤,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兵”教“兵”,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只作評定,補充更正。所謂“當堂訓練”,就是讓學生當堂獨立完成作業(yè)〔時間不少于15分鐘),進行嚴格訓練,形成能力,這樣,使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學生預習、探索、實踐的過程。例如:數(shù)學課上,先引導學生按照預習指導看例題,找規(guī)律,再讓學生做與例題類似的習題,然后引導學生更正、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最后讓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作文指導課上,先讓學生獨立審題立意、選材、編寫綱目,同時,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只作很少的必要的點撥,很快解決了作文中的主要傾向性問題,最后再讓學生獨立作文。復習課,也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有時一課時一個循環(huán),有時幾課時一個循環(huán)。如復習每一單元,常這樣安排:第一課時,讓學生看書,質(zhì)疑問難;第二課時,讓學生綜合練習,力求達到本單元的訓練要求;第三課時,引導學生更正訓練中的錯誤,再針對問題當堂強化訓練。
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讓學生預習。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部離不開老師的引導,這如同汽車進入高速公路,如沒有引橋,就上不去,如沒有路標,就可能上岔路,教師就要當“引橋”,當“路標”。的確,洋思中學的老師已從過去“滿堂灌”的“第一線”遲到“第二線”,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
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或用影幕顯示,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以后,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即預習什么內(nèi)容,用多長時間,屆時如何檢測。還要交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決疑難等等。
在學生預習時,教師一方面督促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導預習,確保完成好預習任務,可及時表揚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可給后進生說幾句悄悄話,幫助其端正學習態(tài)度;另一方面通過行間巡視,個別詢問,特別是通過板演,練習等檢測形式進行調(diào)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預習中的疑難問題,并認真分析帶傾向性的問題,進行整理、歸類,為“后教”作好準備。
學生預學之后,教師注意三點:(1)教的內(nèi)容應該是學生預學后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即預學中暴露出來的主要傾向性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通過預習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就題講題,只找出答案,而要尋找出規(guī)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還要引導學生預防運用時可能出現(xiàn)的毛病。(3)教的方式即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即使傾向性問題,也可能有人會),如學生講對了,教師肯定,不必重復;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的,教師要補充;講錯了的,教師則要更正。這樣,教師講的時間就少了,一般不超過五分鐘,就能通過補充、更正的方式達到解決疑難問題的目的。
最后,引導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進行嚴格洲練。教師要保證訓練的時間不少于十五分鐘,讓學生能夠把剛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還要保證訓練的形式像考試那樣完全獨立地,快節(jié)奏地按時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
總之,采用“課前預習,依標預習,互動交流,小組展示,質(zhì)疑探究,達標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由傳統(tǒng)的“集體授課制”變?yōu)椤皞€體”和“集體”相結合,以“個體”為主的形式,課堂教學過程由過去老師滿堂撞,變?yōu)槿缃裨诶蠋熤笇聦W生循序漸進地預習的過程,從而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這種課堂教學結構,為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載體。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確保了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從根本上保證了減輕學生課外過重的負擔,讓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