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記錄
1、在胃蠕動消化的過程中,胃粘膜的上皮細胞不可避免發(fā)生損傷,就會發(fā)生輕度的免疫炎癥反應,因此胃鏡檢查大部分人都會診斷出慢性淺表性胃炎。
2、胃粘膜具有自我更新修復炎癥的能力,在沒有明確的胃炎病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胃黏膜損傷藥物、酒精和膽汁反流的情況下,慢性淺表性胃炎不會加重,可以不用吃藥。
3、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胃腔腺體持續(xù)破壞減少,最終發(fā)展成為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甚至胃癌。
4、破壞只發(fā)生在粘膜層,就診斷為糜爛,損傷達到粘膜下,就診斷為潰瘍,形成潰瘍性損傷時,無論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一定要進行治療。
5、胃酸低通過酸相關癥狀來判斷,如空腹痛、夜間痛、進食可以緩解的疼痛,就需要抑酸治療。
6、拉唑類是強抑酸藥,一天1片短期服用,癥狀緩解后隔天1片,或者在有癥狀時按需服用。胃食管反流人群也適用,程度較重則需要早晚各一次服用。
7、替丁類是弱抑酸藥,早晚各一次,慢性胃炎存在酸相關癥狀的人群可以服用,程度較輕可以一天一次。
8、鋁碳酸鎂是胃粘膜保護劑,起效快,適合胃炎患者短時快速中和胃酸癥狀,但是無法抑制胃酸分泌。
01|胃鏡檢查診斷出慢性淺表性胃炎,但沒有明確的胃炎病因,不用擅自用藥!
1、胃鏡檢查100%存在慢性淺表性胃炎
正常情況下,胃粘膜從內(nèi)向外包括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四層結構。
在粘膜層表面分布有分泌胃酸的細胞保持胃腔內(nèi)強酸環(huán)境,同時粘膜層的上皮細胞排列緊密,并且會分泌含有碳酸氫鹽的粘液起到保護和潤滑的作用;在粘膜下層表面含有前列腺素、三葉肽等保護因子,同時上層細胞具有自我代謝、修復的能力。
但是在胃蠕動消化的過程中,胃粘膜的上皮細胞不可避免發(fā)生損傷,就會發(fā)生輕度的免疫炎癥反應,因此胃鏡檢查大部分人都會診斷出慢性淺表性胃炎。
2、胃粘膜有自我修復炎癥的能力
胃粘膜具有自我更新修復炎癥的能力,在沒有明確的胃炎病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胃黏膜損傷藥物、酒精和膽汁反流的情況下,可以不用吃藥。
02|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生潰瘍性損傷一定要及時治療
1、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淺表性胃炎需要藥物治療
沒有胃炎常見病因的情況下,慢性淺表性胃炎不會加重,但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胃腔腺體持續(xù)破壞減少,最終發(fā)展成為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甚至胃癌。
炎癥細胞數(shù)量越多,活動度越高,一旦胃炎發(fā)展到活動度三,一定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要引起重視。
2、慢性萎縮性胃炎與糜爛和潰瘍
由于長期的炎癥破壞,慢性萎縮性胃炎存在明顯的腺體減少,表現(xiàn)為“胃壁變薄”。
破壞只發(fā)生在粘膜層,就診斷為糜爛,損傷達到粘膜下,就診斷為潰瘍。
形成潰瘍性損傷時,無論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一定要進行治療。
有些胃炎甚至胃癌的患者可能始終無癥狀表現(xiàn),一定要遵循病理檢查引起重視。
03|胃酸低也要抑酸,胃酸低要看酸相關癥狀如空腹痛、夜間痛、進食緩解痛
1、胃酸低通過酸相關癥狀來判斷
無法只通過個人感覺的癥狀判斷胃酸高低,因為胃部不是主要消化吸收食物的器官,而感受到胃灼燒往往是胃酸反流的癥狀,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胃腸道氣體過多導致脹氣等,臨床上通常通過酸相關癥狀來判斷是否采用抑酸治療。
2、胃酸少也要抑酸治療
根據(jù)pH試紙測試結果,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正常胃液的酸度接近,在1到2左右,萎縮性胃炎的pH較低,在4到5之間。
但是萎縮性胃炎的表面已經(jīng)非常脆弱,即使是酸度降低的胃液還是會刺激到胃黏膜,如果有酸相關癥狀如空腹痛、夜間痛、進食可以緩解的疼痛,就需要抑酸治療。
3、胃藥的使用
拉唑類是強抑酸藥,一天1片短期服用,癥狀緩解后隔天1片,或者在有癥狀時按需服用。胃食管反流人群也適用,程度較重則需要早晚各一次服用。
替丁類是弱抑酸藥,早晚各一次,慢性胃炎存在酸相關癥狀的人群可以服用,程度較輕可以一天一次。
鋁碳酸鎂是胃粘膜保護劑,起效快,適合胃炎患者短時快速中和胃酸癥狀,但是無法抑制胃酸分泌。
專家提醒:胃藥的使用需要按照個體情況有所區(qū)分,用藥謹遵醫(yī)囑。
4、有些胃病可以適當吃辣
辣椒、尖椒、臘八蒜等辛辣食物,專家提醒,淺表性胃炎可以適度吃辣椒和尖椒,但是臘八蒜最好不吃;胃潰瘍或糜爛人群不宜吃辛辣食物。
—END—