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他們清亮好奇的雙眼,自睜開的那一刻起,無時無地不在閱讀。讓兒童喜愛閱讀、樂在閱讀,或者僅僅閱讀了一本好書,對他們的一生都是意義非凡的大事。作為語文老師,如果孩子能因為你走入書的世界,那有多幸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會閱讀的孩子更成功》,帶孩子進入書的世界,共同做一件讓世界更美麗的事。
說明:本文約9000字,需要閱讀30分鐘。
(四)聽故事時期(五、六歲)
1
給孩子讀單純的神話故事
神話故事通常是流傳數(shù)千年,透過口耳相傳而留下來的,人類共有的財產(chǎn),故事內含有人類必需要經(jīng)歷的生存方法,里面有著“如何做才可以擁有最好的人生”的秘密,及成功的人生中必須要有的智慧,因此被稱為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素材。
當孩子到了五、六歲時,他們也會有所謂的彷徨情緒出現(xiàn),例如“為什么媽媽比較愛弟弟妹妹?”、“我把好吃的全部吃完好嗎?”、“把手帕弄丟了,要不要跟媽媽說呢?”等等疑慮,他們也有屬于自己的憂慮和彷徨。
對于這樣的孩子,神話故事便扮演著有如燈塔般的角色。
神話故事中,有著對與錯,以及善與惡等的彷徨和解決方法,孩子們在閱讀這些故事后,價值觀便會自然而然的形成。
對這個時期的孩子,說正義是對的、惡行會受到懲罰等勸善懲惡的話,不但沒有任何作用,孩子們也不會想聽。不過,如果給他們讀構思單純的神話故事,孩子們便可以學習這種價值觀。
以《一千零一夜》為例,它的內容包羅萬象,情節(jié)奇幻詭異,氣勢壯麗宏偉,節(jié)奏強烈鮮明,描寫細膩人微,手法奇巧動人,把瑰麗的幻想和真切的描述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曲折多姿、變幻莫測、奇麗感人的藝術境界。書中不吝筆墨,描寫了不少少年英雄、機智兒童、博學才子,他們?yōu)檎胬矶巫尾痪氲刈非?,對少兒讀者不啻是良好的啟迪。書中大量的神話故事,又常使大人和孩子爭相閱讀。世界文學巨匠伏爾泰、司湯達、拉封丹、薄伽丘、歌德、喬叟等人,都曾“不止一遍”地閱讀《一千零一夜》,并從中喜獲啟迪。
2
讓孩子親近幻想文學
五、六歲的孩子們很會說謊,甚至有時謊言太過離譜,讓父母親感覺慌亂。不過這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道德感,而是因為在享受模仿式的想象世界。這是五到六歲孩子的特色,這樣的舉動,全是因為旺盛的想象力所產(chǎn)生的,因此父母親們不需要太過擔憂。
孩子的想象力,到了五到六歲時,會達到最高峰,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像三到四歲的小孩,只滿足于自己的周圍生活,他們開始會夢想遙遠的未知世界,和神奇的國家。
對于這樣的小孩,最能帶給他們喜悅的文學型態(tài),是以魔法或是幻想呈現(xiàn)的幻想文學。地毯會在天上飛、瓶中會出現(xiàn)魔王、從神奇的燈里掉出很多寶藏等,這些內容不但會帶給五到六歲的小孩驚奇,也能滿足他們源源不絕的想象力。
想象力與其它能力一樣,需要適當?shù)拇碳?,如果沒有在適當?shù)臅r機,受到適當?shù)拇碳?,想象力則會退步。此外,我們推測,享受想象力的時期是五到八歲,大約是四年時間,到了九歲之后,孩子們會進入合理性的思考期,對于論理性世界的興趣,會遠超于幻想。因此,孩子在五到六歲的時候,有必要充分閱讀幻想文學。
也許很多人認為,人類只需要專注于現(xiàn)實,根本不需要幻想。不過試想,如果在我們幼小的時候,沒有閱讀過類似《丑小鴨》、《人魚公主》、《阿拉丁和神燈》、《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等,有著魔法和幻想的文學,只看像百科全書那樣有關知識和道德的書籍成長,我們現(xiàn)在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我想大概會成為一個像是被程序設計好,又僵硬又乏味的機器人吧!
幻想是讓人類脫離現(xiàn)實世界,并飛翔到理想世界的管道。長久以來,這樣的能力,是發(fā)展現(xiàn)實世界的主要原動力。
如果少年愛迪生滿足于一八九○年代的科學,就不可能發(fā)明電燈和電話;倘若萊特兄弟滿足于一八八○年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人類就沒有飛機可以坐;而林肯當時如果滿足于黑人奴隸制度,選擇安居的生活,也許黑人就無法脫離奴隸的命運。
在我們生活中,幻想扮演著改善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觸媒角色,而這樣的能力,便蘊含在幻想文學當中。
3
將自己比擬成主角的“同視法”
對于想象力豐富的五到六歲小孩,閱讀提供的另一項樂趣,就是將自己主角化。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比擬成主角之后,所感受到的喜悅,即是未來這個孩子喜歡書籍的原動力。想象力最豐富的這個時期,如果沒有經(jīng)驗過﹁同視﹂的感覺,只會留下對于書籍沉悶的感受,導致無法專注于閱讀中。
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們,在閱讀的同時,很容易陷入同視情況,而想象力貧乏的孩子,則不容易有同視的感覺。擁有這類型孩子的媽媽,最好積極的實施同視計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故事的流程,用全身來表達。
譬如說,當閱讀圖畫書《掉入坑洞里的熊寶寶》時,讓小朋友用全身來表達故事內容,例如熊寶寶掉在水里時掙扎的樣子、緊抓著繩索搖搖晃晃想要爬上來的樣子、沒抓緊繩索導致一屁股跌在地上的樣子、從坑洞里爬出來的樣子等,像這種訓練,可以協(xié)助想象力貧乏的孩子。
又如在閱讀《紅色舞鞋》的時候,讓孩子像主角一樣,穿上紅色舞鞋,模擬無法停止跳舞,必須持續(xù)不斷的旋轉跳舞的情節(jié),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了解,紅色舞鞋的主人有多么的痛苦。
用身體表達,是一種透過想象力,把感覺極大化的方式,可以協(xié)助幼小讀者專注于書的世界里。
4
把故事用圖畫呈現(xiàn)
人類在滿足了吃、穿、住的三大欲求后,就會想要表現(xiàn)自己。因此人類的四大欲求中,有著表現(xiàn)的欲求,而創(chuàng)作能力,就是把表現(xiàn)的欲求極大化。
無論是小孩或是大人,在閱讀完故事之后,就會有所謂的心得感想。大人們可以把心得感想,用話或是文字表達出來,不過講話不太熟練,或是文字表達不太順暢的孩子們,是無法用言語或文字來表達的,此時畫圖就成為最適當?shù)谋憩F(xiàn)方法。
如果閱讀了《人魚公主》故事的小孩子,可以畫出一個身體是魚、臉孔是人的人魚公主在流眼淚的圖畫時,它就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閱讀心得感想。
這種畫圖的方式,會帶給五到六歲的孩子加倍的閱讀樂趣。
如果把孩子所畫的圖畫貼在墻壁上,或是放在畫框里掛在客廳中時,其喜悅又會更加擴大。而孩子也會為了畫更多的圖,變得更加喜歡閱讀書籍。
5
兩個人一起看圖畫書
學齡前的孩子里,有很多都會讀簡單的文字。根據(jù)統(tǒng)計,目前學齡前的孩子會念文字的約有百分之四十五,會寫字的也有百分之二十八。針對這些會閱讀文字的孩子做了一項調查后發(fā)現(xiàn),他們會閱讀文字的原因,其中有的是因為在幼兒園學習,或是父母親所指導,但是也有一些,是因為自己想看書,所以自己領悟到的孩子。
事實上,當幼兒們對閱讀開始有興趣時,便會為了閱讀書籍而想認識字。對這樣的孩子,最好的閱讀指導法,就是兩個人一起看圖畫書。
首先,媽媽坐在孩子的旁邊,用手指著字來閱讀書,孩子們則在旁邊用眼睛看字,并用耳朵來聽取媽媽讀的內容,也就是同時使用視覺和聽覺來學習文字。
要注意的是,如果此時為了指導文字,讀的速度太慢,或是讀到一半突然問些“認識這個字嗎”或是“這是什么字”等的問題,打斷了故事的進行時,孩子就會對閱讀失去興致。
給孩子讀圖畫書的時候,讀就是了,這是一個原則,有意識地提問,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為了大人的自我滿足,不過,非常自然地不刻意地和孩子進行些對話,卻是非常好的??傊?,要自然。
以適當?shù)乃俣?,兩個人一起讀到某個程度時,孩子們就會想一個人讀,此時如果媽媽馬上把書給了孩子,那就不好玩了。
“你真的會讀嗎?”
如果這樣說,孩子們想要讀的意志就會更加堅定,并會趁媽媽不在旁邊的時候,自己主動練習,并且會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練習讀,然后某天,會突然從媽媽的手中把書搶走,這時如果媽媽可以表現(xiàn)出很感動的樣子,會有很好的效果。
這樣的計劃對三方面有益處。第一是孩子和媽媽一起閱讀,有助于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第二是激發(fā)孩子并不是刻意向某人學習,而是自己領悟到的自信心;第三是可以持續(xù)維持閱讀的樂趣。
偶爾我們看到有些媽媽,會對學齡前的小孩進行過度的文字指導,導致孩子的閱讀樂趣被剝奪的情況。當媽媽敲著書籍,并對孩子說“怎么連這個也不知道呢?你真的很笨耶!”孩子們便會開始畏懼閱讀,并且會產(chǎn)生再也不想閱讀的想法。
雖然會閱讀文字,卻讓孩子失去了閱讀興致,這是多么不智的作法!
日本資深兒童書編輯、創(chuàng)作者松居直先生在他所著的《幸福的種子》中說到,很多母親常問他,她們的孩子已經(jīng)五歲,認得一些字,會自己看圖畫書,也很喜歡看。以后該怎么教他比較好呢?他認為,在思考圖畫書與孩子的關系時,最重要的是認清:圖畫書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而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因此,即使孩子已經(jīng)能夠自己看,父母最好還是照樣念給他們聽。如果因為孩子能自己看了(其實只是認識書里的文字),母親就不再讀給他聽,不但可惜,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損失。所以,在孩子上小學以前,甚至進入小學以后,父母都應該繼續(xù)念圖畫書或童話給他們聽。這對豐富親子的生活,建立心靈互通的人際關系,也有相當大的意義。五、六歲的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大都是盯著文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在這種狀況下,他們不太可能了解書中的故事,更別說樂在其中。
6
給孩子均衡的閱讀很多種類的書籍
觀看玩具市場的統(tǒng)計,銷售最好的玩具,依順序是:槍、刀、大炮、坦克車,這些熱門產(chǎn)品的共同點,就是它們皆屬于戰(zhàn)爭武器。
而其中尤以槍和刀,是屬較容易接觸到的殺害人的兇器,因此會帶給孩子們的精神發(fā)育很不好的影響。
我們經(jīng)??吹叫∨笥褜χ职珠_槍,爸爸則舉雙手投降或是倒在地上的畫面,這也是在電視影劇中為呈現(xiàn)幸福的家庭,或是慈祥父親的畫面時,經(jīng)常使用的情節(jié)之一。
但是這是何等殘暴冷酷的畫面!怎么可以讓子女的手中握槍,并讓爸爸扮演被槍打到臥倒在地的角色?
而隨著父母親的想法不同,所買給小朋友的書籍,也會較偏重于某一方面,這并不是正確的方式。也許父母親會以﹁因為我的孩子喜歡車子﹂、﹁因為我的孩子喜歡玩戰(zhàn)爭游戲﹂為理由,不過,這會產(chǎn)生讓孩子的精神世界陷入偏執(zhí)的結果。
五、六歲孩子的精神世界,會成為未來成人之后的人格基礎,此時最經(jīng)常拿著玩的玩具、最??吹膱龊?、最??吹膱D畫書等,都會支配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不可只專注在某一種類的閱讀上,應協(xié)助孩子多方面的閱讀各類書籍。
(五)幻想童話時期(小學一、二年級)
1
閱讀幻想
六到八歲的孩子很會說謊,尤其對大人說謊,會讓他們得到快感。此時大部分的大人們會判斷,這是因為缺乏道德感,因此會嚴厲的責罵孩子或懲罰孩子。比較有涵養(yǎng)的父母或老師,則會讀《放羊的孩子》(《狼來了》編者注)故事給孩子聽。
一直以來,《狼來了》的故事都是大人教育小孩子不要說謊的經(jīng)典案例,由此,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成了說謊的代名詞,他的結局也就理所當然。其實,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忽視了小男孩說謊背后的動因。我們也可以這樣想想:小男孩為什么要說謊呢?他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呢?從道德的角度來說,大人們不喜歡說謊的小男孩,說“說謊就該受到懲罰”應該是正確的,說“狼來了,不要學小男孩”也應該是不會錯的。但是,大人們對道德的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心靈”的聲音。
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的謊言大部分是與道德心無關的,這樣的舉動,其實是想象力所引發(fā)的。
孩子是最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他們對神話、童話故事永遠都有無窮無盡的興趣和好奇心,孩子的感受力往往遠遠超出大人的想象。孩子們從五到六歲開始發(fā)達的想象力,到七歲時會達到最高峰,因此小學一年級左右的小孩子,會把宇宙中的各項事物引入自己的想象中,并在自己的想象中思考、組織后說出。
以發(fā)育心理學來說,人類的成長應在適當?shù)臅r機,接受適當?shù)拇碳ぁ?/p>
想象力也是如此,這個時期應該接受集中式的刺激,因為過了這個時期,孩子們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合理性思考的階段,屆時,對于現(xiàn)實的興趣會超越幻想。
幻想童話扮演著可以讓我們變得像柔軟的軟骨一樣的角色,同時也扮演讓孩子們夢想未來的角色。
2
多閱讀簡單的短篇童話
小學一、二年級的小朋友開始認識字,并想要閱讀更多的書,此時,很多媽媽們都會有“自己的子女是英才”的心態(tài),因此,會買一些高難度的書或是長篇童話,給不過剛要起步了解文字的孩子們閱讀。
但是,不符合孩子的興趣或水平的高難度書籍,會讓孩子們的閱讀欲望萎縮,甚至還有些父母購買書籍的依據(jù),不是以孩子的興趣,而是以父母本身的興趣購買,這也會導致孩子們的閱讀欲望萎縮。
為了這個時期的閱讀訓練,定要多多選擇簡單易懂的童話書籍。為了達到多多閱讀的目標,因此短篇故事較長篇適合,因為閱讀很多篇的短篇童話獲取的成就感,遠勝于閱讀一篇長篇童話。
選擇作品時,應多選擇有趣的故事內容、正面肯定的主題、簡潔明示型的文章、沒有參雜外來語或變形語,像世界名著中的創(chuàng)作童話,或現(xiàn)代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童話,都是不錯的選擇。
3
兩個人一起享受閱讀
當進入學校,開始了解文字之后,孩子面對的書籍不再是圖畫書,而是教科書或是童話書。比起電視、漫畫或錄像帶等媒體,教科書和童話書較引不起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因此很多孩子們自小學一年級起,便開始遠離閱讀,為了讓孩子可以繼續(xù)與書籍為伍,最好的方法,就是媽媽和孩子一起閱讀。
對于閱讀興致尚淺的孩子,如果讓他獨自一個人看書,就會感到相當無聊。不過,如果和媽媽一起看書,就會感到有趣好玩。剛開始會和媽媽一句一句的相互輪流閱讀,進而會一段一段的輪流,再來就是一頁一頁的輪流。
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國家喻戶曉的作家,成就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在小時候,她們的父母就經(jīng)常陪伴她們閱讀。冬天,她們就圍坐在熊熊的爐火前,共同閱讀優(yōu)美、抒情的作品;春天,她們常常到野外郊游,朗誦自己或別人的詩作。文學的種子就這樣在她們幼小的心靈里播種、發(fā)芽了,這也許正是她們后來創(chuàng)作《簡·愛》和《呼嘯山莊》的源泉。
美國總統(tǒng)G·W·布什(小布什)的母親非常注重與孩子共同閱讀。她說:“我總是盡可能多地與孩子們一起讀書,有時,我也讓他們讀給我聽。我的孩子直到很大后,還保持著與我共同讀書的習慣。當他們放假或有空閑的時候,我們就會輪流地讀一本名著。有時,還會就精彩的部分進行討論?!?/p>
此外,在閱讀童話書的時候,相互安排好自己的角色,以適合角色的聲音注入感情來閱讀,也是很好的方式。
這種“兩人讀法”的方式,有兩方面的益處——
第一,孩子聽取媽媽聲音的同時,可以從中學習正確的發(fā)音、念讀的速度、換氣的呼吸點,以及何處必須要連接念等閱讀基礎。
當然,此時媽媽要當個模范生,應以正確閱讀的方式來念。速度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因為念得太快,孩子會跟不上速度;念得太慢,會導致故事劇情的中斷,反而會破壞閱讀的興致。
第二個優(yōu)點是可以擺脫厭煩感。因為小學一年級閱讀的是童話書,而不是圖畫書,文字會比較多,很容易帶給孩子壓迫感及厭煩感,此時與媽媽一起閱讀,可以擺脫那種心理上的壓迫感。
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可以專注于書中的時間,一般而言是十到三十分之間。因此,在閱讀時間上,為了不讓孩子感到厭倦,最好是在每十到三十分的時候,就提供點心或休息時間。
4
閱讀后與孩子討論內容
在某個小學一年級教室里,當孩子們學習了《大野狼和七只小羊》的內容之后,其中有一位學生舉手提問道:
“老師,羊爸爸去哪里了呢?”
當老師稱贊了那個孩子提出了好問題之后,看了一下全班同學,這時到處都出現(xiàn)了答案。
“去賺錢?!?/p>
“去上班?!?/p>
“大概住院了?!?/p>
“到國外去出差?!?/p>
甚至有一位小朋友用很悲傷的語氣說“去世了”,由于答案太過勁爆,其它孩子們都以驚訝的眼神看著他。此時,這位小朋友用手指向書中,墻壁上掛著羊的照片的插畫,并再次回答:“去世了?!?/p>
原來這位小朋友的爸爸,在一個月前,因為車禍不幸死亡。換句話說,這位小朋友,把圖中墻壁上的照片,解讀成為了“遺照”。
由此可知,孩子在閱讀完書籍之后,心中浮現(xiàn)的某些想法,有可能是對于內容的疑問,也可能是故事情節(jié),或是對于主角的本身見解,甚至是閱讀后所體悟到的感動。
協(xié)助解決這種欲求的方法,也是必要的閱讀指導之一。
但是,如果盲目的要一個閱讀完畢的孩子,說出心得感想時,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很少有孩子可以順利的說出。
因此,在讓孩子說出心得感想之前,首先需要的,是誘導孩子把內容在腦海里做一番整理。例如閉上雙眼暫時的沉思,或做筆記,都是好方法。
這時要注意之處,詳述如下:
第一,剛開始先以父母親提問,孩子回答的方式進行,逐漸再轉換為由孩子提問,父母回答的模式。
第二,如果把閱讀后的心得感想,弄成像考試一樣,提出一些具體式的問題時,孩子們很快就會感到厭煩。而且就算孩子誤解了劇情,或是判斷錯誤時,也不可以指責或更正,因為這種計劃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正確答案,而是在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興致。
5
把故事傳達給他人
其實小學一年級孩子的閱讀,大體而言應該可以說是在看故事,就好比在高山發(fā)現(xiàn)了金礦一樣,孩子們在書籍中,發(fā)現(xiàn)故事后,也會感到喜悅。
閱讀完畢后,與孩子討論心得感想之前,可以讓孩子閉上雙眼暫時的沉思,或做筆記等,把內容在腦海里做一番整理。
而讓這種喜悅加倍的方法,就是把故事說給他人聽。
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故事傳達給別人,會讓孩子感受到“我可以給別人某種東西的成就感”,這也會讓閱讀的喜悅加倍。
就算是同樣的內容,不過,隨著說的人不同,對劇情的表達也會不相同。有些小朋友會以簡短略過的方式表達,有些小朋友則會以長而詳細的方式敘述。
當然,以長而詳細的方式敘述的孩子,也許其記憶力較強,但并不表示具有很好的感想能力。因為長而詳細的敘述能力,其實是屬記憶力的能力,并不屬于感想的能力。
總之,在這個過程中,只要讀者能感受到喜悅即可。因此,媽媽不需要指正孩子故事是否有表達錯誤的地方,只要專心聆聽孩子的表達內容。
當孩子在說故事的時候,應該注意孩子所說的故事順序,以及因果關系是否正確。不過,就算孩子所說的故事順序,以及因果關系不正確,也不需要指正孩子,只要以孩子是否充分了解為基準點就好。
此時,如果可以把聲音根據(jù)所出現(xiàn)的人物和氣氛,用不同方式表現(xiàn),則可以體驗到更有趣的感覺。
6
把感想用日記寫下來
學齡前的孩子們,通常都是用圖畫來表達閱讀感想,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可以改為利用字與圖畫混合在一起的圖畫日記模式表達,然后再于圖畫下方,寫出一、兩行文字的閱讀感想,這就成為孩子們第一次的造句。
這個時期的孩子們,雖然擅于畫圖,不過對于文字寫法卻不夠熟練,在使用文字時,也會感到有負擔。這時,父母不可以擅自修改文字內容,也不可以指責孩子寫錯的部分。
針對小學一年級生的問卷調查中顯示,不喜歡書的原因,最大的因素就是因為不喜歡寫讀后的心得感想。
這個結果可用“為了抓一只臭蟲,結果燒掉整間房子”這句俗語來說明。
7
享受獨自閱讀的樂趣
了解較多文字的小學二年級小朋友,開始喜歡獨自閱讀書籍,閱讀的方法也會從讀出聲音法改為默讀法,這證明孩子認為內心閱讀法更為方便。從這個階段開始,孩子們才真正的感受到閱讀的喜悅。
當孩子邁入獨自閱讀階段后,其想象力會變得更加活躍,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會想象主角的臉孔、服裝、背景、周圍的氣氛等,也會想象人物的個性。有時也會將該人物的情緒套到自己身上,有時會哭,有時會笑。
進入獨自閱讀階段的小孩,會開始無法滿足于單純的故事架構,逐漸尋求含有較復雜架構的故事。采用復雜架構的方式寫成的故事,會大幅增進這個時期孩子們的想象力,也會使孩子的閱讀喜悅加倍。
而這時的閱讀,有下列幾點要訣:
第一,把書的名字遮住,先讓孩子閱讀內容后,再讓孩子為書取書名,這是屬于一種綜合性的方式,并對孩子們的抽象化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當故事結束之后,讓孩子想象主角的后續(xù)發(fā)展會如何,這個方式可以讓孩子擁有參與了故事完成的創(chuàng)作喜悅感,而這種喜悅,會讓孩子更加喜歡閱讀。
第三,讓孩子養(yǎng)成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讀到重要的部分,或自己喜歡的部分時,用筆在該處作記號的習慣。雖然可能會讓書籍變得有些臟亂,不過這可以訓練孩子,該如何區(qū)分重要和不重要的部分。
8
評價書中所出現(xiàn)人物的行動
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后,與幼兒園時期截然不同的是,會開始關心社會生活,而且其道德觀也會跟著發(fā)展。因此開始喜歡閱讀善與惡、真實與偽善、賢明與愚笨、正義與邪惡等道德價值觀非常明顯的作品,也很喜歡內容中有著﹁主角因為不知到底哪個是對的,而感到彷徨﹂的劇情的作品。
對于這類型孩子的閱讀指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評價書中所出現(xiàn)人物的行動。例如:讓孩子閱讀伊索寓言中的《龜兔賽跑》故事后,媽媽可以問孩子一些問題。
“為什么兔子沒能贏過烏龜呢?”
“如果你是兔子,你會怎么做呢?”
“烏龜本來就慢慢吞吞的,但是它是怎么獲得勝利的呢?”
“如果你是烏龜,你會怎么做呢?”
“烏龜真正勝利了嗎?”
這時,孩子們就會思考什么是真實和謊言。
重復幾次這樣的訓練后,孩子們就會主動提出類似的問題來問自己,也會問爸爸媽媽或是朋友們。當?shù)竭_這個階段時,孩子們除了會感受到書中故事內容所帶來的喜悅之外,也會發(fā)現(xiàn)到其它的樂趣,而這就是產(chǎn)生哲學思考的開始。
給這個階段孩子閱讀的書籍,建議可以選擇敘述偉人們孩童時期具有模范性的簡短故事集,孩子們從這樣的故事中,可以發(fā)現(xiàn)正當?shù)目#瑫r也會形成道德性的價值觀。
9
邊閱讀邊想象形象
我們經(jīng)常碰到,在幼兒時期喜歡閱讀的孩子,卻在進入小學之后,對于閱讀失去興致,而逐漸遠離書籍的情形。分析這種孩子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是因為沒辦法想象到其形象而引起。
在閱讀的過程中,用內心畫出主角或其它人物的長相、個性、氣氛等形象,是靠想象力。因為想象力不足的孩子只會閱讀內容,并不會畫圖,因此無法體會閱讀的樂趣。
說“閱讀的樂趣,是從內心中所描繪出的形象而產(chǎn)生的”,一點也不為過,在幼兒時期未能充分閱讀圖畫書的孩子,因為想象力薄弱,所以對于描繪出形象的能力便不夠熟練。
小學一年級的教科書或童話書,與幼兒用的圖畫書是不一樣的。換言之,它不是以圖為主的書,而是以文字為主,并參有插圖的書。因此,對這樣的書的內容,無法主動描繪出形象的孩子,會感到難度高而且生硬。由于這樣的原因,一到二年級的孩子里,會出現(xiàn)很多非常懼怕閱讀書籍的孩子。
這種孩子的特色是只想看電視或是漫畫,因為電視或漫畫本身就有圖畫,因此看的人不需要描繪出形象來。
在此將改變這類型的孩子的計劃,詳述如下:
第一,利用聲音化,讓孩子了解出現(xiàn)人物的特色。換句話說,媽媽必須在聲音中注入感情,閱讀給孩子聽,并喚起孩子內心世界中的形象。這個方法需要媽媽的能力和努力,因為其效果,完全是根據(jù)媽媽使用了多少情感,又如何將情感注入聲音之中而顯現(xiàn)。
此時,忙碌的媽媽也可以選擇,以播放市面上銷售的朗讀錄音帶來替代,也有一定的效果。不過,因為錄音帶價值不菲,而且內容也不夠多樣化,因此效果不如媽媽親自錄制的。
第二,利用讓孩子注入感情后試讀的方法。也許剛開始的效果不盡理想,但當孩子逐漸熟練之后,孩子的內心中就會描繪出形象,也會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
此時必須注意的地方是,應該將重點放在,孩子在朗讀的過程中是否有注入情感,而不是孩子有沒有讀錯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