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追求異性交往的激情與美麗,渴望窺得其中的奧秘。
可惜的是,男女在相處的時候容易“上頭”,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犯了禁忌,導致感情的破裂。
心姐說的這 4 點,大家千萬別觸碰。
分享欲喪失,沒有深度鏈接
說起分享欲,我先講一個故事:
一個長著香腸嘴、痞子臉的街道小工,愛上了清秀端莊的報社姑娘。
姑娘卻被他的長相“嚇跑”了。
小伙子并不氣餒,一次次給姑娘寫信,分享生活見聞、所思所想:
“我中午喝得大醉,被頭兒當場點名。”
“我今天做了一個奇怪的夢?!?/span>
“你想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么嗎?就是從心底里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span>
慢慢地,姑娘在封封書信中,感受到小伙子的才華和幽默,也感受到他真摯的感情。
兩人開始互通書信,心事家事工作事,無所不談,心也越靠越近。
最終,他們共同譜寫了“愛你就像愛生命”的浪漫。
猜到了吧,他們就是王小波與李銀河。
分享的實質(zhì),就是在接納、傾聽中建立連接和共鳴,從而加深感情。
當兩人都選擇閉上嘴,不再與對方分享日常,或者每次試圖的分享總會遭到對方敷衍、冷漠、嘲諷、說教的態(tài)度,感情走向肯定會不明朗,最后只剩一聲嘆息。
心理學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三個基本層面,角色關系,情感關系和深度鏈接。
深度鏈接的人,可以走進彼此的內(nèi)心,體會彼此的情緒。 通過情感上的互動,產(chǎn)生精神上的共鳴,達到心理上的認可,逐漸成為“靈魂伴侶”。
回想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從小到大結(jié)識的“死黨”,也都是彼此卸下心防,把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想法“泄露”給對方,彼此有了共鳴和鏈接,才成為對方特別的人。
互不吝嗇分享,同時給對方的分享足夠的回饋,是所有親密關系能長久穩(wěn)定的重要特征。
做彼此的差評師,熱衷于「比比比」
“這么晚了,你怎么還沒做飯”
“你胖了,穿這條裙子真難看”
“你什么時候才能升職加薪啊”
感情里最忌諱的,就是做彼此的“差評師”。
埋怨和指責,都是消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人產(chǎn)生自我懷疑和自我貶低的情緒,也會讓雙方陷入對抗的深淵,甚至一點點“殺死”感情。
差評 + 攀比,簡直要了命。
聽過一個故事:
男友對女友說:“你總愛同鄰居攀比,人家換家具,你要我也買一套,人家買了彩電,你也逼著我買?,F(xiàn)在,我該怎么辦?”
“怎么,鄰居又買了什么?”
“他又娶了一個老婆。”
可笑嗎?
如果總是喜歡把心思放在對比誰的愛人比較帥,誰的老公賺得多這些事上,那便會爭吵不斷,甚至鬧分手。
心姐想說,這些問題,歸根結(jié)底,源于對彼此的「高期待」。
當期待過高,就會出現(xiàn)苛求、強迫和失望。
責備的話一出口,就意味著傷害不斷。
約翰·貝曼博士說過:“彼此接納、關愛、欣賞、傾聽和支持,感情就能更加積極,更有活力。”
當你想要開口指責對方時,先想想目的是什么?
是為了發(fā)泄情緒,還是解決問題。
當你第一時間想的不是責備伴侶,而是怎么去解決問題時,你也掌握了維系兩性關系的訣竅。
粘人精,控制欲爆棚
“終于把那個粘人精甩了?!?/span>
阿明說完這句,長舒一口氣。
他無法忘記和前女友妮妮戀愛時的情節(jié):
只要自己一不在身邊時,妮妮就開始奪命連環(huán) call,不分時間和場合地詢問:“你在哪?跟誰一起?什么時候回家?”甚至在他手機里裝了 GPS,更恨不得自己全程跟隨。
阿明無法專注工作,不能和異性同事正常往來,也不能安心和客戶談合作,分手的欲望愈發(fā)強烈。
心理學觀點認為,常?;嫉没际?,習慣性驗證伴侶是否在乎你,依賴對方的贊美以獲取認可,是對情感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
熱衷于向外索取愛和安全感的人,往往是由于自我內(nèi)心的匱乏和缺少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個控制欲強的人,往往具有這 5 個特點:
1. 不尊重對方,強制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2. 經(jīng)常否定對方,愛發(fā)脾氣,將對方當作出氣筒;
3. 強行灌輸觀念,將自己的價值觀等同于對方;
4. 干涉對方的私人生活,常替對方做規(guī)劃和安排;
5. 情緒不穩(wěn)定,反復確認自己在對方心里的位置。
把感情當成自己生活的全部,希望對方時時刻刻為你著想,你說一他不能說二,這些都是很不現(xiàn)實的。
繃得太緊的繩子,容易斷掉;管得太多的關系,遲早疲憊。
好的感情,是雙方都能保持精神方面的獨立,既能堅守自我,又能相親相愛。
出現(xiàn)「托付心態(tài)」
美國洛杉磯大學醫(yī)學院的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他讓一個樂觀開朗的人與一個郁郁寡歡的人同處一室。
結(jié)果,不到半個小時,這個原本樂觀的人也開始唉聲嘆氣起來。
他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證明:
只需 20 分鐘,不良情緒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別人。
這就是「情緒感染」。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詞叫做「托付心態(tài)」。
很多關系的破裂,原罪就是「托付心態(tài)」造成的「情緒感染」。
什么是「托付心態(tài)」?
就是把自己托付給別人,讓別人來照顧自己的人生。
當一個人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后,就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事業(yè)起伏都算在另一個人的頭上。
有不少人,覺得自己過得好壞完全都取決于自己的伴侶。他們將對方當成情緒垃圾桶,只要心情不好,就不分時間場合,不顧對方感受,開始喋喋不休地抱怨,拼命倒苦水,信息轟炸般地將負能量強塞給對方。
而被托付的一方除了感受到受重視,也無形中多了巨大的壓力和負能量。
久而久之,兩個人都走得很累。
每個人成年后,都應該懂得照顧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克服「托付心態(tài)」最好的辦法是“學會獨立”,增加自我價值。當你越獨立,托付心理就越不明顯,也更有能力為對方提供積極的情緒價值。
異性相處,特別讓人痛心無力的,是兩個人明明還相愛,到最后卻散了。
想要成為彼此心中的理想伴侶,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懂得解決兩性關系里的問題。
當兩個人都樂于分享,建立起深度鏈接,給予對方更多的肯定,尊重對方的個人空間,不將自己的情緒和人生完全寄托于某一方,而是共同成長,一起用心經(jīng)營感情,感情自然也會更長久。
沒有天生一對的男女,
只有相互的用心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