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1990年秋認識劍云老師,即從劍云老師學拳,1994年正式拜在劍云老師門下。從1990年到1995年這五六年間,我?guī)缀趺刻於季毴?,偶爾也有間斷的時候。自1996年下半年起,因工作崗位變動,由搞技術變?yōu)楦憬?jīng)營管理,因此練拳越來越少??臻e時我把精力大多花在近代武術人物的史料收集和拳理的學習上。所以我對拳術的技術掌握的非常粗淺。本來象我這種技術水平的人是沒有資格談論拳技的,但是我看到近二、三十年來出版刊行的諸多拳論不僅比我的認識更為浮淺而且大多荒謬,對今人影響甚深,使人走入歧途。所以我不揣淺陋,將我練習三體式的粗淺體會和老師的要求略述一、二,僅供同道參考。
一、 為什么要談三體式
首先為什么我要談三體式呢?劍云老師經(jīng)常提醒我們:“拳術中萬法皆出三體式。” 劍云老師曾指出,形意、八卦、太極不過是拳術中的三大基礎,三體式是這三大基礎的基礎。如果連這個拳術中最最基礎的技術都沒弄明白,拳術中其它的技術又從何談起呢?我深以為然。同門友人指出:“練習孫門三體式若是入門,就能體會出五種基本勁法,槍勁、刀勁、劍勁、鞭勁、罩勁。”當然以我的水平,除了對整勁能管窺一斑外,對于其它的勁性我是無法體會出來的。同門友人云:“槍勁是中正頂穿,刀勁是以線打點,劍勁是走粘對順,鞭勁是縱長摔貫,罩勁是氣打無覺。”認為由三體式中能演化出這五種勁法,才算略窺三體式之門徑。這五勁包括了長短動靜有形無形諸法。按此標準,當今的人又有幾人敢說自己的三體式已經(jīng)過關了呢?但是,如果你對當今國內(nèi)的一些武術名家或形意拳名家說他沒有弄明白三體式,人家肯定不服氣甚至會認為你在無理挑釁。但是事實是當今能把三體式弄明白的人確實是少之又少。可能有人會說:咱們打打看,我把你揍了,就說明我比你正確。對這種觀點我不敢茍同。盡管我也認為通過實證比較技術優(yōu)劣、分析其特點是非常必要的。但其前提是:必須在同等的條件下進行這種比較。否則就不足以說明任何問題。此外,任何技術都要合乎道理,并能夠被符合科學范式的相關實驗所證明。這里我所談的有關三體式的一些認識,不敢說百分之百的正確,但只談最初級最具體的一些技術原理,是否正確,完全可以通過科學方法來進一步檢驗證明。
二、 三體式的目的及作用淺談
三體式是體用兼?zhèn)涞氖阶?,其體用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三體式初步體用的重點就是整勁。
練習三體式有非常嚴格的技術要求,其目的之一就是練出最初級的整勁。所謂初級整勁有三個特點:1是傳力順達、手足相通。2是足下生根、穩(wěn)固輕靈。 3是周身一家、氣足神完。開始練習時只能逐次做到上述3點。三體式初步練成了,則同時做到這3點,無先后之分。
那么什么是傳力順達、手足相通呢?就是后足之力可以完全順達到前手,前手受力可以完全傳遞到后足。所謂俗云:“手上掛著全身的重量。”因此練習三體式對手、肘、肩、胯、膝、足的狀態(tài)和相對位置有非常具體而嚴格的要求。即外三合。三體式合不合乎外三合的要求,是完全可以檢驗的。先讓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勁的情況下,前臂保持原狀,身體重心不變化,只是后面的腿感到受力。這說明對方的推力傳到你的后足。說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了。
那么什么是足下生根、穩(wěn)固輕捷呢?就是虛實分清,把腳趾連同小腿外側的肌肉練出抓力來,所謂雞腿力。這是通過站三體式時重心坐滿足根,使坐滿足根的身體重量與腳趾的扒力相平衡,逐漸練出雞腿力。同時兩足要分虛實。身體重心不落在足根處,腳趾的扒力產(chǎn)生不了。兩足不分虛實,移動不可能輕捷。如何檢驗足下是否生根呢?讓人用邊腿攻擊你前小腿的外側,若能小腿完全不動又能隨時收腿閃避而同時身體重心穩(wěn)定,則可以說初步做到穩(wěn)固輕捷。
那么什么是“周身一家、氣足神完”呢?就是體內(nèi)的氣血充盈勃發(fā),周身狀態(tài)如一銅鑄鐵打的剛體,這時全身肢體不僅姿勢正確傳力順達而且氣盈勃發(fā)貫通周身,周身各節(jié)貫通如一。如果讓人用力晃動你的前臂甚至掛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費力且紋絲不動,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體狀態(tài)、身架四肢的相對位置始終紋絲不變。如此則可以說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也許有人要問通過練習三體式產(chǎn)生傳力順達、穩(wěn)固輕捷、周身一家這種整勁在技擊實戰(zhàn)中又有什么用呢?其作用就是通過練習三體式初步產(chǎn)生靜止狀態(tài)的整勁,繼而通過五行拳的練習使人在運動中找出這種整勁,逐漸做到隨時隨處瞬間發(fā)出這種整勁,則就初步具備了形意拳硬打硬進的能力。于是在實戰(zhàn)中就初步具備了迎著對方拳腳硬截直進這種獨特戰(zhàn)法的技術基礎。也就是通過三體式練出了初級的剛烈整勁。
三、 三體式的站法及初級要求
那么三體式如何站呢?一談站樁,一些人就想到意、氣、神之類的說法。其實根據(jù)我的體會與多年考察:意不可借,借則妄。氣不能御,御則亂。神不宜放,放則靡。其實站樁最緊要的1是外形姿勢到位。2是整體狀態(tài)確切。
現(xiàn)在不少練傳統(tǒng)武術人都有這樣認識傾向:一談外形姿勢,就認為是下乘的東西。而熱衷于高談闊論意氣神甚至神脈劍訣之類,認為這才是珍品上品。其實內(nèi)與外、神與形是一個整體,劍云老師常說:觀其外而知其內(nèi)。內(nèi)、外、神、形反映的是一個狀態(tài),練習拳術最初必須從外形入手。如果站三體式外形不精確,在拳技的根基上就出了偏差,今后要進一步提高勁的質(zhì)量就很難,因為在形成勁力的技術基礎上已有瑕疵,致使拳術難臻上乘。
在這里不得不多說幾句。拳術在技術方法上確有上中下之分,其中存在著合理,大致合理和不太合理的區(qū)別。但是只要不是特別不合理,只要下功夫鍛煉,總有收獲、總有效果。但是效率不同,副作用的程度也不同。所以雖然一些人的拳技及其理法不盡合理,但是由于他下了多年的功夫,還是能練出不弱的實力。但這不等于他的拳學技理是正確的。所以研究拳術既要多實踐還要鉆研拳理,進行多方面的比較,才能逐漸接近真理。我認為孫氏三體式至為科學合理,這是在我多年實踐和大量比較的基礎上得出的。本文開始時我已介紹了自己習拳的大致經(jīng)歷,我花在練拳上的絕對時間是不多的。平均每次站上一、兩分鐘而已。如此斷斷續(xù)續(xù)的練習又如此小的運動量我當然不可能練出真功夫。雖如此,但我十幾年來始終沒斷了玩味、琢磨。當我一站三體式,一些自稱很有功夫、每日堅持站樁4、5個小時的老練家子、拳術名家們竟然也推不動我。有個瑞典的小伙子練自由搏擊已有四年,又來北京體育大學進修散打,本力很足。我將雙手背在身后,以三體式的步子站定,讓他在我身上隨意擊打(頭部除外),他在我心口兩肋及肝部用足力氣一連打了二十幾拳,可能是用力太猛,最后他竟被他自己打出的反作用力向后彈出1米多遠。其實并非我有什么功夫,不過是依仗孫氏三體式的結構極為科學合理而已。只要外形姿勢基本對了,稍加時日,自然就會產(chǎn)生這個效果。所以站三體式先不要求站多長時間,而是要求站準確,要想站準確是很不容易的。劍云老師說三年之內(nèi)不可一日無師。過去徒弟是要住在老師家里的。今天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可能有這種條件,因此需要先弄明白三體式為什么要這樣站而不要那樣站,弄明白不同的站法會有怎樣不同的效果。所以,要先弄清道理。筆者本人經(jīng)常與師兄白普山相互交流,探討研究拳理,多方實驗,比較。從中得到白普山師兄不少的啟發(fā)與教益。這種交流與玩味雖算不上練拳,也長不了什么功夫,不可能從中使人的生理機能發(fā)生質(zhì)的改變,但是先求得弄懂基本道理,然后再下功夫練,這樣練拳的效率就能提高。
那么站三體式的具體要求是什么呢?老先生在其拳著中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及六合之要求。那么什么是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如何做到六合?老先生給出了由無極式到太極式再到三體式這個程序。如果有一定的基礎,按照這個程序,在老師的指導下既可練習三體式。劍云老師教拳時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技術要領。這套技術要領可稱為三角五線技術。老師開始教我練習三體式時把這些程序和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要領都告訴了我。當時我覺得站三體式跟前面的無極太極沒有多大關系,尤其跟無極式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于是我站三體式時常常略去無極式,也沒有嚴格去站太極式,一下子就過渡到站三體式。這幾年我雖花在練拳上的時間很少,但是一直沒斷了琢磨玩味,常常是一手一式地反復揣摩,我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當讓人用一般的力量推我前手時,我尚可勉強撐住,但需要調(diào)整身體形態(tài)和重心。如果讓人用全力一波接一波的猛推,由于我來不及調(diào)整身形,姿勢就散架了,身體也就被推動了。說明我原來站的三體式的姿勢有問題。后來孫存周先生的弟子、同門友人張烈給我講了他站三體式時有臨界線的狀態(tài)。支燮堂先生的弟子壽關順又談了要坐滿足根和站三體式即是動中求靜的道理。這使我很詫異。因為他們所談的體會與我原來對三體式的理解有些地方似乎是矛盾的。主要矛盾似乎有三,1是對穩(wěn)固機理的認識。2是對雞腿、熊膀的認識。3是對動中求靜的理解。那么,都是孫門的第一代傳人所傳怎么會有矛盾呢?當我反復將張、壽兩位師兄的體會與老先生的著述及我老師所講的程序、要領進行反復對比后,發(fā)現(xiàn)其實矛盾并不存在!張、壽二位的體會完全統(tǒng)一在老先生著述的程序與要領中,與劍云老師的教授本質(zhì)上也是一致的,只是表述時的側重點不同。劍云老師是教我初學三體式,故授之以規(guī)矩、程序。張、壽二師兄是談其體會,故告之以整體狀態(tài)。此前之所以我以為有矛盾,正是由于自己的誤識造成的矛盾,是由于自己沒有嚴格地按照劍云老師要求的站三體式的程序去做,即忽略了無極式、太極式對站三體式的作用。此外我對動中求靜以及站三體式如何求得輕捷穩(wěn)固的機理認識不清。本來老師已經(jīng)把真?zhèn)鞫几嬖V了我,但是由于我頭腦中對站樁原有的認識無形中使我無法全面準確地接受老師的傳承,于是無意中我就曲改了老師的要求,這時我自以為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其實已經(jīng)失之千里了。其實當我嚴格地按照劍云老師講授的站三體式的程序,由無極式、太極式到三體式以及三角五線的要求進行站式時,此時重心必然坐滿足根并使自己的平衡就處于“臨界”的狀態(tài),雞腿力也就產(chǎn)生了。當我姿勢基本站對了,讓人用全力正面推我的前手,即使是一波接一波的猛推,我也能在前臂不太吃力的狀態(tài)下,保持自身的穩(wěn)定同時把來力反傳給對方。這是自己站的式子基本做到姿勢正確傳力順達所致。所以學習拳術最忌諱自作聰明、自以為是。而應該象洗干凈的杯子一樣,不留任何自己的原羹,如此才能品出老師灌輸?shù)娜嫉募兾丁?br>談到站式子,一些朋友總問應該加入什么意念?劍云老師說:“惟恬淡虛無,意靜神明。”這是站式子時應該進入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對于初習者來說如何做到這種狀態(tài)呢?其方法就是內(nèi)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三條是站三體式時調(diào)心的技術。那么什么是心與意合呢?即不可求意,放下心來,讓心自然隨著意,什么意?無確定之意,放下心來,意識朦朧,不追逐任何意識,亦不壓制任何意識,站無極式時,這是心與意合的入手點。那么如何才能意與氣合呢?站太極式時,就是讓自己的意念敷在呼吸上,也就是讓自己的意念“關注”著呼吸,但不要引導呼吸,這就是意與氣合的入手點。那么氣又如何與力相合呢?站三體式時,當真氣未發(fā)動時,先從呼吸入手,呼吸要自然,吸氣時身體的“陽面”有漲意,呼氣時則氣歸丹田。通過自然的呼吸撐住三體式之形,是氣與力合的入手點。入手時的過程是心隨意、意隨氣、氣隨形、形合乎力的和順。通過這個程序來誘導自己漸臻心空、意靜、神明。簡單說來,站三體式時的心理狀態(tài)是就把心思放下來,意念隨著呼吸而動,漸漸的物我兩忘,而歸于靜,意靜則神明,如是感應確切,氣機飽滿。要想達到意靜,則要從意動入手,這個意動不是假借、不是妄動,而是把意念留住在呼吸上或說敷在呼吸上,意隨呼吸而動,漸歸于意靜。所以站三體式時,意念不可假借、不可妄動。而應遵循內(nèi)三合的要求,在外三合的基礎上做到內(nèi)外六合。
按照我自己的體會站三體式的方法及初級要求就是:作為外形姿勢,站三體式要嚴格地按照無極、太極、兩儀的程序以及三角五線的技術要求去規(guī)范肢體位置,做到外三合。作為整體狀態(tài),站三體式時身心要符合六合、“九要”,重心要坐滿足根。如此神色自然威儀,氣機自然飽滿,重心自然處在臨界平衡線上。這看似簡單,但需徹底扔掉自己原有的認識,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反復揣摩方能做到。
四、 三體式不是技擊的預備式(萬法皆出三體式的真義)
世人皆知萬法出自三體式。但對于萬法為何能出自三體式,則理解不同。一些人把三體式當做實戰(zhàn)交手時的預備式,這種膚淺的認識顯然是缺乏打斗經(jīng)驗。實戰(zhàn)打斗時哪兒有一成不變的預備式?實戰(zhàn)時的預備式都是因對手的形勢的變化而調(diào)整,豈能將其固定成樁式?因此這種理解顯然是錯誤的。還有人把三體式理解成鷹捉的定式。因為有人說鷹捉是形意拳的母拳,因此把三體式理解成鷹捉定式似乎就能解釋通萬法出自三體式。這種解釋看似有據(jù),但是一經(jīng)認真考究,便發(fā)現(xiàn)此說在道理上似是而非,在實踐中更得不到證實。
為什么這樣講呢?在形意拳中鷹捉定式僅是起鉆落翻中的落翻,如不與熊形合演就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勁力。因此如果說鷹捉是形意拳的母拳不如是說鷹熊斗志(鷹熊合演)才是形意拳的母拳。鷹捉只是這個母拳中的“一半”,另“一半”是熊鉆。因此,如果把鷹捉解釋為三體式,那么根據(jù)同樣的道理為什么就不能把熊鉆也解釋成三體式呢?所以,把萬法出自三體式解釋為鷹捉的說法,在拳理上是自相矛盾、解釋不通的。因此也就不能用只是“半個”母拳的鷹捉定式來規(guī)范三體式的站法。那么萬法皆出三體式的真義是什么呢?早在90年前,孫老先生在其〈形意拳學〉中已經(jīng)指出是修為內(nèi)勁。拳術無非是對內(nèi)勁的體用。三體式無非是教人求得內(nèi)勁的道理。所以,萬法皆出三體式。
但是近30年來,由于傳承上的原因,真得內(nèi)勁者已是麟毛鳳角,如今已鮮見能道此中三味者。于是退而求其次,如今暫不談內(nèi)勁只談內(nèi)勁的入門勁——整勁,同樣可以解釋萬法皆出三體式。本文前面介紹了初級整勁的3個特性,即傳力順達手足貫通,足下生根穩(wěn)固輕捷,周身一家氣足神完。其力學機制是通過瞬間調(diào)節(jié)肢體形成“拱效應”而瞬間產(chǎn)生剛性整勁。也就是“直勁”,也有的稱為頂杠勁或大槍勁。前面曾經(jīng)介紹通過三體式先使練習者體會出形成整勁的基本要領,然后通過五行拳逐漸在運動中能夠掌握這些要領,進而熟練到能夠隨時運用這些要領,達到身知。于是舉手投足間都能發(fā)出整勁。形意拳的技擊靠的就是整勁,而三體式的目的就是規(guī)范整勁。于是萬法皆出三體式。筆者以為這就是練習三體式最初級的意義。
五、三體式的運用淺說
前面談了練三體式是為了求得入門整勁的道理,以后五行、十二形都是使人逐次深入地掌握整勁的道理。形意拳的用法皆依賴于整勁。但是練出了整勁并不意味著就能技擊,更談不上就善技擊。整勁必須與其相應的戰(zhàn)法相配合才能具有技擊實效。局部力雖不如整勁精彩駭人,但有其運用靈活的一面,輔以合理的戰(zhàn)法以及好的體能,同樣能具有很強的實戰(zhàn)能力。整勁雖有,若不得其用,同樣也打不了人。那么整勁如何用呢?根據(jù)劍云老師的指導并結合自己非常有限的經(jīng)驗,建議初習技擊者需著重揣摩以下五個方面:
1是步法。形意拳要“打人如走路”,不要去追求什么特殊的身法和特別的姿勢。就象平日走路一樣,足到重心落,二者同步,一路逼過去。所以要有“看人如稻草”的心理狀態(tài)。要有寧在一思盡不在一思存的預動意識。否則整勁的效果就出不來。“打人如走路”,是在實戰(zhàn)中運用整勁的前提。
2是打人不見形。一路走去,腳行錯綜八字,身體要放松,不能有預示動作,動作一旦做出來,要突然、要盡性。要“寧在一思盡不在一思存”。
3是搶他重心奪地位。打人時往那里走?往對手重心所處的位置上走。在這個地方發(fā)力。整勁就是用在此時此處。要足、手、重心同時到達對手重心位置,三者同步到達在這一點上。用自己的重心奪對方的重心位置。奪位時步要直進,前腳要直,要踏過對手重心位置后0到3寸處,少則不及,整勁空發(fā)。過之,則危險大,易被對手所乘。
4是兩手連打不空回。運用整勁要以打為守,進也打,退也打,功守無別,都是逼住對手的重心,連續(xù)搶他地位,勿使他走脫,去要迎著對方的拳腳去,小臂挫著對方的拳腳去?;貏t鉤著對方的拳腳回,都是同一時間的發(fā)力打,兩胯帶動兩手有如老式火車輪子的曲桿快速往復連發(fā),起落鉆翻如機輪。
5是直進踩趟雞腿力。進身要趟踏,落步要踩實。此中趟踏的含義,并非是用腳底在地上蹭。而是用后腿的蹬勁將自己身體重心連同架式平著送出,如同跨大步過寬溝一般。
以上介紹僅是正面迎擊對手時,運用整勁的要點。是個初級入門的方法。而實戰(zhàn)經(jīng)驗是否豐富才是能否自如地運用整勁的關鍵。主要體現(xiàn)在距離感和節(jié)奏感方面。這是難以細述的動靜感應。初練散手,總以自身虛實分清、注意力集中,視定對手兩肩為要??傊麆胚\用的好壞一是取決于爆整的質(zhì)量,二是取決于對爆整時機的把握能力。何謂爆整,瞬間爆發(fā)出的整勁。爆整是形意拳初級功夫的特點和要掌握的核心技術,是形意拳的筑基之本。三體式是整勁的靜力定型技術,由此使人初步掌握獲得整勁的原理。五行拳是整勁的動力定型技術,由此使人基本掌握獲得爆發(fā)整勁的原理。
打人如走路,依仗的是具有爆整的能力,否則就成為送過去挨打。在無限制的野戰(zhàn)中打人如走路是逼近對手的基本方法。但是在當代的散打比賽中,這個方法就要打折扣,這是因為拳手戴上拳套后,爆整的威力打了折扣,一擊必勝的成功率降低,因此,一擊后如不能將對手擊倒或重創(chuàng),自己立即陷入敗勢之地。如若參加散打比賽,在逼近技術上必須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根據(jù)我并不很成熟的經(jīng)驗,似乎可以運用蹭步技術。
蹭步是以三體式的形態(tài),利用重心在前后兩足間的擺動隱蔽地逼近對手的一種移動技術,重心在前后足間擺動的節(jié)奏將視對手的情況而調(diào)整,若是左前右后的步態(tài),在逼近中則重點是防范對手的左邊腿和抱腿摔。防邊腿是以前腿截戳,防抱摔是靠后腿沖膝。前蹭是偷步,后跟是逼氣,一蹭一跟,一偷一逼,或換面,其節(jié)奏全是根據(jù)對手的情況而來。有了爆整的能力,就要研究逼、搶的技術。因為,任何能力與技術的發(fā)揮都是有條件的,沒有一勞永逸的能力也沒有一勞永逸的技術。孫老先生講“得其一萬事畢。”這里的一是指天地萬物的基本道理是統(tǒng)一的。掌握了基本道理還必須得不斷的實踐,所以孫老先生又說:“飯可以一日不吃,但拳不可以一日不練。”有了整勁只是具備了技擊的基礎,并不能解決技擊的全部問題。不獨整勁如此,拳術中的任何技術都是如此,即使是對于如“不聞不見而能感應”這種極高的能力,其作用的發(fā)揮也是有條件的,如在嘈雜的商場、擁擠的電梯或電車內(nèi),就難以發(fā)揮這種感應能力的效用。所以,技擊是一個以不斷實踐為特征的學問。任何具體的能力與技術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技術和能力。
本文僅是對三體式的練習談一點粗淺的體會,一些有關三體式的重要問題尚未涉及。如:
三角五線的具體做法及科學原理是什么?
產(chǎn)生三體式不同站法的原因及各自的成立條件是什么?
不同的三體式站法在拳學實踐上會產(chǎn)生出怎樣不同的效果?
三體式與拳術中其它的樁式的異同是什么?
為什么說三體式在拳學的技術體系中是最具有根本性的式子?
由于篇幅所限,上述這些問題的討論只能專文另述了。所以本文只是淺談。我本人經(jīng)驗膚淺,管窺之見而已。
最后,用68年前劍云老師寫的一篇文章“文武合藝”一文中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并與同道共勉:“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世人莫不知其妄也,然類于此者,實不勝枚舉:同一物也,美術家觀之,則見其美,科學家觀之,則見其理,實則人之所見,不過一物之數(shù)種屬性耳,不能盡其所有之性也。若然,則即謂天下事無非管窺蠡測,亦無不可。吾人讀書修業(yè),其理尤顯。世有小學畢業(yè)者,往往已覺所學甚多,若益以中學大學之時間,其所得當大有可觀。迨中學畢業(yè),則反嫌其太淺,須臾而大學過,亦覺逾趨逾遠,生也有涯,知也有涯,誠非虛語。故初學技擊者,至刀槍器械皆已學矣,莫不詡然自得。至于更進一步,則漸覺如滄海一粟。更進則幾至失望矣。然則若何而可?曰:積土成山,風雨與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學誠難測,然進進之道則甚簡,惟有勤練而已,務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